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离骚》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离骚》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
特点:
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4、《离骚》的内容与艺术成就:
《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离”,通“罹”,“遭遇”义;
“骚”,“忧愁”义。
“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
司马迁解释“离骚”为“离忧”;
班固解释为“遭遇忧患”;
王逸解释为“离别的愁思”;
也有人解释为“牢骚”。
现多采用班固的解释。
全诗372句,93
节,是诗人在遭第二次流放中,不被君王理解,满怀委屈,忧愤而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离骚》的前一部分追忆往事,偏重于叙写现实;
后两部分探求未来,偏重于驰骋想象,最后回到现实,结束全篇。
诗中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崇高形象,反映了诗人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感情,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离骚》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
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采取铺陈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
诗中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为后来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二、整体把握课文
1、齐读全诗,正音正字,熟悉文本。
诵读指导:
《楚辞》以六、七言为主,兼及四、五、八、九言,并多用楚地口语“兮”字。
朗读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好它的节奏特点。
以第一节为例: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模仿上面所举诗句节奏,朗诵《离骚》)
2、解题:
结合注释介绍楚辞、屈原(见上)
3、再读全诗,并描述诗意
(1)课文总论:
屈原《离骚》一诗博大精深,主题是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课文节选部分共13节、52句。
前七节自叙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后六节表现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
(2)课文脉络梳理:
(详见学习指导P35)
(3)内容疏通翻译:
(详见课下注释及课件)
三、作业:
背诵默写选诗的前7节。
第二课时
一、名句赏析:
①赏析第1节: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前两句发感慨,同情人民生活的艰难。
“民生”也可理解为“人生”,即自叹人生多艰。
这两句承上启下。
后两句极写不为楚君所容。
为什么“朝谇而夕替呢”?
明确:
②赏析第2节: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明确:
③赏析第3节: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以善淫。
④赏析第13节: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二、探讨抒情方式
抒情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抒胸臆,一是间接抒情。
本诗作为一首抒情诗,抒发了什么情感?
(见“学习指导P35课文主旨”)
1、找出文中直抒胸臆的诗句,体会诗歌的情感和抒情特色,初步把握诗人形象。
————忧国忧民
————九死不悔
————忠怨之情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毫不苟且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洁身自好
————洁身自好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刘熙载《文心雕龙》“顿挫莫善于《离骚》,自一篇以至一章,及一两句,皆有之,此所谓‘反复致意’者。
”理解诗人直抒胸臆,反复致意抒发情感的手法。
2、诗人抒情是基于现实的不平,从文中看作者遭遇了哪些现实和内心的不平?
(进一步理解屈原的“坚持”之可贵)
1)“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昏君
2)“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佞臣
3)“固时俗之工巧兮,缅规矩而改错”——世风
4)“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进退
3、面对不平,作者不仅直抒胸臆,还“移情于物”采用大量比兴手法抒情。
正如汉王逸《离骚》序: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
恶禽臭物,以比谗佞;
灵脩美人,以媲於君。
”后以“香草美人”比喻忠贞贤良之士。
朗读全诗,从诗歌中找出一些例子来,并简要分析各自的寓意。
例如:
A:
B:
C:
D:
4、《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5、再读全诗,延伸思考:
后人处于不平,往往认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于和报效,那么屈原投江是否有损他的品质和气度?
怎么理解屈原“抱石沉江”的献身精神?
对比司马迁你对生与死有怎样的认识?
(课外练笔)
引导视角:
屈原一定会死;
屈原又不该死;
屈原的人格价值通过投江保全。
讨论:
6、高考链接---名句默写:
三、移情:
纵情诵读全文
君不圣相空贤苦求美政感天地
信见疑忠被谤高扬蛾眉观四荒
四、作业:
背诵默写选诗的后6节。
五、拓展阅读:
择生与择死(张曼菱
)
读屈原和司马迁的故事,是在儿时。
儿时读历史,不知“史是史,我是我”,总把自己比将进去:
遇此情境我当如何?
