最新全国计算机二级ACCESS考试大纲及讲义.docx
《最新全国计算机二级ACCESS考试大纲及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全国计算机二级ACCESS考试大纲及讲义.docx(9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全国计算机二级ACCESS考试大纲及讲义
全国计算机二级ACCESS考试大纲及讲义
2012年全国计算机
二级ACCESS
考试大纲+讲义+复习方法+近年真题
Access二级考试大纲
Access数据库程序设计
1.具有数据库系统的基础知识。
2.基本了解面向对象的概念。
3.掌握关系数据库的基本原理。
4.掌握数据库程序设计方法。
5.能使用Access建立一个小型数据库应用系统。
考试内容
一、数据库基础知识
1.基本概念:
数据库,数据模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类和对象,事件。
2.关系数据库基本概念:
关系模型(实体的完整性,参照的完整性,用户定义的完整性),关系模式,关系,元组,属性,字段,域,值,主关键字等。
3.关系运算基本概念:
选择运算,投影运算,连接运算。
4.SQL基本命令:
查询命令,操作命令。
5.Access系统简介:
(1)Access系统的基本特点。
(2)基本对象:
表,查询,窗体,报表,页,宏,模块。
二、数据库和表的基本操作
1.创建数据库:
(1)创建空数据库。
(2)使用向导创建数据库。
2.表的建立:
(1)建立表结构:
使用向导,使用表设计器,使用数据表。
(2)设置字段属性。
(3)输入数据:
直接输入数据,获取外部数据。
3.表间关系的建立与修改:
(1)表间关系的概念:
一对一,一对多。
(2)建立表间关系。
(3)设置参照完整性。
4.表的维护:
(1)修改表结构:
添加字段,修改字段,删除字段,重新设置主关键字。
(2)编辑表内容:
添加记录,修改记录,删除记录,复制记录。
(3)调整表外观。
5.表的其他操作:
(1)查找数据。
(2)替换数据。
(3)排序记录。
(4)筛选记录。
三、查询的基本操作
1.查询分类:
(1)选择查询。
(2)参数查询。
(3)交叉表查询。
(4)操作查询。
(5)SQL查询。
2.查询准则:
(1)运算符。
(2)函数。
(3)表达式。
3.创建查询:
(1)使用向导创建查询。
(2)使用设计器创建查询。
(3)在查询中计算。
4.操作已创建的查询:
(1)运行已创建的查询。
(2)编辑查询中的字段。
(3)编辑查询中的数据源。
(4)排序查询的结果。
四、窗体的基本操作
1.窗体分类:
(1)纵栏式窗体。
(2)表格式窗体。
(3)主/子窗体。
(4)数据表窗体。
(5)图表窗体。
(6)数据透视表窗体。
2.创建窗体:
(1)使用向导创建窗体。
(2)使用设计器创建窗体:
控件的含义及种类,在窗体中添加和修改控件,设置控件的常见属性。
五、报表的基本操作
1.报表分类:
(1)纵栏式报表;
(2)表格式报表。
(3)图表报表。
(4)标签报表。
2.使用向导创建报表。
3.使用设计器编辑报表。
4.在报表中计算和汇总。
六、页的基本操作
1.数据访问页的概念。
2.创建数据访问页:
(1)自动创建数据访问页。
(2)使用向导数据访问页。
七、宏
1.宏的基本概念。
2.宏的基本操作:
(1)创建宏:
创建一个宏,创建宏组。
(2)运行宏。
(3)在宏中使用条件。
(4)设置宏操作参数。
(5)常用的宏操作。
八、模块
1.模块的基本概念:
(1)类模块。
(2)标准模块。
(3)将宏转换为模块。
2.创建模块:
(1)创建VBA模块:
在模块中加入过程,在模块中执行宏。
(2)编写事件过程:
键盘事件,鼠标事件,窗口事件,操作事件和其他事件。
3.调用和参数传递。
