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第五单元 第18课 杨修之死罗贯中 1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736455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3.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第五单元 第18课 杨修之死罗贯中 1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第五单元 第18课 杨修之死罗贯中 1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第五单元 第18课 杨修之死罗贯中 1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第五单元 第18课 杨修之死罗贯中 1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第五单元 第18课 杨修之死罗贯中 1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第五单元 第18课 杨修之死罗贯中 1Word格式.docx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第五单元 第18课 杨修之死罗贯中 1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第五单元 第18课 杨修之死罗贯中 1Word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第五单元 第18课 杨修之死罗贯中 1Word格式.docx

”谁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对,一个人死的价值有大有小,为国家、民族利益而死,重于泰山;

因小事小节而死,死不足惜。

在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有一位才华横溢的人物,年仅三十四岁就死了。

今天,我们一块来探究一下他的死的价值及其对我们的启发。

理解司马迁这句话的意思。

由司马迁的话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出示学习目标

请大家齐读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带着学习目标进行这节课的学习活动。

齐读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生听课的目的性,提高课堂效率。

展示自学成果

同学们,课前你自主学会了哪些知识?

还有哪些疑问呢?

现在,请大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示你们的自主学习成果吧!

一个小组展示一个知识点,其他小组根据展示情况进行补充或纠正。

教师点拨下面重点知识:

 

1、作者名片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或庐陵人。

元末明初小说家。

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

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

他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

2、文学常识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

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汉、魏、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

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

3、故事背景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4、掌握字音

olè

iqì

nɡlù

chì

n

庖官鸡肋食讫佯惊大簏叱谮害

huīchāobǐnɡbù

dūnniān

麾军绰刀禀请主簿夏侯惇拈弓

5、理解词义

恃才放旷:

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

不置褒贬:

不评价好坏。

终夜不息:

一整夜都不停止。

谮:

诬陷,中伤。

对答如流:

回答问话像流水一样流畅。

形容口才好,反应快。

惑乱:

使迷惑混乱。

麾军:

指挥军队。

6、质疑问难

说说你有什么疑问?

其他小组的同学或者进行回答,或者补充答案、修改答案。

不能解决的问题,努力在后面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哟!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课前自主学习的成果。

识记作者介绍、文学常识。

了解故事背景。

识记重点字词的读音、词义。

提出课前自学时的问题,集体尽量合作解决。

督促学生的课前自学,展示学生自主学习成果,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课堂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识记文学常识,拓展知识。

为理解故事内容、人物形象作铺垫。

掌握基础知识,为后面学习作铺垫。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讲授新课

一、初步感知内容

同学们,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描写了哪些事件呢?

请同学们有感情朗读这篇小说,然后初步感知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

1、结合注释理解这篇小说的意思。

小组内合作探究有疑难的语句,然后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翻译:

杨修平日行事,好依仗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不加检点,多次冒犯曹操的忌讳。

(2)(操)佯惊问:

“何人杀吾近侍?

(曹操)装着吃惊的样子问道:

“谁杀死了我的近侍?

(3)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丞相并不在梦里,你才真是在梦里啊!

(4)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只要曹操提问,曹植就按照(《答教》的)条文来回答。

2、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大意,然后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

点拨:

这篇小说记叙了曹操杀杨修的经过和缘由。

3、你能根据小说的故事情节理清这篇小说的写作思路吗?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

写杨修被曹操所杀。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

记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

写曹操兵败班师。

二、探究杨修之死

同学们,杨修死后,《三国演义》中有几句诗,对杨修之死是这样说的:

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说杨修死于他的才气。

那么,才华横溢怎么会招来杀身之祸呢?

请大家反复朗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下面的问题,理解杨修之死的原因是什么。

1、从课文中反映的作者的认识来看,杨修之死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认为,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所以招来杀身之祸。

2、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

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

改建园门事件,曹操“心忌之”。

杨修分食酥饼事件,曹操“心恶之”。

杨修点破曹操梦中杀人事件,曹操“愈恶之”。

杨修告发吴质事件,曹操“愈恶之”。

杨修教植斩吏事件,“操大怒”。

杨修为曹植作答教事件,曹操“欲杀之”。

鸡肋事件,曹操大怒,斩之。

3、你如何理解曹操面对杨修犯忌的心理反应?

改建园门事件,杨修影响了曹操炫耀才华,所以“心忌之”。

杨修分食酥饼,不经允许吃了曹操心爱的酥饼,所以“心恶之”。

杨修点破曹操梦中杀人事件,揭露了曹操乱人耳目的心思,所以“愈恶之”。

杨修告发吴质事件,曹操怀疑杨修谮害曹丕,所以“愈恶之”。

杨修教植斩吏事件,影响了曹操考查继承人的考试,所以“操大怒”。

杨修为曹植作答教事件,曹操认为杨修欺骗自己,所以“欲杀之”。

鸡肋事件时,曹操已有杀修之心;

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

4、关于杨修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

你持何种观点?

