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骨伤科高级职称测验考点点评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医骨伤科高级职称测验考点点评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骨伤科高级职称测验考点点评Word文件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畸形,骨擦音,异常活动(假关节活动)
移位方式(P124-126)——成角移位:
两骨折段之轴线交叉成角,以角顶的方向称为向前、向后、向内或向外成角;
侧方移位:
两骨折端移向侧方,四肢按骨折远段、脊柱按上段的移位方向称为向前、向后、向内或向外侧方移位;
缩短移位:
骨折段互相重叠或嵌插,骨的长度因而缩短;
分离移位:
两骨折端互相分离,且骨的长度增加;
旋转移位:
骨折段围绕骨之纵轴而旋转,螺旋线骨折线,X线片需拍全骨,尤其胫骨骨折,注意腓骨上是否有骨折线。
基本分类方法——(骨折处是否与外界相通:
闭合骨折、开放骨折)(骨折的损伤程度及形态:
单纯骨折、复杂骨折、不完全骨折、完全骨折)(骨折线的形态——横断骨折、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骨折、青枝骨折、嵌插骨折、裂缝骨折、骨骺分离、压缩骨折)(骨折整复后的稳定程度:
稳定骨折、不稳定骨折)(骨折后就诊时间:
新鲜骨折2~3周以内、陈旧骨折2~3周以后)(受伤前骨质是否正常:
外伤骨折、病理骨折)
解剖复位——骨折之畸形和移位完全纠正,恢复了骨的正常解剖关系,对位(指两骨折端的接触面)和对线(指两骨折段在纵轴上的关系)完全良好
功能复位标准——
a、对线:
骨折部位的旋转移位必须完全纠正,成角移位与关节活动方向一致,成人不宜超过10°
,儿童不宜超过15°
。
侧方移位与关节活动方向垂直,必须完全复位。
肱骨骨折一定程度成角对功能影响不大,前臂双骨折有成角畸形将影响前臂旋转功能。
b、对位:
长骨干骨折对位至少应达1/3以上,干骺端骨折对位至少应达到3/4左右。
C、长度:
儿童出于生长发育时期,下肢骨折缩短2cm以内,若无骨骺损伤,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自行矫正,成人则要求缩短移位不超过1cm
愈合影响因素——全身因素(年龄、健康状况);
局部因素(断面的接触、断端的血供、随上的程度、感染的影响、固定和运动、骨病-病理性骨折)
并发症——早期:
外伤性休克,感染,内脏损伤(肺损伤、肝脾破裂、膀胱尿道直肠损伤),重要血管损伤,缺血性肌挛缩,脊髓损伤,周围神经损伤,脂肪栓塞;
晚期:
坠积性肺炎,褥疮,尿路感染及结石,损伤性骨化(骨化性肌炎),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僵硬,缺血性骨坏死,迟发型畸形。
骨折的畸形愈合,迟缓愈合,不愈合的处理原则(P137)
迟缓愈合不愈合畸形愈合概念超出该类骨折正常愈合超出该类骨折预期愈合时间的数倍,骨折仍未愈合骨折发生重叠,旋转,成角而愈合,并伴有功能障碍者治疗原则要点合理的制动和锻炼,以促进纤维软骨骨痂转化为骨性骨痂
电刺激疗法
药物疗法如前列腺素,生长因子如骨形态生成蛋白系列以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等手术植骨诱导或促进成骨,适用于无或少量骨痂形成的萎缩性不愈合
加压内固定,适用于肥大性骨不连
穿针加压外固定,适用于感染性骨不连在畸形最严重,同时注意兼顾有利于骨折愈合的部位截骨,以矫正肢体力线及平衡双下肢长度
