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郴州市千冲中学高二语文测试题Word格式.docx
《湖南省郴州市千冲中学高二语文测试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郴州市千冲中学高二语文测试题Word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云灰地衬着阁,如一双饱蓄泪水的眼脸。
扁舟载着一截悠悠的阁影,忧郁地前行,涌起的江浪层层间依稀可见当年王勃的风姿。
这个自幼饱读诗书,贯通九经的青年,行于线装书中陶陶然的青年,瑟缩在蜀地的乡居里,不再想读书之外的事情。
蜀地去长安已遥遥又遥遥矣。
无人识君,只有在迷惘中放纵文字:
《蜀中九日》、《盛泉宴》……“每有一文,海内惊瞻。
”(杨炯语)人生有许多门,可其中一些门只对一些人是永远敞开的;
不要试图去敲门,去敲人生遗憾的门。
王勃若一心为文,历史也许重新改写吧。
可惜,王勃在剑南之地逍遥了二年,终究不甘寂寞,踌躇北上,到河南任参军。
书生之迂,终惹大祸,龙颜大怒,险丢小命。
人生沉浮反复,王勃心冷了。
一片阁/躲在云层下/疲倦和黄昏的鸟一样/
面对江水恸哭。
江水缓缓流,终有温柔得叫人落泪的时候。
一介书生咬文嚼字,终有让人品错味的时候。
该张皇?
迷惘?
失落?
还是愤懑?
毕竟人生不是“数点扁舟向斜阳”那样诗意、简单而又直观。
——人无语,惟有惘怅地醉去。
滕阁王不在出产帝王将相的长安,站在这玲珑典雅的阁上,赣江无限风情一览无余,王勃的梦魂可以与阁相依偎至永远了。
昆德拉说:
生活是棵长满可能的树。
王勃在客居剑南的日子里,也许模拟了日后的种种可能,却没料到人生最绝望的一种可能就立在水中候着。
王勃如断线的纸鸢一头栽进江里去了,灵魂可依附在了江中鱼儿身上?
想他经行处会不会开出一江的花来,让鱼儿也欣喜,让鱼儿也惘怅。
斜阳已成余辉,阁上人去,鸟去,空留一片寂寥。
(选自《散文》2003年第10期)
[注]据《唐才子传》载,王勃因溺水而亡。
12、下列对本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全文以极具抒情性的笔调表达了对王勃的千古追思。
文章写“流泪的滕王阁”实际是在写自己为王勃的际遇而感伤流泪。
B、作者借滕王阁上凭吊王勃,描写了王勃当年在滕王阁上写作诗赋的那忧郁伤感的情怀,并高度肯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贡献。
C、文中“赣江畔的孤鹜年年此时都要背起王勃馈赠给它们的礼物一上一下翩翩地飞,托起无限秋水长天的风情”这句话,意在表达对王勃的深深哀思。
D、“所有的风景都会拒绝一部分人,偏爱一部分人,所有人,生来都会属于不同风景”一句中的“风景”一词,其含义是“适合展现个人才华、施展个人抱负的领域”。
E、文中“王勃在客居剑南的日子里,也许模拟了日后的种种可能,却没料到人生最绝望的一种可能就立在水中候着”这句话,意在说明人生无常。
13、开篇说:
“赣江上一览无余,视野里找不到期待的身影”。
这里“期待的身影”指的是谁?
“赣江”与被寻找的这个人的什么关系?
(3分)
14、文中说:
“想为流泪的滕王阁续一首诗,诗里面是伤痕累累的王勃。
”从全文看这里的“伤痕累累”有什么含义?
