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项目保护传承与开发建议书以非遗主题酒店为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非遗项目保护传承与开发建议书以非遗主题酒店为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遗项目保护传承与开发建议书以非遗主题酒店为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所以珠海艺术职业学院利用改造自身酒店,以非遗主题酒店为平台,利用师资与学生团队通过改编鹤舞的动作,创作出源于鹤舞的一套人民群众喜欢的鹤舞系列,然后加工生产成鹤舞衍生产品,比如:
吉祥物抱枕、摆件等装饰品。
通过鹤舞衍生产品这个载体加大鹤舞的影响力和影响面,改变鹤舞目前的发展困境。
2、水乡人的精神世界
民俗歌谣最能体现人们的精神世界,因为它是人们表达激情的语言形式,是音乐的源头。
三灶的语言是香山话与新会话、客家话的混合体,尾声长,较柔软,讲话如唱歌。
三灶民歌主要有山歌(包括山歌和白采莲)、鹤歌、八堡歌,还有可唱可朗诵的歌谣。
这些歌谣见证了三灶“一方水土一方人”的精神世界。
三灶民歌,起源于清代道光年间,兴盛于清末民国初年,流传于珠海西部地区,至今已有180多年历史。
它与沙田民歌、客家山歌一起,成为珠海三大民歌。
作为三灶、南水、高栏、小林等海岛居民所表达喜怒哀乐,保存着古老遗韵的本地民歌,三灶民歌涵盖劳动、生活、情歌、婚嫁、叙事等方面,曾经兴盛于一时。
据见证者回忆,三灶地区曾经几乎人人都会唱三灶民歌,村村都有“歌手”、人们甚至见面聊天,互相调侃都用对歌的方式。
但如今在金湾区,真正能唱出三五首三灶民歌的人,仅约25人。
这个民族瑰宝,现如今已经濒临失传的境地,为此,金湾区政府通过各种途径,积极保护扶持三灶民歌的传承和发展,并已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
珠海艺术职业学院作为珠海本土的高等艺术职业院校,一直致力于珠海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以弘扬民族文化为己任,利用学院地处金湾区的地理优势,采用民间采风、调研、与民间歌手座谈、将三灶民歌引入我院实践课堂等多种形式对三灶民歌进行研究、继承、保护和开发。
学校音乐舞蹈学院将充分利用音乐表演专业与歌舞表演专业的优秀师资和专业优势,将对三灶民歌的研究和传承与我院的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以实践促研究,以实践促发展,将三灶民歌引入到现代民乐团(我校民乐团2015、2016连续两年获广东省专业比赛金奖)的演奏中,并将录制成唱片,在非遗主题酒店中展示与播放,也进行销售。
以酒店为平台,以唱片为载体将三灶民歌这一珠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传承下去。
3、历史的痕迹
追朔历史源渊,三灶编织出产于珠江口外的三灶岛,这种工艺以海岛渔农经济生产生活方式为依托,出现在明代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成熟于清代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新中国成立后至1966年趋向高峰期。
那时候的三灶,家家户户成年人都会编织。
1952年夏,在广州举办的“中苏友好农业产品展览会”上,三灶的“黄线骨头篷”被送往参展,受到好评。
历经一代代编织能手的传承和创新,三灶竹草编织制品兼具生产劳动实用功能以及岭南沿海艺术特色,是珠海农耕时代竹草编织工艺的重要见证。
2015年11月,“三灶竹草编织技艺”列入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随着渔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工业化、城镇化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替代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渔农经济萎缩,塑料工艺品盛行,三灶的编织也迅速衰落。
如今,全三灶镇懂得一两项编织工艺的人都在60岁以上,能编织出蟹脊黄线骨头篷、五方花簸箕和藤耳礼担箩的能工巧匠,不到30人。
现在,三灶编织必须与时俱进,要适应时代发展,也结合着当下市场现实的需求,靠时代青年的智慧和技能,编织出美观实用的工艺品,以主题酒店为平台,将编织出美观实用的工艺品在酒店展示和销售,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方便和享受,这样三灶编织才会有更强的生命力。
二、项目的必要性分析
(一)政策背景
党和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高度重视,是我国迅速成长为“非遗大国”的重要保证。
近年来,我国为非遗保护制定了系列文化战略,由上至下、由快而缓、由表及里,逐渐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之路。
近几年来,珠海市金湾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后制定了《金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案》、“十二五”保护规划和每年的工作计划,明确要求加强非遗的保护、传承及普查力度,建立区、镇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
