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研究生 教育硕士 教育学 复习资料 第八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774433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3.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职研究生 教育硕士 教育学 复习资料 第八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在职研究生 教育硕士 教育学 复习资料 第八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在职研究生 教育硕士 教育学 复习资料 第八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在职研究生 教育硕士 教育学 复习资料 第八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在职研究生 教育硕士 教育学 复习资料 第八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在职研究生 教育硕士 教育学 复习资料 第八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在职研究生 教育硕士 教育学 复习资料 第八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职研究生 教育硕士 教育学 复习资料 第八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职研究生 教育硕士 教育学 复习资料 第八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谈话法的含义。

谈话法也叫问答法。

是教师和学生以口头语言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

(2)谈话法的方式。

从实现教学任务来说,谈话法有引导性谈话,传授新知识的谈话,复习巩固知识的谈话和总结性谈话。

(3)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

一是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二是善于提问;

三是善于启发诱导;

四是要做好归纳、小结。

3.讨论法。

(1)讨论法的含义。

讨论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2)讨论法的类型。

可以是整节课的或几分钟的讲论,也要以是全班的或小组的讨论。

(3)讨论法的基本要求:

一是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

二是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

三是做好讨论小结。

4.读书指导法。

(1)读书指导法的含义。

读书指导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来获取知识、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方法。

(2)读书指导法的内容:

指导学生预习、复习、阅读参考书、自学教材。

指导内容一般包括:

帮助学生制订读书计划,指导选择和查阅图书,使学生掌握预习、复习的要求与方法,掌握编写读书提纲等。

(3)读书指导法的基本要求:

一是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

二是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三是加强辅导、检查和批改。

四是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二)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通过对实物或直观教具的演示以及组织教学性参观等,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或现象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其特点是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和真实性。

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

1.演示法。

(1)演示法的含义。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

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方法。

(2)演示法的基本要求:

一是做好演示前的准备。

二是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和过程。

三是讲究演示的方法。

2.参观法。

(1)参观法的含义。

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展览馆、大自然和其他社会场地,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研究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2)参观法的基本要求:

一是做好参观前的准备工作。

二是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参观。

三是做好参观总结工作。

(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通过练习、实验、实习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巩固和完善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方法。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和实习作业法。

1.练习法。

(1)练习法的含义。

练习法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2)练习的种类。

按照培养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可以分为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际操作练习;

按照学生掌握技能、技巧的进程,可以分为模仿性练习、独立性练习和创造性练习;

按照练习的内容,可以分为心智技能练习、动作技能练习和文明行为习惯练习。

(3)练习法的基本要求:

一是要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

二是练习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三是练习要严格要求。

2.实验法。

(1)实验法的含义。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的发生与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2)实验法的基本要求:

一是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二是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和做法,提高学生进行实验的自觉性。

三是加强实验过程中的指导,对困难较大的小组或个人给予帮助,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投人实验。

四是做好实验小结。

3.实习作业法。

(1)实习作业法的含义。

实习作业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一定的场地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实际操作或其他实践活动,以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方法。

(2)实习作业法的基本要求:

一是做好实习作业的准备。

二是做好实习作业的动

员。

三是做好实习作业过程中的指导。

四是做好实习作业的总结。

(四)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1.含义。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和研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2.具体方法及优缺点。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具体教学方法有发现教学、探究教学和问题教学。

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比较复杂的课题或独立作业,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发展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其缺点是花费时间较多,不经济,而且需要学生具有相当的知识经验和一定的思维发展水平;

同时,还需要有逻辑较为严密的教材和素质较高的教师。

3.基本步骤和过程。

①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提出要解决或研究的课题;

②学生利用有关材料,对提出的问题做出各种可能的假设和答案;

③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假设,学生如果有不同观点,可以展开争辩;

④对结论做出补充、修改和总结。

4.基本要求。

一是正确选择探究课题。

二是创设进行探究的良好情境。

三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

四是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现代教学提倡以系统的观点为指导来选择和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一般说来,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的和任务;

