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福建省厦门市学年高二上学期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文档格式.docx
《精品解析福建省厦门市学年高二上学期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解析福建省厦门市学年高二上学期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宗法制的基础是井田制,材料并未体现,故D选项错误。
3.汉武帝建元五年置五经博士,传授《诗经》的鲁、齐、韩三家其后均由政府设立学官,以致“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经学竞争是皇权政治的产物
B.儒学的官学化尚未形成
C.科举制推动重学风气的形成
D.百家争鸣局面再度兴起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汉武帝推崇儒学设置五经博士,导致经学大盛,所以经学竞争是皇权政治的产物,故A选项正确;
根据材料汉朝已经设置学官,所以儒学正在逐步官学化,故B选项错误;
科举制度形成于隋朝时期,此时是汉朝,时间不符合错误,故C选项错误;
此时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非百家争鸣,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错误。
4.传统数学经典《九章算术》中将方田、粟米、均输、商功(测量体积,计算工程用工)勾股等作了分类,并列举了246个数学问题求解。
这反映出《九章算术》
A.注重运用演绎方式叙述问题
B.体现了士人阶层的价值追求
C.形成了完整的数学理论体系
D.凝结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详解】根据材料《九章算术》将实用类型问题进行求解,说明中国古代数学重视实际问题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D选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实用问题求解,而非运用演绎方式叙述,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错误;
士大夫的价值追求在汉代是儒学而非数学,故B选项不符合史实错误;
《九章算术》是实用数学运用而非数学理论,故C选项错误。
5.宋元时期,官印多用叠篆(下图“内府图书之印”即为宋代叠篆印)。
明代承金元制度,也多用叠篆,并规定“百官印信”俱“九叠篆文”。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叠篆字体结构与小篆一脉相承
B.叠数多寡体现了官员的等级高低
C.官印叠篆增加了威严与神秘感
D.叠篆流行迎合了市民的审美需求
【详解】根据图示叠篆字体相对于复杂的小篆有很大的区别,故并非一脉相承,因此A选项错误;
根据材料百官俱“九叠篆文”推断多寡并不能够体现等级,因此B选项错误;
根据材料“官印多用叠篆”推出,这主要是为了增强官府的统治威严,而非满足市民阶层的需要,为此C选项正确,D选项错误。
6.在中国传统社会,“不仕则农”,历代都有亲自钻研农业生产技术、认真记录和总结农民生产经验的知识分子,如明末礼部尚书徐光启不仅有《治蝗疏》、《番薯疏》等奏文进上,甚至躬耕农桑。
上述价值取向的出现
A.受儒家务实和经世致用思想影响
B.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C.得益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推动
D.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详解】根据材料,体现了饱受儒家教育影响的士大夫也熟悉农业,这说明了儒学有务实的一面,为此A选项正确;
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历代的问题,历代有统一也有分裂,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错误;
“不仕则农”是中国传统价值观,与中外交流无关,故C选项错误;
材料主要体现了农业信息,而非商品经济信息,故D选项错误。
7.1859年,湖北巡抚胡林翼在武昌开设书局,这是晚清出现最早的官书局。
各地督抚纷纷效法,官书局遂遍布各地。
官书局以程朱理学为刊刻的要旨,以考据治学为校勘的保障,也翻译、印制了大量的西学书籍。
各地督抚创办官书局的主要目的是
A.强化思想控制,稳定统治秩序
B.着力中西交流,响应洋务运动
C.培养新式人才,镇压太平天国
D.研究经史古籍,挽救传统文化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官书局以程朱理学为刊刻的要旨”所以推断,官书局的主要目的仍然是宣传程朱理学着力思想控制维护统治,为此A选项正确;
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兴起,此时尚未展开,故B选项错误;