矫正畸形时要融合考虑到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避免损伤骨骺,出现迟发性畸形
骨节畸形愈合者,近关节截骨,以矫正力线,保留关节功能
继发创伤性关节炎者,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或关节融合术4、阐述肢体的测量方法P29-31
对伤肢诊查时,可用带尺测量其长短、粗细,量角器测量关节活动角度大小等,并与健侧作比较。
通过量法进行对比分析,能使辨证既准确又具体。
(一)肢体长度测量法
测量时应将肢体置于对称的位置上,而且先定出测量的标志,并作好记号,然后用带尺测量两标志点间的距离。
如有肢体挛缩而不能伸直时,可分段测量。
测量中发现肢体长于或短于健侧,均为异常。
四肢长度测量方法如下:
1.上肢长度从肩峰至桡骨茎突尖(或中指尖)。
2.上臂长度肩峰至肱骨外上髁。
3.前臂长度肱骨外上髁至桡骨茎突,或尺骨鹰嘴至尺骨茎突。
4.下肢长度髂前上棘至内踝下缘,或脐至内躁下缘(骨盆骨折或髋部病变时使用)。
5.大腿长度髂竹前上棘至膝关节内缘。
6.小腿长度膝关节内缘至内踝,或腓骨头至外踝下缘。
(二)肢体周径测量法
两肢体取相应的同一水平测量,测量肿胀时取最肿处,测量肌萎缩时取肌腹部。
如下肢常在髌上10~15cm处测量大腿周径,在小腿最粗处测定小腿周径等。
通过肢体周径的测量,可了解其肿胀程度或有无肌肉萎缩等。
肢体周径变化可见如下几种情况:
1.粗于健侧较健侧显着增粗并有畸形者,多属骨折、关节脱位。
如无畸形而量之较健侧粗者,多系伤筋肿胀等。
2.细于健侧多为陈伤误治或有神经疾患而致筋肉萎缩。
(三)关节活动范围测量法
可用特制的量角器来测量关节活动范围,并以角度记录其屈伸旋转的度数,与健侧进行对比,如小于健侧,多属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测量关节活动度时应将量角器的轴心对准关节的中心,量角器的两臂对准肢体的轴线,然后记载量角器所示的角度(没有量角器时,也可用目测并用等分的方法估计近似值),与健肢的相应关节比较。
目前临床应用的记录方法多为中立位0°
法。
对难以精确测量角度的部位,关节活动功能可用测量长度的方法以记录各骨的相对移动范围。
例如,颈椎前屈活动可测量下颏至胸骨柄的距离,腰椎前屈测量下垂的中指尖与地面的距离等。
1.中立位0°
法先确定每一关节的中立位为0°
,如肘关节完全伸直时定为0°
,完全屈曲时可成140°
2.邻肢夹角法以两个相邻肢体所构成的夹角计算。
如肘关节完全伸直时定为180°
,完全屈曲时可成40°
,那么关节活动范围是140°
(180°
-40°
)。
(四)测量注意事项
1.测量前应注意有无先天、后天畸形,防止混淆。
2.患肢与健肢须放在完全对称的位置上,如患肢在外展位健肢必须放在同样角度的外展位。
3.定点要准确,可在起点及止点做好标记,带尺要拉紧。
5、脱位的定义、临床表现、分类和并发症
脱位——凡构成关节的骨端关节面脱离正常位置,引起关节功能障碍者。
(好发部位:
肩关节、肘关节、髋关节、颞颌关节)
临床表现——一般症状:
疼痛和压痛,肿胀,功能障碍;
特有体征:
关节畸形,关节盂空虚,弹性固定,脱出骨端。
分类——(产生脱位的病因:
外伤性脱位、病理性脱位、习惯性脱位、先天性脱位)(脱位的方向:
前、后、上、下及中心脱位)(脱位的时间:
新鲜脱位、陈旧性脱位)(脱位程度:
完全脱位、不完全脱位、单纯性脱位、复杂性脱位)
骨折,神经损伤,血管损伤,感染;
关节僵硬,骨化性肌炎,骨的缺血性坏死,创伤性关节炎。
6、筋伤的定义:
各种暴力或慢性劳损等原因造成筋的损伤,统称为筋伤,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软组织损伤。
7、夹板与石膏固定后应该注意什么?
