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文卫改 文档.docx
《科教文卫改 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教文卫改 文档.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教文卫改文档
第二节古代科教文卫知识
一、音乐:
1.相关术语:
中国乐器制作材料:
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
五音:
即五个音阶,宫商角徵羽(相当于今天12356五个音阶)。
七音:
即七个音阶,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相当于今天1234567七个音阶)五音和七音都是按音的高低排的,宫是最高音。
十二律:
律是定音器也就是竹管。
各有固定的音高和名称,分阴阳两类,奇数六律为阳律,叫做六律,偶数六律为阴律,叫做六吕,所以十二律也叫律吕,即律名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宫调:
古代称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为七声,以其中任何一声为音阶的起点,均可构成一种调式。
凡以宫声为音阶的起点的调式称“宫”,即宫调式;而以其他各声为主者则称“调”,如商调、角调等。
二者统称为“宫调”。
俗乐与雅乐:
俗乐是古代各种民间音乐的泛称,宫廷中宴会时所用的俗乐称为“燕乐”。
雅乐是古代祭祀天地、祖先和朝会、宴享时所用的正统音乐。
周代的雅乐有“六舞”,包括云门、大章、大韶、大夏、大漠、大武,(分别用于祭祀天神、地神、四方、山川、商汤伐桀武功的乐舞、周武王伐纣武功的乐舞。
前四种为文舞,后两种为武舞)。
黄钟大吕:
黄钟,我国古代音韵十二律中六种阳律的第一律。
大吕,六种阴律的第一律。
后遂以"黄钟大吕"形容音乐或言辞庄严、正大、高妙、和谐。
2.中国古代十大名曲:
高山流水:
伯牙调弦抚琴,时而雄壮、高亢,时而舒畅、流利。
钟子期时而曰:
“善哉,峨峨乎若泰山。
”时而曰:
“善哉!
洋洋乎若江河。
”与子期结为兄弟。
并相约来年仲秋再在此地相会。
第二年仲秋时节,伯牙如期而至,谁料想此时已是与好友阴阳相隔,子期已离他而去。
伯牙抚琴而哭,弹了一曲《高山流水》,曲终,以刀断弦。
并仰天而叹:
“知己不在,我鼓琴为谁?
”说毕,琴击祭台,琴破弦绝。
广陵散:
嵇康因反对司马氏专政遭害,临刑前曾从容弹奏此曲以寄托。
有人说此曲根据聂政的故事写的。
《琴操》中所载:
聂政,战国时期韩国人,其父为韩王铸剑误期而被杀。
为报父仇,上泰山刻苦学琴十年之后,漆身吞炭,改变音容,返回韩国,在离宫不远处弹琴,高超的琴艺使行人止步,牛马停蹄。
韩王得悉后,召进宫内演奏,聂政趁其不备,从琴腹抽出匕首刺死韩王。
为免连累母亲,便毁容自尽。
嵇康非常喜爱《广陵散》,经常弹奏它,以致招来许多人前来求教,但嵇康概不传授。
死前索琴弹奏此曲,并慨然长叹:
“《广陵散》如今绝矣”。
平沙落雁:
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降落前在天空盘旋顾盼的情景。
旋律起而又伏,绵延不断,优美动听;基调静美,但静中有动。
梅花三弄:
乐曲通过歌颂梅花不畏寒霜、迎风斗雪的顽强性格,来赞誉具有高尚情操之人。
十面埋伏:
乐曲是以公元前202年我国历史上的楚汉相争为题材,描绘刘邦和项羽在垓下决战的情景。
乐曲主要歌颂了楚汉的胜利者刘邦,尽力刻画“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姿,全曲气势恢弘,充斥着金戈铁马的肃杀之声。
“楚汉一曲。
当其两军决斗是,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金、剑击声、人马群易声,俄而无声。
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项王声。
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悲,终而涕泪之无从也,其成人如此。
”《十面埋伏》可以说是把古代琵琶表演艺术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创造了单个乐器的独奏形式表现波澜壮阔的史诗场面(而现代,这往往需要大乐队式的交响曲体裁方能得以完成)。
夕阳箫鼓:
这是一首抒情写意的文曲,旋律优美流畅。
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赞颂了江南水乡的优美风姿。
渔樵问答:
乐曲通过鱼樵在青山绿水间自得其乐的情趣,表达了对追逐名利者的鄙弃。
乐曲采用渔者和樵者对话的方式,以上升的曲调表示问句,下降的曲调表示答句。
旋律飘逸潇洒,表现出鱼樵悠然自得的神态。
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歌之乃,隐隐现于指下。
迨至问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
胡笳十八拍:
古琴家蔡邕的女儿蔡琰(文姬),在兵乱中被匈奴所获,留居南匈奴与左贤王为妃,生了两个孩子。
后来曹操派人把她接回,她写了一首长诗,叙唱她悲苦的身世和思乡别子的情怀。
情绪悲凉激动,感人颇深。
汉宫秋月:
意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的幽怨悲泣情绪,唤起人们对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情。
汉末战乱中,蔡文姬流落到南匈奴达十二年之久,她身为左贤王妻,然而十分思念故乡。
当曹操派人接她回内地时,她又不得离开两个孩子,还乡喜悦被骨肉离别之痛所淹没,心情非常矛盾。
阳春白雪:
相传为春秋时期的晋国师旷或齐国刘涓子所作,“白雪”取另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
它以清新流畅的旋律、活泼轻快的节奏,生动表现了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向荣,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象。
二、美术:
1.中国古代十大传世名画: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
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
唐代阎立本《步辇图》:
以贞观十五年(641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历史事件为题材,描绘唐太宗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
唐代张萱、周昉《唐宫仕女图》:
历代中国古代仕女众生像,“倾国倾城貌,多愁多病身”,唐代仕女画以其端庄华丽,雍容典雅著称,《唐宫仕女图》展示着“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唐代美女众生像。
唐代韩滉《五牛图》:
5头健硕的老黄牛,在这位当朝宰相笔下被“人格化”了,传达出注重实际、任劳任怨的精神信息。
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场景,用笔细润圆劲。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描写岗峦起伏的群山和烟波浩淼的江湖。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