15、文中说:
“人生有许多门,可其中一些门只对一些人是永远敞开的;
不要试图去敲门,去敲人生遗憾的门”,结合文意,分析其中含义。
(4分)
参考答案:
12、AD(B错在“忧郁伤感”,当时表现的是一种昂扬奋发精神;
C应为“赣江也正是由于王勃的生花妙笔而具有了独特的审美意蕴”;
E“人生无常”应为“表明对王勃命运的深深惋惜”)(5分)
13、指的是王勃;
王勃写过著名的《滕王阁序》,而滕王阁就建在赣江江畔,况且王勃又是溺水而死,因而由赣江之水写起容易产生对王勃的追思。
14、怀才不遇,在迷茫中放纵文字;
不甘寂寞,仕途中遭受重大挫折;
溺水而亡,过早结束了人生。
15、选择永远敞开的门可以让自己的人生是条坦途,而选择那扇关着的门,可能会给自己的人生带来遗憾。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代女子以黛画眉,故称黛眉。
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全宋词》中“眉”字出现的次数达到一千五百零九次。
从审美学上来看,眉毛在人的面庞上的作用不容忽视,往往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
在一首诗词作品中,对于眉黛的描写,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
“层波潋滟远山横,一笑一倾城”(柳永《少年游》)描写了一个漂亮的歌女,眉毛像远山一样,眼波流转,千娇百媚。
“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晏几道《生查子》)也是通过描写远山眉、细柳腰,向读者展示出了女子的美貌。
宋人认为,眉毛是很好的表现情感的工具。
通过对眉黛的描写,还可以表现委婉细腻的情感。
宋代词人陈三聘在《鹧鸪天》中写道“春愁何事点眉山”,把女子画眉和春愁结合在了一起。
同样用眉黛来表示愁情的,还有如“金缕歌中眉黛皱。
多少闲愁,借与伤春瘦”(石孝友《蝶恋花》)以及“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贺铸《忆仙姿》)。
可以看出,宋词中关于眉的描写,很多时候都和“愁绪”联系在一起。
眉黛代表女子,以眉而写愁绪,体现了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
欧阳修的《诉衷情?
眉意》中有这样的词句:
“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远山”指的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远山眉”,即眉毛细长而舒扬,颜色略淡。
古人常以山水来表达离别之意,歌女画眉作“远山长”,表明了她内心的凄苦之情,因为她“自有离恨”,故而将眉毛化作远山之形。
“花黄”也称“花子”“额黄”,是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
它用彩色光纸、绸罗、云母片、蝉翼、蜻蜓翅乃至鱼骨等为原料,染成金黄、霁红或翠绿等色,剪作花
、鸟、鱼等形,粘贴于额头、酒靥、嘴角、鬓边等处。
《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
的场景为“对镜贴花黄”,说明南北朝时期,在脸上贴装饰物,已然成为一种风尚。
宋代上层妇女也继承前代遗风,在额上和两颊间贴金箔或彩纸剪成的“花子”。
这种“花子”背面涂有产于辽水间的呵胶,用口呵嘘就能粘贴。
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描写道“小山重叠金明灭”,一说即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有所脱落而造成的或明或暗的效果。
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添妩媚动人之态。
“梅妆”也是宋代较为流行的一种贴面妆容,“梅妆”即“梅花妆”。
这种妆扮相传始自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在正月初七醉卧于含章殿下,一朵梅花落在她的额上粘住,三天后才落去,因而作“梅花妆”。
陈允平的《绛都春》中有“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入眉弯”两句,这里词作者专门提到“梅妆欲试”,体现了这种妆扮在当时的流行性。
妆容虽美,但是却“芳情懒”,欲画而未画,说明这位女子心事重重,自己提不起兴致也更因无人欣赏,故无须白白画这妆容,更能体现出女子内心的孤寂。
(摘编自梁牧原《妆容与服饰在宋词中的作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一是因为眉毛在面庞上有外在的审美作用,二是因为眉毛能表现人的内心情感。
B.细长而舒扬的“远山眉”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
在这一时期词人的笔下,它常常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
C.因为以眉而写愁绪,能体现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所以宋词中的“愁绪”都会通过对眉黛的描写来表达。
