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集Word文件下载.docx
《鄂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集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鄂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集Word文件下载.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因此,此时此刻,在作者的眼里,太阳还是太阳吗?
如果不是,呢又是什么呢?
请默读课文。
你是从哪一段文字感受到的?
做上记号。
”接下来通过读文交流,引导孩子们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请同学先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再根据主要内容找出写作者看日出的部分,即二至五自然段,加上开头和结尾,所以,很快把课文分成了三大块理解。
我接着问:
“课文哪一段让你感受到一股力量?
”是什么力量?
找出关键的词句。
”孩子们首当其冲地抓住了第三自然段,感受到了作者把太阳当做人在写的拟人的修辞手法,体会到了作者对太阳的无比喜爱向往之情;
感受到了太阳巨大的威力以及顽强的生命了,并用多种形式品读表现太阳生命力和威力的句子。
在此基础上,又带着孩子们通过读四五自然段和看图,知道了作者写了两种情景的日出,天晴时和有云时的日出。
无论是天晴时,还是有云时的景象都是我们不曾见到的,从而引导孩子们理解了最后一句的含义——“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
”为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首先让学生找到“这”
在上文三四五自然段中分别指什么,把句子读几遍,然后引导学生宏观地理解“这”针对全文来说应该是指“海上日出”。
“奇观”当然要理解,所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反复说句子的意思是有必要的。
并且让学生将这个反问句换其他的说法(陈述句、感叹句)就比较简单了。
总之,这篇课文只花了一节半课的时间就顺利结束了,感觉学得很轻松自如。
2、《暴风雨》教学反思——《对比着学》
《暴风雨》是意大利作家拉法埃莱写的一篇文笔优美、寓意深刻的写景散文。
文章按照时间的顺序先写了暴风雨之夜的情景,再写了雨后清晨的情景以及作者的感受。
因此,按照这条线首先让学生将课文分成三大块。
由于一二部分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写的,为了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产生强烈的感受,我就引导学生先用几个词说说自己观察到的夏天雨前的情景雨中的情景以及雨后的情景,说完后,再对照课文本比一比我们观察到的情景与作者观察到的、描写的是否一样,这是第一个对比着学;
第二个对比是通过读感受“暴风雨之夜的狂暴迅猛与雨后清晨平静柔和”这两种不同的美;
从而学习作者的感悟,启发学生理解感悟的内含,即告诉我们的道理:
“任何事物或人都有好坏两面性,所以要客观全面地看待人和事,这样才能感受到无与伦比的和谐与美。
”
3、《青海湖,梦幻般的胡》教学反思——《用问题牵引着学》
一看题目——《青海湖,梦幻般的胡》谁都会产生神秘感、好奇心。
我用导语引出课题并板书了课题后齐读两遍,然后让学生根据课题提问。
要求一出,立刻举起了几个小手生A说:
“为什么说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
”生B
:
“青海湖真的那么神奇吗?
”我问:
“那怎么会感到神奇呢?
”生B:
“我是从梦幻这个词体会到的。
”还有人说:
“青海湖到底是什么样的,那么吸引人?
”顺着问题我便推起了“舟”——提出了读文要求:
“请快速浏览课文,看看青海湖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地方?
”这也是一个整体感知课文的问题,读后交流:
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青海湖?
相机板书“鸟儿的世界”、“鱼儿的天堂”针对这两个词,我赶紧用一个词来概括“物产丰富”;
然后又提示大家:
“还具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美呢?
”这样自然就找出了湖水的美、草滩的美……我又用“景色优美”来概括。
再细品课文时,再围绕这两个词找到相应的语段品读,最后进行小结,回到课题上,也回答了课初提出的问题。
古诗《江南春》教学反思——《做足铺垫,激发兴趣》
这是一首晚唐诗人杜牧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
全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巨大的江南春景图。
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四十分钟里获取多一些的信息量和知识量,激起学生较高的兴趣不失为良策。
于是,我首先就在黑板上出示了两个写江南的病句让学生读,句子1:
“春天的江南是个美丽的季节。
”句子2:
“江南的春天是个美丽的地方。
”然后让大家修改。
之后,我就顺势导语介绍江南:
“江南水资源丰富,淡水面积大,一年四季分明,夏季阳光充足,所以江南不仅四季景色如画而且是鱼米之乡。
自古以来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诗文名句。
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晚唐诗人——杜牧的一首写江南的诗。
”板书课题后介绍杜牧及作品,还有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所以,为了加深大家对杜牧的印象,我又
出题考大家:
“李杜”指谁和谁?
