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思考题理解版Word格式.docx
《政治经济学思考题理解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思考题理解版Word格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个环节。
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既要研究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之间的关系,也要研究人们在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的关系。
最后,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要研究生产力。
社会生产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这也是作为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的生产所包含的两方面内容。
研究任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研究生产方式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科学,任务是揭示经济过程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的客观必然性,也就是揭示客观的经济规律。
归纳
生产关系
揭示经济过程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的客观必然性,也就是揭示客观的经济规律
三、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其各自内容及相互关系P32,P33
A.商品二因素
1、指凡是商品都具有的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和价值
a.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商品的有用性,或者是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属性。
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b.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2、相互关系
a、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互相依存,缺一不可。
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
b、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
对同一商品生产者或消费者来说,同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可兼得。
(生产者获得价值,消费者获得使用价值)
B.劳动的二重性
1、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重性质。
a、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具体形态考察的劳动,它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
b、抽象劳动是从劳动的抽象形态考察的劳动,它是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的劳动。
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
b、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体现了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一个永恒的范畴;
抽象劳动则体现了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生产所特有的范畴,商品生产的历史性决定了抽象劳动的历史性。
c、只有在商品经济中,具体劳动才需要还原为抽象劳动,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才形成价值。
四、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单位商品价值量决定、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P34,P36,P37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的根源。
具体表现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进而产生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劳动生生产率=产品量/劳动时间)
价值量只与劳动时间相关。
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则生产每一种单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便越少,从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便越小。
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使用价值成正比,同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这个关系并不是指劳动生产率高的商品价值量就低,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的经济中,劳动生产率高的个别价值在还原为社会价值时,会还原为更高的价值(商人追求的目标。
而且如果技术水准发展到一定水平,整个社会的劳动时间都缩短,成反比就成立了)
五、劳动力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P122-124(劳动力:
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脑力和体力的总和)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一般性:
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维持劳动者生存所必需的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
(1)即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于再生产劳动力);
(2)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价值(延续劳动力的供给);
(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于提供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产生剩余价值)需要的劳动力)。
特殊性:
它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不同生产力水平国家,或同一国家不同历史时期,因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不同,工人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构成是不同的。
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劳动力价值的物质内容会不断扩大。
但是,在一定国家的一定历史时期,必要的生活资料有一个可以确定的量,它是决定劳动力价值的基本标准。
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
通商品在使用或消费时,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价值也消失或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或消费就是劳动,而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价值。
所以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而且是大于劳动力价值的源泉,从而能生产出剩余价值。
六、经济规律的含义、客观性p8
含义:
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客观的必然联系即经济规律。
客观性:
①政治经济学所揭示的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它的发展规律不仅不以人们的意志、意识和愿望为转移,反而决定人们的意志、意识和愿望。
人们必须按照经济规律办事。
②经济规律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由经济规律所依存的客观经济条件所决定。
七、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的联系与区别P144
联系:
①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获得的一种非劳动收入。
资本主义地租有两种形式,即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②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都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实质上是由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而来的,它体现的仍然是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着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区别:
定义
源泉
产生条件
产生原因
级差地租
与土地等级相联系的地租形式就是级差地租,它是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超额利润。
土地的优劣不同。
(农产品的个别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土地的有限性所引起的土地经营的资本主义垄断。
绝对地租
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农业资本家租用任何土地都必须交纳的地租。
农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阻碍资本向农业部门自由转移,不参与利润平均化)
八、社会再生产理论的两个理论前提、核心问题、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P77-79P80-83
根据最终用途,社会总产品在物质形态上区分为两类:
用于生产型消费的生产资料、用于生活消费的消费资料
相应的社会生产两大类:
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产领域、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活消费领域。
两个基本前提:
按社会总产品的物质形态把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和把社会总产品从价值上分成三个部分。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出的实现。
(首先,社会资本再生产反映了资本的现实运动,而资本从商品形态向货币形态的转化,是资本运动之“惊险的跳跃”。