各级累计投入了600多万元的经费用于非遗传承保护、基地建设、收集整理资料、补贴传承人生活、宣传推广、非遗交流、民间艺术大巡游等项目上,不断加大对非遗项目的支持力度。
《2017年金湾区政府投资项目计划表》显示,今年金湾区新开工项目包括综合管廊建设,海绵城市试点区,金湾航空城公共文化中心、市民艺术中心、产业服务中心,定家湾工业区二期市政配套工程以及道路美化绿化提升工程、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金湾区第二小学等,计划更加细化、内容更加具体,且项目重点倾向民生领域。
据了解,三灶镇通过整合鹤舞、三灶编织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侵华日军遗迹,打造了一张珠三角地区独有的人文历史名片。
红旗镇则依托岭南水乡特色与农场文化资源,将形成糖业文化与基塘农业文化相结合的独特文化景观。
另一方面,近年来金湾区对传统旅游产业进行转型升级,将文化、旅游、体育及互联网相结合,致力于打造“文化+体育+旅游”模式的旅游产业格局,今年推出20场“悠游金湾”活动,将旅游与文化、体育、工业、乡村等元素相结合,并陆续出台了《金湾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金湾区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下称《措施》)等文件支持文化旅游业发展。
《措施》提出,在金湾区开展文化经营活动、酒店改造升级、投资新建酒店、获得等级评定旅游景区、获得旅游示范点称号的都将得到奖励,其中对建成并获得国家旅游局3A、4A、5A级评定的旅游景区(点),分别一次性给予100万元、500万元、1000万元奖励。
从顶层设计、企业联合、资金扶持方面助力文化体育旅游重塑“跨界”新格局。
这为非遗主题酒店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二)非遗保护受制于经济时代快速发展
不断壮大的非遗“家族”将为地方的文化知名度加分,但在流行文化的强势冲击下,深陷“传承难,后继乏人”困境泥潭的“非遗”究竟能否传承下来,也令外界感到担忧。
这也是我国非遗项目普遍面临的困境。
由于年轻人被流行文化吸引,不少已传承数百年的“非遗”项目日渐式微,有些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年龄普遍偏大,后继乏人,有年轻人甚至认为这已经是老一辈的东西。
金湾文体旅游局相关人士表示,如今三灶镇懂得编织工艺的人都在65岁以上,能编织出繁复精美纹理的不到30人。
为了传承“三灶民歌”,金湾此前曾专门举行此类歌唱比赛,希望激发人们学习本地民歌的热情,但参赛者都是老人,年轻人几乎都不会唱。
这与一些流行歌手大赛海选中,动辄千人万人排队报名的景象形成鲜明反差。
非遗保护要行政和市场两条腿走路,才能将非遗项目更好地保护和传承。
“非遗如果不转化成产品加以传承,那就变成了文物,传承更加无从谈起。
”金湾区文体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谈到,绝不能让文化遗产变成“文化遗憾”。
围绕非遗项目的保护,著名民俗学家、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郑土有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建议,保护和传承非遗项目,首先需要对其进行明确区分。
对于自身已经没有了生命力,没有生存环境的非遗文物,只能按照文物形式保护下来。
对目前还有一定生命力,但生存环境已经发生变化,如果放任的话就会消失的,这一类非遗项目应该成为政府保护的重点,通过外力创造条件继续传承。
未来与高校合作,把非遗项目通过高校的专业设计、通过艺术创作转化为产品,把它推向市场,把它搬上舞台,从而让其焕发新活力。
(三)项目符合当下物质文化价值发展的趋势
通过与高校合作,把非遗项目通过高校的专业设计、通过艺术创作转化为产品,以主题酒店为平台以产品为载体,把它推向市场,从而让其焕发新活力。
主题文化酒店作为传承文化的载体和具有独特文化底蕴的经营产品,已经越来越受到酒店投资者和广大消费者的垂爱。
通过酒店平台,用独特的文化氛围和吸引物,让宾客在接受服务过程中,引起情感共鸣,留下美好回忆,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文化必须一脉相承,任何主题酒店所选择的文化应是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或传统文化,这样的前提才能使该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同时,通过口碑效益让众人耳闻目染,从而起到传承的目的。
该项目既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传承和开发,同时也能让更多的年轻人通过参与、学习形成广泛的宣传,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力。
该项目还能够增加就业、带动基层发展,促进基层民众增收,从而促进地方的经济发展,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身造血功能。
三、项目可行性分析
(一)发挥智力优势为地方服务
近年来,全国各地方高校及专业学术机构开始对这些早先并不受重视的民族民间文化开展研究,范围之广、研究之深入,史无前例。
其中,很多专家学者以最专业最熟练的方式,对各地域非遗进行系统调查、研究与整理。
正是得益于学术的参与,人们对非遗的生态价值和文化内涵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保护起来也更具专业性和系统性。
