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中期报告模板Word格式.docx
《课题研究中期报告模板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研究中期报告模板Word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分组方法:
①合理安排小组人数
以4人为单位,这样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有利于两人对学,四人群学,八人共同体学习的需求。
人数安排合理,成员异质结对,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帮扶成长。
小的问题对学交流,难的问题群学或共同体解决,组内每个学生都有展示、交流的参与机会,有利于小组成员的共同发展。
②精心搭配小组成员
我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性别等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
③明确组内成员分工
在构建好学习小组后,要帮助各小组进行合理的人员分工,明确任务职责,学习时才不会盲从。
各种角色分工并不是长期固定的,组内成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实现小组角色的互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④适时进行组间调整
小组合作的成员在一段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有利于学生间的互相了解、优势互补。
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一段时间后,各小组的发展如果不平衡,甚至出现较大差异时,就要根据测试成绩,学生个别差异,以及平时观察,了解到的各小组的合作状况,进行及时的人员调整,使之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进一步增强合作能力。
(二)精心设计学习任务,促进学习活动有效开展。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一直在不断思索这样的问题:
什么样的学习任务适宜于小组合作学习?
这些学习任务需要通过怎样的方式来呈现?
怎样在问题中体现?
在设计问题时应该注意什么?
怎样和学习任务有效结合?
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有了一些自己的认识:
在设计问题之前,必须结合课标准确定位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围绕学习目标设计学习任务,确定了学习任务,再有针对性的设计问题,突破知识点。
(1)确定需要协同完成的学习任务。
在语文教学中,有很多教学任务都需要小组成员的互助和协同,或是通过组员的协同互助,可以把任务完成得更好。
例如在设计《藤野先生》导学案时,对于字词的学习就设计为“字词认读,百花齐放”。
小组成员通过火眼金睛,共同学习字词,并运用多种形式学习生字词,如带读、齐读、抽读等,理解词义时,用说词释义、运词造句等形式,形成全组互动,帮助全组同学在协作,互动中掌握字词的学习。
继而形成全班互动,在多种多样的学习方法中达成扫清字词障碍的学习目标。
(2)确定需要质疑、争辩的学习任务。
阅读是“见仁见智”的行为,在语文阅读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是多元的,我们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前提下,要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在语文的学习任务中有许多内容需要经过争辩、质疑、探究等过程,最终做出合理判断的阅读任务。
所以在设计导学案时就需要我们充分挖掘教材,设计有利于引起学生争辩,质疑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在设计《我的母亲》导学案时,第一个展示单元我就设计了一个“话题辩论会”。
辩论主题是“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错误?
”正方观点:
严格要求,反方观点:
放任自流。
通过小组间激烈的辩论,学生们深刻的认识到自己应该怎样面对错误,品味出了文章中父亲的严厉和慈爱,加深了学生对错误的认识和对父爱的理解。
(3)确定表演类的学习任务。
在语文教学中,很多课本剧表演就属于这一类任务,这也是孩子们最为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
在表演中孩子们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等细节感知课文,理解课文,既能充分调动小组成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互动性,又能让孩子们在表演中获得真知,一举两得。
如在《雷电颂》这一课中,我就设计了“模拟课文情境,表演故事”的学习任务。
让孩子们通过形象的表演,正确朗读课文,明白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领悟出生活中的道理,达成学习目标。
这样的学习任务在语文教学中还有很多,实践证明孩子们对于这类学习任务非常热衷,因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孩子们可以尽情发挥,塑造人物,满足小小的表演欲望。
极大的促进了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三)选择课堂生成性问题作为活动内容,促进学习活动有效开展。
1.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
小组成员的角色应该是动态的。
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
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2.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
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合作学习的“问题”,可以是为突破重难点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中主动提出的问题。
如在学习《我的第一本书》一课时,有一个小组的孩子们主动提出了自己大胆的设计:
“老师我们想以采访的形式,探访一下我和父亲的心理。
”我听了之后非常激动,像这样的课堂生成非常难得,立刻满足了他们。
孩子们设计了几个非常有意义的问题“请问父亲,你当年为什么因为撕书就痛打孩子?