小夹板固定注意事项:
(1)适当抬高患肢,以利肿胀消退。
(2)密切观察伤肢的血运情况,特别是固定后3~4天内更应注意观察肢端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及肿胀程度。
如发现肢端肿胀、疼痛、温度下降、颜色紫暗、麻木、伸屈活动障碍并伴剧痛者,应及时处理。
切勿误认为是骨折引起的疼痛,否则有发生缺血坏死之危险。
(3)注意询问骨骼突出处有无灼痛感,如患者持续疼痛,则应解除夹板进行检查,以防止发生压迫性溃疡。
(4)注意经常调节扎带的松紧度,一般在4日内,因复位继发性损伤,局部损伤性炎症反应,夹板固定后静脉回流受阻,组织间隙内压有上升的趋势,可适当放松扎带。
以后组织间隙内压下降,血循环改善,扎带松弛时应及时调整扎带的松紧度,保持1cm的正常移动度。
(5)定期进行X线检查,了解骨折是否发生再移位,特别是在2周以内要经常检查,如有移位及时处理。
(6)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功能锻炼,并将固定后的注意事项及练功方法向患者及家属交待清楚,取得患者的合作,方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1)适当抬高患肢,以利肢体消肿。
(2)密切观察肢端动脉搏动,皮肤温度、颜色、感觉、肿胀程度,手足趾(指)活动情况。
如有循环障碍,必需及时处理,以免发生缺血性肌挛缩,或肢体坏死。
(3)夹板压垫处、夹板两端或骨骼高凸部位若出现疼痛点时,应及时拆开检查,防止压疮形成。
(4)注意随时调整夹板约束带的松紧度。
(5)定期行X线检查,观察位置情况。
(6)及时指导病人进行正确的练功活动。
】
石膏固定注意事项:
(1)石膏定型后,可用电吹风或其他办法烘干。
(2)在石膏未干以前搬动病人,注意勿使石膏折断或变形,常用手托起石膏,忌用手指捏压,回病房后必须用软枕垫好。
(3)抬高患肢,注意有无受压症状,随时观察指(趾)血运、皮肤颜色、温度、肿胀、感觉及运动情况。
如果有变化,立即将管型石膏纵向切开。
待病情好转后,再用浸湿的纱布绷带自上而下包缠,使绷带与石膏粘在一起,如此石膏干固后不减其固定力。
固定后肢体肿胀,可沿剖开缝隙将纱布绷带剪开,将剖缝扩大,在剖缝中填塞棉花并用纱布绷带包扎。
(4)手术后及有伤口患者,如发现石膏被血或脓液浸透,应及时处理。
(5)注意冷暖,寒冷季节注意外露肢体保温;
炎热季节,对包扎大型石膏病人,要注意通风,防止中暑。
(6)注意保持石膏情结,勿被尿、便等浸湿污染。
翻身或改变体位时,应保护石膏原形,避免折裂变形。
(7)如因肿胀消退或肌肉萎缩致使石膏松动者,应立即更换石膏。
(8)患者未下床前,须帮助其翻身,并指导患者作石膏内的肌肉收缩活动;
情况允许时,鼓励下床活动。
(9)注意畸形矫正。
骨折或因畸形作截骨术的患者,X线复查发现骨折或截骨处对位尚好,但有成角畸形时,可在成角畸形部位的凹面横行切断石膏周径的2/3,以石膏凸面为支点,将肢体的远侧段向凸面方向反折,即可纠正成角畸形。
然后用木块或石膏绷条填塞石膏之裂隙中,再以石膏绷带固定。
【1维持石膏的位置至石膏完全凝固,2在石膏未干以前搬动运送患者时,避免折断石膏或变形,常用手托起石膏,忌用手指捏压。
3保持石膏清洁:
防止被水、尿及粪便浸渍和污染。
4注意功能锻炼:
没有被石膏固定的关节需加强活动。
即使是包裹在石膏里的肢体,也要遵照医嘱练习肌肉的收缩运动。
5注意冷暖变化,防因受冷致伤肢远端肿胀,或天热时中暑。
8、骨折的治疗原则:
动静结合(贯彻固定与活动统一)、筋骨并重(骨与软组织并重)、内外兼治(局部与整体兼顾)、医患合作(医疗措施与患者的主观功能性密切配合)
9、创伤骨科三期用药原则,辩证处理,常用接骨药。
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调阴与和阳并重。