珠海艺术职业学院是南粤大地上一所重要的艺术高等学府。
前身为1998年创办的中国舞教学研究院,2003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颁发电子注册文凭,纳入国家统一招生计划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院代码:
12576)。
学校办学定位精准,厚植珠海特区、立足广东、面向全国,专业设置积极对接文化艺术事业和先进第三产业的持续发展需求,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专业人才,学校设有音乐舞蹈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和文化与旅游学院,开设包括广东省首批高职高专品牌专业首饰工艺与设计、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环境艺术设计、及音乐表演、舞蹈表演、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工商企业管理、旅游管理和商务英语等在内的31个专业,涵盖艺术学、管理学、经济学等5大学科门类,形成以艺术教育为特色,文经管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学校面向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招收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在校学生近5000人。
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现有40多名来自海内外的博士、教授荟萃校园,另有包括亚洲工艺美术大师、世界著名乐团首席表演家等在内的行业精英10余人为专任教师,执教授艺。
教师团队中涌现出国家级优秀教师1人,南粤优秀教师2人,省级优秀教师4人,珠海市优秀教师7人。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学校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取得丰硕的办学成果。
目前拥有首饰工艺与设计等2个省级品牌(重点)专业,音乐表演等8个校级特色(重点)专业。
2014年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被列为广东省重点专业建设项目,2015年珠宝首饰工艺及鉴定专业被评为广东省高职高专首批品牌专业。
2015年,在广东省大学生声乐、器乐、舞蹈比赛中荣获2金1银8铜,总成绩在全省名列前茅,尤其是学校合唱团成为专业组一等奖中唯一的高职高专学校;
2015年广东省水彩画大赛和广东首届中国山水画专业组评奖中,我校三名教师斩获2金1银,尤其在水彩画大赛专设的三项金奖中,独占二项金奖;
2015年至2016年学校荣获省级品牌建设专业、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公共实训中心等十二项建设项目。
2016年我校《艺术类高职现代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专业建设案例,喜获2016年度全国民办职业技术教育“十佳”专业建设案例。
2016年我校民族管弦乐团喜获2016广东省第七届广东音乐邀请赛一等奖;
2016年我校邓晓雯同学荣获广东省第十一届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第四、第八赛区)十大校园歌手大赛一等奖;
我校原创作品:
《今天的女儿明天的妈妈》荣获广东省第十一届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第四、第八赛区)舞蹈大赛一等奖;
2014年至2016年我校师生连续三年获澳门中华妈祖基金会的邀请,参加澳门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活动——妈祖文化节开幕式的主演。
学校的特色化办学得到了社会的满意和认可。
借助高校的人才智力优势,进一步挖掘、整理我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以高校传承基地(非遗主题酒店)为依托,以非遗传承人及项目为载体,积极开展创意设计、产品研发等合作,促进非遗传承保护与开发。
非遗传承人要积极与高校的合作,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和水平,让优秀非遗项目走出乡间、走进高校,走出珠海特区、走向全国全世界,扩大珠海特区的对外影响力。
(二)区位优势无以伦比
珠海艺术职业学院位于珠海市的几何中心点位置,毗邻珠海大道,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距离拱北口岸、珠海机场、珠海港均不超过30分钟车程,与珠海海泉湾、御温泉、金沙滩、飞沙滩、白藤湖鳄鱼岛、珠海圆明新园等著名的旅游景点交相辉映,交通十分便利,具有珠海市任何地方都无法比拟的区位优势。
四、建设方案
(一)建设目标
1、生活的质量和品质上,物质是一部份,而提供灵魂深处震撼和极大认同的精神层面才是绝大多数人终身的追求。
非遗主题酒店与星级酒店不同,非遗酒店并不是处在都市最繁华之处,而只是在交通便利的高校。
非遗酒店所用的墙体和装饰材料也非常简单、朴实,很多区域都运作大量的当地植物、非遗艺术品作为艺术点缀,空气中会弥漫淡淡的清香,远处隐隐约约传来原始的民歌,加上酒店旁边几缕随风摇曳的芦苇及荡漾的小湖水……,在这样清悠、恬静的环境中,相信谁都会放下疲惫和烦劳,去静心体会非遗艺术品背后的历史与沧海。