C选项官书局的要旨是刊刻程朱理学,为此主要目的仍然是培养传统人才而非新式人才,故错误;
D选项考据治学不是其要旨,要旨是坚守程朱理学,故D选项错误。
8.1897年,梁启超在《说群自序》一文中指出:
要保住国家、天下,必须要“能群”,“以群术治群,群乃成;
以独术治群,群乃败”。
康有为在保国会的演讲中也强调,“欲救亡无他法,但激励其心力,增长其心力”,“果能合四万万人,人人热愤,则无不可为者”。
上述事实表明
A.清政府变革制度以挽救民族危机
B.知识阶层对民众力量有所关注
C.资产阶级试图发动人民开展革命
D.西方民主政治在中国初步实践
【答案】B
【详解】材料是康梁两人的演说,而非官方的政治尝试,故A选项和D选项的不符合题意错误;
B选项符合康梁二人的演说内容,他们都强调群体和人民的力量,故正确;
C选项材料未体现,并且康梁是维新派,主张是通过改革的手段而非革命的手段推进民主政治。
9.1905年,旨在“研究国学,保存国粹”的国学保存会成立,该会创办《国粹学报》,公开亮出了国粹派的思想旗帜―“国粹也者,助欧化而愈彰,非敌欧化以自防”。
从此,国粹派作为中国近代思想文化领域中的一个派别正式形成。
据此可以推知,国粹派
A.拒绝欧化,回归传统
B.引领了近代文化的发展
C.尊孔复古,维护帝制
D.弘扬了传统文化的价值
【详解】根据材料“研究国学,保存国粹”推知国粹派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发展,故D选项正确;
根据材料“非敌欧化以自防”推断并非拒绝欧化,故A选项错误;
材料并未体现国粹派在近代化中的地位故无法推断其引领近代化发展,故B选项错误;
根据材料“国粹也者,助欧化而愈彰”推断国粹派主要是为了欧化而非复古,故C选项错误。
10.民国时期,辜鸿铭用外文著《中国人的精神》、《呐喊》等书,林语堂亦有《吾国吾民》、《京华烟云》、《苏东坡传》等英文著述,此类著作多有再版。
这一现象反映
A.知识分子现代文化自觉意识增强
B.国内存在对西方文化的全盘肯定倾向
C.中国文化开始受到西方社会关注
D.新文化运动唤醒国民大众的政治觉悟
【详解】根据材料主旨先进的知识分子将中国的文化作品翻译成外文,可以推断知识分子有意识地推广中国的文化,故A选项正确;
材料只是体现了翻译中国作品,并未排斥西方文化,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错误;
C选项的开始一词并非准确,中国传统的文化比如:
儒家思想,很早就受到了西方的重视;
材料主要针对的是文化而非政治,故D选项材料未体现。
11.1924年8月,孙中山在一次演讲中指出,“中国要解决民生问题,单靠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的办法是不足的,必要加以制造国家资本,才可解决之”。
这一论断
A.认识到现代资本的双重性
B.借鉴了苏联斯大林模式
C.调动了实业救国的积极性
D.促成了国共合作的实现
【详解】根据材料“加以制造国家资本”推断,孙中山借鉴了苏联的斯大林模式,强调国家对于经济的干预,为此B选项正确;
A选项中的双重性指的是包括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材料并未体现出来,故不符合题意错误;
C选项实业救国的积极性早在甲午战后就已经兴起,且孙中山强调的并非简单的发展实业而是加强国家资本,故错误;
国共合作的实现是由共产国际推动,基于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原则一致性的基础上形成的,而非材料信息,故D选项错误。
12.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正式规定:
“中国苏维埃政权以保证工农劳苦民众有受教育的权利为目的。
”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重视
A.完善新民主主义的理论体系
B.实践人民民主专政的设想
C.敌后根据地的思想文化建设
D.培育民主革命的阶级力量
【详解】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是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期间提出来的,而材料时间是1931年,故A选项错误;
人民民主专政是新中国成立开始实践的,而非此时实践的故B选项错误;
1931年建立的土地革命根据地而非敌后抗日根据地,故C选项错误;
根据材料中国苏维埃政权在有意识的增强工农群众的知识,着力培育革命力量,故D选项符合题意正确。
13.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中指出,要把对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的宣传与新民主主义行动纲领的实践区别开来,如果以为现在的国民文化就是或应该是社会主义的文化,这是不对的。
这体现了当时
A.马克思主义开始与国情相结合
B.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
C.毛泽东准确地把握了革命进程
D.政治斗争重于文化建设