(1)攻下逐瘀法——损伤蓄瘀而至阳明腑实证——大成汤、桃核承气汤、鸡鸣散、复元活血汤;
(2)行气消瘀法——损伤后有气滞血瘀,局部肿痛,无里实热证——桃红四物汤、活血四物汤、复元活血汤、活血止痛汤、柴胡疏肝散;
(3)清热凉血法——跌仆损伤后热毒蕴结于内,引起血液错经妄行,或创伤感染,邪毒侵袭,火毒内攻等证——五味消毒饮、犀角地黄汤等;
(4)开窍活血法——头部损伤或跌打重症神志昏迷者——苏合香丸、安宫牛黄丸等。
活血化瘀、和营生新、接骨续筋。
(1)和营止痛法——瘀未消——和营止痛汤、七厘散;
(2)接骨续筋法——筋骨未坚——续骨活血汤、接骨丹等
坚骨壮筋、补气养血、补养脾胃、补益肝肾。
(1)补气养血法——气血亏损、筋骨痿弱——四君子汤、四物汤、八珍汤、参附汤、术附汤、芪附汤、参苓白术散等;
(2)补益肝肾法——肝肾亏虚——壮筋养血汤、生血补髓汤、六味地黄丸、左归丸、金匮肾气丸、右归丸、健步虎潜丸、壮筋续骨丹等;
(3)补养脾胃法——脾胃气虚,运化失职,饮食不消,四肢疲乏无力,肌肉萎缩——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归脾汤、健脾养胃汤等;
(4)舒筋活络法——风寒湿邪入络,遇气候变化则局部症状加重的陈伤旧疾——大、小活络丹,麻桂温经汤,疏风养血汤,蠲痹汤、舒筋汤,独活寄生汤,三痹汤等。
10、肩关节脱位的诊断和治疗
诊断:
(1)方肩畸形【正常:
丰隆弧形】,关节盂空虚;
(2)Dugas征即搭肩试验阳性;
(3)X线片可确诊及类型,并可明确是否合并骨折;
(4)外伤史,局部疼痛、肿胀,肩部活动障碍。
治疗:
新鲜关节脱位——手法整复;
陈旧性脱位一月左右且关节内无钙化阴影——手法复位;
手法复位失败及习惯性关节脱位——手术治疗。
整复方法:
手牵足蹬法(kocher法)——外展、外旋、内收、内旋。
拔伸托入法(推拿按摩法)——术者两手拇指压其肩峰,其余手指插入腋窝内,在助手对抗牵引下,术者将肱骨头向外上方钩托,同时助手逐渐将患肢向内收、内旋位牵拉,直至肱骨头有回纳感觉
固定方法:
一般采用胸壁绷带固定,将患肢上臂保持在内收、内旋位,肘关节屈曲60°
~90°
,前臂依附胸前,用绷带将上臂固定在胸壁2~3周。
一般原则是年龄越小,制动时间越倾向于较长。
11、气胸的分类、诊断和处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分类:
闭合性气胸、开放性气胸、张力性气胸。
闭合性——临床症状与气体的进入量有关,少量空气进入可无任何症状。
如空气进入较多时,由于肺受到一定的压缩,可表现胸闷、气促不适等症。
查体见伤测呼吸音减弱,叩诊呈鼓音。
X线检查可见不同程度的肺萎缩。
开放性——胸壁有开放性伤口,并随空气进出而听到响声,同时有胸胁疼痛,胸满气促,端坐呼吸,面色苍白,口唇发青,汗出肢冷,脉搏细数,血压下降等症状。
查体除见闭合性气胸的体征外,尚可发现气管和纵膈移向健侧。
X线检查除肺有压缩外,尚有纵膈移位等。
张力性——其症状和体征与开放性气胸相似。
但本病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发绀、休克,并可有皮下或纵膈气肿,患侧胸膈显着膨隆。
胸腔穿刺时有高气压。
穿刺抽出大量气体后,胸腔内压力很快有增高变成高压。
X线检查胸腔内有大量气体和瘀血存在,纵膈明显推向健侧,有时尚有纵膈气肿。
【治疗】
1.局部处理治疗的关键是将胸膜内异常的正压转化为正常的负压,使肺迅速复张。
(1)闭合性气胸:
少量气胸(肺压缩在30%以下者)可在1~2周内自行吸收,不必特殊处理。
积气较多引起症状时,可在胸前第2~3肋间锁骨中线处,在消毒和局麻下进行胸膜腔穿刺,将气体抽出。
(2)开放性气胸:
首要的任务是封闭伤口,将开放性气胸转变为闭合性气胸,急救时用消毒厚纱布填塞伤口并加压包扎,使之不漏气:
待一般情况改善后,经X线检查,施行清创术,去除污染组织、碎骨及异物。
