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镇中心校学生心理健康个案分析研究文档格式.docx
《白马镇中心校学生心理健康个案分析研究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马镇中心校学生心理健康个案分析研究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此她变了好多。
对好多课似乎也有了一定兴趣。
后经过不断鼓励,巩固,她进步了。
有一天她问我:
"
我能行吗?
我说:
你这么棒,当然行。
演讲都说得那么好,还有什么不能上去的呢!
她激动地不住点头。
从此,她真的非常努力,成绩有了飞跃。
3.重视家庭,提高能力。
范裕心理上的自卑,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
因此,我把她的父母请来,详细地分析了毛某在校的表现及原因,与他们交流,反馈情况,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建议家长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我们要为自卑的同学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
比如在家里:
有客人来到家里,家长可以让她为客人递茶、剥糖果等,也可以让她与客人玩一会儿,给大家表演一个节目。
同时,适当地让孩子做家务,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从家务劳动中锻炼与家人交往的能力。
对孩子的进步给予肯定、表扬。
4.进行评价,促进自信.
开展形式多样的评比活动,用激励的方式使其扬长避短,我们让她自主设立了自己的成长档案,每月评一次,让她通过自评、小组评,把自己所取得的进步记录下来,在评价中范裕从他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满足,获得了自信;
在自我批评中,学会反省,逐步完善自己。
为了调动她的自我教育意识,每个月都给她以正确的评价,把范裕突出的个人事迹在班集体中、家长会上集体表扬。
这样充分调动了她的积极性,使他在评价中自我激励,迸发个人力量,不断自律、自信、自强。
5.参与管理,自信自强。
通过自主管理课题的深入,我们将更多自主的空间给了学生,在班级中,我们提倡"
班干轮换制"
、"
组长负责制"
,在年级中我们推出了各项管理岗位,让学生充分自主,不断自律、自信、自强。
在经过一番激励之后,范裕也积极投入到各项自主管理中来,从班级的小组长开始,她对自己、对同学、对事情的看法有了明显的变化,她不再沉沦在自卑之中,更多展现出来的是一种自信、自强。
在管理中,范裕发现了一些管理上的问题,通过与老师交流、与同学协作,她所在的小组不但各项评价合格,而且在班级中也名列前茅,看到自己取得的成绩,范裕脸上露出了笑容,从此她行为更自律,态度更积极,学习更自信。
6.辅导效果
通过辅导,通过我们慢慢地去关心她帮助她,她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
范裕学习成绩不断提高,学校模拟考试总分班级第十六名,下课能主动与同学交往、做游戏,上课能举手发言且声音较大声。
家长也反映在家学习主动,乐于把班级的事讲给父母听,主动帮家长做些家务。
五、反思
会自卑,往往是因为缺少了自信,或对于自己的某个地方不满意而感到自卑。
不管自己有再多的不好之处,都不应该对自己失去信心,信心是自己的,一旦失去了,就很难再找回了,但是只要对自己一直充满信心,就不会怕自卑。
对于那些有自卑的人,我们要多关心她们,让她们感到家的温暖!
