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语文第一单元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779865 上传时间:2023-04-2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上语文第一单元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八上语文第一单元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八上语文第一单元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八上语文第一单元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八上语文第一单元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上语文第一单元1.docx

《八上语文第一单元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上语文第一单元1.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上语文第一单元1.docx

八上语文第一单元1

执行人:

李霖执行时间:

年月日

课题

1.消息二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新闻基本常识,理解消息写作的“五要素”和“倒金字塔式”结构。

过程与方法

明确本文的“五要素”和结构层次,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关注时事新闻,培养读报习惯

重点

了解新闻基本常识,掌握消息的基本特点。

难点

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以及作者的情感。

课时

课时

教学过程与内容

批注

《我军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一、导入新课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构筑成了一个庞大的视听世界,而人们要了解世界日常接触最多的文体之一便是新闻。

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刚刚发生的新闻的报道,它使我们足不出户,可遍知天下事。

那么,同学们对新闻又了解多少呢?

二、知识链接

(引导学生研读“‘表达·交流’综合实践”相关内容,教师补充介绍。

1、新闻

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新闻作者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各个时期的优秀新闻作品,汇聚成社会生活史、文化史浩瀚的资源。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本单元以新闻类文章为主,有消息、报告文学、新闻评论等多种体裁。

● 新闻的特点:

⑴ 传播性。

所有的新闻都是为了大范围地传播和交流信息的。

只写给自己看,或写给个别人看的,就不是新闻了。

新闻的其他特性都与这点有关,都要考虑到广大受众的需要。

⑵ 真实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为了体现真实,新闻一般须具备“五要素”,称为“五个W”:

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

有的还加上How(如何),即“五个W加一个H”,成为新闻“六要素”。

当然,最重要的是不能编造、虚假。

⑶ 时效性。

要求在第一时间作出报道,这是“时效”上的要求。

“新”是新闻价值的重要指标。

一是时间上的新。

报道的必须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

二是内容上的新。

要报道新鲜的事实,要有新看点。

有的新闻,如特写、人物专访、报告文学等,也追求文字形象、生动,以使读者愿意读、喜欢读。

2、消息

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是消息。

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它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

因此,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小是消息的基本特征。

消息有比较固定的格式,即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高潮在前,称为“倒金字塔式”结构。

消息一般包括标题(正题、引题、副题)、导语、主体、背景材料(有的消息还有结尾)等部分。

导语,即开头部分,将全文最重要的内容作概括性的说明。

消息写作,以概述为基本表达方式。

标题,是消息的眼睛,拟写得好,可以吸引读者;拟写得差,一篇好消息也会被埋没。

可见标题有着向读者推荐的作用。

如:

《地球三分钟  净增五百人》(新华社1996年7月13日电讯稿)、《杭城新事见新风  拎书拜年书压岁》(1991年2月19日《解放日报》)。

消息的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消息标题有主题(正题)、引题(眉题)、副题(次题)三种。

主题:

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引题:

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待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

副题:

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导语,是指一篇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

它是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导语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

主体,这是消息的主干部分。

它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

应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写作,但仍然要先写主要的,再写次要的。

新闻背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它方面的联系等。

写新闻有时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也就是回答五个“W”中的Why(为什么)。

结尾,新闻的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等。

这些结尾写作与一般记叙文结尾的写作并无大的不同。

三、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投影或板书)

芜湖:

wú      摧枯拉朽:

kū     荻港:

2.解释词语(投影或板书)

经营:

筹划、组织、管理。

摧枯拉朽:

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打垮,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溃退:

溃败后退。

四、熟读课文(可以全班整体朗读,也可以个别阅读)。

1.找出这则新闻的“五要素”。

(该题检测学生对新闻“五要素”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师明确:

在这条消息中,何时,是1949年2月10日午夜开始的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内;何地,在芜湖和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人民解放军,三十万之众;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看标题便知);为何,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占领长江南岸(从“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命名中,确定战争的性质。

