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必考题型专题04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类型及判断方法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731882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9.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必考题型专题04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类型及判断方法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必考题型专题04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类型及判断方法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必考题型专题04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类型及判断方法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必考题型专题04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类型及判断方法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必考题型专题04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类型及判断方法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必考题型专题04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类型及判断方法文档格式.docx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必考题型专题04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类型及判断方法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必考题型专题04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类型及判断方法文档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必考题型专题04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类型及判断方法文档格式.docx

来表示被动关系。

在动词前用"

或又在动词后加"

引进主动者。

它的形式是:

见+动词"

或者"

见+动词+于+主动者"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

为+主动者+动词"

为+主动者+所+动词"

:

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

(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⑷用"

受“”被“”受……于"

被(受)+动词"

被(受)+动词+于+主动者"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

也表被动)(司马迁《屈原列传》)

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张溥《五人墓碑记》)

二、古代汉语中无标志的被动句:

指句子不含有被动词的被动句,也叫做是意念被动句,这种被动句没有明显的标志,但翻译时需要翻译成被动句。

①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资治通鉴》)这里的"

逼兵势"

被兵势所逼"

的意思。

②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

注意点:

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

的形式很相近,如:

冀君实或见怒也。

(《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

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

见谅"

等就是此种用法。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陈情表》)其中的"

不表示被动,可以理解为"

我"

还有,"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孔雀东南飞》"

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同上)上面的两个"

都相当于代词"

,指的是刘兰芝,后面都接动词。

这是一个难点,注意理解掌握。

三、省略句

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在古汉语中,省略现象更为普遍,而且按照现代汉语习惯,一些不能省略的成分也都省略了。

1、主语的省略,就是把主语省略掉。

⑴承前省

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柳宗元《捕蛇者说》)

⑵蒙后省

沛公谓张良曰: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司马迁《鸿门宴》)

⑶自述省

(予)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柳宗元《愚溪诗自序》)

⑷对话省

(孟子)曰:

'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王)曰:

不若与人。

2、谓语的省略,就是把谓语省略掉。

①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鼓)

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3、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例如: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修饰语的省略](《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

[中心词的省略](《荀子》)

4、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

①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

(《左传.肴之战》)

②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③屠惧,投(之)以骨。

(蒲松龄《狼》)

5、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①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战国策.千金市马)

②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③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

又试之(以)鸡,果如臣言。

(蒲松龄《促织》)

④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陶渊明《桃花源记》)

⑤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

(《邹忌讽齐王讷谏》)

6、分句的省略例如:

①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亦可至远),功在不舍 

(荀子《劝学》)

四、倒装句

(一)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1、动+以+宾。

[来源:

Zxxk.Com]

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

2、动+于(乎,相当"

)+宾。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

劝学》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形+于+宾。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张衡传》

4、介词宾语后置:

介词"

以“”于“”乎“”自"

等后面带上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短语。

这种介宾短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前边充当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却多数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充当补语。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师说》

(二)主谓倒装

古汉语中为了强调谓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一般常用逗号将主谓隔开。

感情较强烈;

谓语由形容词充当。

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甚善矣,子之治东

阿。

《晏子治东阿》

渺渺兮予怀。

《赤壁赋》--我的心思飘得很远很远。

快哉此风!

《黄州快哉亭记》

(三)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举例:

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

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

时人莫许之也。

2、疑问句中疑问词作宾语。

沛公安在?

(《鸿门宴》)(应为"

沛公在安"

3、以"

是之"

为标志。

何陋之有?

(《陋室铭》)(应为"

有何陋之"

(四)定语后置

1、"

之…者…"

为标志,即"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的形式。

马之千里者。

(《马说》)

2、"

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如: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中心词+数量词。

⑴"

闻道百"

(庄子《秋水》)

⑵"

铸以为金人十二"

(《过秦论》)

4、"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经典例题★★

一、【2019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

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

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

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

卒母闻而哭之,曰:

“非然也。

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

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

“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

”起对曰:

“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

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

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武侯曰:

“善。

”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

魏置相,相田文。

吴起不悦,谓田文曰:

“请与子论功,可乎?

”文曰:

“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

属之于我乎?