这才是非遗酒店传承非遗文化的精髓所在,非遗艺术品不再单纯是一种产品,更注重产品给宾客带来的切身感受,而且围绕在非遗文化感受当中的宾客不会认为有过多的商业气氛,相反,在一种极为放松、自然,又极艺术品味的文化气息中能感到与众不同的精神享受。
珠海艺术职业学院建设的非遗主题酒店就是要达到这样的效果,以此来继承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更多的基础。
金湾区有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而继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对其挖掘、保护、传承、开发,能进一步开发出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为人民群众增收、地区经济发展奠定物质基础,为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做出贡献。
2、政校合作,建立一个挖掘、保护、传承、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遗主题酒店。
以酒店展示与销售为平台,与现代高职院校合作传授传统工艺绝技,培养真正的传统民间艺术接班人。
3、挖掘、保护、传承、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繁荣基层文化生活,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全力打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营造良好的政治文明环境。
4、依托非遗主题酒店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从根基做起,组织学生到酒店参观学习,提高国民的传承意识和水平,共同做好对大学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普及,将其办成非遗的保护传承基地、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二)建设内容与实施计划
此项目原则按照“传承历史文脉、保护文化遗产、融入生活方式、守望精神家园”的原则建设非遗主题酒店,坚持“与生态保护相结合、与市场化相结合、与产业化相结合”着力打造成文化内涵丰富、生态环境优美、人文与自然交相辉映的非遗主题酒店。
在细节上要求在特定的建筑空间内,运用珠海金湾的非遗元素,对室内空间、用品用具、标志标识,酒店设计等进行艺术设计,竹草编织、民歌、鹤舞……这些具有浓郁地方文化风情的非遗精粹,经过设计者的提炼转化,巧妙地融入到室内设计作品中,大到前台接待大厅、小到客房里的背景装饰、桌椅、用具、器皿、标识,处处都能看到古典与现代的创意碰撞。
1、鹤舞
1)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发—生产—演出活动,培养创新性传承人除了准确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性传承外,还有对原有的遗产进行创新,对原有的技艺等进行更科学的研发,成功后可进入编排、建立宣传阶段,在主题酒店中展示鹤舞装饰品、鹤舞吉祥物、相关鹤舞视频,并且可以销售,争取每年让约5万人次通过入住主题酒店,深刻接受非物质文化的动态传播与推广。
2)传承人及高校师生与宾客进行良性互动,频繁举办微课堂、微鹤舞节,举共同做好对宾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普及,举办宾客能一起参与的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使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被传承和保护。
2、三灶民歌
1)引入大学课堂做开发:
珠海艺术职业学院利用自身专业的优势,将三灶民歌引入课堂中,利用学院的教育科研平台,研究发展三灶民歌的内涵、三灶民歌的唱法特点,让三灶民歌融入到现代民乐中演奏,让三灶民歌得到与时俱进的发展,将其制作也作品光碟保存,并在主题酒店播放三灶民歌及三灶民歌参与的现代民乐,逐渐培养三灶民歌的传播者和忠实粉丝。
2)依托珠海艺术职业学院合唱团、教师歌舞团、民乐团各艺术团体,培养三灶民歌传承人,组织三灶民歌培训班。
珠海艺术职业学院拥有音乐舞蹈学院最强的师资,教授3人,副教授9人,教师具备丰富的舞台表演实践能力和较强的专业理论基础,可以完成对三灶民歌的搜集、乐谱记谱、整理和演唱工作。
计划组织三灶民歌培训班300-500人次,邀请民歌传承人到学院培养接班人。
为顺应当代音乐发展的潮流,将现代流行音乐的演唱方法融入三灶民歌的表演中。
以珠海艺术职业学院各个艺术团体为依托,创编三首新元素民歌。
以音乐会的形式向社会、高校、民间推送。
扩大和传承三灶民歌。
学院硬件设施:
音乐舞蹈学院有声乐实训室50间、合唱实训室1间、民乐实训室1间、分声部排练室5间、舞蹈实训室3间、能容纳近500人的小型音乐厅1个,实训室均配有空调、多媒体等设备,可以满足项目的研究需要。
3)以新媒体为载体,着力做好三灶民歌的网络宣传:
对三灶民歌的传承和保护离不开人们对它的广泛关注和兴趣。
通过开发三灶民歌手机APP应用,或者利用微信平台订阅号,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欣赏三灶民歌,给三灶民歌的传承发展带来新的力量和推动力。
还可通过XX音乐、酷狗音乐、QQ音乐等各种网络音乐平台推送三灶民歌,通过三灶民歌向大众展示金湾、珠海的风土人情、地缘地貌。
