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全国16作文题及解析汇编Word格式.docx
《高考全国16作文题及解析汇编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全国16作文题及解析汇编Word格式.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5、确立立意:
角度:
你如何看待小陈的行为?
你如何看待老陈的行为?
你如何看待警察的行为?
你如何看待网友的行为?
立意:
小陈:
亲情的另类解读;
这也是一种亲情;
老陈:
责任意识;
个人与家庭;
个人与社会;
警察:
树立榜样的意义;
树立榜样要把握度.
1、小陈讼亲——文化价值分析
从伦理角度来说,算是不孝行为,不合古已有之的“亲亲相隐”的文化传统,这是一方面;
从法律角度,又算正确之举,对父亲实施的是终级关爱。
前者重“情”,后者“理”“情”兼具。
2、警方执法——社会价值分析
从法律角度,警方查实、教育、处罚,这一系列工作都是分内之责,没有错;
只是公开这起举报,则值得思索,应该人性执法,容匿隐私。
这样才能减少矛盾,和谐社会。
3、网友及更多民众的讨论——社会价值分析
从社会舆论角度,网民点赞(小陈讼亲)、质疑(小陈讼亲、警方不容匿隐私),体现的是现代公民的责任意识、参与意识、监管意识,所要注意的是,弘扬正气,传递正能量。
4、媒体报道——思想价值分析
媒体,是社会正向思想的传播者,对社会新闻,不仅是报道,还需要引导,体现正向思想的力量。
要警惕炒作、煽动甚至推波助澜,传递负面的东西。
5、老陈违规成性——社会影响分析
从法律角度来讲,老陈交规意识淡薄,生命责任意识不强。
这样的人,在社会中大有人在。
安全重于天,生命高于一切,一个人不再属于他本人,联系着家庭与社会。
安全自己的同时,也是安全别人,既是幸福自己的家庭,也是和谐整个社会。
这一些,大概是小陈讼亲事件所具有张力所在。
新课标全国卷一的作文,要求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可以根据个人实际,选取角度与相应的张力所在,写出合情合理,令人信报,开人眼界与心灵视野的好文章.
2、全国二卷。
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最后三名候选人:
大李,笃学敏思,矢志创新,为破解生命科学之谜作出重大贡献,率领团队一举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
老王,爱岗敬业,练就一手绝活,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走出一条从职高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之路。
小刘,酷爱摄影,跋山涉水捕捉世间美景,他的博客赢得网友一片赞叹:
“你带我们品味大千世界”“你帮我们留住美丽乡愁”。
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道题目密切结合主流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不同人物的精神境界。
“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最后三名候选人。
”——构建场景,我们可以捕捉到候选人物的特征“有风采”。
接下来公布了三名候选人:
小李、老王和小刘。
最后留下问题:
“这三个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考生必须从三个人物中选择之一,说明其最具“风采”的原因及自己的思考过程。
第一个人物:
“小李,笃学敏思,矢志创新,为破解生命科学之谜作出重大贡献,率领团队一举跻身为国际学术最前沿。
”
小李是时代的佼佼者,优秀知识分子的代表,他的成就在于学术上的创新。
此外,他具有“笃学敏思,矢志创新”的优点,分别对应着“积累”“思考”“远大志向”“创新”的成功要素,这四点也是高考作文的常见主题。
所以,如果你认为小李最具风采,那么你的理由应该是他的成就和成功的原因。
可以从如下角度去立意——
“我认为最具风采的人物是能够在某个领域做出重大突破的创新型人才,他具有远大的志向并愿意不断努力,在长期的积累中不断思考,做出某个领域内的创新”。
第二个人物:
“老王,爱岗敬业,练就一手绝活,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走出一条从职高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之路。
这是另一种人生轨道,与小李不同,老王并未做出行业内新的突破;
但是他认真专注,在平凡的岗位上将工作做到极致,因而具有“爱岗敬业”的特点。
所以,如果你认为老王最具风采,那么你的理由是也应该是他的成就和成功的原因。
“我认为最具风采的人物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事迹的普通人,他爱岗敬业,几十年如一日,将自己的技能发挥到极致。
第三个人物:
“小刘,酷爱摄影,跋山涉水捕捉时间美景,他的博客赢得网友一片赞叹:
小刘象征着一种精神上的追求,他不是某一领域内最优秀的人,但是他的作品引起无数人的共鸣。
所以,如果你认为小刘最具风采,那么你的理由应该是他的成就和成功的原因。
“我认为最具风采的人物是能够给人们带来精神食粮的艺术家,他用自己之所长,丰富了人们的内心世界。
”在论述中,古今中外优秀艺术家和文学家的事例都可以使用。
事实上这道题目向我们展示了三种生活方式,我们认为最具风采的那个人的生活轨迹,也正是我们的向往所在。
这道题目符合高考作文对于考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考察要求。
高考作文不仅考察写作水平,同时也在考察考生的人文精神、社会责任与公民意识。
在这道题中,考生的思考过程尤为重要,抓住人物的轨迹和闪光点,才抓住了这道题的写作命脉。
首先,抓住三则材料的特点,为回答“谁更具风采”做好准备。
三个人物的特点:
小李的特点是笃学敏思,矢志创新;
老王的特点是爱岗敬业,技术完美;
小刘的特点是酷爱摄影,留住乡愁。
其次,分析“要求”:
要求有二:
1、这三个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
一是三个人都具风采,二是谁更具风采。
特别注意“更”字:
“更”是副词,有“更加”的意思,表示程度上又深了一层。
结合本题说,应该是三个人物都具有风采,你认为都有风采,谁最具风采呢?
