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心灵的智慧王阳明人生哲学感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642143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65.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现心灵的智慧王阳明人生哲学感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发现心灵的智慧王阳明人生哲学感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发现心灵的智慧王阳明人生哲学感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发现心灵的智慧王阳明人生哲学感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发现心灵的智慧王阳明人生哲学感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现心灵的智慧王阳明人生哲学感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发现心灵的智慧王阳明人生哲学感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现心灵的智慧王阳明人生哲学感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发现心灵的智慧王阳明人生哲学感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其实,在今天的社会里,要想更好地实现自己人生的高度,更重要的是要心灵也有一种高度,那是一种脱尽尘埃、充满光明的境界。

乘坐飞机的人们能够体验到:

飞机上升到一定高度,超越了雷雨交加的云层时,将会出现一种奇特的现象,往下看去,尽管云层下面电闪雷鸣,下着倾盆大雨,而云层之上却无一丝阴云,充满着朗朗阳光。

这时的飞机,丝毫不受恶劣的外界环境影响,平稳地飞行着。

我们的心灵也是一样,在一定的层面下,会有种种乌云遮蔽心性的光明,让我们生活在黑暗的阴霾里。

然而,当我们的心灵到达了云层,超越了云层和冲突,同样会发现,云层之上,晴空万里,心灵获得了一种全新的自由。

而我们带着这种更高的精神境界和追求,回到现实中来时,智慧和聪明仿佛被提高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能用独特的眼光来看事物,能发现一些以往不会注意到的细节规律,能承受更大的压力和磨难,从而使自己的决策和行动似乎具有“神来之笔”……

早在孟子时候,就提出了“万物皆备于我”这样一个观点,认为万物的知识和规律,都是人心中所具备的,一个人只要“尽心、养性、反求诸己”,就可以把它们都发现出来。

又说: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

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认识并掌握这种良知、良能有什么好处呢?

王阳明认为,夫人心本神,本自变动周流,本能开物成务,所以蔽累之者,只是利害毁誉两端。

如果我心不动,以顺万物之自然,只是触机神应,就能够发挥良知妙用。

在他看来,人的“心”本来就有着神奇的作用,如行云流水般变动周流于万事万物之中,反应着各层次事物的客观规律,如果人能静下心来,自然就能发现其中的规律,而把事情完成得十分完美。

我们心灵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只是由于它被各种诋毁、赞誉等利害关系遮蔽了。

如果能摒弃“自我”的束缚,保持我心不动,顺应万物之自然,对待各种事情,心灵就能根据其客观规律,作出自己精准的判断,将别人看似异常神奇的良知妙用发挥出来。

王阳明具有异于常人的全面智慧,正是通过一定的合理方法,让自己的心灵境界得到提升,开发了人人本具的智慧潜能的结果。

他由普通人到智力“超人”的超越,为人类提供了自我完善的典范。

虽然人心中包含着无穷的智慧,具备认识万物的知识与规律的能力,但这种智慧和能力并不是已明明白白地摆放在那里,因为每个人的心中虽然都有一个

深藏的宝库,潜力无穷,但由于我们的心灵早已为物欲、私欲、人欲所蒙蔽,表面上人还是愚昧无知的。

有这样一个笑话。

有一个人在山间小路开车,正当他悠哉悠哉地欣赏美丽风景时,突然迎面开来一辆货车,司机摇下窗户大喊一声:

“猪!

现在的人怎么这样无礼,无缘无故地骂人?

这个人越想越气,也摇下车窗大骂:

“你才是猪!