肺裂口予以修补,并用胸腔闭式引流(图9-3),污染严重者胸壁开放引流。
(3)张力性气胸:
首要的是排除胸膜腔内高压空气,解除对肺和纵隔的压迫。
急救时立即用粗针头于第2~3肋间锁骨中线处刺入胸膜腔内减压,或用一带孔的橡胶指套扎于针头的尾端,作为活瓣或单向排气装置,进行穿刺排气减压(图9-4),然后再在局麻下,于锁骨中线处第2-3肋间隙用橡皮管插入胸腔内连接水封瓶,进一步排气减压。
如肺裂伤较小,一般在闭式引流减压后,可自行闭合,使气胸消失,肺叶扩张。
若在24小时后,仍不断有气排出,则应考虑肺裂伤较大,须开胸修补或切除损伤的肺组织,术后仍应用胸腔闭式引流。
2.药物治疗若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唇绀者,宜扶正祛邪平喘,方用二味参苏饮加减;
若气促兼有发热,苔黄,脉数者,则宜宣肺清热,方用十昧参苏饮、千金苇茎汤加减;
若咳嗽痰涎壅盛者,宜祛痰平喘,方用三子养亲汤加减。
3.其他疗法
(1)合并休克者,采用综合性抗休克治疗。
(2)呼吸困难者,给氧,必要时行气管切开。
(3)预防和控制胸腔内感染。
(4)开放性气胸,注射破伤风抗毒素1500U.
12、血胸的分类、诊断和处理
【分类】非进行性血胸、进行性血胸、凝固性血胸
【诊查要点】血胸的临床表现与出血量有关,少量血胸可以没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
较大量出血引起的血胸,可出现面色苍白,胸闷气促,甚至发绀,脉细数而微弱,血压下降等低血容量休克的症状。
胸部检查时,有胸腔积液的体征,如积血量较多,可见肋间隙饱满、气管移向健侧,伤侧叩诊呈实音,听诊时呼吸音减弱或消失。
胸膜腔穿刺抽血是诊断血胸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并可从抽取的血液中进行涂片,检查血液中红、白细胞的比数及作细菌培养来确定有无感染的存在。
X线检查可了解血胸量的多少,有无合并伤的存在。
少量积血仅有肋膈角消失,下胸部不清晰。
较大量血胸则伤侧肺为液体阴影所掩盖,并见纵隔被推向健侧。
有气胸同时存在时,可见液平面。
早期胸部损伤发现有血胸,还应进一步判断是否继续出血,应严密观察病情,有下列表现者,表示出血未止,为进行性血胸:
①在穿刺抽出大量积血后,短期内又出现大量积血者。
②经输血或其他抗休克治疗之后,病情暂时好转,但很快又恶化,或经大量输血,而红细胞计数不变者。
③穿刺抽出血液很快凝固。
1.胸膜腔积血的处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1)非进行性血胸:
少量血胸,一般能自行吸收,不需穿刺抽吸。
若积血量较多,而病情稳定者,应早期进行胸膜穿刺,抽吸积血,促使肺膨胀,以改善呼吸功能。
每次抽吸积血不超过100ml,以后每天或隔天胸穿,至积血抽完为止。
每次抽血后,可注入青霉素80万U,或庆大霉素12万U,以预防感染。
为便于观察有无进行性出血,宜早期进行胸膜腔引流术,可有效地排净胸膜腔内积血,促使肺充分地膨胀。
(2)进行性血胸:
应在积极防治失血性休克的同时,及时作剖胸探查止血。
(3)凝固性血胸:
应行剖胸探查,取出血块和将增厚的纤维层剥脱。
2.药物治疗
(1)气血衰脱者:
宜补气摄血,方用独参汤、当归补血汤加三七、白及、炒蒲黄等。
(2)瘀血凝结者:
宜活血祛瘀,方用血府逐瘀汤。
(3)血瘀化热者:
宜清热凉血化瘀,方用活血散瘀汤合五神汤加减。
(1)大量血胸,应输入足够的血液,以防止低血容量性休克。
(2)预防和控制胸部感染。
(3)必要时给予止血剂。
(4)合并胸部其他损伤时,亦应同时进行处理。
如有肋骨骨折,予以固定胸壁软组织挫伤,局部外敷消瘀止痛药膏。
13、常用的五种骨牵引的进针点
①颅骨牵引:
用甲紫在头顶正中划一前后矢状线,分头顶为左右两半,再以两侧外耳孔为标记,经头顶划一额状线,两线在头顶相交为中点。