”起默然良久,曰:

“属之子矣。

“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

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

于是南平百越;

北并陈蔡,却三晋;

西伐秦。

诸侯患楚之强。

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

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

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

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曰:

(2)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答案】

(1)田文说:

“这就是我的职位比您高的原因啊。

”吴起这才明白在这方面不如田文。

(2)等悼王一死,王室大臣发动骚乱,攻打吴起,吴起逃到楚王停尸的地方,附伏在悼王的尸体上。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本题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与特殊句式的翻译:

(1)“所以”,……的原因。

第一处“乃”,就是。

第二处“乃”,才。

”是判断句式。

(2)“及”,等到。

“作乱”,发生骚乱。

“走”,逃跑。

“之”,到。

参考译文:

吴起是卫国人,善于用兵,奉事鲁国国君。

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君任命他做了将军,率领军队攻打齐国,把齐军打得大败。

鲁国就有人诋毁吴起说:

“鲁国虽然是个小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

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鲁君要是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

”鲁君怀疑吴起,疏远了吴起。

这时,吴起听说魏国文侯贤明,想去奉事他。

魏文侯就任用他为主将,攻打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

吴起做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

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吸吮浓液。

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就放声大哭。

说:

“往年吴将军替他父亲吸吮毒疮,他父亲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就死在敌人手里。

如今吴将军又给他儿子吸吮毒疮,我不知道他又会在什么时候死在什么地方。

”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打仗,廉洁不贪,待人公平,能取得所有将士的欢心,就任命他担任西河地区的长官,来抗拒秦国和韩国。

魏文侯死后,吴起奉事他的儿子魏武侯。

武侯泛舟黄河顺流而下,船到半途,回过头来对吴起说:

“山川是如此的险要、壮美哟,这是魏国的瑰宝啊!

”吴起回答说:

“殷纣的领土,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边,黄河流经它的南面,因为他不施仁德,武王把他杀了。

由此看来,政权稳固在于给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

”武侯回答说:

“讲的好。

”吴起做西河守,取得了很高的声望。

魏国设置了相位,任命田文做国相。

吴起很不高兴,对田文说:

“请让我与您比一比功劳,可以吗?

”田文说:

“国君还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亲附,百姓不信任,正当处在这个时候,是把政事托付给您呢,还是应当托付给我?

”吴起沉默了许久,然后说:

“应该托付给您啊。

田文死后,公叔出任国相,娶了魏君的女儿,却畏忌吴起。

吴起怕招来灾祸,于是离开魏国,随即就到楚国去了。

楚悼王一向就听说吴起贤能,刚到楚国就任命他为国相。

于是向南平定了百越;

向北吞并了陈国和蔡国,打退韩、赵、魏三国的进攻;

向西又讨伐了秦国。

诸侯各国对楚国的强大感到忧虑。

以往被吴起停止供给的疏远王族都想谋害吴起。

等悼公一死,王室大臣发动骚乱,攻打吴起,吴起逃到楚王停尸的地方,附伏在悼王的尸体上。

攻打吴起的那帮人趁机用箭射吴起,同时也射中了悼王的尸体。

等把悼王安葬停当后,太子即位。

就让令尹把射杀吴起同时射中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

由于射杀吴起而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

二、【2019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3题。

衡州新学记

[宋]张孝祥

先王之时,以学为政,学者政之出,政者学之施,学无异习,政无异术。

自朝廷达之郡国,自郡国达之天下,元元本本,靡有二事。

故士不于学,则为奇言异行;

政不于学,则无道揆法守。

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朝斯夕斯,不耕不耘,则无所得食,而有卒岁之忧。

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

道德一而风俗同,惟是故也。

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

居处之安,饮食之丰,训约之严,先王之时未必有此;

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一视薄书期会①之事,则曰:

“我方为政,学于何有?

”嗟夫!

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其学与政之分与!

国家之学至矣,十室之邑有师弟子,州县之吏以学名官,凡岂为是观美而已?

盖欲还先王之旧,求政于学。

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则士大夫与学者之罪也。

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中迁之城南,士不为便,而还其故,则自前教授②施君鼎。

石鼓之学,据潇、湘之会,挟山岳之胜。

其迁也,新室屋未具。

提点刑狱王君彦洪、提举常平郑君丙、知州事张君松,皆以乾道③乙酉至官下,于是方有兵事,三君任不同而责均,虽日不䞹暇,然知夫学所以为政,兵其细也,则谓教授苏君总龟,使遂葺之。

居无何而学成,兵事亦已,环三君之巡属,整整称治。

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而余独表而出之,盖乐夫三君识先王所以为学之意,于羽檄交驰之际,不敢忘学,学成而兵有功,治有绩,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

凡衡之士,知三君之心,则居是学也,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

不但为科第之得,而思致君泽民之业。

使政之与学复而为一,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

明年八月旦,历阳张某记。

(选自《于湖居士文集》)

[注]①期会:

按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

②教授:

学官名。

③乾道:

宋孝宗年号。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

(2)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

(3)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

(1)这就是人伦得以明了、教化得以成功的原因。

(2)那么我哪能不替他们讲出来,来劝导那些施政却不知道学习的人呢?

