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专题12第25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766220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9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专题12第25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人民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专题12第25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人民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专题12第25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人民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专题12第25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人民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专题12第25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民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专题12第25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人民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专题12第25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专题12第25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民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专题12第25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由波斯传到西方。

14世纪末,欧洲出现木版雕印的印刷品。

1450年前后,德国出现金属活字。

(4)作用:

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5.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

(1)注重以社会人文问题作为论说的主题,对于自然的探求和技术的总结,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

(2)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重视完善人和自然的关系。

(3)重视总结实践经验,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

[易误警示]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易误点

(1)中国古代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传统科技领先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2)毕昇不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人,因为隋唐时期就已有了雕版印刷术,他发明的是活字印刷术。

蔡伦也不是最早发明造纸术的人,西汉时已出现纸,蔡伦是改进造纸术。

[教材补遗]李约瑟

李约瑟,英文名字约瑟夫·

尼德汉,1900年出生于英国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毕业于剑桥大学,早年在生物化学研究方面享有很高声望。

1941年,早已对中国科技历史感兴趣的李约瑟被英国文化委员会派往中国,担任中英科学合作馆馆长。

虽然当时中国抗日战争已经打响,李约瑟仍然不畏危险,几年时间走遍中国大江南北,考察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并收集相关科技典籍。

据古兰教授介绍,沉醉于中国科技与文化的李约瑟在回到剑桥后,把大半生的学术生涯都献给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的研究与著述,最终庞大的《中国科学技术史》鸿篇巨制得以问世。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及原因

史料一 中国古代各时期不同类型科技成果所占比重表(部分)(%)

朝代

北宋

南宋

明朝

清朝

理论类

4

9

16

30

实验类

12

10

3

1

技术类

84

81

69

——李思孟《科学技术史》

史料二 下列史料整理自《巧思遗闻——中国科技的故事》:

1266年,郭守敬被张文谦推荐给忽必烈,之后受命编订新历法。

1277年,郭守敬向政府建议,组织一次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天文观测,史称“四海测验”。

1281年,新历法完成,元世祖按照“敬授民时”的古语,取名为《授时历》。

1582年,意大利天文学家格里高利提出现行公历,与《授时历》的天文数据基本相同。

史料三 与西方人相比,中国古人很少思考那些与物质生产发展无关的抽象问题……李约瑟指出,中国古代数学最大的缺点是缺少严格求证的思想。

中国明代的李之藻曾致力于西方数学与中国古算术的对比研究,他同样认为,中国古算术最为缺乏的就是西方那种完整的推理系统。

此乃尊崇实用理性的传统使然……古代中国注重功利,重政轻技的传统观念和社会环境只能孕育出诸如农学、天文学、医学、算学等以实用理性为特质的科学形态。

——夏国军《论中国古代科学的特质》

[史料解读]

(1)史料一呈现了两宋与明清时期不同科技成果所占的比重,注意从表中数据变化找出演变的趋势。

(2)史料二信息“敬授民时”表明中国古代历法是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因此中国古代科技具有重视时间和实用的特点。

史料三反映出“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科技缺少了西方的求证、推理,注重实用理性。

[史料运用]

(1)根据史料一,概括指出两宋与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特征。

[提示] 两宋与明清时期的技术类成果都占主导地位;

明清时期的实验成果所占比重下降,科技理论成果所占比重上升。

(2)根据史料二、三,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哪些特质。

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形成这些特质的原因。

[提示] 特质:

注重实用理性;

缺少严格求证的思想。

原因:

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

儒家思想中重政治、轻技艺观念的束缚;

古代君主专制统治的阻碍。

[史论归纳]

全面把握中国古代科技

1.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1)在科技内容上,应用性强,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2)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

(3)在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缺乏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并推动科技进一步发展的意识。

(4)在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学及数学等领域。

2.古代中国科技领先世界的原因

(1)经济基础:

农耕经济高度繁荣。

(2)政治条件: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中央集权国家和政府的支持与重视。

(4)民族交往与对外交流频繁。

(5)继承前代科技文明成果。

(6)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

3.中国古代科技未能发展成为近代科技的原因

(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限制和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

(2)封建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进一步限制了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也阻碍了中西经济技术的交流,使中国失去了吸收外来先进科学技术的良机。

(3)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空前加强,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及文化专制统治,禁锢了思想,窒息学术风气,使知识分子噤若寒蝉,不务实际,科技人才缺乏,不利于自然科学的研究发展。