(2)教学过程的规律和教学原则;

(3)本门学科的具体教学内容;

(4)各种教学方法的功能、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

(5)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可接受水平,包括生理、心理和认知等方面;

(6)教师本身的素养,包括业务水平、实际经验、个性特点;

(7)学校与地方可能提供的条件,包括社会条件、自然环境、物资设备等;

(8)教学的时限,包括规定的课时与可利用的时间等。

第二节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教学组织形式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所涉及的问题有:

如何把学生组织起来进行教学活动、如何分配教学时间、如何利用教学空间等问题。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

教学组织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而是在人类教学实践的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演变的。

教学组织形式主要受到以下条件和因素的制约:

一是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需要’二是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三是课程的结构及其复杂程度;

四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教学手段和设备提供的可能性。

(一)古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

古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大都采用个别教学制,即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布置、检查和批改作业都是个别进行的。

(二)近现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

1.班级授课制。

(1)班级授课制的产生。

班级授课制萌芽于16世纪西欧的一些国家,兴起于17世纪乌克兰兄弟会学校。

我国采用班级授课,始于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于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2)班级授课制的理论阐述。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首先对班级授课进行研究并确定了班级授课制的基本轮廓;

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理论(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班级授课得以进一步完善而基本定型;

20世纪中叶,原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为代表,提出了课的类型和结构的理论,使班级授课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3)班级授课制的含义。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组织形式。

它将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在班级授课制中,同一个班级的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内容与进度必须保持一致,所开设的各门课程,则由不同专业知识的教师分别担任。

(4)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点在于它比个别教学的效率高,比较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发挥学生相互之间的作用影响,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缺点在于,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和发展他们的个性。

(5)对班级授课制的改革。

改革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①坚持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组织形式,以新的组织形式弥补班级授课制的不足,实现以班级教学为基本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特点的教学活动形式和学习环境;

②主张彻底打破班级、年级界限,寻求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

③探索一种既不失集体影响,又有个人独立探索的教学组织形式,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2.贝尔____兰喀斯特制。

又称为“导生制”,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工业过渡的时期,创始人是英国一位名叫贝尔的牧师和一位名叫兰喀斯特的教师。

贝尔____兰喀斯特制的具体做法是:

教师以教年龄大的学生为主,而后由

他们中的佼佼____“导生”去教年幼的或学习差的学生。

贝尔____兰喀斯特制仍然以班级为基础,但教师并不是直接面向全班学生,而只是面向一部分学生____“导生”。

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质量一般很低,很难满足大工业生产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要求。

3.道尔顿制。

(1)道尔顿制的含义。

1920年,美国的柏克赫斯特在萨诸塞州的道尔顿中学创建了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人们称之为道尔顿制。

按照道尔顿制,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地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

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

由于每个学生的能力和志趣不同,他们各自的学习任务和内容当然也就不同,甚至彼此不相干;

学习任务按月布置,完成之后再接受新的学习任务。

(2)道尔顿制的特点与不足。

道尔顿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重视学生的自学和独立作业,在良好的条件下,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

但是道尔顿制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脱离教师指导和组织的教学组织形式,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4.文纳特卡制。

(1)文纳特卡制含义。

文纳特卡制是由美国人华虚朋于1919年在芝加哥市郊的文纳特卡镇公立中学实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在文纳特卡制中,课程被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按照学科进行,由学生个人自学读、写、算和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技能;

另一部分通过音乐、艺术、运动、集会以及开办商店、组织自治会等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社会意识”。

前者通过个别教学进行;

后者通过团体活动进行。

(2)文纳特卡制特点。

第一,有具体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对每个单元都有非常细致的规定和自学教材。

第二,应用各种诊断法测验检查学生每个单元的学习情况。

在这种测验之前,先进行练习测验,由学生自行练习、自行改错,直到做对为止。

第三,通过自学及诊断测验后,方可学习下一单元的教学内容。

第四,教师经常深人到学生中间,因人、因时、因事而进行个别指导。

(三)当代国外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1.分组教学。

(1)分组教学的含义。

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是指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若干水平不同的小组进行教学。