(3)不只三位官员的愿望是这样,或许国家也将从这里有所收获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

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

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

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1)中,“此……也”,判断句;

“所以”,古今异义,……的原因;

“明”,明了;

“成”,成功。

(2)中,“则”,那么;

“安得”,怎么能;

“为”,介词,替;

“之”,代词,他们;

“言”,说;

“以”,目的连词,来;

“劝”,劝导;

“夫”,那些;

“为政”,施政;

“而”,却;

“学者”,古今异义,学习的人。

(3)中,“不惟”,不只;

“望”,愿望;

“如此”,像这样;

“抑”,或许;

“于是”,古今异义,从这里;

“获”,收获。

先王的时候,用学习作为为政之道,学习源于为政的需要,而为政又是学习的结果。

学习没有怪异的习惯,政令没有怪异的方法。

从朝廷到郡国,从郡国到天下,追根究底,离不开这两件事。

所以士人不求学,就会有诡异的言行;

政令不源于学习,就不会有准则法度。

君臣之间从上到下,对待我们的办学,犹如农人有田地,早上这样,晚上也这样,不耕耘,就没饭吃,年终时就有忧虑。

这就是人伦得以明了、教化得以成功的原因。

道德划一且风俗等同,就是这个缘故呀。

后世之人学习,大概兴盛于先王之时。

仪容举止之安详,饮食之丰富,教诲约束之严格,先王之时未必达到这个地步;

然而只是为了学而学,只是为了施政而施政,整天聚在一起,贪图安逸,所追求的不过是能够通晓经文,以取得科举登第,得到功名后,昔日所学习的东西,很快废弃忘却。

一旦看到书本或按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之事,就说:

“我刚从政,有什么好学的?

”唉!

后人提到治理天下的人常常不敢仰望先王之时,大概是因为学习与为政分开了!

国家办学之道已经很完备了,十户的小地方有老师和弟子,州县的官吏用办学作为扬名之道,难道仅仅全是为了观美吗?

大概想恢复先王的旧道,通过学习来施政。

只是最终没能符合上司的心意,这是士大夫与求学之人的错呀。

衡州的学校叫石鼓书院什么的,其由来已久,中途曾经迁到城南,士人认为不方便,又搬回原来的地方,这事来自前教授施君鼎。

石鼓的学校,占据潇、湘之要道,挟带着山岳之名胜。

它搬迁时,还没有新教室。

提点刑狱王彦洪、提举常平人郑君丙、知州张君松,都于乾道乙酉年上任,这时正有战乱,三人职责不同但责任均担,虽每天忙得要死,然而都知道办学是为政之本,战乱只是小事,就授命教授苏总龟,让他马上修葺学校。

不久学校修成,战乱也结束,环视三人的地盘,整齐严谨,太平无事。

战乱结束且太平无事,未必立马是学习所致,而我上表称赞他们,大概是欣赏他们三人懂得先王重视学习的原因,在军情紧急之际,仍然不敢忘记办学,学校修成并且治兵有功,治理地方有政绩,那么我哪能不替他们讲出来,来劝导那些施政却不知道学习的人呢?

衡州全部士人,知晓三人的心思,就住在这所学校里,不只是专心学习,还学习以后的为政之道;

不只为了科举登第,还想到报效君王,泽被苍生之业。

使为政与学习再次合而为一,不只三位官员的愿望是这样,或许国家也将从这里有所收获吧!

三、【2018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重到沭阳图记

袁枚

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

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

余宰沭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

今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见招,十月五日渡黄河,宿钱君接三家。

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与谈乃父事,转不甚晓。

余离沭时,渠裁断乳故也。

夜阑置酒,闻车声啍啍,则峄亭遣使来迎。

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

食倾,望见百雉遮迣,知沭城新筑。

衣冠数十辈争来扶车。

大概昔时骑竹马者,俱龙钟杖藜矣。

越翌日,入县署游观,到先人秩膳处,姊妹斗草处,昔会宾客治文卷处,缓步婆娑,凄然雪涕,虽一庖湢、一井匽,对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

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

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

憬然重提,如理儿时旧书,如失物重得。

邑中朱广文工诗,吴中翰精鉴赏,解、陈二生善画与棋,主人喜论史鉴,每漏尽,口犹澜翻。

余或饮,或吟,或弈,或写小影,或评书画,或上下古今,或招人来,或呼车往,无须臾闲。

遂忘作客,兼忘其身之老且衰也。

居半月,冰霰渐飞,岁将终矣,不得已苦辞主人。

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束缰靷毕,握手问曰:

“何时再见先生?