”刚骂完,他便迎头撞上一群过马路的猪。

其实,那位货车司机是提醒他前面有一群猪,但他却从“自我”的角度出发,以为别人是骂他,结果酿成大祸。

所以,如果一个人的心灵为自我和物欲蒙蔽的话,不仅不能获得那种本能的智慧,就连基本的观察判断能力也会丧失。

为了获得这种高层次的智慧和能力,需要进行自我思想锻炼,即正心修身。

正确认识自我与天地自然的关系,是获得更高智慧的前提。

古人云: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只有心灵达到一定高度,才能看到更深更远的地方。

心境提高了,一个人的智慧、能力和素质也会随之提升。

人在生活中,往往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被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所束缚,难以找到应事接物的最佳途径,其关键在于没有将自我真正放下来,没有以一颗虚静清明的心去认真思考,认真对付。

正如儒家经典《大学》说:

“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只有心灵达到宁静、安稳的境界后,人才能够洞察万物之规律,这时考虑问题才能周详,处理事情才能完善。

而当一个人的内心有了一种安顿了的感觉,生活也会有一种充实感。

内心平静,思想清晰,智慧必有所增,这样做事情更有效率。

这时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帮助我们达到更高的人生尺度。

从“心”改变孩子

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

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

鞭挞绳缚,若持拘囚。

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

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

趋下流。

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

《传习录》

王阳明说:

近代那些教育儿童的人,每天只是督促学生句读和课业练习,要求他们约束自己,而不知道以礼仪来诱导他们;

只希望他们聪明灵巧,却不知道以善来培养他们;

把犯错误的学生当囚犯看待,只知道鞭打绳捆。

这样,少年儿童就只把学校当成监狱而不肯上学,把老师和家长当成仇人而不想看到。

于是,他们就借机逃学,以便嬉戏耍闹,撒谎捣蛋,以致肆意顽皮,逐渐趋向轻薄下流这样,就在无意中驱使他们作恶,但又希望他们为善,二者只会抵触,岂能行得通?

在今天,我们看来,王阳明的这番话,简直就是象针对现在的一些教育现象说的一样。

许多学生的父母和学校的老师,对待那些犯有过错的学生或孩子,不是从尊重人性、尊重教育心理的角度出发,而是一味从自己的角度来要求孩子们服从自己,有的甚至以简单的棍棒教育来代替沟通教育,就难免会造成隔阂,引发孩子的抵触情绪。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小女孩的父亲在外面打工,担任了一家公司保安队的队长。

小女孩跟随母亲在家上学。

后来,小女孩的父亲得知自己的女儿由于缺乏管教,染上了不少坏习惯,他一下急了,马上辞了职回来教育孩子。

他想,凭着自己当保安队长的管理经验,教育女儿还不是手到擒来?

这位父亲把女儿的缺点一一列在一张白纸上,诸如懒惰、马虎、上学迟到、撒谎、欺负同学等等,写了差不多一页纸,让女儿对着这些缺点,一条条地加以改正。

他以为这样一来,把这些缺点通通给女儿找出来了,白纸黑字地写在纸上,对症下药,让女儿照着改,难道还改不掉吗?

没想到,女儿对他这一套做法产生了极大的逆反心理,不仅丝毫没有改自己的缺点,反而变本加厉,坏习惯越来越多。

父亲看这个办法不行,便开始对女儿实行棍棒教育。

却不知女儿对父亲的打骂也不怕,继续我行我素,最后发展到拒绝跟他交流,形同仇敌一般。

相比之下,另一位父亲也有相似的经历,但他却重新学习了如何做父亲的方法,最终获得了成功。

这位父亲原是一家公司的副经理,得知儿子迷上了网络游戏后,也是辞职回家担当起教育儿子的重任。

开始,他相信“棍棒之下出孝子”,儿子一去上网便是非打即骂。

对于这种打骂,起初还有点效果,但时间一久,打骂也不管用了,儿子宁愿挨打也要去上网

终于有一天,父子间的冲突不可避免地暴发了,不断长大的儿子挨了父亲两耳光后,觉得自尊心受到了极大伤害,突然反抗起来,凭着身强力壮,把父亲压在身下动弹不得。

遭到了反抗的父亲,这时才意识到“棍棒教育”是没有出路的,而且自己也打不赢儿子了。

他开始寻找其他的方法。

后来父亲经过学习,发现最应该改变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不正确的方法和态度。

他决心彻底改变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用科学的方法走进儿子的心灵,去改变儿子。

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在对待儿子玩网络游戏的态度上,父亲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