本文的重点,在“如何”上:

⑴ 一方面是解放军不到二十四小时,突破敌阵,摧枯拉朽,渡江后乘胜追击;

⑵ 另一方面是国民党军,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防线,军无斗志,土崩瓦解。

2.小结

新闻报道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了解国内外重要事件的最主要文体之一,了解新闻的基本知识,掌握新闻的主要特点,对于我们更好地阅读新闻报道,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这也是我们本堂课的主要内容。

五、三读课文,品味语言。

1. 从理论上说,新闻只是向读者提供最新的事实,好像是中立的、纯客观的。

但是,完全中立的、客观的、不带主观价值判断的“事实”,是不可能存在的。

其中主观的立场和观点是渗透在事实的叙述之中的。

同样的事实,如果由失败的一方来发表新闻,则完全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

你能找出本文中带有记者主观倾向的词句吗?

并加以简要分析。

(此题难度不大,估计学生能找出“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英雄式的战斗”这些词语,并能分析出其中的骄傲自豪感,教师只需完善与丰富即可;该题也结合了“词句品味”。

明确:

⑴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胜利者的自豪感从“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中毫不隐讳地流露出来。

“经营了三个半月”极言准备的充分,按理长江防线应当是牢不可破的,但是后面紧接着说国民党军溃退之快,二者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在对比中愈显出我军势不可挡,敌军不堪一击。

⑵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这里的“风平浪静”,明显不完全是自然景观的描述,而“万船齐放,直取对岸”,则更是表现了胜利者稳操胜券的心态。

这可以说是在新闻消息中难得一见的抒情笔调,渡江战斗如有天助,江景美丽,军威壮观,犹如一幅景物画,令人赏心悦目,透露着乐观轻松的心情。

⑶ “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不到、即已、正向”,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和“突破、占领、进击”这些表示行为的词语的恰当地配合,把我军攻势迅猛、锐不可挡的态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2.比较阅读,品味“简洁”。

将本文与以下这篇消息进行比较,找出异同。

(可以将《我军横渡长江情景》文本通过PPT或投影展示,也可以事先印出来发给学生。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3日电  前线记者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波长江时的情景称:

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

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

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

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飞驶而去。

北岸的江边,站满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战员,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侯着。

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

北岸所有的人们立时迸发出一片欢呼:

“过去了!

”“过去了!

”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

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

(选自《东北日报》,1949年4月25日)

 (二者都写同一件事,但《我军横渡长江情景》对进攻过程进行了更为详细的描写。

但没有《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简洁之美。

比较、明确:

相同之处:

两则消息写的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21日晚横渡长江,取得全面胜利的事实。

不同之处: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重在详细地描写了我军渡江的情景,特别加入了语言和场面描写。

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只用了不到200字简洁、明了、生动地展现了渡江战役的概貌。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极为简洁,言简意赅,只有不到200字,但是具备了“五要素”和消息结构的导语、主体、结语三个部分,没有一个多余的字;而且叙述层次清楚,一目了然。

导语部分交代了事件总体面貌;主体分成三个层次展开:

渡江战斗的时间、地点;国民党长江防线崩溃;我军破敌、进击的态势。

同时又不失生动,如用了一系列的四字句:

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风平浪静,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突破敌阵,形象地再现了战斗的情景。

四字句音节短促,与所表达的解放军攻势的迅猛、凌厉相得益彰。

对于这样一件重大的具有历史性的军事行动,本来可以有更为丰富,甚至有更加复杂的情景描述,但是,文章却嘎然而止。

一连串文言色彩很浓的词语的运用,不但符合新闻文体的简短明快的规范,而且便于表达作者高瞻雄视不可一世的气概。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整体感知,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结构特点

组织学生初次朗读课文,提示学生想象模仿播音员的感觉,并思考:

如何用一句话、一段话、几段话的方式来说出新闻的内容。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结构特点。

二、再次朗读,概括要素,体会情感

组织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想象模仿“人民解放军新华社长江前线播音员”的感觉,结合背景,抓住并概括新闻的六要素,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文体知识。

三、深入探究

引导学生领会主体部分报道三路大军渡江情况顺序安排的匠心所在。

课堂提问:

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

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分述三路战况,为什么又能一气呵成?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理清作品思路。

四、语言品味和鉴赏

1.先看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重点品鉴“百万”一词。

(1)设问:

这是“号称百万”,还是“确实百万”?