(4)中国古代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是导致古代科技未能发展成为近代科技的重要因素。

[应用—对点强化训练]

1.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人依据黄河流域的气候、物候建立起来的补充历法。

战国末期《吕氏春秋》一书记载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两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并写入历法且沿用至今。

这反映出中国古代(  )

A.北方经济的持续领先 B.天文历法科学严密

C.农耕文明的积淀传承D.农学研究因循守旧

C [据材料“两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并写入历法且沿用至今”可知,历法的传承反映了农耕文明的积淀传承,故C项正确。

]

2.《爱日斋丛抄》中记载:

“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盛行,遂以为始于蜀也。

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

”据此可知(  )

A.活字印刷术在唐末开始使用

B.雕版印刷术推动了文化发展

C.刻版印刷技术已经传入西方

D.造纸技术出现了重大的改进

B [活字印刷术出现在北宋,故A项错误;

从材料“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可知唐末出现了印刷技术,印制了大量的经籍,传播了文化,故B项正确;

刻版印刷技术已经传入西方与材料“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不符,故C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造纸技术的重大改进,故D项错误。

3.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

这一思想(  )

A.不利于中医向现代化发展

B.否定了人对自然的作用

C.强调了顺应自然的重要性

D.是汉代儒学发展的产物

C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中医强调人顺应自然的重要性,这一思想有利于中医向现代化发展,故A项错误;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中医强调人顺应自然的重要性,并不等于说否定了人对自然的作用,故B项错误,C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提及汉代儒学,故D项错误。

4.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许多实用性读物,如《陶朱公致富奇书》、《四民必用》、《沈氏农书》、《耕收农话》、《杵臼经》、《布经》等。

这主要因为(  )

A.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B.科学研究注重实用性

C.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D.经世致用思想的盛行

A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等推动关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实用性读物的出现,故A项正确;

古代中国科研一直都注重实用性,故B项错误;

明清时期八股取士,考查程朱理学,故C项错误;

材料未提及经世治用思想,故D项错误。

考点2

雅俗共赏——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一、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1.诗的经典

(1)概况:

《诗经》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三百多首诗歌。

(2)特点:

句式以四言为主,或间以杂言,语言丰富多彩,音节和谐,艺术感染力很强。

(3)地位:

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

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影响深广,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

2.楚辞的魅力

(1)代表作品:

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九章》。

(2)特点

①句式较为灵活,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

②采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开创了中国古典文学抒情浪漫风格的先河。

3.汉赋的风采

(1)演变:

从骚体诗演变而来的散文和韵文并用的文体。

(2)代表:

司马相如、张衡等。

(3)特点:

西汉赋作气势恢弘、辞藻华美;

东汉小赋兴起,意境清新活泼。

(4)地位: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4.“李杜诗篇万口传”

(1)代表:

“诗仙”李白(浪漫主义)、“诗圣”杜甫(“诗史”)。

名家辈出,流派众多,作品极为丰富。

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

5.宋代词苑

豪放派代表有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代表有柳永、李清照。

由民间流行的长短句歌词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文学体裁。

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和标志。

6.元曲与市民社会

关汉卿的名作《感天动地窦娥冤》。

①散曲:

在音节和用韵上都比较自由,句子长短更为参差,可以加衬字,多用方言俗语和当时的新词。

②元杂剧:

融合宋金以来各种表演艺术,采用北方流行的散曲曲调演唱。

③地位: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和戏曲史上有特殊地位。

[轻巧识记] 中国不同文学体裁的特点

7.明清小说的人情世界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等。

数量繁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

明清小说无论在思想性还是艺术成就方面都达到新的高峰,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易误警示] 诗、词、曲的关系

(1)诗:

主要是指绝句和律诗,讲究严格的格律,句式整齐,对仗工整,用韵规范。

(2)词:

句子长短参差,更便于抒发感情和演唱。

(3)曲:

可雅可俗,抒情叙事兼长,更为生动活泼。

(4)词、曲都是从诗发展演变来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

二、中国的古代艺术

1.“出鬼入神”的书法艺术

(1)汉字的起源:

刻画在陶器上的简单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商代的甲骨文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2)字体的演变: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3)书艺历程