他不仅不再阻止儿子去网吧上网,还主动给儿子钱,但是要与儿子约定一个时间,说好去玩三个小时的话,就给三个小时的钱,一定得保证玩三个小时就回来。

当然,父亲这样做之后,开始经常出现儿子答应只玩三个小时,却玩到四、五个小时才回家的情况。

这时候,父亲也不再象以前那样非打即骂,而是从正面强化他,对儿子说:

“其实爸爸知道,你是不想玩游戏,今天你比以前提前半个小时回来,有进步了。

”“你是一个男子汉了,我知道你能管住自己,爸爸永远相信这一点。

”尽管父亲的心里有时很着急,但他竭力控制自己,不让自己的这种急躁情绪表现出来,他知道如果自己一旦象以前那样冲动起来,对儿子冷嘲热讽甚至拳脚交加,就会前功尽弃。

对于他给钱给儿子去网吧玩游戏的做法,连他妻子也充满怀疑,这样不是纵容儿子吗?

这样能有效吗?

这位父亲并没有因此而改变自己的做法,相反,当儿子玩游戏忘了回家吃饭时,他还主动把饭送到网吧。

他清楚地记得,当他第一次给儿子往网吧送饭时,这天晚上,儿子玩游戏的时间不仅没有超过约定的时间,相反还提前一个多小时回来了。

以后儿子一般都很自觉地在约定时间前就回来了,而且打游戏的时间在慢慢缩短。

终于有一天,儿子对父亲说:

“爸爸,我投降了,以后我坚决不打游戏了。

”听到儿子这句话,父亲欣慰而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他觉得自己这几年的努力没有白费……

果然,儿子从此再没打过游戏,后来因为他的英语听说能力好,还以交换生的身分到美国上高中了。

其实,人心都是肉长的,看到父亲如此全身心地信任自己、尊重自己,有哪个孩子不会被感动?

别说戒掉游戏,就是更难的事,他也会去做,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古人所说的“攻心为上”,实在很有见地。

把自己做到最好

“夭寿不贰其心”,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不可以穷通夭寿之故,便把为善

的心变动了,只去修身以俟命;

见得穷通寿夭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

王阳明认为,“夭寿不二”的意思,是教导学习的人一心向往好的念头和行为,并努力地去实践,决不能因为环境好坏或寿命长短而让为善的心改变了。

只去修身等待命运的安排,即使认识到人的困厄通达长寿短命是所谓“命中注定”的,我也不因此而动心。

其实王阳明何尝不是告诉我们,虽然我们不能控制外界的环境,但我们应该能够掌握自己的选择方向。

一个人能否完善自我,可以决定一个人的能力高下,也完全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当你具有更高的身心素质时,才能更好地掌控自己的人生。

苏秦的故事,很多人可能都听说过。

虽然苏秦没有古代圣贤那样高的道德修养境界,但他那种对待人生挫折的态度,以及永远不言失败、坚持做最好的自己的人生哲学,也十分难得的。

苏秦少年时,就立志要干一番大事业,拜鬼谷子为师,学习游说纵横之术。

学成返乡后,苏秦权衡了一下天下形势,觉得先到当时最强大的秦国去,献上自己的良策,一定会得到渴望统一天下的秦国国君的重用。

于是就置办行装,前往秦国。

据《战国策》记载,苏秦此次去秦国,穿着非常名贵的黑貂皮制作的大衣,很有派头,还带着黄金百两,可以说下了很大的资本。

很可能之前苏秦就先游说了自己的家人和朋友,拍着胸脯说,自己这次去秦国,一定会得到秦王的赏识,让大家大力投资支持他去,回来后他一定加倍地报答大家。

有这等好事谁不心动?