4.VBA程序设计基础:
(1)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
(2)VBA编程环境:
进入VBE,VBE界面。
(3)VBA编程基础:
常量,变量,表达式。
(4)VBA程序流程控制:
顺序控制,选择控制,循环控制。
(5)VBA程序的调试:
设置断点,单步跟踪,设置监视点。
考试方式
1.笔试:
90分钟,满分100分,其中含公共基础知识部分的30分。
2.上机操作:
90分钟,满分100分。
上机操作包括:
(1)基本操作。
(2)简单应用。
(3)综合应用。
正确的复习方法
其实计算机二级并不难,
大多为记忆性的知识,需要灵活运用的很少。
所以,备考二级不宜太早,以考前一个半月开始准备为宜。
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因此教材应至少通读两遍,把该记住(如变量、函数等)的都记牢,并不断复习巩固。
参考资料则不宜过多过杂,题海战术不是最有效的,可根据考试大纲,对所做题型进行适当分类整理。
比如在二级考笔试中,一般有四大类,每一大类又有若干小类,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的常识,一些基础概念、数制、各种外设的常识、主机常识等,以及计算机最新发展的一些基本常识,如互联网、多媒体等;二是DOS操作系统的知识,如目录、路径,文件等知识;三是某一语种的基本知识,如命令函数的功能和用法;四是该语种的程序阅读和理解,一般是给一段小程序,要求考生理解其意义,或选择或填空。
笔试
做笔试题最好在电脑上实验。
如果是程序题,把程序输进电脑进行运行,看得出什么结果。
若是命令和函数,也可在电脑上测试,这样你会发现许多有趣的技巧或别的东西,记忆深刻。
一般说来,笔试部分只需五套模拟试题外加两套历年真题便可搞掂。
但做这些套题时不能走马观花,要反复练习,认真分析,加以总结。
“北大飞腾”的系列参考书非常具有代表性,解题技巧和复习重点一目了然,最重要的是价钱还不贵。
机试
机试相对较难,二级没过的人80%栽到机试上。
机试部分除了多练习别无他法。
上机的编程题分数较多,如果只是纸上谈兵,没有实际的编程经验,很难应付考试。
对二级考生,为准备上机编程,应熟练地掌握30~50个左右的程序例子。
上机题一般都有输出结果,而要产生输出结果,必须运行程序,运用程序调试方法。
在运行中调试程序,是一项重要的技能。
“华东理工大学上海捷成系统工程部”的一套软件就很好,如果能做好这套软件里面的三十套全真模拟机试题,考出优秀绝对没有问题(今年所考的机试题竟有90%与那套光盘内容相同)。
考场上
考前应提前30分钟到侯考室,并带好准考证和身份证,为避免丢失,最好用一透明塑料袋封装好。
进入界面后应仔细核对准考证号和身分证号,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要一字不漏地细心审题,如要求所生成的表单或菜单等存入指定目录应回到此目录下检查不仅要看内容是否符合题意还要注意大小写。
如是程序编写或改错应该运行一遍确保万无一失。
考完按下“交卷”后最好不要马上离开,等监考人员确认交卷正常并同意离开时再走。
万一不幸死机,千万别惊慌,擅自关机重启,而应举手报告监考人员。
由于机试是分批抽题考试,每次考完一批,都可询问考完同学的一些题目,运气好的话有可能抽到相同的题。
当然,考完之后最重要的是记得存盘,否则就前功尽弃了。
备忘录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每年开考两次。
上半年开考一、二、三级,下半年开考一、二(除fortran外)、三、四级。
由考点具体安排。
上半年考试开始时间为4月的第一个星期六,下半年考试时间为9月倒数第二个星期六。
第一天上午考笔试,上机考试从笔试的当天下午开始!