这就要求你作文必须对三个人物进行比较,表明了必须用“比较的写法”作文。
在比较中说明你的理由。
2、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a材料的内容即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最后三名候选人:
小李、老王、小刘,写出他们各自的成功的原因和成就。
他们各有特色,风采十足,你认为谁更具风采?
材料的含意即他们都很有风采,分别是创新的典型、技术的典型,酷爱的典型,请你选出一位最具风采的,说出你的理由。
理由即他们各自成功的原因和成就,以及对他们的贡献、价值、意义作用的评判。
B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思考的含义是进行比较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
权衡的含义是比较、衡量、考虑。
选择的含义是挑选。
写作任务就是思考、权衡、选择。
优中选优。
这三个词的排列顺序是有讲究的。
要权衡,就要先思考;
要选择,就要先权衡。
思考、权衡是选择的前提,选择是结果、结论。
要选择首先需做出多方权衡,然后对利弊作出判断,再作出选择。
选择-权衡-判断-选择,恰好绕成一个圆。
有选择就有权衡。
选择不可能既是此又是彼,只能不是此就是彼。
权衡是选择的前奏。
权衡更多的是思考。
选择:
主要考虑的是哪一个更具风采。
权衡:
主要是比较。
比较谁更具风采。
无论是权衡,还是最后的选择都要注意最优化原则。
应该说选择谁更具风采,都是可以的。
问题是要自圆其说,说出理由,说出道理,让人信服。
3、教育部考试中心(汉语文卷)
面对“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被我忘记了,那阅读的意义是什么?
”的疑问,我听过一个较为巧妙的回答:
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吃过很多的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
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的骨头和肉。
阅读对思想的改变也是如此。
根据上面的材料写一篇作文。
要求:
①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
②文中不得出现考生真实姓名、校名、地名等信息。
③不得少于600字。
4、北京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少于700字。
①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从古至今有无数英雄人物:
岳飞、林则徐、邓世昌、赵一曼、张自忠、黄继光、邓稼先……,他们为了祖国,为了正义,不畏艰险,不怕牺牲;
他们也不乏儿女情长,有普通人一样的对美好生活的眷恋。
中华英雄令人钦敬,是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榜样。
请以“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自选一位中华英雄,展开想象,叙述你和他(她)在一起的故事,写出英雄人物的风貌和你的情感。
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②《说起梅花》表达了作者对梅花“深入灵魂的热爱”。
在你的生活中,哪一种物使你产生了“深入灵魂的热爱”,这样的热爱为什么能深入你的灵魂?