”,“请问,当年父亲的行为对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这就是孩子们对课文的深层领悟,带着自己的理解被采访人都把自己看成了作者和父亲,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人物的性格和思想以及心理活动。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还开展了各种类型的活动。
像“研学旅行手抄报和摄影作品展评”,收集到了很多内容丰富,颇具创造性的手抄报和照片;
像开展小组“作文竞赛”,评比出了很多优秀作文;
开展课本剧表演活动,加强了小组间团结协作的意识,增强了孩子们的表现力和自信心;
通过开展“小组文化建设评比”,使学生在活动中增强了凝聚力;
通过培训小组长,极大地培养了小组长的管理能力。
通过每周一次的评比表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主人翁意识。
(四)多样化评价策略,促进学习活动有效开展。
在这学期刚开始的汇报点评中,小组代表一发言就是“我认为……”、“我觉得……”,往往只代表个人观点。
没有充分体现小组合作性。
我的评价也常常是“你评价得不错”、“你很有见解”。
显然,学生的不正确的发言方式是由教师的不科学的评价造成的。
其主要问题表现在:
一是偏重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了对小组集体的评价;
二是偏重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
这种不全面的评价极易挫伤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更不可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探究,我觉得评价要多样化,不能过于单一。
合作学习活动中评价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等。
因为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如让学生倾听别人发言后,用手势表示对或错,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以增强评价的能力、提高评价的水平。
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和全面性。
要从两方面对小组成员的表现进行评价:
一是重视对个人和小组集体进行评价。
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
二是重视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
除了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奖励。
二.阶段性成果:
1、调查情况,学习相关理论,转变师生观念。
在宣传动员阶段,我们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谈话,论坛讨论等多种方法,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需求,喜欢的学习方法及学习的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特点。
结果我们发现,几乎100%的学生都喜欢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75%左右的学生在合作中愿意承担部分任务,也有8%的学生仍愿意处于听众的地位。
学生提出每周开展3次左右的小组合作学习为佳。
有了这些数据,就更加坚定我们把这个科研课题搞下去的决心。
接下来我们组织课题组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大家利用课余时间查阅心理学,差异教学,合作学习等方面的理论文献和各种案例。
利用每周的教研时间大家沟通交流,经过不断的讨论甚至是争论,老师们的思想观念渐渐地统一了,对小组合作学习也有了一个比较客观和理性的看法。
在此基础上我建议老师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向学生渗透和传授小组合作的理念和具体的操作方法。
准备阶段,我们重在思想意识的准备。
经多课题组成员的努力,预定的几个参与实验的班级的学生和主要任课教师都已经在心理上,思想上等各个方面对小组合作学习有了充分的准备,并对此报以极大的热情和期待。
2、开展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模式探究。
课题组成员分别按照各自设定的小组合作模式开展起来。
其中包括:
分组的人数差异研究(3人组,5人组,7人组,10人组进行对比);
分组的成分差异研究(成绩上中下均衡分组、感情友谊分组、特长搭配分组进行对比);
分组与授课类型的关系研究(理论型新授课各组状态、知识型新授课各组状态、习题课各组状态、复习课各组状态、阶段小测试各组状态的对比)以及分组的动力与持久性研究等等。
到目前为止,以上这些研究内容仍在进行当中,个别项目已经接近尾声。
3、收集反馈信息,归纳总结,及时调整。
我们课题组成员在实验的全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记录。
每学期进行一次调查问卷,平时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谈话了解各种反馈信息。
大家在教研例会上把各自收集到的信息汇总到一起,进行分析,归纳,整理,从而得到一阶段我们实验的真实情况和效果。
针对一些存在的问题我们及时的进行调整,比如:
在第一学期,应学生要求把3个班级的10人编组改为4人编组,实践证明分组人数越多,越不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
从学生的反馈意见上来看,不是什么课都适合分组合作的,所以我们决定一些有难度,特别抽象的理论性新授课程不再进行小组合作形式的实验。
通过不断的更正,调整,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越来越得心应手,也逐渐地摸索出里面的一些规律。
三.主要创新点:
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益,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中的使用也越来越多。
小组内组员的互教是提高小组学习实效重要的方法之一,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小学各年级语文课堂中,教师缺少有效的策略,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到主动探索式学习的转变,学生的不适应性,导致小组内的资源难以得到有效地使用,小组内的互教成为一种形式,小组的学习的效率也难以得到发挥。
为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充分发挥小组内的优势资源,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掌握一定的组员内互教的方法,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因此,展开本课题的研究。
四.存在问题:
1、教师教学方面
(1)滥用小组合作学习。
为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不管问题是否具有探究性,就把所有的问题都拿来小组合作,导致问题过于简单,小组合作只是作为形式表现出来。
有些教师在一节课中让学生进行多次小组合作学习,有的竟用了七、八次,有些教师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完成简单的学习任务。
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认识不清,对何种教学任务适宜用小组合作学习把握不准。
(2)教师有指令无指导。
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缺乏目的性的指导,小组合作学习处于一种缺乏监控、自由放任的状态。
有些教师在对合作学习的任务稍作提示后,便发出“在小组合作内完成……的指令,随后便无所所事事或象征性地在教室里走来走去。
(3)有小组讨论无成果交流。
很多时候,小组学习往往无果而终,即教师没有给予学生展示、交流合作学习结果的机会。
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和内涵认识不深,或教学时间不够等。
2、学生学习方面
(1)小组成员各行其是或合作任务被个别学生所包揽,学生的参与不均衡,没有做到“人人尽责”“积极互赖”。
(2)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
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因此达不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重要变更: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归纳研究成果,根据小学不同学段语文学习中运用小组内“互教”的教学效果,总结出“互教”方式运用的有效方法。
五.下一步计划:
1、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中,要尽量采用各种方法,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和探索精神。
2、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积极引导,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观察力。
运用多媒体演示,使学生们可以相互交流,在相互交流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在教学中,强调鼓励大家探究学习的精神,应重点注重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注重全体学生相互间的合作
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在合作中善于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补充。
把性别、成绩、能力各不相同的学生编成一组,做到组内成员之间同组异质,相互帮助,共同提高,人人做活动的主体。
这样,会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的有效性。
4、注重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
新课程理念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在合作学习中可以极大地促进师生、生生的互动与交往。
实际上合作交流也是一种课程资源,在合作交流中,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个性特长。
交流是认识升华的阶段,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拓展思路,增长知识,启迪智慧。
六.可预期成果:
1.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
2、提高教研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