【详解】根据材料的信息认为现在的文化是“社会主义的文化,这是不对的”推断,毛泽东认为现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而非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故准确的把握了革命的进程,为此C选项正确;
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时期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就已经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相结合,而非此时才开始故A选项错误;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此时一直是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并未发生变化,故B选项错误;
材料的主旨是革命性质和重点的划分,而非政治斗争和文化建设的轻重,故D选项错误。
14.民国时的大华大戏院,由于票价昂贵、多放映外语片、洗手间用英文标示等原因,普通百姓往往无缘光顾;
1950年改造为新华大戏院重新开业后,不仅放映革命电影,还将原来的咖啡室改成阅览室。
这一变化主要表明
A.民众的审美趋向因时而变
B.影院社会功能与国家意识形态相适应
C.“双百”方针推动影业繁荣
D.改善观影环境可以获得更多市场份额
【详解】根据材料,民国时期的影院受西方影响很大,对于普通民众影响较小,而新中国时期的影院更多的是服务于民众的需要,这说明了其社会功能更贴近人民的需要,适应了国家性质的改变,为此B选项正确;
A选项,材料中并未直接体现出民众的审美趋向而是体现了影院的功能设置,故错误;
C选项,“双百方针”是1956年提出来,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故错误;
材料并未体现观影环境的变化,而是影院功能的变化,而且主要是为了服务人民需要而非占领市场份额,故D选项错误。
15.1977年8月4日,教育部向国务院报送的《关于I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中规定,高校招生的主要对象是选拔优秀工农兵人学,也要招收有研究才能、有成绩的应届高中毕业生直接上大学,招生办法是“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
据此可知
A.教育制度改革不断深化
B.改革开放对人才的需求迫切
C.教育战线有待拨乱反正
D.知识分子社会地位普遍提高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此时的大学录取政策仍然偏重工农兵学员而非通过合理的考试制度选拔优秀的人才,故推断教育战线需要拨乱反正,为此C选项正确;
材料体现出了教育制度有待改革,而非不断深化,为此A选项错误;
改革开放从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此时并未展开,为此B选项错误;
材料中更加重视工农兵学员的身份,而非体现出知识分子的地位普遍提升,为此D选项错误。
16.1992-2002年,私营企业的户数从14万户增加到243.53万户,年平均增长速度比国有企业高36.6%,比集体企业高40.6%,比外商投资企业高近31%,是各种所有制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分。
这直接得益于
A.国家产业结构的根本变化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
C.经济理论创新带来的活力
D.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详解】A选项的表述不准确,国家的产业结构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错在根本性;
B选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而非此时,故错误;
1992年南方讲话和十四大,创新了经济理论,提出了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以推动了私营企业的发展,为此C选项正确;
D选项,错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立,而非已经完善。
17.古希腊社会精英首创了数学、科学和哲学;
他们自由地思考着世界的性质和生活的目的,而不为任何因袭的正统观念的枷锁所束缚。
这反映出他们
A.摆脱宗教神学思想的桎梏
B.批判城邦制度对个人的束缚
C.追求人本主义和理性精神
D.对智者学派人生准则的推崇
【详解】材料中古希腊的精英倾向于数学、科学和哲学,重视自由地思考,这体现了关注现实社会的人文主义和独立思考的理性,为此C选项正确;
古希腊有着自己的神学宗教信仰也推崇人文精神,故A选项不符合史实,错误;
人文精神的崛起得益于雅典的城邦制度,故B选项错误;
材料并未体现推崇智者学派的人生准则“人是万物的尺度”,而更多强调理性,故D选项错误。
18.苏格拉底认为,即使通过程序达成的判决是不合理和错误的,公民也必须遵守法律,并服从通过合法的程序所作出的判决。