D.宋词中往往用眉黛代表女子,对眉黛的描写,能表现她们的春愁、孤苦和离恨等细腻丰富的内心情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花黄”作为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制作原料丰富、色彩鲜艳、形状多样,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妩媚动人。
B.早在南北朝时期,妇女在脸上粘贴装饰物,就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
《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中就有“对镜贴花黄”。
C.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一句“小山重叠金明灭”可以说全是在写女子的妆容。
“小山”即“小山眉”,“金”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
D.“梅花妆”是由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首创的一种贴面妆容,她因醉卧时一朵梅花偶然落在额上粘住,从而受到启发而作“梅花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宋词中无论是描写女子的眉黛,还是刻画她们的贴面妆容,都有助于体现她们的美貌动人,表现其委婉细腻的情感。
B.“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与“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中都写到“眉黛”,其作用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愁绪。
C.“远山眉”“花子”和“梅妆”都曾是宋代流行的妆容,宋代词人就将其写入词作中借以表现女性的形象或思想感情。
D.“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入眉弯”和“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都通过描写女子神情慵懒,无心画妆容,体现出她们内心的孤寂。
1.C
2.D
3.B
1.“都会”以偏概全、混淆范围,原文是“很多时候”。
2.或然变必然。
原文的意思是“‘梅花妆’这种妆扮相传始自南朝”。
3.前一句中的“眉黛”是用来表现女子的美貌动人,后一句中的“眉黛”是用来写愁绪,体现女子的惆怅心理。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独行者”池莉:
天生孤僻,善于独自行走民间
舒晋瑜
①“我更喜欢独行,天生孤僻;
更善于独自行走民间;
更乐于和陌生人交往聊天,这样的方式使我成为我这样的作家。
”此番“自白”,池莉发表在1998年出版的《来来往往》上。
直至今日,她依旧独来独往。
②有趣的是,像她这样一个“比较孤僻冷傲”的作家,作品偏偏很“热闹”,社会影响风生水起,尤其是《生活秀》:
先后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话剧、京剧。
那两年,池莉成为“空中飞人”,各种邀约不断。
③她自小起意当作家,三岁的理想就是写作,三十岁的理想还是写作,从没改变过,至今没有一字退稿、一篇压稿。
不过,创作上的顺风顺水,无法抚平池莉心中的焦虑。
她从小是一个乖女孩,听父母的、听老师的,长大成名了,听社会潮流的,四处奔忙,顾此失彼。
直到有一天,作家奈保尔笔下的“成名和逃离”击中她的内心,她突然清醒地认识到,应该懂得选择生活方式了!
她要安稳,要妥帖,要能够生长新的思想与新的美丽。
于是,池莉毅然动身回归自己——转身成了“会议和社会活动的请假大王”。
她搬家,种菜,步行,阅读,写作,听音乐,看影碟,少应酬,躲媒体。
这一切对于盛名之下的她,想必需要决绝的勇气。
而这也许正是她的宿命:
找到一个“隐身洞穴”,写作并远行。
④她常常独自背着行囊去行走,去接近、了解不同的人群,学习、思考和修正自己。
“我要成为一个健康洁净、从容精致的人,成为一个有能力感受与领悟世界上所有美好事物的人,成为一个善于思考、善于客观、善于理性与感性的人。
”生命与写作共生,这是池莉此生想要的和正在坚持的生活方式。
庆幸的是,作家的个性与反骨恰是职业的必需,也是越来越开放和进步的社会的需要,也许正因为如此,池莉才获得越来越多的社会认同。
⑤从新近出版的《池莉经典文集》九卷本,可以清楚地看到她的创作脉络:
第一个时期:
28岁前后,青而不涩,充满激情,充满对成名的渴望,努力用文字表达生活的严酷,同时不掩饰自己对现实的模糊认知;
第二个时期:
30岁~45岁前后,熟而不透,对自己、对生活、对社会、对历史、对世界不断怀疑、颠覆、重构;
第三个时期:
45岁至今,透而不穿。
她“叛逆”“自由”,疏离文坛但并非“看穿”而“遁入空门”。
她待在暗处,把自己的视线调整到最清晰,静静地琢磨这个世界,尝试抵达文学表达的本质。
⑥在新近创作的诗歌中,池莉写道:
“所有山峰/都是我的亲戚/我潜伏在小草根部/认真成长/每天我都吞食泥土/那是因为没有其他方式走近你……”这首《坐在云端深处》,正是她走向大地的生命状态的写真。
她说:
“我相信,我的生命性质正如我的故乡和命运一样,先于我的存在而存在,早就隐藏在文字里。
而我对于它的认识与服从,也一如认同我的故乡和命运。
面善得无法陌生,亦无法选择。
”池莉就是这样在理解生命,每一次裂变都可以发生巨大的能量转换,否定和变化越多,越能感觉到自己生命的本质生机勃发。