请以“深入灵魂的热爱”为题作文。
自选一物(植物、动物或器物。
梅花除外),可议论,可叙述,可抒情,文体不限。
关于命题:
在一个冷漠的时代,我们的内心缺少热情;
在一个物质的时代,我们渴望回归灵魂——一个好的命题,不是给人以抱怨、吐槽的借口,可以能够启发作者真善美的感悟。
我承认,我们有冷漠而物质的一面,所以,我们才需要观察、思考、感受,并大声地赞美那些灵魂深处的热爱。
这是我们对于命题本身,最精准科学的把握,因为我们拿捏住的不单是命题者的脑筋,而是整个时代的精神命脉。
关于写法:
(1)立意方向:
历年高考作文分成六个方向的母题:
勇气与坎坷、理想与执著、惜时与勤奋、爱与期待、选择与责任、创新与个性,其实这不单是高考作文的重要内涵,更是我们对人生的八种写实和写意。
此时你会发现,任意学好一种都可以去写今年的北京卷“深入灵魂的热爱”。
(2)具象引入:
要注意将热爱的感情投入一种具象之中,即考题所说的“植物、动物、器物”。
其间所体现的象征式写法,正是借用了现代文阅读理解最容易体现的手段和考法。
讲过无数篇“具象-抽象”的文章线索,史铁生以“合欢树”写怀念母亲(05年北京《合欢树》),沈从文以沅水写思乡(07年北京《湿湿的想念》,季羡林以“海棠花”写爱国(10年北京《海棠花》)。
甚至在考前几天的课里,还讲起李存葆《雪野里的精灵》和闭剑东《又见边关芦花翩翩飞》,都是完全一致的写法。
(3)形成对立:
如果可以将“灵魂”与“肉体”的热爱对立起来,则可以使行文更加深入,这是我们无数次讲过的建立对立统一关系的思考和写作方法。
“热爱”,可以是简直的肉体、物质、欲望的爱,但灵魂的爱则可以更加深刻地表现爱的主旨。
本篇若写父母之爱,就是超越简单的血缘关系、金钱关系的感情。
题目与今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2015年海淀一模试题中已经有过相似的题目,考生对此话题并不陌生。
试题由导语和题目组成,导语对于作文题目有着明确的提示作用。
在试题中列举了林则徐等英雄人物,限定了学生要选择的“心中的英雄”必须是真正的英雄人物。
同时,试题中明确了英雄人物“为了祖国……”,也对英雄的形象做了解释说明。
考生在文章中需要体现英雄的相应特点。
题目限定了“我”,对于大多数考生而言,写一篇与人物有关的记叙文难度并不大,属于从初中开始就比较熟悉的文章类型,但是难的是写一篇比较好的记叙文。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题目可写内容过于宽泛,考生在写作时容易出现过去空洞、杂乱的问题,即写了很多内容,但是却没有明确核心。
文章中的“英雄”是谁,应该明确化,而不能只是空泛地去谈“心中的英雄”。
题目中要求写出“你的情感”,这也是整篇文章需要体现出来的核心。
考生可以从“好奇、崇敬、敬佩……”等角度入手。
在导语中可见,这些人中,可包括为国家富强、独立而奋战的民族英雄,也包括邓稼先这些卓越的科学家,考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与阅读积累进行发散。
在行文中,需要明确自己所想要写的“英雄”的特点,在文章中进行集中描述。
需要运用熟悉的细节描写等方法,将英雄形象刻画的更加具体。
体现英雄人物的风貌。
考生需要展开合理想象,详细自己如果能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那么自己到底要怎样度过?
自己有没有什么困惑需要解答?
有没有什么话想要对英雄说?
自己想象中的英雄究竟是什么样的?
可以写自己与英雄就某一个话题的对谈,可以写英雄给“我”讲述的故事,凸显他们曾经为国家做出的贡献,表现他们的爱国情怀。
也可以写英雄中的平凡生活,凸显英雄人物在生活中“云淡风轻、质朴、有趣”等特点。
让英雄的形象在文章中立体起来。
(2)《深入灵魂的热爱》
第二篇作文与散文阅读《说起梅花》相联系,在散文阅读中,作者选取了“梅花”这一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象进行描述,表达了自己对梅花“深入灵魂的热爱”。
试题导语中提示考生,“在你的生活中,哪一种物使你产生了“深入灵魂的热爱”,这样的爱为什么能深入灵魂?