报名时间:
一般来说,上半年5月25日开始,下半年12月1日开始。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Access讲义
第1章数据库基础知识
1.1数据库基础知识
1.1.1计算机数据管理的发展
数据(Data)
数据是描述现实世界事物的符号记录,是用物理符号记录的可以鉴别的信息。
包括文字、图形、声音等,他们都是用来描述事物特性的。
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是对各种类型的数据进行收集、存储、分类、计算、加工、检索与传输的过程。
包括:
收集原始数据、编码转换、数据输入、数据处理、数据输出等。
数据处理的中心问题是数据管理。
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与计算机硬件(主要是外部存储器)、系统软件及计算机应用的范围有着密切的联系。
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数据库系统阶段、分布式数据库系统阶段和对象数据库系统阶段。
1.人工管理阶段
这一阶段是指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当时的计算机硬件状况是:
外存只有磁带、卡片、纸带,没有磁盘等直接存取的存储设备;软件状况是:
没有操作系统,没有管理数据的软件,数据处理方式是批处理。
人工管理阶段的特点是:
数据不保存、数据无专门软件进行管理(数据冗余)、数据不共享、数据不具有独立性、数据无结构。
2.文件系统阶段
这一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期,计算机硬件和软件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计算机不仅用于科学计算,还大量用于管理。
这时硬件方面已经有了磁盘、磁鼓等直接存取的存储设备。
在软件方面,操作系统中已经有了数据管理软件,一般称为文件系统。
处理方式上不仅有了文件批处理,而且能够联机实时处理。
文件系统阶段的特点:
数据管理由文件管理系统完成;数据共享性差、冗余度大;数据独立性差;数据可长期保存。
3.数据库系统阶段
20世纪60年代末数据管理进入新时代——数据库系统阶段。
数据库系统阶段出现了统一管理数据的专门软件系统,即数据库管理系统。
数据库系统是一种较完善的高级数据管理方式,也是当今数据管理的主要方式,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数据库系统阶段的特点:
数据结构化;数据共享程度高;数据独立性强;数据冗余度小;加强对数据的保护
4.分布式数据库系统阶段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是由若干个站集合而成。
这些站又称为节点,它们在通讯网络中联接在一起,每个节点都是一个独立的数据库系统,它们都拥有各自的数据库、中央处理机、终端,以及各自的局部数据库管理系统。
因此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可以看作是一系列集中式数据库系统的联合。
它们在逻辑上属于同一系统,但在物理结构上是分布式的。
5.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阶段
面向对象编程(ObjectOrientedProgramming,OOP,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是一种计算机编程架构。
OOP的一条基本原则是计算机程序是由单个能够起到子程序作用的单元或对象组合而成。
OOP达到了软件工程的三个主要目标:
重用性、灵活性和扩展性。
面向对象数据库吸收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的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采用面向对象的观点来描述现实世界实体(对象)的逻辑组织、对象之间的限制和联系等 。
1.1.2数据库系统
1.数据
描述事物的物理符号序列称为数据(Data)。
描述事物的物理符号可以是用来表示长度、体积、重量之类的数字数值,也可以是人名或地名、图形、图像、动画、影像、声音等非数值数据。
2.数据库
数据库(DataBase,DB),顾名思义,是存放数据的仓库。
是长期存放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大量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
数据库中的数据按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存储,具有较小的冗余度、较高的数据独立性和易扩展性,并可为多个用户、多个应用程序共享。
3.数据库应用系统
数据库应用系统是为特定应用开发的数据库应用软件系统。
数据库管理系统为数据的定义、存储、查询和修改提供支持,而数据库应用系统是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加工的软件,它面向特定应用。
一般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常常把数据库系统简称为数据库.
4.数据库管理系统
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ManagementSystem,DBMS)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OS)之间的数据管理软件,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软件。