因此,他选择从容赴死。
苏格拉底之死
A.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虚伪
B.揭示了民主和自由的矛盾
C.反映了民众法律观念的增强
D.凸显了法律程序的不合理
【详解】材料中体现了雅典重视法律程序的公正,而公正的法律程序并不代表公正的法律结果,为此法律程序存在不合理之处,D选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法律程序的不合理而非民主制度的虚伪,为此A选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法律程序的漏洞,而非民主制度的漏洞,为此B选项错误;
材料体现了苏格拉底具有较高的法律观念,并不代表民众的法律观念在增强,为此C选项错误。
19.在莎士比亚的剧作中,许多奸诈阴险、道德败坏的恶棍都是意大利人,其中最典型的有《奥瑟罗》中的伊阿古和《辛白林》中的阿埃基摩。
对此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A.莎士比亚的偏见
B.罗马教皇统治腐朽不堪
C.意大利商业繁荣
D.个人主义在意大利盛行
【详解】结合所学,意大利是罗马教会的中心,而莎士比亚代表的人文主义者反对教会的腐朽,故B选项正确;
A选项表述太过偏颇,莎士比亚对意大利人偏激的原因不是个人因素,而是对于意大利教会的不满,故A选项不符合史实;
莎士比亚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属于人文主义者,故不可能反对商业发展和人文主义盛行,为此C选项和D选项错误。
20.古代西方思想家认为,智慧越抽象就越伟大,因为这种智慧有助于使人类的思想远离尘世的“污浊”,就像永恒的神性一样能给人类带来幸福;
但是,17世纪新型的西方思想家却坚信,如果知识不能被利用就毫无价值。
由此可知
A.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精神有所弱化
B.科学革命推动世俗世界观形成
C.新自然观推动近代自然科学诞生
D.理性王国强调道德准则的支撑
【详解】根据材料强调知识,是人文精神的强化而非弱化为此A选项错误;
科学革命产生于16世纪,他推动了理性的发展,故B选项正确;
根据材料,C选项的科学革命是推动思想转变的原因,而非结果,故C选项错误;
D选项中的理性王国强调的独立思考理性判断,而非道德准则为支撑,故错误。
21.15世纪末,欧洲兴起“女巫审判”的狂热,普通妇女一旦被认定为“女巫”、“魔女”,就会被斩首、焚烧。
此后,反对“迫害魔女”的呼声逐渐兴起,各国先后立法禁止这一行为。
“女巫审判”前后历时约三百年。
据此可以推断,“女巫审判”
A.体现了资产阶级反传统的诉求
B.随人文主义的成熟逐渐消亡
C.激化了宗教改革中的教派矛盾
D.因为工业革命的开展而终结
【详解】根据材料“女巫审判”起源于15世纪末,这是天主教对于异教徒的迫害,而非资产阶级的诉求,故A选项错误;
此后随着文艺复兴的产生一直到启蒙运动,最终慢慢被废除,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成熟推动其消亡,故B选项正确;
它产生于宗教改革之前,为此是刺激了宗教改革的出现,而非激化了宗教改革中的教派矛盾,为此C选项错误;
工业革命与此事并未直接联系,未能体现出对于妇女人身的重视,为此D选项错误。
22.1830年雨果创作的悲剧《欧那尼》上演,引起了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决战。
在对该剧的评论中,巴尔扎克认为其情节“难以令人信服”,“性格虚假,人物的行为违反常识”。
巴尔扎克的评论体现了
A.传统的审美取向
B.工业革命的求实精神
C.鲜明的革命色彩
D.现代主义的基本理念
【详解】根据材料巴尔扎克对于浪漫主义作品提出质疑,认为其情节“难以令人信服”,结合所学巴尔扎克的主要作品是现实主义,反映了工业时代的求实精神,为此B选项正确;
巴尔扎克的评论体现了新的现实主义特征,而非传统审美,故A选项错误;
材料并未表现革命思想,为此C选项错误;
巴尔扎克主要是现实主义代表人物,而非现代主义,故D选项错误。
23.20世纪60年代是西方摇滚乐的繁盛时代,不同于50年代将眼光停驻在反映青春骚动的主题上,反战、民权、爱与和平成为这一时期摇滚乐探讨的中心问题,它已经成为年轻人思考和表达的一种途径。
摇滚乐的新发展折射出
A.传统音乐的深刻变化
B.种族隔阂的逐渐消弭
C.滞胀危机的社会影响
D.音乐创作的社会责任
【详解】摇滚乐属于新兴的音乐而非传统音乐,故A选项错误;
B选项表述不准确,摇滚乐并不能让种族隔阂消失,今天种族隔阂仍部分存在;
C选项经济滞胀是在70年代产生的,时间不符合,故错误;
D选项材料中的摇滚乐关注社会热点,故体现社会责任,为此正确。
24.下表是20世纪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历程中,不同阶段物理学成就汇总表。
时间
概况
20世纪第一个25年
原子分子物理学的建立与发展
20世纪第二个25年
量子力学和原子核物理学建立;
原子能技术诞生
20世纪第三个25年
粒子物理学的黄金时期;
凝聚态物理学急剧发展;
现代光学蓬勃发展
20世纪第四个25年
粒子物理学向前推进;
高温超导材料研究成果瞩目
A.基础理论革新推动了应用科学发展