⑦在池莉看来,我们的文学,多少年多少代都喝着洋奶,除了吸取应有的营养之外,更养成了翻译思维、翻译文本和翻译语言的写作习惯,而专事表达我们本土的母语,明显缺乏文学原创力,这让她感到深深的遗憾与哀伤。
失去本民族的,必不是全世界的。
当一个民族对自己进行客观的省视和真实的表达时,这其中必定含有人类共同的生命情怀和普世价值。
她说,这就是自己的写作理想,默默地静静地努力去做,这就是自己的写作生活。
(选自2011年7月28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1)下列对这篇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池莉喜欢独行,天生孤僻,善于独自行走民间,乐于和陌生人交往聊天。
B.性格“比较孤僻冷傲”的池莉,参与社会活动却很多,各种邀约不断,她的作品表现的内容都很“热闹”。
C.池莉的理想是写作,从没改变过,创作上非常顺利。
找到一个“隐身洞穴”,写作并远行,是她的宿命。
D.池莉独自背着行囊去行走,是想“成为一个善于思考、善于客观、善于理性与感性的人”。
这也是她想要的和正在坚持的生活方式。
E.新近出版的《池莉经典文集》,可以清楚地看到她创作的三个阶段:
青而不涩、熟而不透、透而不穿。
她正尝试抵达文学表达的本质。
(2)文章列举新近出版的《池莉经典文集》和池莉新近创作的诗歌有何目的?
请简要分析。
(6分)
(3)文章多次写池莉的理想,有什么作用?
请选一例作简要分析。
(4)池莉为什么反对我们的文学长期“喝洋奶”?
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8分)
(1)答案:
答A给3分,答E给2分,答D给1分;
答B、C不给分。
解析:
B项,“她的作品表现的内容都很‘热闹’”与原文不符;
C项,“是她的宿命”太主观,原文是“也许正是她的宿命”。
(2)①表现池莉的生活方式:
生命与写作共生。
②紧扣题旨,表现池莉的理想追求,“尝试抵达文学表达的本质”。
③展示池莉的文学业绩,诗文俱佳。
(3)文章通过对池莉理想的有关叙述,或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了池莉的写作生活和人格追求。
所选事例及分析:
第③段,写池莉从小“起意当作家”,以及几十年的追求,直接表现了她的写作生活和她选择的生活方式。
第④段,写池莉“独自背着行囊去行走”,点明题旨,间接表现了她“生命与写作共生”的理想追求。
第⑤段,写池莉试图“专事表达我们本土的母语”,表现她对“生命情怀和普世价值”的追求,是她写作理想的直接表现。
(4)这道题是开放式的,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①我们的文学,养成了翻译思维、翻译文本和翻译语言的写作习惯。
②我们的文学,专事表达母语,明显缺乏文学原创力。
③文学应该有民族性,需要对自己的民族进行客观的省视和真实的表达。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尝字伯周,会稽上虞人也。
少修操行,仕郡为户曹史。
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鸩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太守不为理。
尝哀泣外门,因谢病去,妇竟冤死。
自是郡中连旱二年,祷请无所获。
后太守殷丹到官,访问其故,尝诣府具陈寡妇冤诬之事。
因曰:
“昔东海孝妇,感天致旱,于公一言,甘泽时降。
宜戮讼者,以谢冤魂,庶幽枉获申,时雨可期。
”丹从之,即刑讼女而祭妇墓,天应澍雨①,谷稼以登。
尝后策孝廉,举茂才,拜徐令。
州郡表其能,迁合浦大守。
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址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交耻郡界。
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
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
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
以病自上,被征当还,吏民攀车请之。
尝既不得进,乃载乡民船夜遁去。
隐处穷泽,身自耕佣。
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桓帝时,尚书同郡杨乔上书荐曰:
“尝安仁弘义,耽乐道德,清行出俗,能干绝群。
前更守宰,移风改政,去珠复还,饥民蒙活。
且南海多珍,财产易积,掌握之内,价盈兼金,而尝单身谢病,躬耕垄次,匿景藏采,不扬华藻。
臣不敢苟私乡曲,窃感禽息②,亡身进贤。
”尝竟不见用,年七十,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
孟尝传》)
【注】①澍雨:
及时降雨。
②禽息:
春秋时秦国大夫,因向秦穆公推荐百里奚未被接受,自杀而死。
2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鸠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
B.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鸠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
C.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鸠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