它表明既有生产过程是否能顺利完成,也同时表明下一个生产过程能否正常开始。
如果社会总产出不能或部分不能顺利销售,所耗费的资本就不能得到或不能充分得到价值补偿,社会再生产就不能正常进行。
其次,社会再生产的进行,不仅要求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在价值上得到补偿,而且要求资本价值所反映的实际生产过程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得到实物的替换。
就是说,社会资本所获得的价值总量要足以用于重新购买所需补偿和替换的生产要素。
如果社会生产的物质产品和服务在实物构成上与所耗费和要补偿的不一致,则社会再生产的进行遇到困难。
)
(社会再生产:
一方面要考察社会总产出(包括产品和服务)的各个部分如何从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即实现价值补偿的问题;
另一方面要考察社会总产出的各个部分在转化为货币形式后,又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和服务,即实现物质补偿的问题。
社会资本的周转或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它包括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两个方面。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通过全部商品的出售,以货币形式收回,用以补偿生产中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价值,并获得剩余价值。
社会总产品的物质补偿,是指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转化为货币以后,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产品,以补偿社会生产中消耗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基本知识
生产资料用于补偿生产中消耗的生产资料和用于扩大再生产的需要;
消费资料则用于资本家和工人的生活消费需要。
社会生产也分为两大部类:
第Ⅰ部类是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
第Ⅱ部类是生产生活资料的部门。
从价值形态来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可分为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即W(价值)=c+v+m。
其中,c是转移的旧价值,v和m是工人创造的新价值。
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
指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而非积累,再生产只是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
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通过两大部类之间以及两大部类内部之间交换实现的,而关键在于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
由此可看出,社会总资产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
Ⅰ(v+m)=Ⅱc
上述I(v+m)=IIc公式是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基本实现条件,也是基本公式。
从这一基本公式还可以引申出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另外两个实现条件:
1)Ⅰ(c+v+m)=Ⅰc+Ⅱc
2)Ⅱ(c+v+m)=Ⅰ(v+m)+Ⅱ(v+m)
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
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源泉。
可得到实现扩大再生产有如下三个条件:
1)要扩大再生产顺利进行,必须使两大部类之间互相交换的产品保持一定比例关系,即第I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价值,与追加的可变资本价值,再加上本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必须等于第II部类原有不变资本价值和追加不变资本价值之和。
用公式表示为:
Ⅰ(v+Δv+m/x)=Ⅱ(c+Δc)
这是扩大再生产的基本条件,也就是基本平衡条件。
2)要扩大再生产顺利进行,第I部类全部生产资料的产品价值必须等于两个部类的原有不变资本加上追加的不变资本。
用公式表示:
Ⅰ(c+v+m)=Ⅰ(c+Δc)+Ⅱ(c+Δc)或
Ⅰ(v+m)=Ⅱ(c+Δc)+ⅠΔc(上述公式两边各减去Ic即可)
3)要扩大再生产能顺利进行,第II部类全部消费资料的产品价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原有可变资本加上追加的可变资本和各自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
Ⅱ(c+v+m)=Ⅰ(v+Δv+m/x)+Ⅱ(v+Δv+m/x)或Ⅱ(c+m-m/x)=Ⅰ(v+Δv+m/x)+ⅡΔv(上述公式两边各减去II(v+m/x)即得)
上述三个公式告诉我们,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之间平衡均依赖于第I部类与第II部类及其内部的平衡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基本矛盾始终存在,这种平衡关系时常遭到破坏。
这种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会爆发经济危机,并通过危机的强制而暂时被解决,也正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存在,使资本主义再生产呈现周期性。
归纳:
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Ⅰ(v+m)=Ⅱc
扩大再生产实现条件:
Ⅰ(v+△v+m/x)=Ⅱ(c+△c)
九、产业资本循环理论、资本周转理论的主要内容P70-75
产业资本循环理论:
资本循环,是指资本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售卖三个阶段,相应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态,使自身价值增值,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的运动。
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是:
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及其循环的三种形式在空间上是并存的,在时间上是继起的。
资本周转理论:
资本这种连续不断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就叫做资本周转。
(加快资本的周转速度,对于资本的利用和资本繁殖、扩大生产和降低成本、增强经营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加快资本周转,可以提高资本使用效率,节省资本的投入量。
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在一定时期内产生更多的资本增殖额,提高资本运营的效益。
加速资本周转,可以在获得同样多的利润时,节省预付资本量。
加速资本周转,可以在使用同样多的预付资本进而获得更多的利润。
)(基本而言就是,预付资本的单位使用价值增加)
十、本家改进技术的直接动因
追逐剩余价值(资本家改进技术)
现实的经济运行过程中,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各单个资本主义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而各个资本主义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却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
十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条件P29-30
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发展的。
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相适应的,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一个前提。
社会分工是指各种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的部门或行业,各个生产者依照社会需要生产不同的产品。
没有分工,就不存在商品经济。
同时,每个生产者的需求又是多样化的。
为了满足生产者各自的需要,彼此之间用自己的产品交换对方的产品,由此就产生了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各自劳动产品的必要性。
剩余产品的出现并分属于不同的生产者所有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另一个前提。
没有剩余产品的存在,不存在进行交换的对象,也就没有交换的必要。
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出现了经济性的剩余产品,特别是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经常性的交换,导致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者利用归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或支配他人劳动,作为劳动结果的物质产品也就归生产资料所有者占有和支配。
社会分工使商品交换具有必要性,剩余产品及归不同所有者所有则使商品交换成为现实。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于不同的所有者。
不同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所有者,不能无偿地占有对方的产品,彼此要取得对方的产品,必须通过等价交换,即把各自的产品作为商品来交换。
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主要经济条件,决定了劳动产品必然成为不同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其劳动的物质承担者,决定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必然成为不同生产者之间经济交往关系的实现形式。
(这个原因并非书上所讲,看看就可以了)
【简单来说就是:
人的经历、知识加上社会生产水平有限,同时为了资源优化配置,产生劳动分工,但人所需物品又是多样的,所以产生了交换,交换需要一个规范性(等价交换),因此产生了商品经济。
】
十二、货币的产生、本质、职能、货币流通规律P45-57
产生:
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着商品交换过程的发展而发展的。
货币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运动中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
本质:
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职能: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货币充当价值尺度可以是观念上的)、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基本的职能。
①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是货币充当衡量和计算商品价值量的尺度。
②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③贮藏手段:
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做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的职能。
④支付手段:
支付手段是指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职能。
⑤世界货币:
世界货币是指货币越出国内流通领域,而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职能。
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同商品流通相适应的规律。
其基本内容是:
流通中的货币量必须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故也称作货币流通量的规律。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
一是待售商品的总量,二是商品的价格水平,三是货币的流通速度。
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需要的货币量,等于全部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除以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这就是货币流通规律。
这一公式表明: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如果有赊账、债券抵消行为则价格总额=(流通价格总额-赊售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额-互相抵消支付总额)
单位纸币所代表的货币金属量=流通中所必须的货币金属量/流通中的纸币总额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
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就会发生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根据货币流通规律,商品的价格水平同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成正比。
因此,通货膨胀发生的直接原因,就是货币的供应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
通货膨胀发生的深刻原因,是出现了使政府有意或被迫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因素。
通货紧缩是指货币供应量少于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引起纸币升值、物价普遍下跌的现象。
通货紧缩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
首先,为抑制通货膨胀,政府实行紧缩政策,紧缩银根,如果措施不当,会导致通货紧缩;
其次,消费者和生产者由于预期和信心方面的原因,普遍惜购惜投,导致消费和投资需求不足。
十三、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
为什么说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
P127-130
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分为两部分:
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在必要劳动时间既定地情况下,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就越长,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就越多,从而剩余价值也就越高。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资本家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叫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①剩余价值规律是指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
②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增值生产资本的价值或者说生产剩余价值。
资本家从事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决定性动机,就是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
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动力。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资本主义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都是以获取剩余价值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
剩余价值规律还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战及其历史趋势。
十四、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及其形式P42-43
价值规律的作用(P42看书)|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
2)刺激生产者的积极性;
3)优胜劣汰,导致生产者两极分化。
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波动。
价格背离价值的运动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这种现象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并不是说价格与价值完全一致)
(价格与价值发生背离的情况并不违背价值规律。
1)从每一种商品价格运动来看,在一次孤立的商品交换中,价格可能高于或低于其价值。
但从长期看,在一定时期内价格与价值总是趋于一致的。
(价低——减产——供不应求——价升——增产——供过于求——价低)2)从不同商品价格变动看,价格无论如何变动,都是一个字价值为基础的。
商品价格在供求关系影响下虽然时涨时落,但是价格的变动始终是以它们的值为中心的,变动幅度不会与价值相差太远。
这两点恰恰是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
十五、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原因及其形式,采取哪些政策手段?
P164,P176-177,P170-176,P180
主要形式:
卡特尔:
生产或经营同类产品的一些大型垄断企业之间通过协议形成的,在生产或流通的某个或某些环节实行垄断的组织形式;
辛迪加:
把一些在法律上和生产上还是独立的大垄断企业在流通环节上统一起来进行垄断经营的组织形式;
托拉斯:
即垄断了某种商品生产和经营全过程的独立的大型垄断企业;
康采恩:
即以一两个特大型垄断企业为核心,联合了各方面各领域一大批企业所形成的超大型垄断集团。
20世纪后半叶,垄断组织的主要特征是混合联合企业的兴起(混合联合公司)。
【看书P164】
垄断是通过一定的垄断组织形式实现的。
垄断组织是指在一个经济部门或几个经济部门中,占据垄断地位的大企业联合。
垄断组织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与资本的进一步集中,垄断组织形式不断发生变化。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质属于私人资本主义或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②首先,国有企业从表面上看是“国有”即“公有”的,但其实质仍然是垄断资本主义所有制,是为私人垄断资本服务的,为垄断资本家总体服务。
③其次,国私共有合营企业,其实质则是通过这种形式,可以使私人垄断资本直接利用国家资本来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以利于它们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④再次,国家通过多种方式参与私人资本的再生产过程这种形式,有利于私人垄断资本。
原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它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必然结果。
具体来讲,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占有形势发生变化,这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物质基础。
第二,二战后经济恢复,要求建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第三,为克服经济危机,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需要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第四,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要求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形式:
1.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国有企业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典型形式。
2.国私共有合营企业是战后一个时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
3.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是又一形式。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宏观调控和微观管制为表现形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政策手段: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如果有时间请看书P180有具体内容】
十六、资本有机构成含义及变化趋势p212
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价值构成。
变化趋势:
(选择题)
【有时间请P212看提高的原因】:
不断提高
十七、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P187,P190,P193【有时间请看具体内容,考试要自己能编出来】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发达国家影响:
第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制定规则而获得好处;
第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贸易获得好处;
第三,发达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