”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

嗟乎!

余今年七十有三矣,忍欺君而云再来乎?

忍伤君而云不来乎?

然以五十年前之令尹,朅来旧邦,世之如余者少矣;

四品尊官,奉母闲居,犹能念及五十年前之旧令尹,世之如吕君者更少矣。

离而合,合而离,离可以复合,而老不能再少。

此一别也,余不能学太上之忘情,故写两图,一以付吕,一以自存,传示子孙,俾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

孟子曰:

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提笔记之,可以风世①,又不徒为区区友朋聚散之感也。

【注】①风世:

劝勉世人。

(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节)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2)伯夷、柳下惠那样的高风,百代之后的人听到,也能奋发,更何况亲受熏陶的人呢?

【解析】第二句考查句子的翻译能力,其中涉及到一个判断句,“…者”。

这句话的得分点:

“奋”,奋发;

“而”,连词,表递进;

“于”,介词,引出对象;

“亲炙”,亲受熏陶、直接受到教诲或传授。

古代的人常常对他从前所管辖的地区再三表达其意。

大概是贤能的人视民如家,做官而不能忘了他所管辖过的地方,这个地方的百姓,也不能忘了他吧。

我治理沭阳两年,乙丑年,调迁到白下。

现在是戊申年了,有感于吕观察吕峄亭多次写信邀请,我在十月五日渡过黄河,住宿在钱接三家。

钱接三是当时的东道主,他的父亲钱鸣和瘦且两腮长有胡子,钱接三在容貌上很像他的父亲,与他谈起他父亲的事,接三不太清楚。

我离开沭阳的时候,是钱接三才断奶的原因啊。

夜深摆置酒席,听到缓缓的车声,这是吕峄亭派遣使从前来迎接我。

天快亮的时候,行驶了六十里,吕峰亭在十字桥迎接,两人(见面)十分欣喜,便驱车一同前往。

一顿饭的功夫,望见城墙遮列,知道是沭阳城新的建筑。

士绅几十人争着前来扶车。

大多是以前朋友,现在全都老态龙钟拄着手杖了。

过了第二天,进入县署游览,到父母用膳的地方,姊妹斗草的地方,昔日宴会宾客处理文卷的地方,缓缓行走泪眼婆娑,悲伤泪下,即使是一庖一湢、一井一匽,面对它们也不禁生情,也不能自我解说这是什么缘故。

有张、沈两个官吏前来,年龄都是八十多岁了。

说起当时判决某个诉讼案件,入帘介绍某个案卷,我完全不回忆起来了。

重提又突然醒悟,如同整理儿时旧书,如同失物重得。

县里朱广文擅长诗,吴中翰精通鉴赏,解、陈二人善长绘画与下棋,主人喜欢谈论史鉴,常常到深夜,嘴巴仍然滔滔不绝。

我或饮,或吟,或弈,或写小影,或评书画,或上下古今,或招人来,或呼车往,没有片刻的清闲。

于是忘记了自己是作客,同时忘了自己身体已经又老又衰了。

过了半月,渐渐下起了冰霜,年将末了,不得已苦苦告辞主人。

主人仍送至之前相迎的地方,代为备办礼物,整顿好车马,握手问我说:

“什么时候再见先生?

”我不能回答,并非不想回答,是不忍回答啊。

哎!

我今年七十三了,忍心欺骗他而说再来吗?

忍心伤他的心而说不来吗?

然以五十年前的令尹身份,再来旧邦,世上像我这样的人很少了;

四品高官,侍奉母亲闲居,仍然能想着五十年前的旧令尹,世上像吕峄亭这样的人更少了。

离然后合,合然后离,离可以复合,但是老了不能再变少了。

此次一别,我不能学太上忘情,所以做了两幅图,一幅送给吕峄亭,一幅留给自己保存,传示子孙,使他们知道官员可以重来,可以去想念他们,迎接旧官员如同迎接新官员一样,那主人也是可以去想念的。

孟子说:

伯夷、柳下惠那样的高风,百代之后的人听到,也能奋发,更何况亲受熏陶的人呢?

提笔写下这件事,可以用它来劝勉世人,又不仅仅为区区朋友聚散之感啊。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留侯论

【宋】苏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老人也,其事甚怪;

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世人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事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获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哉?

其身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