”,要求自选一物(植物、动物或器物。
梅花除外)导语进行了很多的提示,这些提示同时也进行了限定。
即,考生需要从动植物、器物入手,而不能写大多数考生熟悉的人物。
从审题来看,难度并不大。
考生需要抓住“深入灵魂”,即所选取的“物”需要能够触及灵魂,要表现自己从灵魂深处表现出来的热爱。
植物,可以选取中国传统古典文学中常见的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梅除外),也可以选取其他自己比较熟悉的植物,从植物的本身特点入手,描述自己对于此种植物的热爱,更需要在文章中着重表现这种热爱深入灵魂的原因。
动物,可以选取生活中的宠物,也可以选择其他自己比较熟悉的动物入手。
器物的范围比较广,考生可以选取生活用品中自己比较熟悉的,例如,乐器、足球、篮球等。
考生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入手,选取自己特别熟悉的“物”入手即可。
范围非常广,可以说每一位考生应该都有话可说。
在写作中,需要明确此物本身的特点,蕴含的文化内涵、情感内涵等,与“我”的关联。
在文体方面,要求“可议论,可叙述,可抒情,文体不限”,考生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文体入手。
可选择空间较大,可以说,每一位考生都能找到自己所擅长的文体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5、天津
近年来社会上流行一个词——“范儿”,并派生出“中国范儿”“文艺范儿”“潮范儿”“有范儿”等一系列词语。
“范儿”多指好的“风格”“做派”,近似于“有气质”“有情调”“有品位”的意思。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范儿”,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范儿”,不同职业有不同职业的“范儿”,一个人也可能有一个人的“范儿”……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结合你的生活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按照高考作文的一般构思流程来分析:
审题上,配合命题人对“范儿”这个话题给出的相关定义,明确出题人对“范儿”的限制即可。
审题结论一定要落实到扣题上才行。
审对了不扣题,跟没审一样,考生切忌写得忘情的时候,连“范儿”这个词也忘了。
只在开头和结尾提一句,是俗称的“穿靴戴帽”,会吃大亏。
选材上,尽量把常见的大俗例子,李白屈原司马迁之流,扔到一边,尽量选择突显个人色彩的例子。
在此基础上,有两个要点:
1、材料中有没有细节,表明这个材料是你认真积累、而非道听途说的?
2、材料中的这些细节,是否是直接支撑你的论点的?
这两个要点,是拉开看似同类作文档次、分数的关键所在。
结构上,要注意层次段落的递进,注意蓄势到升华的节奏把控,无论是“六段式”,还是利用“小标题”整合旁征博引的材料,亦或是单人传记式写法,处理这样的题目,都会游刃有余。
语言上,比文采更重要的,是整散结合的句式节奏把控。
比喻、拟人加排比,这种语言综合运用题的必备技巧,已经被大家用滥了。
如果你没有办法操控散文化的抒情语言,细腻生动地描摹内心某一瞬间的触动和感悟,那么利用句式格式的排列组合来调控文章节奏,就是让文章脱蛹成蝶的关键。
立意上,与其说比拼的是大家对“范儿”理解的高下,不如说比的就是对个性化选材的提炼和升华,关键还是选材。
须知:
一切没有具体材料细节支撑的“高远立意”,都只是空泛的侃侃而谈,对于提升文章档次和分数,并没有什么用处。
根据材料中的解释来确定立意方向。
“‘范儿’多指好的‘风格’或‘做派’,近似于‘有气质’‘有情调’‘有品位’的意思。
”从中,我们明确了这一概念的含义——可以简单理解为“特色”。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范儿’,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范儿’,不同职业有不同职业的‘范儿’,一个人也可能有一个人的‘范儿‘“……这是命题老师给我们示例的立意方向,我们可以从这几个角度立意,也可以由此发散我们思维,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立意点。
示例的几个角度都包括什么呢?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范儿’“——民族的“风格”。
所以中国的特色或者传统的特色的内容都可以写;
特别的,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也可以写——比如京剧、书法、国画、儒学、老规矩……如果你对某个方面颇有研究,或者提前准备过相关的文章,就选择这个“民族范儿”的角度吧。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范儿’”——时代的“风格”。
那么时代的风格什么?
就是我们所处时代的主流价值观,更直接地说,也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此前我们在审题立意的课程上曾反复强调过,要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找到过去高考(课程)作文题目中曾经考察过的主题,比如“爱国”(2012,山东卷)、“敬业”(2013,北京卷),诚信(2011,新课标)、自由(2014,上海卷)、友善(2012,重庆卷)……积累这些主题对应的新鲜素材。
“不同职业有不同职业的‘范儿’”——职业的“风格”。
警察的“范儿”是惩恶扬善,医生的“范儿”是救死扶伤,教师的“范儿”是教书育人,学生的“范儿”是努力学习……可以写你对某个行业的理解和思考,也可以记录你与某个职业的从业者之间发生的事情,但切忌流俗。
“一个人也可能有一个人的‘范儿‘”——个人的“风格”。
个人的风格即个性。
纵观历史长河,每个时代的杰出人物都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从唐太宗的“纳谏”到苏东坡的“豁达”,从鲁迅的“呐喊”到徐志摩的“柔情”,课本中出现的诸多人物都可以作为我们这篇文章的素材。
当然,你也可以写属于90后的“范儿”,属于某个城市居民的“范儿”,属于航模爱好者的“范儿”,属于某种极为小众群体的“范儿”——记录下你的体验、你的收获、你的所得,总结某个群体的特点,只要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同样会具有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的魔力。
总之,2015的天津卷审题难度不高,立意范围很广,立足于社会现实与高中生的实际生活,目的在于考察考生深入挖掘现实的能力,从选材上即可很容易拉开作文分数的距离。
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点以及积累素材的种类,选择恰当的角度写作。
6、上海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
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这个题目沿袭近年来高考上海卷作文题的“思辨性”特点,与2014年的高考作文——“穿越沙漠”的“自由”和“不自由”,属于同一种类型。
试题中的关键词是“坚硬”、“柔软”与“和谐”。
试题告诉我们,要造就“和谐”的自我,必须处理好我们心中的“坚硬”和“柔软”这两种看似矛盾、却可以辩证地统一于一体的东西。
讨论“坚硬”“柔软”,落脚点是“和谐的自我”。
我们可以想到:
人心中“坚硬”的东西有哪些?
