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简书法讲座第24课笔记横的写法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734249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60.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简书法讲座第24课笔记横的写法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黄简书法讲座第24课笔记横的写法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黄简书法讲座第24课笔记横的写法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黄简书法讲座第24课笔记横的写法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黄简书法讲座第24课笔记横的写法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简书法讲座第24课笔记横的写法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黄简书法讲座第24课笔记横的写法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简书法讲座第24课笔记横的写法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黄简书法讲座第24课笔记横的写法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我用颜色来标示这三部分。

起笔黄色,行笔蓝色,收笔白色。

一根线条,姿态最少,最简单,当然是这种起笔、行笔和收笔三部分排成一直线了。

这个我们叫一面锋收笔。

只有一个方向,不动手腕。

从方向数字表示,就是6—6—6。

我前面讲过,在早期真书中,这种简单线条很多,经常出现,你看这敦煌写经,横线基本上就是一直线。

这是泰山经石峪《金刚经》。

横笔也是直线条。

后代有没有人专写直线条的呢?

当然有。

比如这位清代张裕钊,就是一个。

你看这“至”字,是不是平直到尺画一样?

以前经常有人这么说,“横平竖直”,写出来跟这个“其”字一样,一点表情也没有。

中线是可以变动的,上一堂课我讲了好几种起笔。

比如像这样的两面换,中线的姿态就不同了。

这条线的方向,从6—6—6就变为9—6—6了。

这是起笔三面换7—9,但这里行笔和收笔还没有变。

再复杂点,起笔四面换。

7—9—7,线条变化很大。

我们想,起笔可以这样变化,那么收笔呢?

当然也可以。

4.2两面锋收笔

我从简单的说起,如果起笔、行笔不动,把收笔动一下,向右下角走9号方向,这根线条就成了6—6—9。

 

6—6—9也是经常用到的。

你看智永《真草千字文》“生”字的最后一横,就是6—6—9。

其实比较常用的是9—6—9,就是头尾都变动一下,两个关节点。

从头到尾手腕运动是左右左。

但是9—6—9写出来以后,你会发现上下的距离比较宽,如果我们改用9—3—9,就是行笔向右上方向,那么,上下的距离就比较窄了。

9—6—9和9—3—9都是常用的,这里还要讲一个注意点,就是一横收尾,有“尖锋到尾”和“尖锋不到尾”的不同。

我以王羲之《兰亭序》两个“一”字为例,你仔细看收

尾。

比较一下,就知道二者是不同的。

左边这一个是侧锋挫笔收尾的,右面这一个不是挫。

现在我把中线画出来,看起来就比较明显了。

左边这一根线条,最后转9号方向是挫笔,挫笔尖锋落后于笔腰,也就是尖锋不到尾。

右边这根线,不是挫笔,转9号位把尖锋一直推到最后,我们称为叫尖锋到尾。

这是两种不同的效果。

怎样可以使尖锋到尾呢?

我在21课讲过,尖锋的方向,和手腕的方向总是相反的,我们就可以利用这样一个关系来使尖锋到尾。

当转入9号位时,手腕尽量向左,迫使尖锋向前行,如果你手腕向左的角度小,尖锋就只会走一点点,这是左面这个图。

现在我实际示范一下,第一条线到9号位收笔的时候,它手腕向左的幅度并不大,所以笔尖没有到达尾部。

第二条线,当它转入9号位收尾的时候,手腕尽量向左,幅度比较大,这个时候,笔尖就拉到尾巴了。

补尾巴

我们已经知道,尖锋线的尾巴是圆的,上面这个图,侧锋线的尾巴是断的,下面这个图,尖锋线很细,侧锋线用的机会比较多,这样一来,就会出现很多断尾的线条,断笔线条太多,会有粗糙的感觉。

所以,有时候我们就要去补上这个尾巴。

尖锋线是不用补尾巴的,因为尖锋线本身就是圆点,你不用做什么动作。

像这个褚遂良《阴符经》中的“拙”字,这一横你可以看到它的尾巴上就是一个圆点。

你最多只要扭直笔心就可以收笔了。

但是这个“三”字就不同了,它都是侧锋线。

你看最后这个长横,我把它中线画出来,它是一个三面换起笔。

然后是很长的行笔,大约是侧锋两分笔,走完之后,应该就是一个断笔,那么我不想它断笔,要补一个尾巴,应该怎么做呢?