面对范裕的成功,让我更加认识到激励的作用、集体的力量。
因而,针对类似范裕这样的学生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老师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使之一步步放开自己心绪,慢慢地转变看待周围事物的不正确思想,将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一点点感受大家给他的善意,通过多元评价、活动参与,使其自信自强。
从而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父母,老师,同伴上来,最终消除与所有人的隔阂,乐于接受教育者的教。
白马镇中心学校罗时琼
2018、6
白马镇中心学校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一、基本情况
蒲顺友,男,10岁,小学五年级生,独子。
父母均为农民,大专文化,家庭基本和睦,无老人同住。
二、主要问题
攻击性行为表现明显,伴交往不良,学习成绩中下。
父母主述:
孩子在学校经常与同学发生争执,而且时有动手发生,因此同学关系紧张,很少参加团体性活动,显得不合群。
与老师很疏远,见到老师不会主动打招呼,并且对老师的批评感到反感,会在课堂上与老师争执。
回到家中,与父母话很少,并且爱发脾气,不允许他人摸他的头,即使是亲戚们宠爱的表现,也会生气。
因为经常怄气,所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不喜欢的老师,更不要听课。
作业不会,也不会问老师或父母,也不愿意父母管他的功课。
因此,学习成绩逐日下降。
三、分析与诊断
<
一)有关测试结果
1.该儿童的确实存在攻击性和交往不良倾向;
2.该儿童的个性偏外向,有"
乐群外向"
的特点,与父母所述的"
不合群"
相矛盾,需具体分
分析原因;
该儿童的智力与注意力正常,具有正常的学习能力,成绩下降,应着重考虑非智力因素。
二)成长过程
从小随父母生活,在幼儿园大班前基本上性格温顺,甚至比较胆小,对父母的话很听。
这与父母的性格特点很相似,他们的做人风格就是"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经常以息事宁人的方式教育孩子:
要与小朋友团结,不可以打小朋友。
如果有小朋友打你,你就躲开。
甚至有时并不是孩子的错,只要有老师说今天王XX与某个小朋友"
抢"
玩具<
实际上是后者抢前者的,老师也只是习惯性描述罢了),父母就会再次教导:
下次别与小朋友抢,给他算了,你再去玩别的。
那时候,蒲顺友基本上是个听话的孩子。
上了大班后,一次一个小朋友拿绳子去勒蒲顺友的脖子,想牵着他走。
蒲想起妈妈说过:
脖子是不可以被随便勒的,很危险!
于是,他反抗了,而且劲很大,一下子抢过了绳子。
那个小朋友吓得跑掉了。
据父母称,自那以后,他开始象变了个人,开始不断"
惹是生非"
,直至上了小学后,
逐渐变成了老师眼里的"
问题儿童"
。
其实,应该说,比起同年龄的孩子,蒲顺友还是让父母少操了很多心,尤其在学习上。
基本上
这五年来,都是他自己独立完成作业的,象整理书包之类别的孩子需要父母帮忙的事,他都能自己管好。
而且可能是家庭影响,父母都爱看书,所以蒲顺友也非常爱看书,小小年纪,已经将《水浒》、《三国演义》等名著看过了。
三年级前,虽然爱打架,但功课还是中上偏优,只是到了四年级,换了个班主任,比较严格,经常叫他到办公室,于是开始反感,不大听课,成绩下降了。
在四年级班主任的数学课上,明明是他旁边的中队长叫他,他才说了一句话,但老师只批评了他,他感到愤愤不平,却并没告诉父母,还是父母听别的同学说的。
现在,他脾气很大,情绪经常很激动,父母问他多了,他就会发火,大喊大叫,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
三)综合分析与诊断
该儿童目前要解决的主要有三方面问题:
1.攻击性行为;
2.人际关系<
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及亲子关系);
3.学习适应性。
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攻击性行为:
根据儿童的成长经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经验习得的结果。
人的行为都有"
趋利避害"
的特点,之所以选择某种行为,主要是这种行为能给当事人带来某种利益。
本案中的"
攻击性行为"
的最初形式是"
防御"
,其核心是"
不被伤害"
,怕小朋友用绳子勒坏了自己而引起的自我保护性反应。
当这种行为的结果满足了个体"
免受伤害"
这一需要时,就已经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
而后又没有任何的"
惩罚"
出现,比如:
小朋友更厉害的攻击,老师的不满等,就再一次证明了这种行为的可行性。
胜利"
的体验比起以往"
躲避"
等消极反应所带来的结果要开心得多。
因此,小蒲顺友因大班的一次偶然尝试,将在观念中形成这样的推理:
受到别的小朋友欺负,不一定要躲开,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武力来保护自己。
而且,在"
自我保护"
的强烈暗示下,往往会对外界信息过度敏感,以致作出"
假想防御"
,比如:
对别人无意的碰撞,以为是故意的挑衅,因而作出"
反抗"
而在他人眼里,则是一种"
当行为不断反复后,将会变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成为人格特征之一,如:
攻击性人格,表现特点即:
敏感、多疑、冲动、具破坏性。
当然,就王XX的现状及年龄阶段,还根本谈不上"
攻击性人格"
,只能说有攻击性倾向,也正因此,及时的干预是可以矫正的,否则随年龄的增长,行为复现率的提高,而使改变难度增大,演变为人格特征。
另外,蒲顺友的"
里,还有着他特定年龄的意义:
一种对"
权威"
的不满而发泄在非权威身上,比如:
对老师不公正的不满,不能或不敢直接冲老师宣泄,而指向同学;
一种寻求关注的不当方式,因为"
攻击性"
而交往不良,少有人理睬,所以干脆以"
寻求注意,寻求理睬。
2.人际交往问题:
该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与他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
攻击性行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
欺负"
,也抱了老师处事不公的怨气,甚至引起了同学的"
注意"
,但这些行为却也形成了他在别人眼中的"
不良形象"
:
动不得、说不得、脾气大、爱打人、不尊重老师、不团结同学……我们说,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动态变化的过程,交往的基础是"
相互吸引"
,即喜欢与接纳。
而面对"
的人,谁愿意或谁敢轻易接近呢?