“小李杜”又指谁和谁?
后来,我有组织学生背诵了已学过的杜牧的诗或诗句。
因此,这节课学生不仅饶有兴致地完成了新诗的学习,而且由于足够的铺垫还形成了对诗人杜牧的“知识链”。
《乐园一》习作:
《我喜欢的季节》教学反思——《把一句话写成几句话》
在双休日,我马不停蹄地批改完了本学期的第一篇习作(周四学生才写的)——《我喜欢的季节》。
虽然攻克了本学期第一个“难关”,但却少了往日的轻松愉悦,因为我发现这次习作中有抄袭的现象(有些学生手里持有《英才教程》,上面有同步例文),而且都是成绩较差的学生;
另外我发现学生不能透过对人的活动或景物的描写反应季节的特点。
的确,这是一篇写景的记叙文,对学生来说是较困难的,尽管在指导写的过程中告诉学生要把景色的描写与人的活动变化结合起来写,但是很多学生并不能很好地领悟到:
在具体的描写中时时不忘突出季节的“痕迹”,且不会抓出每个季节里最具特点的一组景物并进行细致描写。
所以,在接下来的习作讲评中,我要用学生习作中的典型错例来具体指导——如何把一句话写成几句话。
我们总是对学生说要学着用“总分”或“分总”方法把一段话写具体,说通俗一点就是“把一句话写成几句话”。
我们应该像这样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解释“总分”或“分总”,使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听得懂;
更应该用实例来指导,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指导的效果。
例如我班周新颖同学的习作中就有这样一段话:
“花儿姐妹也有许多话要说,于是便迫不及待地钻了出来。
”这段话是接着几段动物的对话写的。
学生可能是想既对动物的变化进行
描写,又对花儿进行描写,这样对比着写。
可是这样简单的一句话怎能反应花儿的变化特点?
又怎能透过花儿反应季节的特别呢?
达不到这个目的岂不是白写了吗?
应该引导学生把这一句话写成几句话像这样的话:
瞧,小巧林龙的迎春花最先张开了黄灿灿的笑脸;
大大方方的桃花也露出了粉扑扑的脸蛋儿;
害羞的郁金香哪甘落后?
她那绽开笑脸在春风里更加洁白!
”这样面对面的指导比说什么好听的话都更有效果。
因此,在以后的习作指导中一定落实指导的方法和环节。
让指导课起到实效。
第二单元
4、《背课文》教学反思——《从谈感受开始》
记得我一板书完课题就听见教室里此起彼伏的窃窃私语声。
我想:
随他们说说吧!
毕竟背课文是每个孩子历久的经历——从上学的第一天起老师就要求孩子们背课文了。
齐读课文两遍后,问:
“看了课题,很多同学一定想起了许多往事,当时的心情和感受也会一起涌上心头吧?
那么谁愿意把自己背课文的小故事讲出来与大家分享!
”接二连三有几个孩子发言了,舒晓萱同学第三个站起来,鉴于之前的两个学生表达得零零碎碎,所以,在她开讲之前我就提出了“线索”:
“对于背课文,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内容背起来心情感受以及态度一定有所不同。
请你从读一年级背课文时说起吧。
”这种提示使讲话人不走弯路,沿着老师给的线路一步一步走,既达到了目的,又节省了时间,而且把学生一下子带入了最佳学习状态。
5、《钟楼读书》——《指导仿写》
《
钟楼读书》一课,作者通过写自己在钟楼读书的经历,与读者分享读书的乐趣,告诉读者读书会给人带来无穷无尽的快乐。
但是,作者既没有明确说明他看的是哪些书,也没有描述他读书后到底有怎样的乐趣。
可多读几遍后,你不仅可以猜出书名,还能感受到乐在其中,读着读着,你就不知不觉进入了角色,跟着文字的描述而感到心潮的起伏……所以,作者的写作方法是值得模仿的。
我根据学生看漫画的情况就指导学生去模仿课文描述爱斯基摩人的那一段去写,开头就这样写:
“有一天,我看到一本书,里面有一幅一幅的画。
我好像听到(看到)……”另外,学生都对童话故事感兴趣,所以,我又引导学生模仿但又些改变的去学这写。
如介绍“白雪公主和小矮人”一段就可以这样去仿写:
有一天,我看了一本书。
我好像听到一个小矮人对白雪公主说:
“你一定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话,等我们回来;
另一个小矮人接着说:
“是呀,那个老巫婆说不定会找来的,你一定要多加小心呀。
”七个小矮人到深山里干活去了,中午……这样指导学生仿写,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写作技巧。
6、《意外》教学反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本组课文是以“读书”为话题,所以,课文内容孩子们很感兴趣,因为,其内容关系到生日及生日礼物。
本课又是本单元最后一篇课文,讲了一个小女孩(作者)13岁生日和14岁生日中发生的意外。
可想而知,生日里的意外应该是刻骨铭心的,令作者终生难忘。
更何况这两次的意外都涉及到作者一直崇拜和爱戴的大作家——高尔基呢?