D.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鸩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
3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祷请,向神灵祈求。
古人遇到自然灾害或难以解决
问题,向神灵祈求,寻求帮助。
B.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是生员的通称。
。
C.征,是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
主要有两种,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D.尚书,官职名称。
东汉时政务归尚书,尚书令成为对君主负责总揽一切政令的首脑。
3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尝品性正直。
上虞寡妇婆母寿终后,受小姑诬告冤屈而死,以致郡中大旱。
孟尝代为洗白冤情,最终“天应澍雨”,五谷丰登。
B.孟尝很有才能。
他就任合浦太守,前任宰守贪鄙因而“珠渐迁徙”,孟尝“革易前敝”,“移风改政”,以致“去珠复还,饥民蒙活”。
C.孟尝因他的政绩深受百姓爱戴。
在他将要离任时,当地吏民牵挽着他的车子请求他留下,他只能登上乡民船趁着夜晚偷偷离去。
D.尚书杨乔极为赏识孟尝,认为他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才干绝伦,因而竭力向皇帝举荐。
孟尝竟然拒绝接受任用,最终老死于家中。
29.A
30.B
31.D
【2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其中注意结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也可借助标志词。
“至孝”是寡妇的品性特点,与“上虞有寡妇”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中间不能断开;
“养姑”是其“至孝”的做法,中间应断开,排除BD两项。
由前文“夫娣先怀嫌忌”可知,小姑心怀嫌怨猜忌,所以诬告她“厌苦供养”,并“毒死了婆母”,所以“乃诬厌苦供养”与“加鸠其母”之间应断开。
“遂”,副词,于是、就,一般放在句首;
“竟”,竟然;
“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意思是县郡没有仔细调查,最后竟然以此定罪,所以“遂结竟其罪”应与前一句断开,排除C项。
故选A。
【30题详解】
本题重点考查理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解答本题,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
B项,“是生员的通称”错误,是明清两代生员的通称。
故选B。
【3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意,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仔细比对。
D项,“孟尝竟然拒绝接受任用”错误,由材料中“尝竟不见用”可知,孟尝最终没有被重用,而不是拒绝接受任用。
故选D。
【点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和谓语的确定。
一般情况下,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须要停顿。
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
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
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
特别注意“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参考译文
孟尝字伯周,是会稽上虞人。
年轻时修养自己的操守品行,在郡中担任户曹史。
上虞县有个寡妇极其孝顺,奉养婆婆。
婆母寿终后,她的小姑原先就心怀嫌怨猜忌,就诬告(她)是厌倦了供养婆母,从而毒死了婆母,在县庭上讼告。
县郡没有仔细调查,最后竟然竟以此定罪,孟尝事先了解实情,详细地向太守说明了原委,太守没替他处理此案。
孟尝在门外痛哭请求(无济于事),于是借口有病辞职离开,寡妇最终蒙冤而死。
从此郡中连旱二年,向神灵祈求也无所收获。
后来太守殷丹到任,查访询案情原委,孟尝到府县详细陈述寡妇被冤污之事。
就趁机说:
“从前东海孝妇,感动上天致旱,于公一言,甘泽顺时而降。
应该处罚那个诬告的人,来向被冤死的亡魂谢罪,希望在阴间冤枉得以申诉,适时之雨就会等来。
”殷丹听从了孟尝的建议,处罚那个诬告的人,在孝妇墓前祭奠,上天应验及时降雨,庄稼因此获得丰收。
孟尝后来被举荐为孝廉,被推举为“茂才”,担任徐地的县令。
州郡上表陈述他的才能,升为合浦太守。
郡中不产粮食,而海里出产珍宝,同交阯接界,常常互相通商,购买粮食。
原先时的宰守官吏们都是贪婪污浊之人,奸商滥采珍珠,珠贝无法生存,都徙往交阯海域去了。
因此商人不来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