即使小王的有些行为是暗示"
我想跟你们玩"
,但"
打"
的方式是不被认同和接受的。
当然,蒲顺友对班主任老师的不满,有老师主观臆断的责任,需要进一步与老师沟通、澄清,而采取消极的敌对方式,只能更深地强化老师对他的"
偏见"
,更充分地证明了他的"
不好"
,反而进入了一个"
恶性循环"
至于与父母的关系,应该说小蒲之所以对父母话少,其一是因为他目前的状况并不理想,学习、人际都存在问题,肯定父母批评、指责,谁喜欢总听"
坏话"
呢?
其二,仍然要追述其成长经历,大班前父母的处世教育与大班后"
自我拼搏"
的结果几乎相悖。
只有孩子认同父母,觉得父母是对的,才会听话;
而也只有父母理解了孩子,才能真正提出可行的建议。
而他们之间却缺乏这种"
沟通"
,孩子认为父母只会批评自己,并不能给自己"
保护"
,父母则认为孩子不懂事,总出状况。
3.学习适应性:
虽然学习退步了,但其有学习基础,只是发展过程中的适应不良表现。
除了以上的行为与人际协调外,主要是对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干预。
目前,该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主要是如何将情绪与学知识分开,以及给予相应的注意力训练,提高上课效率,并且这也是促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
一般年龄越小,课堂学习越依赖于对老师的好恶,喜欢这个老师,可能会很专心地听课,尽可能去表现良好,让老师喜欢他;
反之,则可能不屑一顾,甚至"
恶作剧"
因此,必须在认知上明确来学校的目的,在行为上给予积极的建议与指导,两者结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
攻击性行为、人际问题、学习问题等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交织的紧密关系,都有着共同的成长经历等背景。
四、咨询过程第一次
目的:
1.了解基本情况;
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3.确定主要问题;
4.探寻改变意愿;
5.进行咨询分析。
方法:
晤谈、心理测验
过程:
1.填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
2、向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
3.确定咨询主题;
4.与孩子交谈,探寻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
5.将测验结果反馈父母及孩子,并作出初步问题分析,让父母与孩子理解"
为什么会这样"
6.留相应咨询作业:
1)"
再现"
事件:
父母与孩子重新讨论"
老师冤枉"
事件,着重让孩子表达"
当时怎么想,想怎么做,感觉如何"
,目的一在于让孩子宣泄;
二在于让父母学习与演练与孩子的沟通;
三可以顺势引导如何更好。
2)父母有必要与老师去谈一次,让老师增加对孩子的了解,并澄清孩子的"
委屈"
;
3)孩子找出班中最受欢迎的学生。
第二次
1.加深咨询关系;
2.突破"
应对策略。
晤谈、仿同法
1.行为契约法反馈咨询作业:
父母与孩子交流了"
等事件,且母亲与班主任老师谈了孩子的事,班主任了解了"
事件,主动向孩子道了歉,孩子有些不好意思,但上课表现有进步;
2.与孩子就"
最受欢迎的同学"
谈"
人际交往"
问题,找出差异,促进自我觉知;
3.初步制定"
行为契约"
,以加强自我控制,并在咨询室进行演练。
4.咨询作业:
1)父母继续"
特意"
积极评价:
只找孩子的优点,并至少准备10句好话;
2)孩子按"
行事,诸如:
不主动打人、不主动骂人、每天早上对着镜子笑三下、上课"
盯"
老师、回到家说"
我回来了"
,出门说"
我走了"
……
3)制定反馈表,记录行为。
第三次
1.学会合理评价;
2.提高自控力;
3.加强亲子交流。
晤谈、理情疗法、代币法
1.反馈咨询作业:
完成顺利,得到老师表扬,并在某天午餐时有个同学碰了他一下,他也没有生气;
父母说孩子10好话,让父母与孩子体验感受;
2.进一步分析行为与情绪、人际的关系,强化"
合理观念"
,并引导对人对事的合理评价,练习评价班主任及父母;