所以,课文的条理非常清晰,第一次和第二次意外之间的分界线十分明显,学生一下子就能将课文分成两大块来学习了。
首先,我就提出了大家感兴趣的问题:
“最令你难忘的生日礼物是什么?
你收到过以外的礼物吗?
”这两个问题一下子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
然后,引出课题,让学生根据课题提问。
接着就用设计问题让学生找答案的方法学习第一次意外,并感受到“我”是个爱读书的孩子,而我结识的朋友又是一个关爱“我”的人,当然是从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到的,即从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中体会。
第一次意外很快就弄明白了,第二次孩子们就更快地找到了答案:
14岁生日那天,高尔基给“我”寄来了两本书。
并且“我”还知道了以前结识的那位朋友竟然是高尔基!
我就问学生;
“一个大作家,竟然记得一个只见过一次面的孩子的生日,这说明了什么?
所以第二次意外,更能让人体会到高尔基具有怎样的品质呢?
”课文理解到如此程度就可以了。
孩子们学得很轻松,这全是因为感兴趣所致呢。
古诗《江畔独步寻花》教学反思——《引导学生在诗中找到春天的感觉》
《畔独步寻花》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组诗中的第五首。
杜甫是的风格以及代表作加上他所处的背景都是有必要再介绍的,只是拣重点的介绍。
如他生在唐朝由盛到衰的时期,所以他的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有关杜甫的名句或诗,如:
“战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又如,他的另一首《江畔独步畔独步寻花》“黄寺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经过这样的环节,学生的学习兴致已经上来了,这时,我趁势提问:
“春暖花开的季节里,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春游!
”“踏青!
”“捉蝴蝶!
”“采野花!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呀!
“是呀,作者和我们一样,在春天这个美好的时光里,他来到什么地方散步游玩呢?
然后发生了什么事呢?
”让学生先从诗题中找答案,地点:
江畔——江边。
“独步”怎样讲?
——独自一人。
“干什么”——寻花:
寻到花后会怎样?
会接着赏花。
连起来说说课题的意思就明白了,而且,感觉对整个诗的大意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接下来,让学生读诗,读流利。
我描述意境,让学生跟着我的述说一边想象,一边填空。
“有一天,诗人独自一人来到江边散步,不知不觉中来到了(
黄师塔
)前,只见江水滔滔不绝地从塔前向(东)流去。
诗人沐浴在春光里,阵阵春风拂来,不禁感觉有点困倦,好想找个地方靠一靠,休息一下。
突然,一阵芳香扑鼻而来,是人的困意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
顺着香味找去,一片桃花出现在作者眼前,尽管这些花无人看管,却开得那么灿烂,无论深红的还是浅红的,都显得那么可爱。
我这样以讲述,学生好像游了一趟桃园呢!
最后再读诗,学生读得情深意浓。
《乐园二》格言教学反思——《联系新旧知识,增加信息量》
语文课改的重要核心和要求就是要整合课程,增加学生课堂的信息量,使课堂达到高效、实效。
乐园二中的名言是根据第二组关于读书话题而出的,两句格言也是与“读书”有关的。
既讲了读书的方法。
又强调了多读书多积累的重要。
第一句“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
”就谈到了“由粗略地读到细细品读”的方法,反复温习度过的书,才能更深地理解其中的内容。
而第二句“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强调了广泛地度各种书、多积累才能写出好文章的道理。
所以在引导学生理解这两句格言的意思后,我就引导学生背出以前读过或见过的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
我读上句,让学生接下句。
分别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而且复习后,让学生将这三句中的一二句与乐园中的第二句联系起来读,去发现他们的共同之处;
第三句与乐园中的第一句显然是一类的,意思也相近,所以,将补充的与新知识联系起来学,不仅增加了学生的信息量,还帮助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并学会了运用。
《嫦娥奔月》教学反思——《几点令我兴奋的收获》
不知为什么,上完《嫦娥奔月》一课后,心情久久无法平静。
是因为紧张?