其主要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P5页)
(1)数据定义
(2)数据操纵
(3)数据库的运行管理
(4)数据的组织、存储和管理
(5)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
(6)数据通信接口
5.数据库系统
数据库系统(DataBaseSystem,DBS)是指拥有数据库技术支持的计算机系统。
它可以实现有组织地、动态地存储大量相关数据,提供数据处理和信息资源共享服务。
数据库系统由硬件系统、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相关软件、数据库管理员(DataBaseAdministrator,DBA)和用户组成。
数据库系统的特点:
(1)实现数据共享,减少数据冗余
(2)采用特定的数据模型
(3)具有较高的数据独立性
(4)有统一的数据控制功能
1.1.3数据模型
模型是现实世界特征的模拟和抽象。
要将现实世界转变为机器能够识别的形式,必须经过两次抽象,即使用某种概念模型为客观事物建立概念级的模型,将现实世界抽象为信息世界,然后再把概念模型转变为计算机上某一DBMS支持的数据模型,将信息世界转变为机器世界。
1.实体的概念
(1)实体(Entity)
客观存在并可相互区别的事物称为实体。
(2)属性(Attribute)
实体所具有的某一特性称为属性。
(3)实体集和实体型
属性值的集合表示一个实体,而属性的集合表示一种实体的类型,称为实体型。
同类型的实体的集合,称为实体集。
(4)联系(Relationship)
实体集之间的对应关系称为联系,它反映现实世界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
实体间的联系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①一对一联系例如,一个学生只能有一个学号,而一个学号只能指向一个学生,则学生与学号之间具有一对一联系。
②一对多联系例如,一个班级中有若干名学生,而每个学生只在一个班级中学习,则班级与学生之间具有一对多联系。
③多对多联系例如,一门课程同时有若干个学生选修,而一个学生可以同时选修多门课程,则课程与学生之间具有多对多联系。
3.数据模型
数据模型是按计算机系统的观点对数据建模,主要用于DBMS的实现,
在实现数据库管理的过程中,数据模型起着关键作用。
整个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就是沿着数据模型的主线展开的。
现有的数据库都是基于某种数据模型的。
常用的数据模型有3种:
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
层次模型
层次模型是数据库系统中最早出现的数据模型它用树形结构表示各实体以及实体间的联系。
若用图来表示,层次模型是一棵倒立的树。
在数据库中,满足以下条件的数据模型称为层次模型:
①有且仅有一个结点无父结点,这个结点称为根结点;②其他结点有且仅有一个父结点。
网状模型
在现实世界中,事物之间的联系更多的是非层次关系的,用层次模型表示非树型结构是很不直接的,网状模型则可以克服这一弊病。
网状模型是一个网络。
在数据库中,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的数据模型称为网状模型。
①允许一个以上的结点无父结点;②一个结点可以有多于一个的父结点。
1.2关系数据库
1.2.1关系模型
以二维表的形式表示实体与实体间联系的数据模型称为关系模型。
从模型的三要素角度看,关系模型的内容为:
数据结构:
一张二维表格。
数据操作:
数据表的定义,检索、维护、计算等。
数据约束条件:
表中列的取值范围即域值的限制条件。
(1)关系
在关系模型中,一个关系就是一张二维表,每个关系都有一个关系名。
在数据库中,一个关系存储为一个数据表。
(2)元组
表中的行称为元组,每一行是一个元组,对应数据表中的一个具体记录,元组的各分量分别对应于关系的各个属性。
(3)属性
表(关系)中的列称为属性,每一列有一个属性名,对应数据表中的一个字段。
(4)域
一个属性的取值范围是该属性的域。
(5)关键字
表中的一个属性(组),它的值可以唯一地标识一个元组。
如:
学号。
(6)外关键字
如果一个关系中的属性或属性组并非该关系的关键字,但它们是另外一个关系的关键字,则称其为该关系的外关键字。
(7)候选码
表中的某一个属性,它的值可以唯一地标志一个元组。
一个表中可能有多个候选码,选择一个作为主键,主键的属性称为主属性。
关系的特点:
(1)关系必须规范化。
规范化是指关系模型中的每一个关系模式都必须满足一定的要求。
最基本的要求是每个属性必须是不可分割的数据单元,即表中不能在包含表。
(2)在同一个关系中不能出现相同的属性名。
(3)关系中不允许有完全相同的元组,即冗余。
(4)在一个关系中元组的次序无关紧要。
(5)在一个关系中列的次序无关紧要。
1.2.2关系运算
在关系数据库中,关系的基本运算有两类:
传统的集合运算和专门的关系运算。
一传统的集合运算
1.并
设有两个关系R和S,它们具有相同的结构。
R和S的并是由属于R或属于S的元组组成的集合,运算符为∪。
2.差
设有两个关系R和S,它们具有相同的结构。
R和S的差是由属于R但不属于S的元组组成的集合。
运算符为-。
3.交
设有两个关系R和S,它们具有相同的结构。
R和S的交是由既属于R又属于S的元组组成的集合,运算符为∩。
二传统的集合运算
1.选择
选择运算是在关系中选择满足某些条件的元组。
也就是说,选择运算是在二维表中选择满足指定条件的行。