大家于是便筹集了钱交给苏秦,以作此行的路费及活

动经费。

没想到,苏秦言辞恳切地上了十多回书,但秦王自认为秦国还不够强大,不肯冒险对六国用兵,始终不接受他用武力统一六国的建议。

这下苏秦惨了,自己在秦国不受欢迎,呆了这么久,那件撑门面的黑貂皮大衣破了,带的百两黄金也花完了,眼看连房租都快交不起了。

最后实在没有办法,他只好灰溜溜地离开秦国回家。

当苏秦回到家时,他的家人吓了一跳,因为这个反差实在太大了。

离家时的苏秦意气风发,身穿名贵大衣,坐着豪华马车,一副名士派头。

而现在的苏秦呢,腿上打着裹脚,脚上穿着草鞋,挑着一副担子,担子的一头是自己的一些书籍,那时还没发明纸张和印刷术,书是很珍贵的东西,所以是绝对不能丢的,担子的另一头呢,则是自己的行囊。

而且经过了日晒风吹的长途跋涉,面目黎黑,神情憔悴,一副潦倒不堪、惭愧难当的样子。

一看他弄成这副模样回来,大家的反应十分冷淡,正在织布的妻子不理他,嫂子不肯给他做饭,甚至父母也不跟他说话。

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换作其他人,也许绝大多数人的反应,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四个字一一“怨天尤人”,或者仰天长叹:

“此天亡我,非我苏秦之过也。

但苏秦并没有怨天尤人,把过错推给老天爷或他人,而只是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深深地自责反省:

“妻子不以我为丈夫,嫂嫂不以我为小叔,父母不拿我当儿子,都是我苏秦的过错啊!

从这件事中,苏秦的灵魂深处受到很大刺激,连夜打开翻检挑回来的那一堆破书,装了有数十个小箱子,找到《太公阴符》这本自己最中意的权谋之书,趴在桌上诵读起来,认真地在心中反复揣摩其中真意,日夜苦读。

有时他读到半夜,实在太困了,就用绳子把头发拴起来,系在屋梁上,这样打瞌睡时,头一低垂下去,就会被绳子一拖,而痛醒过来;

有时人虽然醒着,精神却振作不起来,他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强迫自己振作精神,继续苦读下去。

“头悬梁,锥刺股”的典故便出自于此。

经过一年的苦学,苏秦掌握了更加丰富的知识,同时他的精神意志及身心素质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他相信,自己已达到了掌握天下大势及揣摩他人心理的境界,自信地说:

“现在真的可以游说当世的国君了!

”于是他重新游说诸国,终获得器重,挂六国相印,声名显赫,开创了自己辉煌的政治生涯。

苏秦衣锦还乡时,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所到之处均盛情接待,周显王率领百官亲自到三十里地外去迎接,乡亲及家人更是诚惶诚恐,早早地就装修房子、打扫清洁卫生,等待他荣归故里,他的嫂子更是跪地磕头不敢起来,苏秦见此情景,心中感慨万千。

我们心中永远有一个最好的自己。

无论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能气馁,只要有勇气和信心,再加上足够的行动,我们都能够把自己做到最好。

良知妙用

——激发灵感的方法

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

若无有物欲

牵蔽,但循着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

——《传习录》

良知,就是道,它就在人的心中,不仅圣贤,就是平常人都是如此。

若没有物欲牵累蒙蔽,只靠良知去发挥作用,那将会无处无时不是道。

在这里,王阳明指出了一种独特的运用智慧的形式,即良知妙用。

认为如果一个人心中宁静而清明,没有闲思杂念的干扰,就能更好地认识事物的规律,这样做什么事都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奇妙效果。

其实,这就是强调一种灵感思维、直觉思维的重要。

大家都知道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叫做“成功等于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看到这句话,我们很容易理解为辛勤的劳动是最重要的,所谓勤奋出天才,而忽略了那1%的灵感。

但爱迪生这句名言下面还有一句的,就是——“但是那1%的灵感最重要,甚至比99%的汗水还要重要。

”如果你那99%的汗水不能产生1%的灵感的话,那它就只是一桶汗水而已。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听到有学生这样抱怨:

“我这么努力了,为什么总赶不上别的同学?