怎么可能!
俺都久经沙场了!
是兴奋?
原来如此。
细细回想这节课的流程,我给自己打的等级是“甲”。
原因嘛,一二三条!
反正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
首先成功的是实现了“长文短教”的目标,而且效果非常好。
《嫦娥奔月》是一篇故事性较强的民间故事,又是学生很感兴趣的神话故事。
为了让学生感受完整的故事情景和人物形象,所以从备课开始,我就精心设计教案。
每一个步骤,每一个教学环节我都反复推敲、琢磨:
既要考虑教学环节的精简,又要考虑如何呈现对重点段的处理以及对难点的突破过程,还要预测每个环节所需的时间、板书内容的呈现……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由于每个环节都是自己深思熟虑的结果,所以,讲起课来真有行云流水般的感觉!
一气呵成地上完了《嫦娥奔月》的教学,学生的参与踊跃,表达的热情一路升高,台上台下融为一体,课堂氛围令听课者倍受感染。
令人满意的第二方面是对重点段的恰当处理。
我没有按惯例顺着文字一段一段地学习课文,而是从重点段入手展开教学的。
文中配有一幅紧扣课题的插图——嫦娥奔月图,那么描写这幅图的一段文字自然而然就是重点了:
“嫦娥吃了仙药,突然飘飘悠悠地飞了起来。
她飞出了窗子,飞过了洒满银辉的郊野,越飞越高。
碧蓝碧蓝的夜空挂着一轮明月,嫦娥一直朝着月亮飞去。
”在如何将图文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插图直观性作用的问题上,我是煞费心思一番。
围绕高年段语文教学的特点,无论是观图还是语段学习,都要体现“总分总”原则。
首先出示ppt嫦娥奔月图,提出看图要求“图上最引人注目的女子——(学生齐说:
)嫦娥在干什么?
她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这两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嫦娥的外在美。
点一两名学生回答后,就让学生找到“文中描写这幅图的文字自由读一读。
”再点人读,接着“老师也想读了。
”师读的目的也是给学生做示范,所以读时语调放缓慢,语气放低沉一些。
并且让学生闭着眼听,还提出听的要求:
“你听了老师的读能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接着,请学生说说是“哪些词语引发了你的想象?
”引导学生完整表达出由文字引发的画面。
我给学生开头:
“这是八月十五的晚上,一轮……月光照亮了(
),照亮了(
),还照亮了(
)。
吃了仙药的嫦娥却飘飘悠悠地(
),她不得不离开美丽的人间,离开亲爱的丈夫……”“这真是一个令人伤感的故事呀!
嫦娥为什么会奔向月亮呢?
她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请大家默读四五自然段,说说外表美丽的嫦娥具有什么品质?
”这样很自然地过渡到了四五自然段的学习。
第三点个让人自我陶醉的方面是将嫦娥与逢蒙机智的周旋情景通过对话演出来。
用课件设计好逢蒙威逼嫦娥时说的话,让学生来演嫦娥,把嫦娥可能说的话对出来,以表现出嫦娥的机智,并通过对话表演,是学生明白“周旋”在此处的含义是“拖延时间。
”这个过程无疑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
既让学生直观感受了逢蒙的奸诈贪婪和嫦娥的机智,又让学生理解了“周旋”的意思。
学到这里,再让学生通过“你觉得嫦娥可以用哪些词来形容她?
”这个环节进行总结。
学生说到了“舍己为人”这个词。
所以老师顺势小结说:
“正因为有了嫦娥的舍己为人,才有了美好的中秋节。
”接着,再回到第六自然段,体会嫦娥奔月时复杂的心情:
欣慰、遗憾、留恋……
这节学生热情参入的四十分钟很快就结束了。
我自己也感觉良好,因为,我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现了“长文短教,高效低耗”的教学目标。
7、《“我终于回来了”》教学反思——《课题成了切入点》
因为本课的课题是文中主人翁——钱学森回国后说的一句话,因此打上了引号。
这个给了我启发;
何不从此下手呢?
于是,板书课题后,我没有急着说什么,而是让学生齐读两遍后,请大家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没?
”有人举起了小手:
“题目打上了引号。
”“为什么会打上引号呢?
这个我又是谁呢?
请快速浏览课文。
”在交流中,大家弄明白了,“我”是指钱学森。
这句话是钱学森回国后说的一句话。
接着我又问:
“从终于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似乎有些明白了“终于”的意思是:
好不容易。
所以,我引导学生连起来说:
“在这里是说——钱学森好不容易回到了祖国。
那么,他为什么要回国?
