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717641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0.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是在党中央领导下,凝聚全省人民,集聚发展要素,形成全方位合力的重大战略举措;

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省干部群众不断总结、探索、创新的重大成果。

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全省上下谋求发展的共识、服务全局的合力、应对风险的气势、攻坚克难的精神进一步增强,呈现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趋势。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发展先进生产力,提高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推动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两大战略的实施,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谋划区域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服务祖国统一大局、全国发展大局的积极步骤。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充分反映福建人民立足祖国统一大业、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的强烈责任意识,有利于发挥福建与台湾地缘近、史缘久、血缘亲、文缘同、语缘通、商缘广的独特优势,进一步发展闽台关系,加强闽台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更好地做台湾人民的工作,增强台湾民众对祖国大陆的向心力、认同感;

有利于推动台湾海峡区域经济融合,实现互利双赢,促进海峡经济区的形成;

有利于增强区域整体经济实力,促进区域经济联动发展和共同繁荣。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突出科学发展观的指导。

始终着眼于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注重依靠科技进步调整经济结构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始终着眼于“五个统筹”,在发展中统筹、在统筹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始终着眼于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科教进步、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生活富裕。

——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集中体现。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福建山海资源得天独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社会事业更加进步的现实基础,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突破各种风险,在国际和国内发展的大格局中找准福建的位置,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实力竞争中掌握发展的主动权,赢得竞争优势,加快发展步伐,使战略机遇期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和繁荣的重要时期。

——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遵循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战略布局的理论和方针,突出福建作为两岸三地和两大三角洲联结点的重要地位,积极应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国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将推进与两大经济区的对接,加强分工协作,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中国东南沿海区域的整体经济实力;

进一步发挥我省作为内陆地区出海口的重要功能,加强与内地的经济联系,拓展经济腹地和市场空间,更好地在全国区域经济总体布局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发挥对台优势,扩大闽台经贸、科技、文化交流;

着力加强与港澳、珠三角、长三角和内地省区的合作,积极拓展发展空间;

着力实施工程带动、发展县域经济、加快产业集聚、壮大中心城市、提升民营经济、转变政府职能,增强区域综合实力;

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现代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区域资源优化配置;

着力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把海峡西岸建成促进祖国统一的重要前沿、两岸三地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区域性重要制造业中心、现代物流中心、科技教育文化中心,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二)基本原则

1、突出发展。

坚持抓住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不动摇,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努力保持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不断提高综合经济实力,以发展凝聚人心、树立形象。

2、突出对台。

坚持发挥独特优势,加强对台工作,进一步扩大闽台经贸合作,密切闽台各项交流,积极推动两岸实现直接双向全面“三通”,促进祖国统一。

3、突出统筹。

坚持统筹兼顾,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统一,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4、突出创新。

坚持与时俱进,加大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力度,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为加快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增添新的活力。

5、突出为民。

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让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6、突出落实。

坚持求真务实,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提高工作实效,说到做到,说好做好,以良好的作风扎实推动各项工作。

(三)总体目标

1、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面推进对外经济、科技和文化合作与交流,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对外贸易商品和市场结构不断优化,外经贸发展促进体系更加完善。

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步伐加快。

区域经济联系不断扩大,闽台合作水平进一步提升,闽港闽澳合作全面发展,与长三角、泛珠三角的协作更加密切,与内地和其它省区的交流更加广泛。

2、开创统筹协调发展新局面。

以推进城镇化实现城乡和地区协调发展,形成协调、合理的城镇体系,中心城市的幅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城乡差别逐步缩小。

以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实现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化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以生态省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环境优化,资源利用率提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3、实现经济社会全面繁荣新成就。

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保持比全国高1—2个百分点,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经济总量不断壮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加快新型工业化,建成现代制造业基地。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就业充分。

推进依法治省进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比全国提前三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率先实现现代化。

三、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态势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以福建为主体,涵盖周边区域,对应台湾海峡,具有自身特点、自然集聚、独特优势的区域经济综合体。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要形成以下发展态势:

——延伸两翼、对接两洲。

发挥福州省会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构建闽江口城市圈,壮大闽东北一翼;

发挥厦门经济特区的龙头作用和泉州侨乡工贸中心城市的先导作用,构建闽南三角城市圈,壮大闽西南一翼。

以南北两翼的发展,推动与长三角、珠三角的合作,带动闽西北一片,实现东南经济板块资源整合、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提升东南沿海整体经济实力。

