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高中生物教案集合6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784651 上传时间:2023-04-2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2.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关高中生物教案集合6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有关高中生物教案集合6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有关高中生物教案集合6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有关高中生物教案集合6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有关高中生物教案集合6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有关高中生物教案集合6篇.docx

《有关高中生物教案集合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高中生物教案集合6篇.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有关高中生物教案集合6篇.docx

有关高中生物教案集合6篇

有关高中生物教案集合6篇

高中生物教案篇1

实验原理

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存在于细胞质中,叶绿体呈色、形,高倍显微镜下清晰可见。

实验目的

1、初步掌握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观察叶绿体形态和分布。

实验程序

观察细胞质的流动

实验原理

活细胞中的细胞质处于不断流动的状态,用的运动作为标记可观察细胞质的流动。

实验目的

1、掌握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通过显微镜的实际观察的实际观察,理解细胞质流动是一种生命现象。

实验程序

光照、室温条件下水中培养黑藻

取一片幼嫩的小叶

临时装片:

清水+小叶+盖玻片

低倍观察叶片细胞

高倍观察叶绿体的流动及流动方向

注意事项:

1、细胞质的流动受细胞的代谢状况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增进细胞代谢作用的因素,如适宜的光照、温度、PH值、生长素等,都可以促进细胞质的流动。

反之,不利的环境变化和某些化学药品,如麻醉剂等,则可抑制细胞质的流动。

2、在做此实验时,如果发现细胞质不流动,或者流动很慢,应立即采取措施,加速其细胞质的流动。

其方法有三种:

一是进行光照,即在阳光或灯光下放置15~20分钟;二是提高盛放黑藻的水温,可加入热水将水温调至25℃左右;三是切伤一小部分叶片。

自我评价试题

1、普通光学显微镜是生物学实验中最常用的仪器之一,试回答下列关于显微镜使用中的有关问题:

(1)一细胞或物体被显微镜放大50倍,这时“被放大50倍”是指该细胞或生物体的()

A、体积B、表面积C、像的面积D、长度或宽度

(2)当显微镜的目镜为10×,物镜为10×时,视野范围内看到一行相连的8个细胞,若目镜不变,物镜换成40×时,则在视野中可看到这行细胞中的--------------------()

A、2个B、4个C、16个D、32个

(3)用4台显微镜观察黑藻细胞。

在相同环境中,若视野的明暗程度相仿,反光镜的选用一致,则:

显微镜的光圈最大的一台是();目镜和物镜均最短的一台是();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多的一台是-------------------------------------------------------------()

A、目镜15×和物镜45×B、目镜15×和物镜10×

C、目镜5×和物镜10×D、目镜5×和物镜45×

2、选择藓类作为观察叶绿体材料的原因与下列哪项无关---------------------------------()

A、制片简单B、叶绿体清楚C、叶子薄而小D、细胞质流动速度快

3、用高倍镜观察比用低倍镜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大小和视野的明暗情况依次为---()

A、多、大、亮B、少、小、暗C、多、小、暗D、少、大、暗

4、观察细胞质流动时,观察的最佳部位是---------------------------------------------------()

A、叶的边缘细胞B、靠近叶脉部位的细胞C、叶片表皮细胞D、保卫细胞

5、把叶绿体作为细胞质流动的标志是因为--------------------------------------------------()

A、叶绿体在不同强度光照射下会以不同面向着光源

B、如果没有标志物,细胞质的流动难以观察

C、只有叶绿体等颗粒可以移动,细胞质基质不流动

D、细胞基质是流动的,细胞器是不运动的

6、张小攀同学在观察变形虫临时装片时,发现视野中有一较大的变形虫,但在图象上有一小片污物,影响对变形虫的观察。

(1)在不调换目镜和物镜的情况下,她应如何判断污物在何处?

写出操操作步骤。

(2)如果确认污物在装片内部,在既不允许重新制作装片又不能揭开盖玻片的情况下,如何清除污物或使污物与变形虫分开?