B.现代物理学否定经典物理学
C.科学技术创新脱胎于生产实践活动
D.物理学研究的热点循环更替
【详解】根据“粒子物理学向前推进;
高温超导材料研究成果瞩目”推出理论的进步推动应用科学的发展,为此A选项正确;
根据材料信息,物理学在不断的继承和发展,而非不断否定,故B选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是物理学的进步推动应用科学的技术,而非科学技术产生于生产实践,故C选项错误;
材料并未体现循环,而是不断发展,为此D选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共计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汉晋以来,传统士大夫对皇权制约的习惯方式,常常是董仲舒以来流行的通过天地间祥瑞灾异的解释,来警告并迂回表达知识阶层的想法。
而在北宋,这种做法已经不能够限制无边的皇权了。
因此,他们试图构建一种超越万物万象万事之上,包括皇权在内的一切的终极依据,可以贯通社会、自然与人类的绝对“真理”。
他们引入佛教与道教的思想资源,给道德与秋序重建了合理性的基础,重新诠释与讨论了儒家一贯薄弱的“性与天道”问题。
―据葛兆光《洛阳与汴梁:
文化重心与政治重心》
材料二明清之际,思想家们从不同角度,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政治制度改革的理想。
顾炎武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以“分权”形式削弱皇权对于各级政府的影响;
黄宗羲希望通过重新设置宰相、改造旧式学校的功能,以实现对皇权的限制;
王夫之在“公天下”的政治理念下,提出了“君、相、谏官三者环相为治”的权力制约理想,更有“虚君”的设想。
―据吴根友《明清时期儒家政治制度改革的理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宋代与明清士大夫限制皇权的不同主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限制皇权主张出现的原因,并对这些主张加以整体评价。
【答案】
(1)汉代借助“天人感应”限制皇权;
宋朝利用理学的“性与天道”,借助天理约束皇权;
明清则是倾向于通过地方、学校和宰相分割皇权来限制皇权。
(2)原因:
在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在政治上,君主专制逐渐走向顶峰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在文化上面,推行文化专制、理学日益僵化,为此思想家主张限制君权。
评价:
积极的方向,限制君权的主张,在一定程度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有利于推动教育的发展,对后世的民主思想产生的巨大的影响。
从局限性的角度看,利用地方分权限制皇权可能造成割据思想形成不利于稳定,相权过大可能会造成统治秩序混乱。
【详解】第
(1)题,根据材料“董仲舒以来流行的通过天地间祥瑞灾异的解释,来警告并迂回表达知识阶层的想法”结合所学推出,汉代借助“天人感应”限制皇权;
宋朝重新诠释与讨论了儒家一贯薄弱的“性与天道”问题,结合所学推出,宋朝利用理学的“性与天道”,借助天理约束皇权;
综合顾炎武、黄宗羲和王夫之的主张,明清则是倾向于通过地方、学校和宰相分割皇权来限制皇权。
第
(2)题,根据材料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都主张削弱皇权,结合所学推知,此时在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而在政治上,君主专制逐渐走向顶峰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并且在文化上面,推行文化专制、理学日益僵化,为此思想家主张限制君权。
评价一个现象应该从多个角度来回答,积极的方向,限制君权的主张,在一定程度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有利于推动教育的发展,对后世的民主思想产生的巨大的影响。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希腊古代,有“惧外”(xenophobia)一词,意指劝于外人的疑惧。
惧外的常态是深闭固拒,关门不理外人。
然而也可以转变为两个方向:
一是由惧而生羡,转变为全盘学习,日本明治维新即是由闭关锁国,一变而为全盘西化,甚至脱亚入欧。
另一转变,则是由惧外转变为仇外,这在人类学上可以找到不少例证。
近代许多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常有本土运动。
健全的发展是寻求独立自主。
也有走歪了的发展,则是以族群优越论调,转变为本土至上论。
高度夸张本土优越性,以自求安慰,终究是一种阿Q式闭关的心态,如果转变为某些激烈教派的“圣战”,即于人于己均有害无益。
——―据许悼云《历史大脉络》
结合材料与中国近代史相关史实,围绕“中国社会应对西方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