分组教学是对班级授课制的改革和完善,但分组的依据不再是年龄,而是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

(2)分组教学的类型。

内部分组和外部分组。

内部分组是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分组教学。

外部分组是彻底打破传统的年龄编组,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的差别进行分组教学。

(3)分组教学的优缺点。

分组教学最显著的优点在于它比班级授课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缺点在于:

一是很难科学地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在对待分组教学上,学生、家长、教师的意愿常常与学校的要求相矛盾;

三是分组后造成的副作用很大,往往使快班的学生容易骄傲,使普通班、慢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降低。

2.特朗普制。

特朗普制又称为“灵活的课程表”,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由教育学教授劳伊德·

特朗普创立。

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试图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和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并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划一的上课时间,以大约20分钟为计算课时的单位。

(1)大班上课,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平行班结合在一起上课,讲课时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由出类拔萃的教师担任;

(2)小班讨论,每个班20人左右,由教师或优秀生领导,研究、讨论大班的授课材料;

(3)个人独立研究,主要由学生独立作业,部分作业指定,部分作业自选,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教学活动中,把大班课、小班课和个人独立研究穿插在一起,各自所占的教学时间为:

大班上课占40%,小班讨论占20%,个人独立研究占40%。

采用特朗普制进行教学,上大班课的教师必须充分备课,负责小班的教师也须随时指导,教师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且,由于学生有一定时间的自学、讨论和独立钻研,因而有利于培养其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独立研究的能力,并有利于学生获得多种渠道的信息。

3.小队教学。

(1)小队教学的含义。

小队教学又称“协同教学"

,是对教师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革的一项尝试,旨在发掘教师个人的特殊才能,提高他们的教学效果。

其具体做法是:

采取两名或两名以上的教师合作施教,根据他们的能力和特长组成“互补性”的结构,通过分工协作,在教学工作中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和任务,共同负责一个班或几个平行班的教学工作。

(2)小队教学的特点。

①教学组可以分为大组和小组两种,大教学组由5~6名教师组成,小教学组由3名教师组成;

②“小组组长”和“高级教师"

主持教学组的工作并负责上大课,其他教师则负责小班或小组教学、讨论及个别辅导等;

③在教学组中,教师按课业需要和个人专长轮流进行教学。

(3)小队教学的优点。

它是一种合理而有效地利用教师的人才资源的优化组合方式,可以使每个教师的兴趣和特长得到有效的发挥,还有利于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与提高。

4.合作学习。

(1)合作学习的基本观点。

合作学习理论认为,在班级教学中,学生群体的组织形式有三种,即合作的、竞争的和不相干的。

他们通过实验研究指出,群体合作分组

结构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主要特征,只有这种结构才能起到学生群体间积极相互作用的效果,从而改善教学工作的整体效益。

(2)小组合作学习的特征。

①组内异质,组间同质,②任务分割,结果整合。

③个人计算成绩,小组合计总分。

④公平竞赛,合理比较。

⑤分配角色,分享领导。

三、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____班级教学

班级教学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

所谓班级教学,是指根据年龄或学习程度,把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并按课表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一)班级教学的基本特征

1.以“班”为人员单位,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班级,即同一个教学班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程度大致相同。

2.以“课时”为时间单位,把每一“课”规定在统一而固定的单位时间里进行,教师同时面对全班学生上课。

3.以“课”为活动单位,把教学内容以及传授这些内容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综合在“课”上,把教学活动划分为相对完整且互相衔接的各个教学单元,从而保证了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二)班级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

1.班级教学的优点。

(1)它能够大规模地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2)它能够保证学习活动循序渐进,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3)保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系统讲授的基础上直接指导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4)班级人数的固定和教学时间单位的统一,便于学校合理安排各科教学的内容和进度,加强教学管理,从而赢得教学的高速度。