自我评价试题答案:

1、

(1)D

(2)A(3)A、B、C2、D3、D4、B5、B

6、

(1)先轻轻移动装片,观察污物是否随着移动,如果随着移动,则污物在装片表面或内部;如果移动装片,污物不动,一般在镜头上,可先转动目镜,看污物是否转动,如果污物随着转动,说明污物在目镜上,否则可能在物镜上。

(2)用吸水纸在一侧吸引内部液体,使污物与变形虫分开。

高中生物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板书设计:

一、演替

㈠初生演替

㈡次生演替

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四、教学过程:

〖引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2.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

在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可能会绝灭;在恢复过程中外来新物种可能会进入。

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

〖板书演替: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问题以“本节聚焦”的问题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演替的类型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1”,阅读P79~P80,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提示1.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2.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

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

3.能找到这些植物。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

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板书㈠初生演替:

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

㈡次生演替:

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讲述我国东北科尔沁草原地区的农田,在弃耕后开始出现恢复演替,这是一种次生演替。

耕作前的原始植被为贝加尔针茅草原,开垦后种了几年玉米,后因产量下降而弃耕。

弃耕后的1~2年内以黄蒿、狗尾草、猪毛菜、苦荬菜等杂草占优势;2~3年后,黄蒿占优势;3~4年后,羊草、野古草、狼尾草等根茎禾草入侵,并逐渐占优势,进入根茎禾草阶段;7~8年后,土壤变坚实,丛生禾草开始定居,并逐渐代替了根茎禾草,恢复到贝加尔针茅群落。

这一过程需要经历10~15年,根据耕作时期长短,土壤侵蚀程度,以及周围原始物种的远近而有所不同。

〖板书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2”,阅读P81,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提示1.至少有两种因素在小路周围的杂草分布中起作用:

一是人的践踏,从耐践踏而言,车前草最强,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二是植物之间的竞争,在远离人践踏的地方,茎秆较高的狗尾草优先获得阳光,车前草等处于劣势。

2.如果小路被废弃后,人的践踏活动停止了,在路周围会慢慢长出茎秆较高的植物,逐渐成为优势植物。

于是,就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

〖板书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讲述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边际土地开垦史。

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在黑龙江三江平原、新疆和华南地区有计划地组织大规模垦荒,在其他江河、荒原、沼泽和丘陵地区也开展了规模不等的垦殖活动。

1952~1990年,全国累计开垦荒地3.58×107hm2,其中80%是1970年以前开垦的。

大量开垦直接导致农牧渔业生产能力和环境质量下降。

开垦的结果是:

水土流失,江河蓄洪能力下降,以及土地严重退化。

这些问题已引起各方面广泛关注。

我国已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牧还草等重要政策,并从20xx年1月起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条例》。

退耕还林。

1999年开始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试点,20xx年全面实施,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3.18×106hm2,荒山造林3.25×106hm2,中央累计投入达232亿元。

规划在20xx年前退耕还林1.47×107h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73×107hm2。

工程建成后,工程区将增加林草覆盖率5个百分点,水土流失控制面积8.67×107hm2,防风固沙控制面积1.03×108hm2。

这是50多年来我国涉及范围最广、任务量最大、农民参与度最高的生态建设工程。

退田还湖。

1998年以来,为治理长江水患,国家实施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的方针。

5年来的“退田还湖”,已使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面积由3950km2“长”到了5100km2,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面积增长了35%,恢复到60年前的4350km2。

两大湖区为此搬迁的移民相当于三峡移民的1.4倍。

两大湖泊的扩容,改善了长江流域的生态。

目前,长江干流水面恢复了1400多km2,增加蓄洪容积1.3×1010m3。

这是历史上自唐宋以来第一次从围湖造田转变为大规模的退田还湖。

退牧还草。

从20xx年起,用5年时间,在蒙甘宁西部荒漠草原、内蒙古东部退化草原、新疆北部退化草原和青藏高原东部江河源草原,先期集中治理6.67×107hm2,约占西部地区严重退化草原的40%。

“退牧还草”将采取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3种形式进行,实行草场围栏封育,适当建设人工草地和饲草料基地,大力推行舍饲圈养。

力争5年内,使工程区内退化的草原得到基本恢复,天然草场得到休养生息,变过牧超载为以草定畜,达到草畜平衡,实现草原资源的永续利用,建立起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草原生态系统。

⊙要点解析

1.群落的演替是一个群落取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这个过程直到出现一个顶极群落才会中止。