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
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
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
明代仇英《汉宫春晓图》:
以极其华丽的笔墨表现出宫中嫔妃的日常生活,极勾描渲敷之能事。
清代郎世宁《百骏图》:
描绘了姿态各异的骏马百匹放牧游息的场面。
2.近现代画家:
齐白石:
花鸟鱼虾虫蟹,天趣横生。
徐悲鸿:
笔下的马精神抖擞,豪气勃发。
张大千:
擅长山水画。
黄宾虹:
致力于山水画,所画山川层层深厚,气势磅礴,惊世骇俗。
三、书法:
永字八法:
“永”字具有汉字的八种基本笔画:
点、横、竖、撇、捺、折、钩、提。
阳文阴文:
我国古代刻在器物上的文字,笔画凸起的叫阳文,凹下的叫阴文。
历代书法家:
东晋王羲之被称为“书圣”《兰亭集序》端秀清新,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唐朝欧阳询楷书为长,笔力建雄;唐朝颜真卿《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唐朝柳公权进行书法开拓,留下“颜筋柳骨”的美誉。
唐代的张旭被称为“草圣”。
北宋四大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楷书四大家——唐代颜真卿、唐代柳公权、唐代欧阳询、元代赵孟頫
书法四体——真(楷)、草、隶、篆
书法九势——落笔、转笔、藏峰、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
文房四宝:
旧时对笔、墨、纸、砚四种文具的总称。
文房,即书房。
北宋苏易简著《文房四谱》一书,叙述了四种文具的品类及故实等。
这些文具,制作历史悠久,品类繁多,历代都有著名的制品。
著名的有安徽泾县的宣纸、安徽歙县的徽墨、广东肇庆的端砚、浙江湖州的湖笔等。
六书:
古人分析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今人一般认为后两种与造字无关。
象形即描摹事物形状的造字法,全是独体字。
指事是以象征性的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法,全是独体字。
会意是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合起来表达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汉字形体演变: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4、戏曲知识:
中国五大戏曲剧种:
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
四大名旦:
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戏曲四行当:
生、旦、净、丑。
生指男子;旦指女子;净指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性;丑指演滑稽人物,鼻梁上抹白粉,称小丑、小花脸。
元曲:
包含两个部分:
一是散曲,一是杂剧。
散曲可以说是元代的新体诗,杂剧是元代的戏剧。
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即“元代戏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杂剧:
又称北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
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
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
一般是一人主唱或男、女主角唱,主唱的角色不是正末,就是正旦,正旦主唱称旦本,如《窦娥冤》窦娥主唱。
正末主唱的称为末本,如《汉宫秋》,汉元帝主唱。
一般来说,一剧中一人主唱到底,这是通例。
但也有少数剧本,随着剧情的发展,人物也有所变化。
如《赚蒯通》,第一折正末扮张良,二、三、四折正末扮蒯通。
这就出现了主唱人物的变换。
元杂剧分类:
一般从体裁上分为悲剧、喜剧;从题材上分为公案戏、历史戏、爱情戏、社会戏、神话戏。
四大悲剧:
《窦娥冤》、《梧桐雨》、《赵氏孤儿》、《汉宫秋》。
四大爱情剧:
《西厢记》、《墙头马上》、《拜月亭》、《倩女离魂》。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
戏曲中人物角色:
按传统习惯,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分法。
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的“末”行已逐渐归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
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统称,“生”、“净”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时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
净:
俗称花脸。
以各种色彩勾勒的图案化的脸谱化妆为突出标志,表现的是在性格气质上粗犷、齐伟、豪迈的人物。
诨:
诙谐逗趣的话。
指穿插在戏曲表演中能使观众发笑的表演与道白。
也泛指引人发笑的动作与言谈。
宾白:
在后世的戏曲中也叫道白或说白,是曲词外演员说的话、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由白话和部分韵语组成,又称韵白和散白。
对白与话剧的对话相似,独白兼有叙述的性质,在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科介:
也称科范、科、介,指唱、白以外的动作,元杂剧中指示人物动作和表情的术语。
五、古代学校教育:
1.古代学校称谓:
夏商时代学校名字:
夏代学校称为“校”,是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殷商时代学校称为“庠”。
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史记》“闻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汉书》“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
国学与乡学:
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
国学和乡学。
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
太学、小学的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乡学”是与国学相对而言的,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太学:
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
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稷下学宫:
是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
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学者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著名书院:
是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有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
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弘文馆:
官署名。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修文馆于门下省。
九年,太宗即位,改名弘文馆。
聚书二十馀万卷。
置学士,掌校正图籍,教授生徒;遇朝有制度沿革﹑礼仪轻重时,得与参议。
置校书郎,掌校理典籍,刊正错谬。
设馆主一人,总领馆务。
学生数十名,皆选皇族贵戚及高级京官子弟,师事学士受经史书法。
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避太子李弘名,改曰昭文馆。
玄宗开元七年(公元719年)仍改弘文馆。
因学生出身贵族,不专经业,开元以后,令依国子监生例考试,惟帖经减半。
明初亦设弘文馆,不久即废。
宣德间,复建弘文阁,不久并入文渊阁。
2.古代学校老师和教务人员的称谓:
学官:
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具体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祭酒:
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
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都担任过国子监祭酒。
司业:
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学政:
古代学官名。
“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
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
《左忠毅公逸事》中“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便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区的学政。
博士:
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
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来成为学术上精通一经或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教授:
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位名。
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3.学生的称谓:
监生:
国子监的学生。
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
《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萌生:
明清时期凭借上代余荫取得监生资格的人成为萌生,是皇家对于官员子弟的一种直通车政策。
诸生:
明清时期经过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
廪生:
科举制度中生员名目之一。
明府、州、县学生员最初每月都给廪膳,补助生活。
名额有定数,明初府学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每人月给廪米六斗。
进学:
科举制度中,考入府、州、县学,做了生员,叫作“进学”。
六、图书典籍:
1.总括:
经史子集——从《隋书·经籍志》开始,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
经书指儒家经典著作,史书即正史,子书主要包括诸子百家的哲学、政治、农学、科技、医学等各方面的书,集主要指诗文别集、总集。
此外,我国古代类书、丛书也很多。
如现存最早的类书是隋唐时期虞世南编写的《北堂书钞》,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类书是明代的《永乐大典》,最大的一部丛书是清代的《四库全书》(纪昀等人主编)。
三坟五典——三坟:
伏羲、神农、黄帝的书;五典:
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的书。
杀青——制作竹简,为了防止虫蛀或腐烂,要先在火上烘烤,烘干水分,称为“杀青”或“汗青”,因此后代又用汗青指代史册,如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
策(册)——古代的典籍又叫策(册),它包括用细竹片做成的简册和用木片做成的版牍。
写满或刻满字的一个个竹简或版牍,要用皮条串联在一起,这样才能形成一本“书”。
在古代的文字中,“册”就是两根绳条穿着一串竹简或版牍的象征。
帛书——春秋末期,出现了写在丝织品上的“书”,称为“帛书”或“素书”。
一部书或其中的一部分卷成一卷,因此“卷”就成为计算书籍的单位,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又有用“卷”代称书的,如“东坡右手执卷端”(《核舟记》),成语“开卷有益”等。
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和须停顿处为读。
旧书塾使用的三种教本简称为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三字经》——是旧时广泛使用的蒙学读本。
相传为宋代王应麟撰,明清学者陆续增补,至清初的本子为一千一百四十字。
内容从阐述教育的重要性开始,进而依次讲述名物常识、经书子书、历史知识以及古人勤学的故事等。
全书全部用三言韵语,便于儿童诵读,句法灵活丰富,语言通俗易懂。
自编成后广为流传,一直使用至清末民初。
《千字文》——旧时广泛使用的蒙学课本。
南朝梁代周兴嗣编,梁武帝大同年间编成。
全书将一千个字编为四字一句的韵语,介绍有关自然、社会、历史、伦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基本上无重复的字。
自隋代开始流行,至清末被广泛用作儿童识字课本。
宋代以后,有种种续编和改编本,但都没有旧本流传得广泛、长久。
中国四大藏书阁——北京的文渊阁、沈阳文溯阁、承德文津阁、杭州文澜阁。
2.经书:
十三经——《易经》、《诗经》、《尚书》、《礼记》、《仪礼》、《公羊传》、《榖梁传》、《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
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
六艺,此处是指六经。
即《诗》、《书》、《礼》、《乐》、《易》、《春秋》,“传”指传记,解释六经的著作。
注意:
“六艺”有时是指礼、乐、射、御、书、术等六种技艺。
(通五经惯六艺)传,是解释经书的书。
如:
《春秋左氏传》、《诗经毛氏传》等。
“六艺经传”一词源于《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所引其父司马谈之言:
“夫儒者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
”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南宋淳熙年间,朱熹撰写《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定。
此后,“四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内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料,是封建时代教育的必读教科书,并被统治阶级作为宣传宗法封建思想的理论依据。
。
六艺——
六本书:
《诗》《书》《礼》《易》《春秋》《乐》
六种技能:
礼、乐、射、御、书、数。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风骚——“风”指《国风》,“骚”指《离骚》,后来用“风骚”指文学。
《春秋》三传——《左传》(《左氏春秋》)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传”为注释,《左传》是给鲁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
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2.史书:
史书的编写体例——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国别体(以国家为核心)、典志体(以典章制度为中心)、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断代史(只记某个时期)、通史(连贯地记叙各时代事件)
我国史书的各种“第一”——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司马迁的《史记》,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班固的《汉书》,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第一部纪事本末体的历史著作是袁枢(南宋)的《通鉴纪事本末》,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春秋》(相传是孔子在鲁国旧史基础上修撰的),最早的国别体史书是相传为左丘明所编的《国语》。
二十四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清代乾隆年间编定。
它记载了从黄帝到明末共四千余年的史事,是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
其中《史记》是通史,其余都是断代史。
前四史——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书,包括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以及西晋陈寿的《三国志》。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汉书》——又名《前汉书》,中国古代历史著作。
东汉班固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沿用《史记》的体例而略有变更,改“书”为“志”,改“列传”为“传”,改“本纪”为“纪”,无“世家”。
全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记载了上自汉高祖六年,下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历史。
4.诸子百家:
荀子——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
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庄子——姓庄,名周,宋国蒙人。
他是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表现出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
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是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文,到了汉代道教出现以后,变尊之为《南华经》,且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其书与《周易》、《老子》合称“三玄”。
三教九流——三教:
儒、道、释;九流:
儒家、道家、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
佛教三藏——总说根本教义为经,述说戒律为律,阐发教义为论(通晓三藏的叫三藏法师)
八仙——铁拐李、钟离权、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
三姑六婆——三姑:
尼姑、道姑、卦姑。
六婆:
媒婆、师婆(巫婆)、牙婆、虔婆、药婆、接生婆
十八罗汉——布袋罗汉、长眉罗汉、芭蕉罗汉、沉思罗汉、伏虎罗汉、过江罗汉、欢喜罗汉、降龙罗汉、静坐罗汉、举钵罗汉、开心罗汉、看门罗汉、骑象罗汉、探手罗汉、托塔罗汉、挖耳罗汉、笑狮罗汉、坐鹿罗汉
十八层地狱——(第一层)泥犁地狱、(第二层)刀山地狱、(第三层)沸沙地狱、(第四层)沸屎地狱、(第五层)黑身地狱、(第六层)火车地狱、(第七层)镬汤地狱、(第八层)铁床地狱、(第九层)盖山地狱、(第十层)寒冰地狱、(第十一层)剥皮地狱、(第十二层)畜生地狱、(第十三层)刀兵地狱、(第十四层)铁磨地狱、(第十五层)寒冰地狱、(第十六层)铁册地狱、(第十七层)虫地狱、(第十八层)烊铜地狱。
5.文人作品:
古人的作品命名方式——
以地名命名:
如《柳河东集》(柳宗元,河东人,在今天山西永济)。
以书斋名命名:
如《聊斋志异》(蒲松龄)。
以谥号命名:
如《王文公集》(王安石,谥号“文”)。
以名号命名:
如《稼轩长短句》(辛弃疾,号稼轩)。
以字命名:
如《李太白全集》(李白,字太白)。
以官职命名:
如《王右丞集》(王维,官尚书右丞)。
以年号命名:
如《白氏长庆集》(白居易的这部文集是在唐穆宗长庆年间编辑)。
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
竹林七贤——魏正始年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
饮中八仙——唐朝嗜酒好仙的八位学者名人,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
杜甫有《饮中八仙歌》。
千古文章四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
出自清代张鹏翮“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唐宋八大家——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
扬州八怪——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或称扬州画派。
较为公认指:
金农、郑燮、黄慎、李鱓、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