”“我这样拼死拼活地学,成绩为什么没有明显提高?

”在他们看来,只要肯努力,就一定能成功。

但是,他们却忽视了爱迪生那“1%灵感最重要”的告诫,其实爱迪生强调的是那1%的灵感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的勤奋不能促使灵感产生的话,即使再努力,也只能获得极为有限的成功。

这“1%的灵感”,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脑子开窍了,也就是打通了左右脑的神经回路,挖掘出了心灵之中的独特智慧。

这里潜藏着一个很深的生命秘密。

灵感和直觉思维是由我们的右脑主管的,不受平常思维控制,它是无分别、无计较的,需要心灵处于一种宁静、和谐的状态才能出现。

一个人拥有灵感时,注意力非常集中,思维似乎特别敏捷,以往混沌模糊的东西,在脑海中一下子就豁然贯通了,而且有一种能做成任何事的自信,精神达到一个高峰状态。

那么,怎样去开发这种灵感思维呢?

一个人在灵感发生时,大都处于一种非常虚静的状态之中,假如杂念丛生,不可能获得灵感。

正象《易经》中所指出的那样: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心境宁静空灵是灵感的发生的重要基础。

常人的心灵有太多物欲的牵累束缚,所以灵感不能激发出来,只有进入自由自在、灵动活泼的心灵境界,才能“心灵则能飞动,能飞动则下上天地,来去古今,可以屈伸长短生灭如意,如意则可以无所不知”,心灵意念稍有滞碍,灵感即隐而不现。

真正的心灵自由,就是要达到一种放下自我,精神与天地宇宙融而为一的境界。

这就要求我们“收视返听”,即将平常向外追逐的心思收拢回来,向内观照

自己的心灵,保持心平气和、宁静虚无的心境,直至进入天人合一的忘我境界。

要达到这种境界,首先要战胜自我,克服一切软弱、自卑、浮躁的消极情绪。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坦然淡定的心理,就为下一步的出现灵感思维、顺利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大学》中说:

“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即说明了此点。

达到思虑专一的心理要求后,要尽可能地摆脱外界名利、荣辱、得失等利害关系的干扰,把那些难题在心中或纸上陈列出来,细细思考其中的规律及联系,要有耐心,反复全面地思索,坚信“量变即将产生质变”,反复思考的次数越多,心理越放松,灵感出现的机率越多。

也许就在你求与未求之间,解决问题的答案就浮现在你的脑海中了,你就会恍然大悟。

这就是“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也就是“顿悟”。

《传习录》中,王阳明曾对学生说过:

“苏秦、张仪之智,也是圣人之资。

后世事业文章,许多豪杰名家,只是学得仪、秦故智。

仪秦学术善揣摸人情,无一些不中人肯綮,故其说不能穷。

仪、秦亦是窥见得良知妙用处,但用之于不善尔。

在王阳明看来,苏秦、张仪等人的智谋,也算得上具有圣人的资质。

他们在长期专注不懈的努力中,已经窥见到良知的妙用(其实就是心灵力量的神奇作用),所以才能如此善于揣测人情,没有一点不是击中对方要害的,由此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只不过他们的良知用在了不好的地方(用在了一心求名利上),这就有点过了。

纵观苏秦的成功过程,在困厄和命运的打击下,他没有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而是选择了在困境中继续努力,不断完善自我的道路。