①秦代李斯是著名的篆书家。

②东晋王羲之博采众长,备精诸体,尤擅草书、行书,被尊为“书圣”。

③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以楷书闻名,怀素、张旭以草书著称。

④北宋四大书法家: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都以行书名世。

⑤元朝书法家首推赵孟

,明代以文征明、董其昌声誉最高。

[轻巧识记] 出神入化的书法艺术

2.画中有诗

(1)成熟: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

(2)分类

①以题材不同,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

②在表现技法上,又有工笔与写意的区别。

(3)山水画是中国画的精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4)文人画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

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追求抒情写意,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主要特点是“画中有诗”。

[易混提醒] 中国古代的文字和书画

(1)我国最早的文字不能说是甲骨文,甲骨文只是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有人认为比甲骨文更早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2)古代中国书画一体,其艺术独具东方神韵,书法艺术、文人画等水平高超,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一席,并对周边国家产生重大影响。

(3)中国“文人画”的突出特点不是画景而是抒情写意。

3.戏曲艺术

(1)发展历程

①宋代开始,曲子词、鼓子词、诸宫调等说唱形式发达起来,杂剧与南戏脱颖而出。

②元朝时,元杂剧形成。

③明代传奇剧兴起。

(2)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①形成:

清朝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

道光年间,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又吸收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剧种——京剧。

②艺术特点:

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分生、旦、净、丑四大行。

较全面和集中地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是中国文化的“国粹”之一。

[轻巧识记] 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中国戏曲由原始歌舞发展而来,经历了元杂剧的成熟、明朝昆曲的广泛流传、清代京剧形成和发展的历程;

中国戏曲具有历史悠久、剧种繁多、相互融合的特点。

中国古代文化特色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史料一 小说体例,经历了唐代传奇、宋元话本这一过程后,到明清时期已非常成熟,印刷术的完善,各书坊争相刻印。

清代的小说之种类及其变化,比明朝的多,但因为时间,我现在只可分做四派来说一个大概。

这四派便是:

一、拟古派;

二、讽刺派;

三、人情派;

四、侠义派。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

史料二 画者不过意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写胸中逸气耳。

——[元]倪云林

史料三 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

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

——[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

(1)史料一中鲁迅评论了小说体裁不断完善,体裁广泛,表现手法丰富,艺术水平高超。

“人情派”以四大名著中的《红楼梦》最为典型。

(2)史料二反映了文人画重诗意的特点。

“不求形似”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画的突出特点不是画景而是写意。

(3)史料三反映了清代戏曲种类繁多。

阅读史料时注意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理解其内容。

“昆腔”与“京腔”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形成京剧。

(1)根据史料一,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语言由词藻华丽、对仗工整、句式严整的文言文到句式活泼、通俗易懂的白话小说,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趋势:

通俗化、平民化。

主要原因:

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2)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文人画盛行,特别是明清时期成就突出,其绘画的特点就是画景为主。

这种说法正确吗?

结合史料二试加以分析说明。

[提示] 不正确。

中国古代文人画在创作方面强调个性表现,追求抒情写意,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突出特点不是画景而是写意,强调作者个人内心情感的抒发,是以绘画的形式来进行的一种抒情写意活动。

文学艺术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又是以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为基础的。

欣赏特定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要注意透过其外在形式,揭示它反映的社会背景。

(1)先秦: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

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确立,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思想活跃,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2)秦汉:

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各民族间政治经济联系加强。

(3)隋唐:

前期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民族融合,文化艺术全面辉煌,同时社会走向正轨,法度规范成为普遍的社会需要。

中唐以后,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政治黑暗,出现了大量表达人民痛苦、揭露统治阶级罪恶的作品。

(4)宋元:

北宋重文轻武,商业繁荣,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南宋民族屈辱、山河破碎、民众痛苦激发了文人救亡图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元代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汉族文人进取无望,心情压抑,促使杂剧繁荣。

(5)明清:

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文化专制、八股取士,禁锢人们思想,从而出现了揭露封建制度腐朽黑暗的小说和艺术作品。

1.早在先秦时期,中国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已十分明显。

就文学而论,北方注重说理,南方倾向抒情。

南方文学大量运用神话材料,描绘神奇瑰丽境界,给人强烈审美愉悦,北方文学则与南方文学形成了鲜明对比。

下列能够体现先秦时期北方文学特点的是(  )

A.《离骚》       B.《诗经》

C.《庄子》D.《二京赋》

B [《离骚》是楚国诗词,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作,故A项错误;

《诗经》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其注重说理,故B项正确;

《庄子》里有大量利用神话材料的内容,故C项错误;

