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考题型文言文虚词用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77130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4.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考题型文言文虚词用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必考题型文言文虚词用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必考题型文言文虚词用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必考题型文言文虚词用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必考题型文言文虚词用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考题型文言文虚词用法.docx

《必考题型文言文虚词用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考题型文言文虚词用法.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考题型文言文虚词用法.docx

必考题型文言文虚词用法

必考题型——文言文虚词用法

必考题型——文言文虚词用法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项王按剑而跽曰:

”客何为者?

”(《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妪每谓余曰: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而后】才,方才。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

(三)何:

通“呵”,喝问。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

呵问他是谁何。

意思是检查盘问。

)(《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沛公大惊,曰:

”为之奈何?

”(《鸿门宴》)

【何乃】译为“怎能”

阿母谓府吏:

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几寒乎?

欲食乎?

(《项脊轩志》)

技盖至此乎?

(《庖丁解牛》)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

(《鸿门宴》)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说》)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以吾一日长乎尔。

(尔:

比。

盖进乎技矣。

(《庖丁解牛》)(乎:

比)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前一个“乎”:

在;后一个“乎”:

比。

吾尝疑乎是。

(乎:

对。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论语》)(乎:

对。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4.【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师说》)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

(《廉颇蔺相如列传》)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不能作宾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缺例文)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乃尔】译为“这样”。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5.【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

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

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秦王恐其破壁。

(《廉颇蔺相如列传》)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

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

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孔雀东南飞》)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游褒禅山记》)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呜呼!

其信然邪?

其梦邪?

其传之非其真邪?

(《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

6.【且】

(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例: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六国论》)

3.让步关系,尚且,还。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鸿门宴》)

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4.并列关系:

又,又……又……,一面……,一面……

示赵弱且怯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有怠而欲出者,曰:

”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孔雀东南飞》)

2.暂且,姑且。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孔雀东南飞》)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

例: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

7.【若】

(一)动词,像,好像。

(二)用作代词。

1.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

你们这些)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

(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

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岳阳楼记》)

8.【所】

(一)名词,处所,地方。

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

(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2.表示原因。

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

【所谓】所说的。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师说》)

9.【为】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

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过秦论》)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廉颇蔺相如列传》)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

(《论语》)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

(《过秦论》)

2.以为,认为。

此亡秦之续耳。

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3.判断词,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廉颇蔺相如列传》)

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

(《孔雀东南飞》)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吾属今为之虏矣。

(《鸿门宴》)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2.介绍原因或目的。

为了,因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