他在不懈的探寻学问真谛的努力中汇成了一股无比专注的精神力量,终于开启了神秘的良知大门,获得了一种高层次的智慧。

在这个过程中,苏秦历经痛苦磨练,最终归于平静专注的心境,纷扰的闲思杂念离他远去,就如同湖面上的涟漪渐渐平息下来,平如镜面,如实地反映出他人的内心活动,这就是他揣摸别人的内心人情,能一击就中对方要害地方的原因。

这其实就是一种本体能力的把握,具备了这种能力,就能对各种知识灵活运用,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不要迷信天赋

夫学、问、思、辨、笃行之功,虽其困勉至于人一己百,而扩充之极,至于

尽性知天,亦不过致吾心之良知而已。

王阳明认为,学习、询问、思考、分辨、笃行的功夫,虽然有的人资质低,要付出比别人多百倍的努力,但努力到极致,到达彻悟本性、明了宇宙规律(尽性知天)的功夫,也不过是尽我心的良知罢了。

也就是说,一个人不管是聪明或愚钝,只要他愿意,都可以通过致良知来完善自我,实现自我。

只不过付出的努力要比别人多一点罢了。

即使心性愚鲁的人,别人用一分努力能做成一件事,而自己不怕吃苦,不怕耐劳,下定决心,用十倍甚至百倍的努力,一样能做成那件事。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能看到许多天资不聪明的人,但他们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想方设法来提高自己的素质,最终却成就了一番别人难以企及的事业。

而一些所谓的聪明人,由于放弃了自己的努力,最后反而变成一事无成。

没有人能只依靠天分成功。

上天给予了天分,但个人的素质要靠自己去提高,一个人的努力能将一个普通的人变为天才。

谈到曾国藩,也许很多人都知道,他是近代颇有争议的人物,当年率军镇压太平天国,以显赫的军功,被清朝誉为“同治中兴”第一功臣,谥为“文正”。

曾国藩一生信奉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和“格物致知”的功夫和学问,躬行践履,在治军、治家、修身、养性上都颇有建树。

然而,曾国藩小时候的天赋并不高。

有一天晚上,曾国藩在家读书,不知什么时候,一个盗贼来到他家,发现曾国藩的房间还亮着灯,便躲在窗户边,想等他睡觉后再下手。

但曾国藩把一篇文章读了很多遍,还是没背下来。

而盗贼虽然只是隔着窗户听曾国藩读书,可是那么几遍下来,他就在心中把它记下了。

相比之下,他觉得这个年轻人这么笨,读书简直是在浪费时间。

终于,盗贼实在忍不住了,怒气冲冲地跳出来说:

“你这种水平,读书会有什么出息!

”然后将自己早已听熟的那篇文章背诵了一遍,忿然离去。

盗贼的天分确实很高,听人家朗读了几遍文章便能背诵,而且勇气可嘉,看到别人如此“不成器”,敢于勃然大怒,不顾自己盗贼的身份,奋不顾身地跳出来,当场教训别人,还要给人家演示一番背书的本事,可谓“智勇双全”。

然而他只能做些偷鸡摸狗的事,而曾国藩后来经过自己的刻苦实践,努力提高自己在各方面的素质,成为了影响中国历史的大人物。

可见,如果光有天赋,而没有加上自己的勤奋,一个人也是不能获得成功的。

我们小时候就读过的“伤仲永”的故事,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

这个故事说的是有一个叫仲永的小孩,很小的时候就聪慧异常,能作很好的诗。

乡里人对此很惊奇,经常有人请他去表演,对其出众的天赋赞不绝口,并赠予些礼物。

仲永的父亲满足于这种肤浅的赞美及那些蝇头小利,于是整天带着儿子到处去应酬。

生来天赋很高的仲永长到20多岁时,有人再前去探访昔日的“神童”,请他再作诗时,却发现他已“泯然众人矣”,已经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了。

所以,我们永远不要迷信所谓的天赋。

对于天才的定义,还是爱迪生说得好,所谓天才,不过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罢了。

马上去行动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传习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