【明确】用加法计算,中路军30万,西路军35万,东路军35万,一共100万。

这是准确数字。

引导学生想象:

在“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大江之上,(可随手画出九江到江阴的战线示意图)我百万大军“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在“西起九江,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这是怎样的气势和威武壮观的景象!

(2)设问:

“百万”是唯一的修饰语吗?

可以换一种修饰吗?

比如,用“威武”大军?

【明确】新闻的语言准确,是指给读者提供“真实的、明确的、具体的”信息。

“威武大军”不像“百万大军”交代具体的人数,用“真实、明确、具体”的数字来突出我人民解放军兵力多,作战规模大,从而自然而然地显示出一种磅礴的气势,显示出作者豪迈的胸怀和气度,有一种王者霸气。

还可以引导学生换用其他修饰语,比如用“东西中三路大军”,合理与不恰当的地方分别是什么?

【明确】“三路大军”,是“明确、具体、真实”的数字;“东西中”,交代了作战部署,说明我军全线展开攻势的作战情况。

这是“合理之处”。

但是这种表达“不简洁”,新闻语言要求用语“俭省”,要高效地表达信息。

(能用一个字说清楚就不用两个字,能用两个字就不用五个字。

)还有,“百万”说明的是人数,它背后是鲜活的生命,意味着那么多年轻战士的身影,他们汇入到集体行阵的洪流之中,根本没有清晰的面孔,但是,正是他们,用青春的热血和年轻的生命书写了历史,创造了历史!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容易被忽略的语言形式,并通过“作比较”的方式,品味语言,作出合理解释。

2.接下来,再看我先头部队“中路军”的作战情况,重点品鉴“突破”一词。

这段文字很短,语言非常简洁,一共是54个汉字,9个标点,交代了明确的渡江时间(20日夜,24小时),渡江人数(30万人),这么俭省的文字却交代了中路军30万大军的辉煌战果。

(1)设问:

从哪个字眼特别能让人感觉自豪呢?

【明确】“即已”。

借用同学预习的说法──这是两个文言文的副词,意思是“就已经”,特骄傲地展示了我军的辉煌战果,用现代网络词语叫“晒一晒”。

(2)设问:

不过,不能光顾着“自豪”而忽略了这辉煌背后的艰难!

从哪个词看出“艰难”?

【明确】“突破”。

(3)设问引导:

为方便理解,换用其他说法进行比较,能否把“突破”换为“越过”或者“冲破”呢?

总结规律:

辨析词句,可以尝试换用另一种表达方式与之比较。

换言之,作比较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甚至可以说学习策略。

引导学生做动作区别“突破”和“越过”,即在座位上比划比划这两个动词的不同。

【明确】原来,这二者有难度上的差异。

突破:

很难。

“夜”,晚上,月黑风高,风急浪高,自然条件的险恶,自古以来就是“长江天险”;更何况敌人在此苦心经营,严密布防,司令官亲自督战,人员、武器、装备充足;而我方,从背景介绍中我们了解到当时我军渡江的装备之简陋,没有空军部队的配合,没有轮船,更没有军舰、航母,只有一艘艘的帆船,甚至征用了民用的小木船。

条件何其差也!

要想“越过”敌阵,那是须经过艰苦卓绝的激烈战斗的,是要用血肉之躯,冒枪林弹雨,流血牺牲,死伤无数,才能“突破”敌人这道严密的相当巩固的防线的。

不可能像是“越过”这么简单和轻松!