2.投影
投影运算是从关系模式中指定若干个属性组成新的关系。
即在关系中选择某些属性列。
3.联接
联接运算将两个关系模式通过公共的属性名拼接成一个更宽的关系模式,生成的新关系中包含满足联接条件的元组。
1.3数据库设计基础
1.3.1数据库设计的原则
(1)关系数据库的设计应遵从概念单一化“一事一地”的原则
(2)避免在表之间出现重复字段
(3)表中的字段必须是原始数据和基本数据元素
(4)用外部关键字保证有关联的表之间的联系
1.3.2数据库设计的步骤
1.需求分析
2.确定所需要的表
3.确定所需字段
4.确定联系
5.设计求精
1.4Access数据管理系统概述
1.4.1Access的发展简介
Access 是一种关系型的桌面数据库管理系统,是 Microsoft Office 套件产品之一。
1992年 11 月推出 Access 1.0 , Microsoft 先后推出 2.0 , 7.0/95 , 8.0/97 , 9.0/2000 , 10.0/2002 ,直到 Access 2003 和Access 2007 。
本教程以Access 2003 版为教学背景。
Access的特点
1 .具有方便实用的强大功能。
2 .可以利用各种图例快速获取数据。
3 .可以利用报表设计工具,方便生成报表。
4 .能处理多种数据类型。
5 .采用 OLE 技术,能方便创建和编辑多媒体数据库。
6 .支持 ODBC 标准的 SQL 数据库的数据。
7 .设计过程自动化,大大提高了数据库的工作效率。
8 .具有较好的集成开发环境。
9 .提供了断点设置、单步执行等调试功能。
10 .与 Internet/Intranet 的集成。
11 .可以将数据库应用程序的建立移进用户环境,并最终使用户和应用程序开发者之间的关系淡化。
1.4.2Access的系统结构
Access将数据库定义为一个扩展名为.mdb文件,由数据库对象和组两部分组成。
其中对象分为 7 种:
表、查询、窗体、报表、数据访问页、宏、模块。
表是数据库的核心与基础,存放中数据库中的全部数据。
报表、查询和窗体都是从数据库中获取数据信息,以实现用户的某一特定的需要。
1、表是实现数据库管理的基础,是关于特定主题(例如:
学生和课程)数据的集合,是数据库的核心与基础。
表中的列在Access中称为字段,行在Access中称为记录。
2、查询是用来操作数据库中的记录对象,利用它可以按照一定的条件或准则从一个或多个表中筛选出需要操作的字段,并可以把它们集中起来,形成所谓的动态数据集,并显示在一个虚拟的数据表窗口中。
3、窗体:
数据库与用户进行交互操作的界面。
其数据源可以是表或查询。
4、报表可以按照指定的样式将多个表或查询中的数据显示(打印)出来。
报表中包含了指定数据的详细列表。
报表也可以进行统计计算,如求和、求最大值、求平均值等。
报表与窗体类似,也是通过各种控件来显示数据的,报表的设计方法也与窗体大致相同。
5、页是一种特殊的 Web 页,用户可以在此 Web 页与 Access 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联接,查看、修改 Access 数据库中的数据。
数据访问页就是Internet网页,将数据库中的数据编辑成网页形式,可以发布到Internet上,提供给Internet上的用户共享。
也就是说,网上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来查询和编辑数据库的内容。
6、宏是若干个操作的组合,用来简化一些经常性的操作。
用户可以设计一个宏来控制系统的操作,当执行这个宏时,就会按这个宏的定义依次执行相应的操作。
宏可以打开并执行查询、打开表、打开窗体、打印、显示报表、修改数据及统计信息、修改记录、修改表中的数据、插入记录、删除记录、关闭表等操作。
7、模块是用VBA语言编写的程序段,它以VisualBasic为内置的数据库程序语言。
对于数据库的一些较为复杂或高级的应用功能,需要使用VBA代码编程实现。
通过在数据库中添加VBA代码,可以创建出自定义菜单、工具栏和具有其他功能的数据库应用系统。
1.4.3Access的操作窗口
1.启动 Access
与其他Windows应用程序一样,启动Access可以通过单击“开始”菜单,然后在“程序”菜单中选择图标,即可打开Access。
2、关闭Access的4 种方法:
(1)单击 Access 右上角的“关闭”按钮
(2)选择“文件”菜单中的“退出”命令
(3)使用 Alt+F4 快捷键
(4)使用 Alt+F+X 快捷键
第2章数据库和表
2.1数据库的创建
创建数据库方法有两种,一是先建立一个空数据库,然后向其中添加表、查询、窗体和报表等对象,这是创建数据库最灵活的方法;二是使用“数据库向导”,利用系统提供的模板进行一次操作来选择数据库类型,并创建所需的表、窗体和报表,这是操作最简单的方法。
2.1.1创建空数据库
例2-1建立“教学管理”空数据库,并将建好的数据库保存在C盘Access文件夹中。
注意:
数据库创建好后,数据库容器中还不存在任何其他数据库对象,此时可以根据需要在该数据库容器中创建数据库对象。
另外,在创建数据库之前,最好先建立用于保存该数据库文件的文件夹,以便今后的管理。
2.1.2使用向导创建数据库
例2-2在C盘“教学管理”文件夹下创建“教学管理”数据库。
利用“数据库向导”创建数据库对象,在所建的数据库对象容器中包含了表、查询、窗体、报表、宏和模块等Access对象。
但是,由于“数据库向导”创建的表可能与需要的表不完全相同,表中包含的字段可能与需要的字段不完全一样。
因此通常使用“数据库向导”创建数据库后,还需要对其进行补充和修改。
2.1.3打开数据库
1.通过“开始工作”任务窗格打开
2.使用“打开”命令打开
例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