但正是这种类比,却凝睇着一种世界观的奠基。
这种思考,一直没有离开过我。
它令我出入古今,给我一生的精神滋养。
我深信,这种思考并非我一人独有。
某种程度上,历史是为这种思考存在的。
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
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
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
这个问题从儿时就萦绕着我。
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
我以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
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尽忠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
政治家与政客的不同,正是由于前者是别无选择地献身,后者却是投机的。
身为“楚臣”,他不能承受楚国亡国的事实。
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令“国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
诗人以“诗”爱国和救国。
他可以行吟,可以留作“薪火传人”。
但三闾大夫必须沉江。
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唯一的选择。
他把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
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冯友兰先生说过,中国文化中有一种西方没有的精神,这就是当一个人认为他不能拯救国家时,为了不在内疚中偷生,便选择赴死。
这就是为什么在抗日战争中,在寡不敌众的时刻,会有那么多的中国将士“以卵击石”的壮烈行为。
屈原是不会等到敌国军队侵入受辱而死的。
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国。
他要选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的独立的死。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他悲吟着,高歌着,在汨罗江畔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如归地赴死。
我们何不理解为:
屈原是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地拥抱着诗的理想而去的。
这死,亦是一种决裂,与以往从事的“政治”决裂,与终生所爱的诗章同归。
这是历代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结局。
中国古人发明了一个伟大的词——视死如归。
“浩气还太虚”,回归自然。
中国人承认自己是从自然中来的。
精、气、神为天地所化。
死,是将这从大地而来的浩然之气归于造化它、养育它的泥土和流水。
死可以明志,生,却可以践志。
当死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生。
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
司马迁身为史官,只因他出于公正之心,为李陵辩护,开罪于皇帝。
假如就为此而死,亦不失为一位直谏烈臣。
但司马迁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却不是仅此而已。
他要完成千古史记。
司马迁此举引起了当朝的监视与怀恨。
这明明是一种冲破思想牢笼与真相禁锢的叛逆之举!
《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它是以正义与善恶观来创作的,充满人性及文化激情的作品。
因而能超越政治变迁,虽物换星移,却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光。
《史记》之功,可谓“再造”了中华民族。
“生?
还是死?
”
莎士比亚的名句,令丹麦王子哈姆莱特成为西方“择生择死”思考的典型形象。
西方人弃生取义的意识,与东方有异。
他们更重视“生”的权利与个人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则是把自我的小生命看做是民族的大生命的一环。
舍小取大,故有欣慰之感。
有时,中国人甚至将“生”看作是比“死”更难的事情。
有一个“退麝投岩”的故事。
麝鹿被猎人追杀无计时,会跑到岩边,将自己身上的麝香掏出,搓入泥土,归还大地,不令猎人所得。
然后,投岩而亡。
这是对文化人的生命与使命的庄严比喻。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欲灭亡中国,尤其要扑杀我民族的精英。
西南联大的诸教授们跑到了云南。
这正是一个民族存亡的“岩边”,他们将自己的麝香掏出,哺育后生,还给中华,以雪国耻。
同时也准备好了暂不投降。
这个比喻,正是发自内心与行为,而非只是课堂上的高调。
好一个“退麝投岩”!