总结:

“越过”,仅仅是“结果”;“突破”,背后还有激烈、惨烈、残酷的战斗过程。

总结规律:

当某个词不是很容易辨析的时候,我们有时候也可以用“想象”的方式,将抽象的文字转化成具体的形象,这样,文字背后丰富的言外之意和情感意蕴就更容易浮出“水面”了。

(4)设问引导:

“越过”之后,就该换“冲破”了。

这个更难辨析。

“突破”“冲破”的区别是什么,在这里真的需要非此即彼吗?

【明确】鉴赏和评价,形成解释,都不能感情用事,要有理性分析的态度和能力。

把这两个词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突破”,说的是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是“突破”一段区域;“冲破”,是三路大军,全线进攻。

“突破”是点、段,“冲破”是线、面,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用语准确的问题。

【设计意图】用近义词之间的比较,检测学生能否真正做到对语言形式形成准确全面的解说。

3.“东路军”的作战情况:

重点品鉴“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设问:

能删掉“歼灭”“击溃”“一切”“抵抗”中的任意一个词吗?

【明确】“歼灭”“击溃”,删掉其一就与实际情况不符,即所谓“不准确”;“一切”,表范围;“抵抗”,谁敢不投降,就拍死你!

──这是“霸气”!

删掉了,“情感不足”。

所以,为了表达“准确”和“情感”需要,有时甚至可以牺牲“简洁”。

【设计意图】除了对语言形式的“形成解释”,阅读新闻作品还应包含对“思想感情”作出“合理全面的解说”。

五、板书设计

 新闻:

广义

狭义(即消息)

消息五要素:

“五个W”和一个H

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

How(如何)

基本特点:

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

作业布置

 

总结及反思

 

执行人:

李霖执行时间:

年月日

课题

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认真阅读课文,培养学生快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课文的内容和层次。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和时代变迁。

重点

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课文的内容和层次。

难点

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和时代变迁

课时

课时

教学过程与内容

批注

一、导入新课

图片展示   莫言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二、预习检测

读准字音

遗嘱(zhǔ )渗透(shèn )卓有成效( zhuó )

仲裁( zhòng)拨款(bō )逝世( shì )颁发(bān)

重点词语

遗嘱  人在生前或临死前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嘱咐身后事应如何处理。

颁发  授予,分发某一样东西,比如勋章、奖状等。

建树  在事业上有很大成就或表示建立不朽的功勋

卓有成效  有突出的成绩,成就。

三、作者介绍

诺贝尔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是杰出的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企业家。

他一生共获得技术发明专利355项,其中以硝化甘油制作炸药的发明最为闻名,他不仅从事研究发明,而且进行工业实践,兴办实业,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

诺贝尔奖介绍: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

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于1901年首次颁发。

 

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

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际,捐出大额资金给诺贝尔基金,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1969年首次颁发,人们习惯上称这个额外的奖项为诺贝尔经济学奖。

四、朗读感知

1.朗读课文,勾画出导语部分,思考:

导语交待了哪些内容?

导语为课文第一段话,导语交代了颁奖的时间,颁发者和颁奖机构以及诺贝尔奖设立的奖项。

2.速读主体部分,从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首届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及所获得奖项;诺贝尔奖的颁奖机构,时间、地点;诺贝尔奖的奖金来源,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

五、精读课文,揣摩品味

1.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

 

发现是已有的事物,现象从隐藏不为人知的状态到为众人所知状态的过程。

而X射线本身是存在的,所以此处用发现,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2.德国的贝林(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在血清疗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

卓有成就指贝林在血清疗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突出,用在这里表明对贝林在医学方面取得成就的认可和肯定。

3.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

“颇”字用在这里,有很,相当地意思。

表明普吕多姆在诗歌创作方面的造诣和成果。

4.课文主体部分为什么要一一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呢?

