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问答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718065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0.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案例问答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案例问答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案例问答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案例问答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案例问答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案例问答Word格式.docx

《案例问答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案例问答Word格式.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案例问答Word格式.docx

(1)依存于传统金融工具。

(2)借助跨期交易。

(3)具有杠杆效应。

(4)具有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

(5)套期保值和投机套利共存。

2004年12月1日,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航油)发布公告:

公司正在寻求法院保护,以免受债权人起诉。

此前公司出现了5.5亿美元的衍生工具交易亏损。

由于它与9年前的巴林银行一样,案发新加坡,一样由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失控所引起,所以业界称之为中国版的“巴林事件”。

曾经是国企跨国经营的楷模止损不及时导致爆仓事件冲击波及企业内外导致石油产品市场化进程缓慢对国企境外子公司从事境外期货交易监管收紧导致中国在世界各地上市公司信誉受损导致公司经营陷入困境

三、案例分析

1.企业的快速扩张不能寄希望于投机

2.忘记规则势必满途风险

3.不要将金融杠杠利用到极致

4.国家放松对国企的监管即意味着放纵

5.不仅要建立内控制度,而且要执行内控制度

第十九章|、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

教学重点:

1.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的成因2.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的后果

3.俄罗斯金融危机的启示

教学难点:

案例分析国际金融监管的新措施

第十九章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

案例19——1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

金融开放就是指在这种历史潮流推动下,各国实施对外开放的金融政策,拆除各种金融壁垒,放松金融管制,解除对国际资本流动的限制,促使本国金融市场实现国际化。

金融开放一方面加速了资本国际流动,便利了国际贸易和投资,为跨国公司的金融活动拓展了天地,促进投资国和东道国的经济曾长;

另一方面又加重了经济和金融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不对称性,消弱了有关国家央行货币政策的自主性。

降低了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增强了短期资本流动的投机性和金融业竞争的激烈性,从而威胁到各国金融体系的安全,并加剧了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金融开放步伐加快,但国内金融制度和金融监管却未跟上。

因此发生了一系列金融危机。

如:

(1)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

(2)1997年的亚州危机。

(3)1998年的俄罗斯金融危机。

(4)1999年的巴西金融危机。

(5)2001年的阿根廷金融危机。

随着入世后中国金融市场的大门进一步打开,资本项目下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将逐步实现,人民币升值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压力越来越多。

在这种形势下,如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保障金融体系安全,就成为中国金融开放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在这方面,由于俄罗斯与中国同属经济体制转轨的国家,俄罗斯金融危机的教训,值得中国引以为鉴。

研究俄罗斯金融危机发生的经过、原因和对策,对于探讨中国在金融开放进程中如何采取正确的保护策略,保障自身的金融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案例内容1.俄罗斯金融危机发生的全过程

第一次金融风波发生在1997年10月到11月中旬。

第二次金融风波发生在1998年5月到6月中间。

第三次金融风波发生在1998年8月到9月。

2.俄罗斯金融危机发生的后果

第一、国内居民存款损失一半。

第二、大批国内商业银行,尤其是大银行损失惨重。

第三、外国投资者损失惨重。

第四、危机波及欧美、拉美,形成全球效应。

三、案例分析1.俄罗斯金融危机发生的成因

(1)财政收支连年赤字,债务负担沉重。

(2)金融秩序混乱,本币信用低下,银行呆账过多。

(3)资源品出口受阻,粮食产量下降,工业生产萎缩。

(4)政局动荡,加速危机爆发。

(5)俄罗斯政府应对危机失误。

2.俄罗斯金融危机的启示

(1)国家的经济改革和金融开放要循序渐进,分阶段完成。

(2)要处理好经济改革和开放条件下的经济独立问题。

(3)要理顺投资机制,处理好不良债权,避免陷入债务泥潭。

(4)要有效的增强本币信誉,提高金融市场化程度,积极推行汇率改革。

案例19——2国际金融监管的新措施

金融监管具有两面性:

一是对金融创新有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对金融发展与金融创新也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监管采取了以下新措施“1.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要求,统一监管标准,以实现全球金融监管体系的统一、协调和健全。

2.金融监管主体由多元化向单一化发展,不断强化各国央行的监管职能。

3.重视对金融衍生工具的监管,加强对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防范。

4.建立严密的金融监管制度,实现监管制度的系统化、规范化、法制化。

(1)对注册登记的监管

(2)对银行资产负债比率的监管

(3)监管方法由多样化逐步趋向统一(4)监管制度的不断规范

5.注重对银行业风险的集中监管,实行存款保险制度。

借鉴国际金融监管的经验,强化我国金融监管力度是当务之急。

进一步强化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能建立一个高效权威的金融监管组织体系:

一是建立一个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

二是建立金融机构的自律监管体系。

三是建立社会监管体系。

在强化金融监管中促进衍生金融市场的稳定和有序发展

建立存款保险公司,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建立和健全金融监管法规,保障金融体系的安全、高效运行

一、基本原理1.货币政策中介指标选择标准

(1)相关性

(2)可控性(3)可测性

(4)有效性(5)适应性

2.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分类与候选对象

(1)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分类

各国央行在选择货币政策指标时,一般讲其分为两类:

第一类指标是货币政策工具最直接的控制对象,央行能够对它们进行严密控制;

第二类指标是间接受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但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联系比第一类指标更为密切。

第一类指标为近期指标(又称操作目标)

第二类指标为远期指标(又称中介目标)

(2)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候选对象

可选择的货币政策中介指标主要有:

利率和货币供应量。

20世纪4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美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可分为四阶段:

1.1942——1951年:

利率盯住

2.1951——1960年:

关注货币市场状况

3.1970——1981年:

关注货币总量

4.1982——1994年:

由侧重货币总量向利率回归

1.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不是一成不变的

2.央行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具有高度发言权

3.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与经济的膨胀和紧缩密切相关

4.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需考虑经济制度和金融制度的差异

5.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使产出与物价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疏远

案例16——2美、中两国公开市场业务运作比较

1.公开市场业务的概念与功效

(概念略);

其功效:

可以调节货币量,放松银根或抽紧银根,进而调节经济。

它通常是逆经济风向行事。

公开市场业务的主要作用:

(1)调控银行准备金和货币供应量

(2)影响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

(3)与再贴现政策配合使用,可以提高货币政策效果。

2.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目标与优缺点

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政策目标:

一是维持稳定的货币政策,又称为保卫性目标;

二是实现货币政策的转变,又称为主动性目标。

公开市场业务的优点:

一是完全由央行所掌握和控制;

二是可用较小的规模和步骤操作,能灵活精巧的进行,能较为准确地达到政策目标;

三是可以进行经常性、连续性操作,具有较强的弹性和伸缩性;

四是有较强的逆转性,即发现操作中的错误,可以及时纠正;

五是操作迅速,见效快。

正是因为公开市场业务具有以上优点,所以成为多数国家央行经常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公开市场业务的缺点:

一是操作较为细微,技术性强,政策意图的告示作用较弱;

二是需要以较为发达的有价证券市场为前提。

1.美国公开市场业务运作

(1)美国公开市场业务运作由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负责。

(2)美国公开市场业务工作流程在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交易部进行。

2.中国公开市场业务运作:

我国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具有以下特点:

1.操作目标明确。

2.交易对象有所增加。

3.交易工具不断扩大发展。

4.交易品种丰富。

5.交易方式有所完善。

6.适时下调回购招标利率。

7.招标数量大幅增加。

三、案例分析1.公开市场业务已成为西方国家货币政策主要工具

2.中国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取得一定成效

(1)实现了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目标,进而实现了货币政策的要求。

(2)初步形成了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进行货币政策传导的机制。

(3)配合财政政策的实施,减少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4)大力推动了银行同业间债券业务的发展。