3.改"
行为契约法"
为"
代币法"
,增强亲子之间的联系。
4.咨询作业:
1)找班主任老师的3个优点;
2)执行"
,以"
代币"
量赢得自己愿望的满足,诸如:
买某本书、去游乐场一次、零用钱等等。
第四次
1.巩固咨询效果;
2.发展学习策略;
3.增强信心。
晤谈、心理测验法、认知行为法
1.反馈作业:
完成顺利,继续执行;
2.做学习适应性测验及智商测验,肯定其学习能力,找出学习策略问题;
3.训练"
提问法"
,以提高课堂效率,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业上。
1)选一门课,每天准备好一个问题,带入课堂,在课上找答案;
2)收集别人对他的"
微笑"
与"
好话"
3)父母继续"
激励。
第五次
2.收束咨询。
晤谈
1.反馈作业:
评价"
提问"
应用,调整提问角度;
2.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
自我监督与控制;
3.基本结束咨询。
制定行为目标,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4.巩固与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系。
五、咨询效果评价
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改善了攻击性行为,促进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提高了学习适应性水平。
过程较完整,有条理。
白马镇中心学校谭忠琼
2018、3
小学生心理咨询记录3
王满,男,8岁,小学二年级学生。
该生学习成绩差,性情怪异,很难与同学相处。
1.卫生习惯差,手脸总是有污秽;
2.人际关系恶劣,总是欺负周围的同学,总以强者形象出现,无缘无故的,就打同学一巴掌或踢同学一脚,要不就咬人。
3.组织纪律差,上课时有话就说,没有留心听课、认真思考、举手回答的习惯。
原因分析:
1、该生从小跟爷爷在老家生活,很少见到父母,对父母缺少依恋。
,爷爷对他言听计从,千方百计满足他,渐渐形成横蛮任性的性格。
小时候环境生活的影响)
2、后来父亲怕他吃亏,叫他回击欺负他的人,渐渐地,他由一个受他人欺负的人转为一个欺负他人的人,由一个弱者变成一个大“天王”,令老师极其头疼。
父亲错误的引导方式)
由于该生自小过于宠爱、放纵,家长怕他吃亏,使他在家庭、在同伴中慢慢变得像个“小皇帝”。
别人说他不得,碰他不得,而他却目中无人,动不动就打人。
该生以自我为中心,不接受别人的意见,他并没有认识到来学校是来学知识、学文化的,更没想到来学校是要遵守纪律的。
对待这类孩子,一下子的批评教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解铃还须系铃人,来源于家庭的病症,需要家庭的密切配合,学生的健康人格才能有效地培养。
综合分析与诊断
2.人际关系;
被打"
,而他打小朋友是角色的转换,但当他打了小朋友后没有任何的"
出现,就再一次证明了这种行为是可行的。
强者打人"
弱者挨打"
的体验在认知上让他强化了这种打人的行为,让他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
因此,观念中形成了这样的推理:
“弱者”受到别的小朋友欺负,“强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武力来保护自己。
我是强者"
的强烈暗示下,往往会对外界发出警示,以表明自己的强者姿态。
当行为不断反复后,将会变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成为人格特征之一,就现状及年龄阶段,还谈不上"
,只能说有攻击性倾向,也正因此,及时的干预是可以矫正的,否则随年龄的增长,行为复现率的提高,会使改变难度增大,演变为人格特征。
,但却引起了同学的"
,这些行为也就形成了他在别人眼中的"
动不得、说不得、脾气大、爱打人、即使有些行为是暗示"
现该生学习没有多大的进步,这是发展过程中的适应不良表现。
这除了影响行为与人际协调外,还有对学习态度和方法等方面的影响。