在此,一部西南联大的历史,已将“择生”与“择死”糅在了一起,这是司马迁与屈原的统一。
择生与择死的思考,构成一个人、一个民族隆起的脊骨。
没有这伟大的设计,是没有伟大的人和伟大的民族的。
祖宗给了我们一个清明节。
清明时的中国,生人走到死界边,冥冥之中的灵魂也来与生人相逢。
中国人,不只是活在自己不到百年的小生里,还要活进五千年的历史里,活进无尽的未来中。
这使得中国人“在精神上的人生”比肉体人生更为漫长和浩淼。
六、课堂练习:
(一)阅读司马迁的《屈原贾生列传》(节选),完成文后各题。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絜,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絜,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
濯淖汙泥之中,蝉蜕於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解释下列词语。
方正:
穷:
信:
约:
微:
廉:
2.用原文回答问题。
①屈原写作《离骚》的原因是:
②“离骚”的含义是:
③屈原用“离骚”为其作品命名的原因是:
3.翻译下列语句:
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②其文约,其辞微,其志絜,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③濯淖汙泥之中,蝉蜕於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祖无择,字择之,上蔡人。
进士高第。
历知南康军、海州,提点淮南广东刑狱、广南转运使,入直集贤院。
时拟封孔子后为文宣公,无择言:
“前代所封曰宗圣,曰奉圣,曰崇圣,曰恭圣,曰褒圣;
唐开元中,尊孔子为文宣王,遂以祖谥而加后嗣,非礼也。
”于是下近臣议,改为衍圣公。
庆历间,出知袁州。
自庆历诏天下立学,十年间其敝徒文具,无命教之实。
无择首建学官,置生徒。
郡国弦诵之风,由此始盛。
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加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进学士,知郑、杭二州。
神宗立,知通进、银台司。
初,词臣作诰命,许受润笔物。
王安石与无择同知制诰,安石辞一家所馈不获义不欲取置诸院梁上安石忧去无择用为公费,安石闻而恶之。
熙宁初,安石得政,乃讽监司求无择罪。
知明州苗振以贪闻,御史王子韶使两浙,廉其状,事连无择。
子韶,小人也,请遣内侍自京师逮赴秀州狱。
苏颂言无择列侍从,不当与故吏对曲直,御史张戩亦救之,皆不听。
及狱成,无贪状,但得其贷官钱、接部民坐及乘船过制而已。
遂谪忠正军节度副使。
安石犹为帝言:
“陛下遣一御史出,即得无择罪,故知朝廷于事但不为,未有为之而无效者。
”寻复光禄卿、秘书监、集贤院学士,主管西京御史台,移知信阳军,卒。
无择为人好义,笃于师友,少从孙明复学经术,又从穆修为文章。
两人死,力求其遗文汇次之,传于世。
以言语政事为时名卿,用小累罪放弃,讫不复振,士论惜之。
(选自《宋史·
祖无择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十年间其敝徒文具徒:
空
B.权知开封府权:
有权力
C.力求其遗文汇次之次:
编次
D.用小累罪放弃用:
因为
5.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安石辞/一家所馈不获/义不欲/取置诸院梁上/安石忧去/无择用为公费
B.安石辞一家所馈/不获义/不欲取/置诸院梁/上安石忧/去无择用为公费
C.安石辞一家所馈/不获/义不欲取/置诸院梁上/安石忧去/无择用为公费
D.安石辞/一家所馈不获/义不欲取/置诸院梁上/安石忧/去无择用为公费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朝廷想封孔子的后人为文宣公,祖无择认为唐代已封孔子为文宣王,现在再把祖先的谥号加封给后代不合礼制。
于是朝廷让亲近之臣商议此事,最后改封孔子后人为衍圣公。
B.庆历年间,祖无择出任袁州知府,他针对实际情况,设立学府,广招学员,使该郡形成了诵读的良好风气。
后来他又升任龙图阁学士、郑州知州、杭州知州等职。
C.祖无择因小事与王安石不和,王安石当政后,就暗示负有监察之责的官员专查祖无择的罪状。
后来祖无择因苗振贪污受牵连,虽查无实据,却被贬为庶民。
D.祖无择年少时跟从孙明复、穆修学习。
后来把他们的遗作汇编成书,使之在世上流传。
但因为小的缺点被罗列成罪而遭弃用,从此再也没有振作起来,士人为他惋惜。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知明州苗振以贪闻,御史王子韶使两浙,廉其状,事连无择。
(5分)
译文:
(2)及狱成,无贪状,但得其贷官钱、接部民坐及乘船过制而已。
(5分)
译文:
。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完成8——9题。
好事近
[金]赵可
密雪听窗知,午醉晚来初觉。
人与胆瓶[注]梅蕊,共此时萧索。
倚窗闲看六花飞,风轻止还作。
个里有诗谁会,满疏篱寒雀。
[注]胆瓶:
指花器。
8.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
答:
9.这首词是怎样进行景物描写的?