3.公开市场业务的有效性必须建立在一定条件之上

4.必须正视中国公开市场业务发展中的诸多制约因素:

(1)我国现行货币政策框架和传导机制制约着公开市场业务的发展。

(2)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公开市场业务效果的发挥。

(3)我国货币市场处于起步阶段,公开市场业务通过货币市场传导货币政策意图有一定的局限性。

(4)目前的债券结算系统和资金支付体系,以及债券交易清算方式不能满足公开市场业务发展的需要。

案例16——3美国滞涨时期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搭配

1.滞涨是高通胀与低增长交织并存的一种经济现象。

2.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各有特点

宏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制约程度不同。

政府支出的增减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作用比较强劲,而税收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比较缓慢。

政策效应的时效不同。

货币政策由央行决定,作用快,内部时滞短。

而财政政策从提案到议会通过,要经过一段长时间,内部时滞长。

政策影响范围不同。

财政政策影响面大,货币政策影响面小。

政策的阻力大小不同。

如增税与减少财政支出阻力大,而货币政策阻力小。

3.宏观宏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搭配的常用方法

(1)双松

(2)双紧(3)紧财政,松货币(4)松财政,紧货币

面对滞涨这一顽症,美国各界政府分别采取了如下措施:

尼克松对付滞涨的“新经济政策”;

福特对付滞涨的微观税收政策;

卡特对付滞涨的高利率政策;

里根对付滞涨的宽财政、紧货币政策

1.凯恩斯主业为滞涨的生存埋下了祸根

2.货币主义蒋滞涨变为现实

3.滞涨是一个经济顽症

第十七章金融发展与金融改革

1.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1.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的反思

2.案例分析中国金融深化的得与失

案例17——1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的反思

20世纪70年代,金融深化理论在全球得到推广。

二、案例内容1.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的主要内容

(1)放松对金融的管制和干预。

(2)取消或部分取消利率限制。

(3)放宽信贷政策。

(4)发展资本市场。

(5)允许汇率浮动。

(6)放松对资本流动的限制。

2.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收获的不仅仅是惊喜

(1)1994年12月~1995年3月墨西哥金融危机。

(2)1997年7月的东南亚危机。

总结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实践的经验与教训,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金融深化理论的有效性需要重新验证

放松利率和资本流动的管制需要稳步推进

金融深化必须与加强金融监管相结合

金融深化必须与金融制度的变迁相结合

金融深化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相配套

案例17——2中国金融深化的得与失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的改革和建立,我国的金融体制需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深化:

使资金作为商品进入市场;

融资主体自主融资融资价格由市场决定实行间接调控机制

中国金融深化主要围绕着“一家银行、一种信用、一个市场、一种管理办法、一个价格、一个空间”这6个一展开的。

1.打破大一统的单一银行制度

2.打破单一银行信用形式

3.打破单一间接融资市场

4.打破单一直接管理金融的方式和方法

5.打破单一金融市场价格体系

6.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国际化战略

三、案例分析1.中国金融深化的成就辉煌(表现在以下5方面)

(1)金融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成就。

(2)金融组织制度改革取得重大成就。

(3)金融市场改革取得重大成就。

(4)金融业务与工具改革取得重大成就。

(5)金融技术进步取得重大成就。

2.中国金融深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金融监管协调性有待加强。

(2)市场化的程度还有待加强。

(3)金融机构内部经营机制有待进一步转换。

(4)抵御金融风险的屏障还有待于强化。

(5)金融市场结构不十分合理。

(6)金融机构的治理尚不完善。

第十三章、货币供给

案例13——12004年前三季度中国货币供给状况及金融宏观调控

一、基本原理:

1.金融宏观调控具有重要性2.金融宏观调控具有复杂性

二、案例内容:

1.货币信贷概括:

2004年前三季度,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

快增长,金融宏观调控取得成效,金融平稳运行。

货币信贷总体上继续向着金融宏观调控预期的方向发展。

(1)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

(2)储蓄存款同比少增加。

(3)贷款增量稳步回升,新增贷款结构进一步改善。

(4)基础货币增幅回落。

(5)货币市场利率基本平稳。

2.货币政策操作

(1)加强流动性分析预测,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2)再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3)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

(4)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5)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和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

(6)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窗口指导”,促进优化贷款结构。

(7)大力发展金融市场。

(主要措施有:

加强金融市场法制建设、增加金融市场交易品种、引进更多的市场参与者、鼓励金融创新)

(8)积极推动金融企业改革。

(9)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三、案例分析:

1.2004年前三季度金融宏观调控的特点(略)2.需要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1)利率是宏观调控的有力杠杆,但由于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客观状况以及存在的种种障碍性因素所致,利率改革效应不够理想。

(2)“温和”“软着陆”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有待验证。

(3)抑制经济过热,投资膨胀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案例13——21998~2003年我国货币供应量及其变化

1.货币供给的形式(我国分三个层次)2.货币供给的渠道

(1)银行是货币供给的总渠道。

(2)货币供给量的决定(货币需求、财政体系、企业行为、居民行为对货币供给量决定)

1.1998~2003年分阶段货币供应量及其变化。

2.1998~2003年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状况。

1.1998~2003年我国货币调控方法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2.1998~2003年我国货币供应呈现出先紧后松的趋势。

3.1998~2003年货币间接调控的手段仍有待完善。

4.1998~2003年我国货币调控滞后现象比较明显。

第十四章、货币供求均衡

1.经济波动决定货币波动的基本原理2.货币供应波动是超越体制和发展阶段的普遍现象3.正确认识货币供应波动规律的意义

1.货币供应波动的国内比较2.货币供应波动的国际比较

3.案例分析2003年度中国国际收支状况

案例14——11954~1991年中国货币供应波动的国内和国际比较

1.经济波动决定货币波动

(1)经济增长呈现为经济周期。

(2)经济波动与货币波动相互呈现作用与反作用关系。

2.遏制货币波动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

1.货币供应波动的国内比较

2.货币供应波动的国际比较

比较研究结构证明:

我国货币供应周期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震荡幅度大。

1.货币供应波动是超越体制和发展阶段的普遍现象

2.正确认识货币供应波动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有助于科学地预测与计划国民经济活动。

(2)有助于执行稳定的货币政策。

(3)有助于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提高经济效益。

案例14——22003年度中国国际收支状况分析

国际收支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全部交易的

系统记录。

国际收支包括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与外汇储备增减等具体内容。

通常以国际收支平衡表集中反映。

分析国际收支平衡表可以看出一国的国际收支顺、逆差状况。

近年来中国的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国际储备大幅增长产生了人民币升值压力。

2003年,中国战胜了非典疫情,多种自然灾害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带来的严峻困难,国民经济较快发展,对外贸易大幅增长,利用外资继续保持较大规模,国际收支状况良好,既反映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保障了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国际经济金融的安全。

(可见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各个项目)

根据以上资料,对于2003年中国国际收支状况可做如下分析和评估:

1.中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是国际收支状况良好、顺差规模增大的基础

2.经常项目和利用外资快速增长,直接推动了国际收支顺差的扩大

3.本外币正向利差和人民币汇率稳定,吸引境外资金调回和大量外资流入

4.净误差与遗漏转移至贷方,套利资本流入规模增大

第十五章、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1.通货膨胀的基本原理2.通货紧缩的基本原理

1.案例分析日本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通货紧缩

第十五章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案例15——12004年:

中国再次应对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实际需要量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

西方货币理论将通货膨胀划分为:

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结构型、混合型、财政赤字型、信用扩张型和国

际传播型七种类型。

中国针对经济转型的具体国情,针对通货膨胀的成因,又提出了“体制说”和“摩擦说”等新的解释。

2003年5月,中国政府由于担心通紧影响国内经济发展和就业形势,出台了许都措施。

然而到2003年末,物价骤升,通胀形势不容乐观。

国际上,随着全球经济复苏,主要经济体的通胀压力在加大。

美、欧等央行已将反通胀作为主要政策目标。

二、案例分析:

中国经济在2004年经历了一场有惊无险的轻度通货膨胀。

诱发通

胀的原因是粮食价格上涨带动了食品价格上涨,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和国内投资过热导致工业品出厂价上涨。

案例15——2日本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通货紧缩

日本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通货紧缩是个典型案例。

了解这次通

货紧缩的产生和发展、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对策,从中汲取教训,对于中国防治通货紧缩大有裨益。

自1991年泡沫经济崩溃以来,日本经济步入了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萧条时期,这一时期日本的物价水平、货币供应量和GDP表现出以下特征:

1.一般物价水平缓慢上升甚至负增长。

2.货币供应量的变化。

日本自1991年以来已经出现了货币流通量紧缩的现象。

失业率也进入了高位警戒线。

使日本经济陷入了长期衰退。

日本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大国,其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通货紧缩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其成因主要有:

1.泡沫经济的破灭是日本通货紧缩的根本原因

2.政府判断失误使得通货紧缩持续和加重

3.日本汇率的长期升值压力引起了“进口推动型通货紧缩”

4.技术进步使得生产成本下降,引起“成本拉下型通货紧缩”

对于通货紧缩的治理,日本的经验是:

理顺货币传导机制,消除影响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障碍,加大制度创新力度,进行金融体制改革,只有这样,货币政策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当然,在治理通货紧缩时,还应采用相应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如减少税收、增加公共投资等,促进经济发展。

案例10——1英格兰银行从商业银行发展成中央银行

央行是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具有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金融调控与监管的银行等职能。

1.央行产生的重要原因

(1)政府对货币财富和银行控制的需要。

(2)统一货币发行权。

(3)集中信用的需要。

(4)集中票据清算的需要。

(5)统一金融监管的需要。

2.央行的发展:

中央银行的发展经历了初创、普遍推行和强加管理三个时期。

1.英格兰银行的建立:

1694年建立的英格兰银行,它是世界上第一个现代央行。

央行的历史演进可概括为:

第一、早期的央行都是由普通银行自然演进而来。

第二、货币发行逐步集中,并形成垄断。

第三、作为政府干预经济和市场的工具。

第四、逐步演变为其他商业银行的最后贷款人。

第五、最后确立为央行需要法律上的支持。

案例10——2美联储的金融支付系统

金融支付系统——也称清算系统、支付清算系统。

是一国或地区对经济活动产生的交易者之间、金融机构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进行清偿的一系列组织安排。

作为一国支付系统的核心,央行支付系统主要有四方面内容“

1.提供账户服务。

2.运行和管理支付系统。

3.为私营清算系统提供差额清算服务。

4.提供透支便利。

1.美国支付系统的建立和发展

1853年10月美国52家银行在华尔街进行了首次票据交换,标志着美国票据交换所支付系统的成立。

其建立时间比伦敦晚了80年。

2.美国当前支付系统的特点:

(1)法律框架完备

(2)支付系统众多,服务机制发达。

(3)支付工具多样化,高科技化。

(4)支付系统庞大健全。

美国联邦金融支付系统对我国的启示:

1.我国地域广阔,经济活动复杂,需要学习更多跨国、跨地区金融支付系统的知识和原理。

2.任何一个支付系统都存在一定风险,美联储支付系统的管理,为我国央行防范此类风险提供了借鉴。

3.防范突发事件对金融支付系统的影响。

4.支付系统电子化后,保证支付系统安全能力要求更高,美国在此方面表现突出,值得我们学习。

第十一章、其他金融机构

1.投资基金的概念和含义;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