目前,该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主要是如何调整好情绪,给予学习相应的注意力,提高上课效率,并且这也是促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
在行为上给予积极的建议与指导,两者结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1、询问基本情况。
2、向家长反映该生的在校表现,表明想教育好其儿子的心意。
3、向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
4、与孩子交谈,探寻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思想意愿;
5着重让孩子表达"
三可以顺势引导家长如何做更好,做好共同教育工作。
6、让孩子找出班中最受欢迎的学生,让他明白如何与同学相处,做个受同学欢迎的人。
7、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
继续自我监督与控制。
8、制定行为目标,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小学学生心理咨询记录4
一、基本情况:
姓名:
金家迪
性别:
男
年龄:
11
所属班级:
五<
2)
家庭住址:
联系电话
二、问题行为概述:
在校经常打骂同学,暴躁伤人事件屡屡发生,严重违反行为规范,他的行为引起了班上同学的极大反感和很多家长的强烈不满。
三、个案生活背景:
自入学以来,暴躁伤人事件屡屡发作:
经常无缘无故打同学,揪女同学的辫子,上课影响其他同学,简直是一个“小恶霸”,严重违反了学校行为规范。
在家里也很不听父母的话,经常发脾气,动辄摔东西,与父母吵闹。
他的爸爸坦然自身修养不高,对孩子的管教较粗暴,一不听话,就打就骂。
我还了解到孩子特别喜欢爱攻击性较强的漫画、电视等,这又为他提供了模仿攻击行为的条件。
四、个案现状分析:
从以上现象表明,陈晶的行为是一种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不外乎三种:
暴力攻击,动作攻击和言语攻击,对于陈晶来说,这三种行为兼而有之。
儿童具有任何一种不良行为,一般都具有一定的起因,要帮助他们改正这些不良行为,首先应找到引起这一行为的原因。
五、辅导策略及过程:
一)父母的配合
人们都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经过和金家迪父母长时间的沟通,在如何教育陈晶的问题上,我们逐步达成了一致意见。
我劝导金家迪的爸爸不可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孩子,要多和儿子相处、交谈,用温情和儿子沟通。
从那以后,我就很少听到金家迪爸爸打儿子的事了。
金家迪特别爱看打斗火暴的场面,还时不时地拳打脚踢进行模仿。
对此,我与他父母交换意见后,在家长的引导下,改看一些既有教育意义,孩子又喜欢爱的书报、片子。
当孩子的坏习惯逐渐改变时,我又要求他的家长即时给予表扬。
激励,并用奖励的方法给孩子买些学习用具、玩具等,从正面对孩子的行为予以肯定。
二)教师的教育
我积极地与孩子作交流,我耐心地对他说:
“你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是不对的,对别人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
如果你是被打的同学,你有什么感想?
多想想自己给别人带来了多少痛苦,决可以不再干!
老师相信你会努力去改的!
我还在班中要求同学要谅解金家迪,不与他“对着干”,而要采取冷却、忍耐的方法。
自我强化是指学生对达到某种成就的标准。
我告诉他如果一周内没有攻击性行为发作或者没有一节课影响课堂秩序,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对自己进行奖励:
如成为光荣的升旗手;
在班上公开表扬等,让他充分体验成功的欢乐,不断进步。
六、个案辅导成果
二年来,经过老师、家长、同学的帮助,金家迪易怒、易暴的情绪逐步稳定下来了,他脸上的怒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