就是把尖锋向前移动,具体来说,只要手腕向左,尖锋就会向右,这样尾巴就补上了,不再是断笔了。

你看,补完尾巴就是这个样子。

有没有其他方法来补尾巴呢?

有。

你也可以写了挫笔之后,先收直笔心。

也就是回到5号位,然后再次向前行。

这就容易多了。

这种先退回到5号位,然后重新向前的方法,在书法中是常见的,你褚遂良《阴符经》这个“之”字,最后一捺的收笔,明显不是一次写的。

他是先退回去,取五号位,然后写最后这个尖。

王羲之有没有用过这个技法?

你看王羲之《兰亭序》“丑”字,你不觉得中间一横的收笔有点奇怪吗?

如果画出中线,就知道这也是先回到5号位,然后再向前补尾巴的方法,只不过这次动作做得大了点,这尾巴是最后装上去的。

从中线来看,这也是一个三面换。

这是《兰亭序》中的“尽”字,请注意看上面长画的收尾,这就是收笔后再向前出锋的情况。

4.3三面锋收笔

王羲之《兰亭序》中有七个“一”

字,比较明显的三面换收笔,是这一个,这个“一”字两头

都是三面换,三面换起,三面换收,画出中线就可以看清楚。

起笔是7—6—3,手腕是左中右,收笔是3—9—7,手腕是右中左。

最后这个7,是一个带笔。

在行草书中,带笔相当多。

这是王羲之《二谢贴》中的“谢”字,《二谢贴》现在日本,你看右旁这一横笔的带笔,手腕扭动笔心非常明显。

收笔三面换的走向,是3—9—4。

《兰亭序》中这个“乐”字,一笔拉得很长,最后也是走4号方向,等于掉头写了一笔。

现在,我把前面讲的字,收笔三面换,它们的中线画在这里:

第一种用方向数字表示就是3—9—7。

第二种,用方向数字表示,就是3—9—4。

这最后收笔,黄颜色的这一段,如果扭锋的角度再大点,取左上1号方向,那就是3—9—1。

这种收笔也是大量使用的。

你看《兰亭序》这个“无”字长横,它的尾巴好像一个扁圆形,其实就是一去一回,形成这个样子。

这个“清”字长横收笔更容易看清楚,收笔最后向1号方向,而且还写出横线的界线,一直收到上面。

“年”字也是,收笔收得很高。

“毕”字和“年”字一样。

这种收笔,给我们看清楚尖锋行走的方向。

不但行草书中可能这样写,真书也可以用。

今天讲的有五根线条,一个是9—6—9,这是第一根,写的时候,先写出中线,然后再把它加粗,左—右—左,尖锋到尾,但是没有收。

这时候你看笔心还是弯的,因为没有回去的动作。

好,这一种也可以这样写,9—6—5—9,加一个5号位,加粗,左—右—左—右。

这就是中间加了一个5号位的动作,就把笔心稍微收了一下。

第三种就是9—6—9—7,还是三面换,写的时候这是带笔,不用太粗。

9—6—9—换面7.

第四种呢,就是9—6—9—4,4号位,这个时候笔心收得就比较好了,因为它是反方向来收了一下。

你看9—6—9—4,4号。

好,第五根线,是9—6—9—1,可以收得高一点,1号位。

左—右—左,收一号位,手向右,收1号位,这是第五根线。

今天课堂上讲的,主要就是这五根线。

本节要点:

收笔的要领:

变动中线可以增强姿态。

相反运动可以收直笔心。

要点解读:

思考题:

收直笔心,是否等于尖锋聚集?

如果不是,那怎么做?

熟练这堂课所讲的各种收笔动作,尤其是三面换收笔的手腕动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