(5)学习的集体性,使得学生可与教师、同学之间进行多向交流,互相影响,互相启发和互相促进,从而增加信息来源或教育影响源。

(6)在实现教学任务上比较全面,从而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2.班级教学的局限性。

(1)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决定。

(2)实践性不强,学生动手机会少。

(3)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成果,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4)教学面向全班学生,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5)教学内容、一时间和进程的程序化、固定化,难以容纳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6)“课”的时间限制,使得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人为地分割,以适应“课”的要求。

(7)缺乏真正的集体性。

在班级教学中,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虽然向许多学生同样施教,而每个学生各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掌握。

每个学生分别地对教师负责,学生与学生之间并无分工合作,彼此不承担任何责任,无必然的依存关系。

(三)班级教学中课的类型和结构

1.课的类型,即课的分类。

(1)根据教学的任务来划分。

课可以分为:

传授新知识课(新授课)、巩固知识课(巩固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技能课)、检查知识课(检查课)。

(2)根据一节课所完成的任务的数量,又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3)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来划分。

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2.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包含哪些组成部分以及各组成部分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一般说来,课的基本结构包括:

(1)组织教学。

目的是使学生对上课作好心理上和物质上的准备,吸引学生的注意并创设一种有利的课堂情境或气氛。

(2)检查复习。

目的在于复习已经学过的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对已学知识掌握的情况,以便导人新课或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

检查复习的方式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或实践性的,主要应视教学内容、教学需要以及时间而定。

(3)学习新教材。

目的在使学生理解、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

在引导学生学习新教材时,教师的关键作用在于组织合理的学习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巩固新教材。

目的在于使学生对所学教材当堂理解、当堂消化、初步巩固,并使学生通过初步练习为完成课外作业做好准备。

(5)布置课外作业。

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技能达到熟练。

教师在布置课外作业时,应指定作业的具体内容和范围,提出作业要达到的要求,规定作业完成的时间,并对难度较大的作业作必要的提示或示范。

对于作业的完成情况和作业质量,教师应按规定进行检查或抽查。

(四)上课的基本程序和步骤

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和步骤包括:

备课、上课、布置课外作业以及课堂教学效果的测评。

1.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只有备好课才有可能上好课。

教师备课,需要做好三个方面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

(1)钻研教材。

包括教学大纲、教科书和有关教学参考书。

教师钻研教材一般要经过。

·

懂”、‘‘透”、“化’’三个阶段。

“懂”,就是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弄清楚;

“透”,是指要透彻地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以及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

“化”,就是教师的思想感情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溶化”在一起了。

(2)了解学生。

包括了解学生的原有的知识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与思想状况,方法习惯等,教师还应对学生学习新知识可能遇到的困难、可能产生的问题有所预见。

(3)考虑教法。

主要是解决教师如何把已经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

它包括:

如何组织教材,如何确定课的类型,如何安排每二节课的活动,如何运用各种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此外,也要考虑学生的学法,包括预习、课堂学习活动与课外作业等。

上课前,教师还应要求学生为上课作一定的准备。

复习有关知识,收集有关素材,阅读指定的参考书,对教材进行预习。

2.上课。

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作为一堂好课的基本特征:

(1)目的明确。

确定教学的目的要注意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要把目的确定得切实可行、具体清楚,能够真正对学生的学习起导向作用,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能紧紧围绕实现教学目的而进行。

(2)内容正确。

一方面是指教师讲授的内容、呈现的材料必须是科学的、正确的;

另一方面是指教材的讲授、概念的定义、原理的结论是准确、有条理和符合逻辑的。

(3)方法恰当。

课堂上使用的方法应符合教材的特点、学生的特征,并能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条件,帮助学生顺利地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4)组织得好。

指课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课的节奏紧凑,不同任务变换时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