3、三灶编织
1)建立传承人培训基地
建立抢救性、保护性传承人培训基地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可以看出,它强调以人为核心的技艺,具有传承性、口头性和可塑性等特点。
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加快消亡的趋势,有的随着民间老艺人的离世而面临失传,所以建立传承人基地对于抢救、保护、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尤为重要。
基地建设主要采取建立传承人培训中心,招收待业、失业、大学生、民间艺人等,培养他们广泛深入的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特征和价值,进行具有本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使他们从知识和技能上能够胜任。
2)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发—生产—销售平台,培养创新性传承人除了准确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性传承外,还有对原有的遗产进行创新,对原有的技艺等进行更科学的研发,成功后可进入生产、展示、销售阶段。
以主题酒店为平台对开发的编织艺术装饰品、编织生活用品等进行展示、销售。
这即可创新性培养传承人,又可实现对遗产的创新经营,经济收入的提高又为培养高素质传承人提供了资金保障,实现了良性循环。
4、在酒店体验“舌尖上的非遗”
每一道非遗美食,都经历了岁月的沉淀,凝聚着百代人的心血和智慧,其背后是数百年的匠心和创新。
那么,蕴含着雄浑、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的珠海非遗美食,就是代表城市品牌形象和文化内涵的优质地方特色产品,是对外展示城市形象的一张张鲜活的文化名片。
将美食制作成非遗主题酒店餐厅必推食物及制作成手信非遗主题酒店销售或赠送(促销方式)给宾客,旨在挖掘、保护和弘扬当地的美食文化,将非遗美食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使其在弘扬传统文化,展现美食魅力,提高城市文化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民自豪感等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当然,不同于物质文化遗产的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遗美食(例如:
定家湾茶果(糯米糍、状元糍、油糍)、鸭脚包、黄沙蚬、禾虫、大赤坎烧排骨叉烧、客家咸茶、艾饼、叶仔糍),并不是指送入口中的食物本身,也与食材无关,主要是制作美食的烹饪方法和技艺,它是依附于个体的人而存在。
所以,在越来越重视打造本土美食品牌的今天,我们不但要大力推崇非遗美食,更要有切实可行的办法措施,破解非遗传承人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现实窘境,吸引更多的人走近非遗美食、了解非遗美食并最终爱上非遗美食,参与到非遗美食的宣传、保护和传承中来,让非遗美食“活”在当下,惠泽子孙,弥久飘香。
5、项目实施完成的预期效果(部分效果图)
6、项目实施的硬件条件
五、实施经费
非主题酒店项目
支出科目(含配套经费)
金额(万元)
计算根据及理由
合计
调研费
2
前往省内或国内非遗基地及相关主题项目基地调研
采风学习
前往省内相关非遗基地调研向传承人学习。
非遗项目培训班300-500人次
5
举办酒店涉及的非遗项目培训班
彩排及道具(服装)
3
组织学生及爱好者进行培训与彩排
音像开发与制作
制作开发生产的非遗音像制品
资料费
1
购买相关书籍费用
印刷费
问卷发放、经验介绍资料及酒店使用的非遗宣传书籍等
编织品的开发与制作
制作开发生产的各种竹草编织用品
会议费
参加或举办各类论坛的相关费用
所有客房内非遗展示用品
10
客房内为完成非遗装饰品的辅助用品
所有客房内非遗装饰辅助用品
酒店前台改造
酒店前台装修改造及办公设备等
酒店接待大厅改造
接待大厅装修改造及办公设备等
配合整体改造其它项目
配合非遗主题酒店改造且在上方未注明的实施项目费用。
六、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分析:
(一)社会效益分析:
项目建成后,作为珠海西部旅游行业的文化亮点和文化宣传堡垒,对珠海西部的经济社会和人文全面发展起到直接而很大的推动作用:
,非遗主题酒店的存在,可以提升城市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反映城市经济发展的态势与前景,改善服务业和旅游市场,促进商业会展等相关行业的共同发展。
1、为当地提供就业机会,预计可提供100个从事管理和服务的岗位等;
2、推动旅游工艺品及特色产品,特别编织艺术装饰产品、编织生活用品和鹤歌鹤舞的衍生产品,使居民的收入多元化,加速全面进行小康步伐;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有利于当地群众接受外来先进思想和生活方式,提高思想意识、文明意识和综合素质;
实现社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改善珠海西部村居生态环境,保持淳朴民风,展现民族文化特色;
5、让当地群众参与旅游经营和旅游培训,提高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