张开颅骨牵引弓两臂,使两臂的钉齿落于距中点两侧等距离的额状线上,该处即为颅骨钻孔部位;
另一方法是由两侧眉弓外缘向颅顶画两条平行的矢状线,两线与上述额状线相交的左右两点,为钻孔的位置。
②尺骨鹰嘴牵引:
患者仰位,屈肘90°
,前臂中立位,常规皮肤消毒、铺巾,在尺骨鹰嘴下2cm、尺骨嵴旁一横指处,即为穿针部位。
③股骨下端牵引:
患者仰卧位,伤肢置于牵引架上,使膝关节屈曲40°
,常规消毒铺巾,局部麻醉后,在内收肌结节上2cm处标记穿针部位,此点适在股骨下端前后之中点。
④胫骨结节牵引:
胫骨结节向后1.25cm,在此点平面稍向远侧部位即为进针点
⑤跟骨牵引:
内踝尖与足跟后下缘连线的中点为穿针部位。
14、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要点。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要点:
腰痛和下肢坐骨神经放射痛,咳嗽,用力排便等腹腔内压力升高时加剧。
病程较长者,其下肢放射痛部位感觉麻木、冷感、无力。
中央型突出或造成马尾神经压迫症状为会阴麻木;
二便功能障碍,阳痿或双下肢不全瘫痪。
主要体征:
腰部畸形,腰部压痛和叩痛,腰部活动受限,皮肤感觉障碍,肌力减退或肌萎缩,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加强试验阳性。
X线检查,肌电图检查,CT/MRI(临床诊断意义重大)
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要点:
主要症状为缓发性、持续性的下腰和腿痛,间歇性跛行,腰部过伸行动受限。
腰痛在下腰部、骶部,腿痛多为双侧,可左右交替出现,或一轻一重。
酸痛、刺痛或灼痛。
背伸试验阳性。
部分有下肢肌肉痿缩,以胫前肌及拇伸肌最明显。
小腿外侧痛觉减退或消失,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临床三大典型症状:
1马尾神经性间歇性跛行2主诉多而体征少3脊柱后伸时症状加重,前屈时症状减轻或消失】影像学检查。
15、颈椎病的临床分型及治疗要点
【临床分型】
(1)神经根型
(2)脊髓型(3)椎动脉型(4)交感神经型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治疗要点】以手法治疗为主,配合药物、牵引、练功等治疗。
*理筋手法P264
16、肩关节携带角:
前臂完全旋后时,上臂与前臂纵轴呈10°
-15°
外翻的携带角,骨折移位可使此角改变而呈肘内翻或肘外翻畸形。
17、肱骨髁前倾角:
肱骨两髁稍前屈,并与肱骨纵轴形成向前30°
~50°
的前倾角。
18、股骨干、肱骨干骨折典型移位特点
股骨干骨折典型移位特点:
上1/3骨折,其骨折近端受髂腰肌,臀中肌,臀小肌及其他外旋肌肉的牵拉而屈曲,外展,外旋,远端受内收肌群的牵拉而向后,上,内方移位。
中1/3骨折,两断端多有明显的重叠,近折断多向外侧移位,远端易向内侧移位,故两折端多向前,外成角,移位无明显的规律,下1/3骨折,远端受关节囊及腓肠肌牵拉,向后移位而骨折近端内收向前移位。
肱骨干骨折典型移位特点:
上1/3骨折(三角肌止点以上)时,近折段因胸大肌,背阔肌和大圆肌的向上牵拉而向上,向内移位,远折段因三角肌,喙肱肌,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牵拉而向上,向外移位。
中1/3骨折(三角肌止点以下)时,近折段因三角肌和喙肱肌牵拉而向外,向前移位,远折段因肱三头肌和肱二头肌牵拉而向上移位。
肱骨干下1/3骨折,由于间接暴力,常呈斜形、螺旋形骨折。
移位可因暴力方向、前臂和肘关节的位置而异,多成角、内旋移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