(四)名句默写
表现屈原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表现屈原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表现屈原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表现屈原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表现屈原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课堂练习:
参考答案:
(一)1方正:
端方正直的人。
困窘、困厄。
信:
诚信。
约:
简要。
微:
深微,微妙。
廉:
廉洁。
2①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②离骚者,犹离忧也。
③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3①屈原对怀王听闻失灵而不能分辨是非,视线被谗佞谄媚之徒所蒙蔽而不能辨明真伪,致使邪恶伤害了公道,正直的人不被朝廷所容,感到万分痛心,所以才忧愁苦闷,沉郁深思而写成《离骚》。
②其语言简约精炼,其内容却托意深微,其情志高洁,其品行廉正,其文句虽写的是细小事物,而其意旨却极其宏大博深,其所举的虽然都是眼前习见的事例,而所寄托的意义却极其深远。
其情志高洁,所以喜欢用香草作譬喻。
其品行廉正,所以至死也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③身处污泥浊水之中而能洗涤干净,就像蝉能从混浊污秽中解脱出来一样,在尘埃之外浮游,不被世俗的混浊所玷污,清白高洁,出污泥而不染。
推论其高尚情志,就是说与日月争辉也是恰宜的。
(二)4.B【解析】权:
暂代官职
5.C
6.C【解析】不是被贬为庶民,而是被贬为忠正军节度副使
7.(每小题5分,各题划线处各1分,大意各2分)
(1)明州知州苗振因贪污出名,御史王子韶出使视察两淅,查访有关苗振的情况,牵连到祖无择。
(2)等到案件审查结完毕,无择没有贪污行为,只是查到他用官府的钱借贷、接待所辖地区的百姓(时所安排)的座位及乘船越过礼制而已。
(三)1、答案:
“听窗”“倚窗”等动作以及“闲看”等词语,表现了词人的闲情雅致。
而“共此时萧索”“满疏篱寒雀”又表露出词人内心的落寞愁情。
2、答案:
①从多种感觉的角度写景。
从听觉的角度写雪密,从嗅觉的角度写梅香,从视觉的角度写风吹雪飞、雀落疏篱。
②动静结合。
花器插梅枝、满疏篱寒雀是静景;
风吹雪飞是动景。
动静结合,表现了室内与室外不同的景象。
③衬托。
以屋内听雪,衬托周围环境的寂静
(四)表现屈原高尚品质和爱国情怀诗句: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民生各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参考译文】
祖无择,字择之,是上蔡人。
考中了进士而且名次名列前茅。
历任南康军、海州主管,任淮南广东刑狱的官职和广南转运使,又在集贤院听差当值。
当时,朝廷想封孔子的后人为文宣公。
祖无择奏曰:
“前代己封孔子为宗圣、奉圣、崇圣、褒圣,唐开元年间,又尊孔子为文宣王,今再把其祖宗的谥号加封其后代,不合礼制。
”于是朝廷让左右亲近之臣商议此事,最后改封孔子后人为衍圣公。
庆历年间,祖无择出京任袁州知府,自仁宋庆历年间朝廷诏令天下建立学校,但十年间空有条文,并没有落实办学之事。
于是到任之后,首先建立学府,广招学员,该郡读书学习的良好风气从此开始兴盛。
后又任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加封龙图阁直学士,代理主持开封府的工作,晋升为学士,任郑、杭二州的知州。
宋神宗即位,祖无择任职通进司、银台司。
当初,文学侍从之臣写诰命,允许收润笔钱物作为报酬。
王安石和祖无择一同任知制诰,一次,王安石推辞一家所给润笔费没有成功,王安石不想要,又推辞不过,就放到办公室的梁上。
王安石因服丧而离职。
祖无择却收下该润笔费作为公费开支,王安石听说这事后厌恶他。
宋神宗熙宁初年,王安石当政,就暗示负有监察之责的官员查祖无择的罪。
恰此时,明州知州苗振因贪污出名,御史王子韶出使视察两淅,查访有关苗振的情况,牵连到祖无择。
王子韶是小人,他请求派内侍把祖无择从京师押解到偏远的秀州狱中。
苏颂进言说无择身居侍从官员之列,不应当与以前的属吏对质论是非。
御史张戬也营救无择,朝廷都不听。
等到案件审查结完毕,无择没有贪污行为,只是查到他用官府的钱借贷、接待所辖地区的百姓(时所安排)的座位及乘船越过礼制而已。
于是贬为忠正军节度副使。
王安石还对皇上说:
“陛下派遣一个御史出去,就查到无择的罪状,因此可以知道朝廷只是有事不去做,没有做了却没成效的。
”不久,祖无择又被恢复了光禄卿、秘书监、集贤院学士等职,主管西京御史台,又移改任信阳知军,在任上去世。
祖无择为人讲义气,对师友诚实。
年少时随孙明复学经术,又从穆修学作文章。
二人死后,祖无择努力收集其;
留下来的文章,汇编成册,使这些著作在世上流传。
祖无择因为凭借谈论政事才能成为当时著名的公卿,因为小的缺点被罗列成罪而遭弃用,从此再也没有振作起来,士人谈论起来都为他感到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