《二京赋》是西汉时期作品,与题目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明代小说《说唐》、《杨家将传》中,樊梨花与穆桂英以武艺压倒夫婿,并挂帅出征;

清代小说《再生缘》中,女主角易钗为弁,文武双全。

这反映出(  )

A.明清时期小说创作的繁荣

B.文字狱影响到思想文化的发展

C.民间对正统社会秩序的抗议

D.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男女平等

C [A项不能反映材料中小说女性形象变化的原因,故错误;

文字狱使思想领域保守僵化,这与材料中小说女性形象打破传统的现象不符,故B项错误;

明清小说中女性压倒夫婿能挂帅出征或文武双全,这是对传统“夫为妻纲”社会秩序的反抗,故C项正确;

商品经济发展能推动男女平等,但不能达成男女平等的现状,故D项错误。

3.汉字独特的象形、表意等功能,使它可以成为各方言区的人群及各民族用来交际的共同工具。

汉字把广大地域内的居民拉近,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这主要体现了(  )

A.汉字重意境的特征B.各地文字完全一致

C.中国语言的多样性D.中华文化的内聚性

D [材料体现汉字的文化凝聚力,故A项错误;

各地文字并非完全一致,故B项错误;

材料并非强调语言的多样性而是文字的多样性,故C项错误;

以汉字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故D项正确。

4.永乐九年(1411年)规定:

“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诚、节烈、先圣先贤,违者杖一百”。

“其神仙及义父、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

这一规定的实施(  )

A.强化了正统伦理道德观念

B.促进了官民平等的实现

C.抑制了戏曲事业的发展

D.取消了市民文化的娱乐性

A [根据材料“不许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诚、节烈、先圣先贤”可知,这一规定的实施强化了正统伦理道德观念,故A项正确。

(对应学生用书第217页)

◎2012—2017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考纲

卷别  

古代中国科技

古代中国文学

古代中国艺术

全国卷Ⅰ

2014·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及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

2016·

汉字的演变历程

全国卷Ⅱ

2013·

市民阶层扩大,小说发展

京剧艺术中人物脸谱;

中国古代书法艺术

全国卷Ⅲ

2017·

汉字的起源演变;

王羲之的书法

全国卷

2012·

宋代城市经济繁荣,市民文化生活发展

考情分析 本讲高考命题角度大都集中在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科技、文学、艺术成就的识记、辨析、运用等方面,命题素材则会采用古文、图片或者国内外学者、专家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评价、思考等几种形式。

注意从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的角度,将中西方科技进行横向比较,分析两者的特点及原因。

◎高考命题探究——找规律

立足史料实证——创设情境灵活考

1.(2017·

全国卷Ⅲ)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

A [文字的发展演变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

春秋战国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汉字的使用更为广泛和频繁。

为了书写方便,人们对文字的丰富、发展做了有益的尝试,使文字由繁到简,A项正确;

西周时期的文字书写载体以龟甲、兽骨以及青铜器为主,竹片也有少量使用。

春秋战国时期,竹简开始大规模使用。

虽然书写材料不同,但这不是造成文字笔画发生由繁到简变化的主要因素,B项错误;

字形的变化是为了书写方便,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故战国时期的变法与字形的变化没有直接联系,C项错误;

“书同文”是在秦统一全国后推行的,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D项错误。

2.(2016·

全国卷Ⅱ)右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

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B [题干中的时间是曹魏时期,内容是《三体石经》,它由先秦古文、小篆、隶书三体书写。

三体皆工整精良,丝丝入扣,书法清新挺秀,成为习作者之范本,于此亦可看出汉字书法嬗递演变的痕迹,故选B项;

A项说法错误,秦始皇时统一了文字,故排除;

小篆流行于秦朝,隶书流行于汉朝,故排除C项;

商朝时,汉字已形成完整的体系,D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名师点拨] 史料实证是指获取史料信息进行推理判断,然后得出结论。

第1题,战国时期同一字形的变化,由繁到简是表层信息,再推理判断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既可得出正确答案。

第2题,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其一是弄清楚“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所处的历史时代及中国文字的演变情况;

其二是对“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中展示的汉字形体再对照选项进行判断。

立足历史解释——方法能力创新考

3.(2016·

全国卷Ⅲ)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C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文学艺术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皇帝好恶和朝代更替都是影响社会对艺术评判的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故排除A、D两项;

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B项;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既与王羲之的艺术成就有关,也与社会环境和时代选择分不开,故C项符合题意。

[名师点拨] 书法艺术是高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