谁又阻止他回国?
请再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又是从哪些方面写的呢?
”这样,从课题入手,就可以进一步往下学习了。
8、《丰碑》教学反思
——《理解课题字面意后直奔重点》
“请大家看老师写一个字——碑,看看这个字儿的右边共有几笔?
”铃声一停,为了吸引大家的注意力,我就提出了这个要求,还因为“碑”字右边很多学生本来就写不清楚。
再请人读准音,并组词:
石碑。
我又说:
“刻在石碑上的文字叫什么?
”“对,叫碑文。
所以还可以组碑文这个词。
”“大家见过特别高大的石碑没?
”于是,我给大家介绍了耸立在天安门广场上了“二七英雄纪念碑”。
并且,将课题板书完整——丰碑,让学生试着说说“丰”在这儿应该怎样理解。
连起来说说“丰碑”的意思:
“高大的石碑”。
“课文里含有丰碑的句子吗?
请自由读课文,把有关句子画出来。
是呀,《丰碑》一课中含有丰碑的句子是:
“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显然,这句话是这篇课文的中心句.。
教学时,我引导同学们说出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接着以“为什么说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这个问题突破全文,交待学习任务。
根据学生认知基础,设置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习需要.因此,我首先让同学们读课文一,二自然段并思考:
“红军队伍遇到了怎样的困难?
”让学生知道将军最担心的是:
“这支队伍能不能经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吗?
”接着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后最后一个自然段,并着重理解反问句:
“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这时,学生自然而然会想:
“将军不是担心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得住考验的吗?
现在怎么说胜利一定属于这支队伍。
这是为什么?
”这样一来,就把原来的学习任务变成了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了学习兴趣,也就可以拓宽学生参与学习的面了。
所以,这种直奔重点的学习效率非常好。
9、《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教学反思——《教学生写诗》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是一篇极具爱国热情的现代诗歌。
在诗歌中,诗人热情讴歌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现代改革开放的取得的成就。
对学生有鼓舞作用,能激发起孩子们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
那么,在教学中,首先注重激发学生的激情和自豪感。
问“当你看到我国的运动健儿取得冠军,五星红旗随着国歌声冉冉升起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这种时候多吗?
”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打开记忆的闸门,奥运会场上一次次令人激动、自豪的情景浮现在眼前。
再深情地读课题两遍。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当学到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的后半截叙写历史人物的部分时,不仅引导学生了解每个人物的出处,还帮助孩子们了解人物的贡献,也就是知道他们为什么成了史册上万古不朽的人物的原因。
然后,让学生补充知道的名人,如:
王羲之、李白、杜甫、苏轼……鲁迅、老舍……最后,带着孩子们模仿文中的表达格式也来写几句,如:
“我是中国人——在我的民族中,有万古不朽的李白、杜甫、苏轼、王羲之……还有鲁迅、老舍、巴金、冰心……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这个环节即落实了写的训练,也激起了学生写诗的兴趣。
让他们懂得了:
其实写诗并不难。
诗词讲究的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
这比较符合中国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意象与意境是中国所特有的理解和概念。
意象一般是对文字所描写的物象的感受和体会,意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氛围中达到的一种境界,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意象与意境的创造不是由作者一个人来完成的,意象与意境需要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诗人以文字将物象跃于纸上,对于物象的感受由读者来完成。
在教学张志和的《渔歌子》一课时,我特别注意了诗人“跃于纸上”的“物象”(我们常说“景物”),并和学生一起进入张志和的“桃花流水”,我提了这样几个问题引导学生:
1、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还精通音律,都说他“词中有画,画中有词”,那么,你从他的《渔歌子》里看到了哪些景物呢?
2、不仅仅是景物,还有丰富的色彩,你都看见了哪些颜色呢?
3、都说“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可是,我似乎听见了……也闻见了……?
4、请把你感受到的美好的让你陶醉的画面写下来吧。
在引导学生走进张志和的“桃花流水”时,我们得品味诗人的心境了。
1、张志和为什么会“斜风细雨不须归”呢?
(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来体会。
)
2、将张志和哥哥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与张志和的《渔歌子》对比欣赏,强调“狂风浪起且须还”、“斜风细雨不须归”,进一步感受诗人陶醉于山水的悠闲自在。
3、张志和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说他钓的是什么呢?
读到这里,我和学生们都早已身临其境了,任清风抚面,任芬芳扑鼻,只仰望白鹭展翅,只俯看桃花带露随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