一方面是表明新闻事实的准确性;另一方面是表明新闻事实的翔实;还因为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奖项和所做贡献是新闻的重点,所以要详写

5.课文主体部分详写了什么内容,略写了什么内容?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详写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情况,略写了颁奖机构、时间和地点还略写了资金来源等。

能更好的突出中心

6.最后一段交代新闻背景,进一步介绍颁奖资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树和评奖的分离。

你觉得作者有什么用意?

有助于读者了解诺贝尔奖的资金来源,消除读者心中的疑虑。

补充说明两权分离是为了表明诺奖的公正和公平。

课堂小结

这篇新闻所报道的是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具体情况。

文中详细列举了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得的奖项及所做贡献。

同时也明确了颁奖机构、时间和地点等。

这篇新闻事实准确、内容详略得当,是新闻中的佳作。

          

作业布置

 

总结及反思

 

执行人:

李霖执行时间:

年月日

课题

3.“飞天”凌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新闻特写的有关知识,明确新闻特写的一些特点。

 

过程与方法

认真阅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而生动的语言。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

品味文章优美而生动的语言。

难点

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时

课时

教学过程与内容

批注

学法指导一:

【动词的作用】

动词的作用可以表达为:

准确生动地+描绘了……过程(……技巧)+显示了/写出了……性格(形象)+表现了……心情(品质/精神/感情)

学法指导二:

【文章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象、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铺垫、前后照应、直接、间接描写、欲扬先抑等。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对有着“跳水皇后”之美称的郭晶晶,这位美女我们大家是再也熟悉不过了,可是在1982年新德里亚运会上跳水比赛中夺得金牌的女运动员又是谁呢?

今天就让我们揭开这神秘的面纱去一睹她的芳容吧!

二、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优雅(yǎ)   掠过(lüè)   翘首(qiáo)   屏息(bǐng) 

一刹那(chà)  慷慨(kǎi)  哧地(chī)  悄然(qiǎo)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翘首:

抬起头来。

 

屏息:

暂时抑止呼吸。

 

酷似:

好像。

 

慷慨:

大方,不吝惜。

 

轻盈:

形容 女子动作、姿态轻柔优美。

 

由衷:

指衷心的,出自内心的,不是假装的。

 

如梦初醒:

像刚从梦中醒来,比 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刚明白过来。

 

震耳欲聋:

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3.背景介绍 

《“飞天”凌空》是一篇新闻特写,发表于1982年11月25日《光明日 报》,由夏浩然,樊云芳采写。

仅540多字的特写。

记者别具匠心地选用了百余个动词,堪称精当运用动词的新闻经典范文,30多年了,今天再来读它,依然觉得比赛像刚发生在昨天一样,现场动态感十足,是那样的真切感人,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新闻,而且还具有美学价值,因此作品被评 为全国好新闻一等奖。

 

三、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听课文录音。

学生思考:

这则新闻特写报道了一件什么事?

着重抓住什么场面来刻画的?

 

【交流点拨】这则新闻特写报道的是:

跳水姑娘吕伟在新德里亚运会上赢得金牌的事。

课文抓住吕伟跳水动作来细致刻画的。

 

2.学生再读课文。

思考:

本文按照什么顺序来记叙的?

能不能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交流点拨】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的。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1):

吕伟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准备跳水。

 

第二部分(2-4):

细致刻画吕伟起跳、腾空、入水的跳水动作。

 

第三部分(5-8):

写了观众的反应和赞叹以及现场的气氛。

 

四、品味语言 感受魅力 

在文中第二部分,记者用诗画般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中国跳水姑娘吕伟夺魁的精彩瞬间,字里行间,盈溢着动态美,请同学们认真读二三四自然段 ,品味动词的精妙。

 

【交流点拨】1.第二段中“轻舒双臂”“轻轻一蹬”“向空中飞去”对吕伟起跳、飞天的动作进行细致的刻画,有力地突出了吕伟动作的轻柔,优美,舒展,充满了动态美。

 

学法指导三:

 

【常用的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等。

  2.第三段中“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第四段中“哧地插进碧波”对吕伟转体,入水的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演讲主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