说说理由。

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

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动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作归计,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

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

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

小结: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兴屯田、抑兼并、统一北方,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

《三国演义》的作者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拥刘反曹,因此对曹操的揭露有不少是虚构的。

我们要把小说人物与历史人物区别开。

三、理解人物形象

同学们,小说中的杨修、曹操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呢?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品析七个事件,理解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

1、从杨修犯忌的七件典型事例可以看出杨修、曹操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曹操借故梦中杀人,暴露出残酷与多疑的本性;

对杨修的忍耐,杀侍卫后的痛哭,“佯怒夏侯惇”,厚葬杨修,又表现出狡诈虚伪的性格特征。

曹操性格:

嫉贤妒能,狡诈虚伪,老谋深算。

曹操梦中杀人,修指出“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写出了杨修的聪明,也暗示了杨修的聪明反被聪明误。

一个“梦中耳”形象地写出杨修恃才放旷、卖弄聪明的神态。

在吴质事件中,“修知其事,径来告操”,写出杨修聪明机敏,却办事不严密的特点,“径来”一词,将得意洋洋的杨修写得栩栩如生。

随意与轻狂的杨修形象跃然纸上。

杨修性格:

恃才放旷,卖弄聪明,轻率大意。

2、试以下边两件事为例,讨论曹操的性格。

出示材料:

(1)曹操既杀杨修,佯怒夏侯,亦欲斩之。

众官告免。

操乃叱退夏侯,下令来日进兵。

……操带伤归寨:

原来被魏延射中人中,折却门牙两个,急令医士调治。

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

揭露曹操的虚伪、奸诈。

曹操决不会杀他的爱将夏侯惇,但也要装装样子,以遮盖众人耳目,表示自己能公平地处理这件事。

下令“厚葬”杨修,则表示他有悔悟之意,借以收买人心。

(2)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代,帝自捉刀立床头。

既毕,令间谍问曰:

“魏王何如?

”匈奴使答曰:

“魏王雅望非常;

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世说新语•容止》)

曹操追杀匈奴使,表现他复杂的性格和心态。

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四、获得感受启发

同学们,杨修才华横溢,但却被曹操杀害,的确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应该从中明白什么为人处世的道理呢?

请大家合作交流进行探究。

小组内合作交流以后派代表展示:

我认为做人要谦虚,即使有才华也不能张扬。

我认为做人要心胸宽广,不要小肚鸡肠,特别是作为领导更要如此。

我认为人与人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有和谐的局面。

我认为不是自己职责内的事情,是别人的私事,别人的隐私,我们不要参与。

我认为每个人要保持心理健康,只要大家都心胸宽广了,即便有点矛盾也会很快过去的。

五、学习写作技巧

同学们,这篇小说有哪些写作技巧值得我们学习呢?

请大家反复浏览小说,谈谈自己的看法。

(1)选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全文表现杨修“恃才放旷”的性格特征,共选用了七个典型事例。

这些事例从各个方面表现杨修的个性,因而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2)插叙手法。

作者叙述故事,有正叙、插叙。

“鸡肋事件”是正叙,交代了杀杨修的经过及杀杨修的表面原因,再插叙六件事展现曹操、杨修二人矛盾形成的过程,揭示了杨修被杀的实质原因为数次犯忌。

最后回到正叙,写曹操兵败,厚葬杨修。

大声朗读课文,结合语句理解句子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根据故事情节,划分层次。

反复朗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下面的问题。

根据故事情节概括事件,找出关键语句。

跳读文章,结合语境理解曹操的心理活动。

小组讨论问题。

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

合作交流为人处世的道理。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问题,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认识词义的古今差异,认识到语言是发展变化的。

阅读时,不要以今义套古文,以免造成误读。

梳理故事情节,理清写作思路。

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让学生熟悉故事情节,理解典型事件。

让学生了解曹操的心态,为理解杨修之死作铺垫。

激活学生的思维,通过不同意见的争论,培养学生独立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学会结合语句理解人物的特点。

使学生认识曹操的复杂性格。

学会谈谈自己的感想、启发。

学会理解小说的写作技巧。

课堂练习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1)庖官()

(2)食讫()

(3)谮害()(4)麾军()

(1)pá

o

(2)qì

(3)zè

n(4)huī

2、对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人皆不晓其意  晓:

知晓,明白

B.植然其言然:

认为……是对的

C.数犯曹操之忌数:

计算

D.但曹有问但:

只要

C(数:

多次)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4、链接中考——2017年广西贵港市卷

一块价值连城的翡翠

……

⑦张郎一步一停地上前,他怕是什么特大动物的眼睛,近了,果然是两人合抱大的玉石,而且,玉石下面还有一个人,用绳附着,看衣服和肉体颜色,刚才死去才不久的样子。

⑧张郎在旁边捡一块石头,使劲往自己认为是翡翠的玉石上砸,玉石丝毫没损,凑近看,暗纹都没一丝,再凑近些看,整块石头里一点气泡也找不着。

张郎兴奋得快要窒息,确认这是翡翠不说,而且是上等的翡翠。

张郎眯上眼,感觉华室在招手,山珍野味已压桌,骑马坐辔,穿金戴银,妻妾成群,成为郡主富甲一方。

⑨张郎睁开眼,将死者身上的荆条解下,将玉石系往自己身上。

好沉啊,张郎每走一步腿都在打颤,但背上是一座城池,越重城越大,再重也心甘。

问题:

第⑧段划线句子最主要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有什么作用?

心理描写。

具体生动地表现张郎当时内心的兴奋,引出下文带着玉石艰难地向前行进的情节。

学生进行抢答赛。

思考探究中考题。

及时巩固课堂所学,加深记忆。

链接中考试题,加强小说类文章的阅读练习。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篇小说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主旨是表现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思想作风,也揭示了曹操的复杂性格:

既十分奸诈,又深谋远虑。

杨修之死的惨剧告诉我们,作为下属不能恃才放旷,作为领导要胸怀大度。

希望我们课下继续阅读《三国演义》,在中华经典名著中汲取更多的人生智慧。

认真思考。

梳理课堂学习内容,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中有关曹操的内容,进一步谈谈你对这个人物的看法。

板书设计

记录在笔记本上。

突出课文重点,引导学生系统梳理课堂知识点,有利于掌握课文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