群落这种依次取代现象就叫演替。

如:

一块农田,如果人们不去耕耘和种植,任其自然发展,不用多久,就会长满各种野草。

多年以后,农田又会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减少,各种灌木又繁茂地生长起来。

再过若干年,一些高大的乔木也在这里生长起来,灌木又处于次要地位。

经过漫长的时间,最终这块农田演变为一片森林。

在不受外力的干扰情况下,它将成为一个非常稳定的森林群落,而不会被别的群落所取代,成为顶极群落。

2.群落的形成总是从没有生物生长的地段开始的,这种没有生物生长的地段称为裸地。

裸地可分为原生裸地和次生裸地。

前者指从来没有生物生长或虽曾有过植物生长,但被彻底消灭了,没有留下任何植物的传播体及原有植被影响下的土壤。

后者指原来有植物生长,因植被遭受破坏后形成的裸地。

这种裸地虽然没有植物生长,但原有的土壤条件没有被破坏或破坏不够严重,在土壤中还保留了植物的繁殖体,如种子、根、茎等。

原有的植物繁殖体和残存的土壤条件在群落形成过程中将起一定的作用,故次生裸地上群落形成的速度比原生裸地快。

次生演替过程的长短,主要决定于群落受干扰的强度和所持续的时间。

例如,森林的次生演替取决于森林的利用方式,砍伐方式(择伐、皆伐)及其对林内优势树种的苗木、幼树和地被的破坏程度都为群落的演替造成了不同的条件,影响群落的复生和变化过程。

在森林群落的演替过程中,动物群落的演替也是十分明显的。

3.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是由群落本身的生命活动造成的,与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没有直接的关系;有些情况下,是群落内物种生命活动的结果,为自己创造了不良的居住环境,使原来的群落解体,为其他植物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诱发演替。

4.外界环境条件如气候决定着群落的外貌和群落的分布,也影响到群落的结构和生产力。

气候的变化,无论是长期的还是暂时的,都会成为演替的诱发因素。

地表形态(地貌)的改变会使水分、热量等生态因子重新分配,转过来又影响到群落本身。

土壤的理化特性对于置身于其中的植物、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

火也是一个重要的诱发演替的因子。

影响演替的外部环境条件并不限于上述几种,凡是与群落发育有关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态因子都可成为演替的外部因素。

5.人类的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所有的自然因子,因为人类社会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可以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促进、抑制、改造和建设的作用。

放火烧山、砍伐森林、开垦土地等,都可以使生物群落改变面貌。

人还可以经营、抚育森林,管理草原,治理沙漠,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司于自然发展的道路进行。

人甚至还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

五、教后感:

人类活动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关系;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教育学生要尊重自然,热爱自然,而不是破坏自然。

高中生物教案篇3

复习重点:

1、世界和中国的人口增长趋势

2、人口增长对生物圈的影响

3、严峻的环境问题

4、人类发展和生物圈的关系

5、保护生物圈的对策和方法

教学方法:

讲解、讨论、总结、练习

教学仪器: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重点知识归纳

1、人口增长过快:

地球上人口的承载能力大约是80亿。

2、和人类活动有关的环境问题主要有:

酸雨、臭氧层遭破坏、温室效应增强、水污染、噪声污染和土壤污染。

3、酸雨:

形成原因:

工业生产中燃烧煤和石油等会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它们在空气中被氧化,进而形成硫酸和硝酸,随降雨落到地面。

范围:

pH小于5.6的雨水。

危害:

刺激人眼和呼吸道,影响农作物生长,影响鱼类和水生生物生长,腐蚀建筑物、雕塑等。

4、臭氧层破坏:

臭氧层具有吸收紫外线的能力,破坏后,紫外线直接照射地球,导致皮肤癌患者增加,也可能对人眼造成伤害。

5、温室效应:

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能阻挡从地球表面辐射到宇宙空间的热量,从而导致地球温度升高的现象。

(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却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有利的)

6、水污染:

指污染物排入水体,使水和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其中生物的组成发生变化,降低水体使用价值。

污染物有工业废水、农业废水和生活废水。

7、噪声污染:

种类有交通噪声、工厂噪声、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和家庭生活噪声。

8、土壤污染:

大量施用农药污染了土壤。

9、垃圾处理的方法:

焚烧、填埋、堆肥。

10、生活垃圾分为:

可回收垃圾(废纸、废塑料、废金属、废玻璃)、不可回收垃圾(果皮、菜叶、剩饭菜)和危险有害垃圾(废电池、废灯管、过期药品)

二、重点习题讲解

1、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威胁,下列名词与环境污染有关的是()

①酸雨②臭氧空洞③白色污染④温室效应⑤赤潮⑥潮汐⑦噪声

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②③④⑥⑦C.①②③④⑤⑦D.①②③④⑦

分析:

和人类活动有关的环境问题主要有:

酸雨、臭氧层遭破坏、温室效应增强、水污染、噪声污染和土壤污染等。

而赤潮是如何形成的呢?

科学家认为,赤潮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污染。

大家知道,有毒物质进入海洋时,会造成环境污染,危及海洋中动植物的生存,但是,大量涌进海洋的废水之中、并不都是有毒的东西,有些还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要素、如氮、磷和碳等,若这些营养盐过于丰富,这时就出现了"富营养化"现象,过多的营养物质会使藻类、鞭毛虫等生物繁殖得很快,就这样赤潮生物进行了爆炸性的繁殖,这些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后,就会把海水"染"红。

赤潮来临时,鱼类常常大批死亡。

由以上分析可知:

选项C正确。

2、判断:

平常下的雨也是酸性的,所以也可以称为酸雨。

分析:

错误。

只有PH值小于5.6的雨才称为酸雨。

3、判断:

能够吃到野生动物或者能够使用野生动物做成的用品,说明自己很有品位。

分析:

错误。

野生动物的存在丰富了动物的物种资源库,物种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吃野生动物或者使用野生动物做成的用品,说明这个人愚昧无知,根本不是有能力的表现。

三、练习

1、选择题

(1)目前,我国采用的垃圾处理方法主要有()

A、焚烧B、填埋C、堆肥D、ABC三项都正确

(2)下列哪种气体可以造成酸雨危害()

A、二氧化碳B、一氧化碳C、二氧化硫D、氮气

2、填空

生活垃圾一般分为三类:

垃圾,如

垃圾,如

垃圾,如

3、连线

水污染工厂排放的浓烟

大气污染生产、生活中排放的污水

土壤污染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产生的噪声

噪声污染向农田施加大量的化肥

答案1、

(1)D、

(2)C、2、可回收,废纸等;不可回收垃圾,如果皮等;危险有害垃圾,如废电池等3、水污染连生产、生活中排放的污水;大气污染连工厂排放的浓烟;土壤污染连向农田施加大量的化肥;噪声污染连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产生的噪声。

高中生物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2.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3.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4.进行资料搜集,了解我国利用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进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三、板书设计:

一、环境污染的防治

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四、教学设想:

人类破坏环境,环境报复人类,惨痛的历史教训教育着人类,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两者若能和谐发展,必然相互有利。

而和谐发展的局面,关键在全体地球公民,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深刻认识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高度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切实保护生物多样性,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本节的教学可以从破题“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入手,启发学生思考:

“我们”是指谁?

如何理解“共同的”的涵义?

让学生感受到在茫茫太空之中,地球像是一艘遨游的飞船,地球上所有的生灵搭载在这艘飞船上,结伴而行,体验着同一生命旅程,没有可以停靠的港湾,没有可以迁居的绿洲。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播放相关录像片,这样更能使学生产生共鸣。

由此,引出我们的家园正面临着威胁的话题。

要注意引导学生剖析一些错误的认识或观念。

例如,“人定胜天”的观念:

人类具有其他生物无法比拟的智力和能力,能使高峡变平湖,天堑变通途,大山低头,河水让路。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大多数是与工业发展有直接关系的,因此,教师要启发学生辩证地分析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

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教学时,教师可先引入一些具体的实例,例如,据报载(1999年12月6日《文汇报》),素有“北大荒”之称的中国重要商品粮基地,1999年全面停止了持续半个世纪的垦荒,“北大荒”不再开荒。

这是因为连年的垦荒虽然为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做了贡献,却也使三江平原的湿地面积缩小了60%,丹顶鹤、东方白鹳等一些鸟类在该地区基本绝迹。

于是,引出一个重要话题:

粮食重要还是鸟类重要?