比如:
正直、执着、刚毅、勇敢、无畏、拼搏、强劲。
与之相对的“柔软”的东西有哪些?
善良、通达、仁慈、智慧、敬畏、闲适、温顺。
于是,写这个题,可以立意为“做正直而善良的人”、“做刚毅而仁慈的人”、“做执着而通达的人”等。
二、这样的试题,体现了“作文”与“做人”的统一,具有“自省性”。
“自省”,也是近年来上海高考作文试题的一个特点。
考生在作文时,通过自我反省,表达出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追求。
如2013年作文——“重要的事情”和“更重要的事”。
作者对什么事情“更重要”的思考过程,就是一个通过自省提高认识的过程。
今天,考生在考场上思考如何“造就和谐的自我”,也是很有意义的。
其实,正直与善良,刚毅与仁慈,是往往集于人之一身的。
孔子曰:
刚者必仁,佞者必不仁。
苏轼的《刚说》阐述“刚者必仁”的道理,引用了孔子的话和宋朝一个官员敢于对抗丞相、对抗上司而保护无罪者免受刑的事情。
写作中,当突出二者的这种内在联系。
三、考前选用全国各地卷近年来的作文试题进行审题立意训练,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比如,2013年湖北卷——你注意到了吗?
装鲜牛奶的容器一般是方盒子,装矿泉水的容器一般是圆瓶子,而装酒的圆瓶子一般又装进方盒子里。
方圆之用,各得其妙。
正如古诗所云:
“方圆虽异器,功用信俱呈。
”人生也是如此,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
这道题中的“方盒子”和“圆瓶子”,不就是今天上海卷中“坚硬的东西”和“柔软的东西”的另一种说法吗?
今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题目沿袭了2011年以来的观点型的理性思辨的材料作文题目形式,作文材料简洁、表述明朗,有利于考生在考场发挥,体现了上海高考作文的一贯稳定性。
今年的作文题目较去年有一点进步,“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这是每个人心中都有的客观存在和价值判断。
从材料来看,内容简短,表述明晰,学生在审题上没有多少障碍,有自由发挥的余地,试题开放度也还可以。
如何写好这篇文章呢?
“坚硬的东西”和“柔软的东西”都是比喻,考生首先要对概念进行界定,你认为什么是“坚硬的”?
什么是“柔软的”?
注意要在一个逻辑层面上界定概念,统一在一个人身上。
对于“坚硬”,我们可以理解为:
强势、坚定的信念、硬派作风、严厉等。
“柔软”应该是与之相对的一面。
比如,一个人身上同时存在的侠骨柔肠等。
关键是考生要考虑到言说的目的是什么,然后对硬和软进行思辨。
所谓的思辨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把问题思辨清楚,而非简单地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不过,这几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都是采用观点型的理性思辨的材料作文题目形式,这类题目有其优点,但也有局限性,还能持续多久,是值得学界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目前,本科生和研究生理性思辨能力缺乏,社会上滥情的文章大肆泛滥,因而高考作文使用理性观点型的材料对于高校选拔人才是有利的,但是无论是前几年的“自由和不自由”,“重要和不重要”,“一切都会过去都不会过去”,还是今年的“坚硬和柔软”,都有点把观点强加给学生的意味。
虽然说可以让学生按照材料作文的观点能够有逻辑有层次推进,反映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从人才创新培养角度来说,如果有学生质疑、反对甚至完全否定、推倒重来,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是否也要鼓励呢?
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