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呢?

学生对生物多样性具有的直接价值容易接受和认同。

生物物种一旦灭绝,人类就失去了宝贵的资源。

例如,冬虫夏草是珍贵的中药,云南珍稀植物“红豆杉”中含有可治疗癌症的有效成分,如果冬虫夏草和红豆杉从地球上永远消失,对人类造成的损失显然是巨大的,而且是不可弥补的.。

在教学中,应当更多地启发学生思考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生态功能)和潜在价值。

例如,教师可以绘制一幅漫画:

衰老的大树发愁地想:

“鸟儿们都死了,谁来替我传播种子呢?

”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往往是相互联系的,一个物种的灭绝很可能导致一连串物种的灭绝,也可能造成某些物种的数量失控。

如猫头鹰、鼬和狐狸的灭绝可能造成田鼠成灾。

教师提示:

保护生物多样性更主要的原因是为了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教师应当指出,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设计,看起来似乎十分完美,但与大自然的精密“安排”相比,总是显得那么简单和粗糙。

在无法保护自然的原貌时,至少也应当尽可能地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让环境中的物种数目更多些。

农田生态系统和人工林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往往过少,物质循环的途径单一,一旦出现环境因素的变化,就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严重灾难。

例如,有的地区营造的防护林,基本上都是白杨树,引来专门以白杨为食的天牛大举进攻。

人们想尽各种办法仍然无法控制天牛之害,只好忍痛将刚刚长成林的树木伐倒,使大片农田重新受到风沙之害。

如果当初栽培的是多树种、多林种、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复杂的防护林,就不会发生如此惨痛的虫害。

本节是必修模块的最后一节,教师应当结合本节内容作一小结。

生物多样性包含了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我们说的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指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的保护

主题每层次相关的内容

基因基因携带着遗传信息,基因控制性状,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等是遗传多样性之源物种种群是进化的单位,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库在代代相传过程中保持和发展,物种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结构、成分的多样性,由物种的多样性组成。

保护生态系统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最后,以“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然选择”为题,进一步揭示“稳态与环境”的核心思想:

整体、相互作用、动态平衡、协调发展,以乐观向上的态度和“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哲理,描绘出人类未来美好的前景,在学生的憧憬之中结束本节的教学。

(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

就地保护是以建立国家或地方自然保护区的方式,对有价值的生态环境(如江河源头、滨海、滩涂、湿地、荒漠等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特殊自然景观(如森林、灌丛、草原、稀树草原、草甸等)、野生生物物种等,在具体地段划定范围保护起来,禁伐、禁牧、禁猎。

根据所处的地理位置和保护程度需要,有全封闭式保护,不准人入内;有半封闭式保护,有的地方外人可进入,有的地方外人不准进入。

根据保护的内容,可以分为:

综合保护区(包括整个环境区域内的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和特殊自然保护区(为了专门保护某一种或几种珍稀濒危野生物种的栖息地而建立的保护区,一般范围较小)。

(2)迁地保护

迁地保护就是通过人工的办法,将要保护的野生物种的部分种群迁移到适当的地方,以人工管理和繁殖,使其种群不仅可以繁衍延续,而且不断扩大。

其主要方法是建立动物园、植物园与树木园或基因库。

目前,饲养在世界各地动物园和其他圈养设施中的脊椎动物已超过3000种,个体数量达5.4×105头。

全世界1500余个植物园和树木园均承担着保护植物种质资源的任务。

(3)离体保护

离体保护是指利用现代技术,尤其是低温技术,将生物体的一部分进行长期储存,以保存物种的种质资源。

六、教后感:

人口、科技进步和资源与环境之间应当是一种相互协调的关系。

具体地说,人类不仅要大力加强科技进步,同时要大力加强对广大民众的教育。

使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使生态环境不再遭到破坏并且朝着改善的方向发展。

人类应当走一条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高中生物教案篇5

知识目标:

1、细胞增殖的方式和意义。

2、细胞周期的概念,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3、分析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的变化规律。

能力目标:

1、养成批判性思考问题的能力。

2、能够利用多种媒体获取生物信息。

情感目标:

1、形成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生物学思想。

2、使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