——拓展一线、两岸三地。

依托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发挥日益壮大的中心城市、产业集群的幅射作用,提升沿海实力,拓展内陆腹地,强化沿海意识,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区域整体竞争能力。

扩大闽台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的合作,全面提升闽港闽澳合作水平,强化经济发展的互补性、兼容性,构筑区域经济制高点,形成外资密集、内外结合、带动力强的经济区域。

——纵深推进、连片发展。

发挥福建重要出海口优势,开拓发展腹地和市场空间,密切与内陆地区的联系,加快构筑区际交通和信息网络,促进生产要素流动集聚,增强极化与扩散效应,推动省际协作,实现共同发展。

——对外开放、服务全局。

抓住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强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往来和技术交流,激发创新活力,充分运用侨力资源,提升开放层次,提高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为全国发展大局、祖国统一大业作出更大贡献。

四、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要任务

(一)构建竞争力强的产业支撑体系

产业发展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依托。

要以市场为导向、高新技术为支撑、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不断推动产业集聚,着力培育产业集群,建设海峡西岸制造业重要基地,形成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基础产业相互配套、紧密协作、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结构。

1、壮大战略产业。

以延伸产业链和壮大产业集群为突破口,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积极承接生产力水平先进地区的产业转移,加快培育发展对国民经济具有主导性、支撑性、基础性影响的战略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

重点发展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和网络产品、数字音像产品、通信终端设备、显示器件及新型元器件等主导产品,加快福厦沿海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推动一批重点企业增资扩产,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做强做大。

石化产业。

围绕加快“炼化一体化”工程的建设,抓好以湄洲湾及厦门海沧为中心的大型石化基地建设,重点发展石油化工,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及其深加工,精细化工等主导产品,形成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石化产业集群。

汽车工业。

大力发展汽车和零配件产业集群,突出东南汽车、金龙客车等品牌优势,加强闽台汽车行业及与跨国公司的战略合作,搞好产业分工与协作,加快三明、泉州等汽车零配件生产基地建设,推动汽车产业成为制造业的龙头。

船舶工业。

加快泉州船厂等工程建设步伐,加强厦门造船厂、马尾造船厂、东南造船厂等企业的改造升级,鼓励和规范民营修造船业的发展,提高修造船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促进造船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工程机械制造业。

以装载机、叉车、港口机械等优势特色产品为龙头,加快厦门及龙岩、三明、漳州等生产基地发展,形成若干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和一批与之配套的专业化生产企业,力争成为国家重要的工程机械产业基地。

电力产业。

充分利用区位和港口条件,合理布局电源建设,稳步扩大产能,优化电网结构,加快形成煤、水、气、风、核和可再生能源相结合的多元化电力供应系统,实现电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加大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力度,完善质量、标准、计量体系,推广使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

围绕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关联度,壮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层次,培育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增加产品技术含量,推进产品升级换代,争创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扩大国内外市场占有率。

林产工业。

以林纸一体化建设为突破口,引进先进技术,加大低定量高级彩色新闻纸生产,提高中高档包装纸及纸板比例,开发特种用纸的新领域;

推进林板一体化,重点开发木竹与其他材料复合的新板种和人造板二次以上精深加工系列产品,积极开发林产化工产品,争取若干产品在全国具有较强的市场占有能力。

纺织服装工业。

以化纤、纺织、印染、服装、产业用纺织品等优势产业为纽带,以开发面料为突破口,大力推行新技术、新工艺,提升纤维、纺织、织造和染整技术,重点培育若干个产业集群、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化市场。

建材工业。

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石材产业集群和建筑陶瓷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新型墙体材料、浮法玻璃和玻璃深加工,加快淘汰落后水泥工艺,促进建材工业市场竞争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冶金工业。

整合冶金企业,延伸产业链,引导大型企业在沿海落户。

增加技术创新投入,促进技术进步,推动冶金行业向高端领域发展。

电机电器制造业。

以电机、输变电配电设备及线缆系列产品为重点,加快形成福州、厦门、南平、福安等输配电及控制设备、电工器材、中小型电机生产基地。

轻工产品制造业。

加快发展食品、塑料、鞋帽、箱包、工艺品等轻工产品制造业。

重点开发生产功能性、保健性食品和生物工程食品,提高综合利用、深度加工和食品卫生水平;

以复合型、节能型、环保型、功能性材料为重点,发展中高档鞋用材料、包装材料以及汽车、电子电气用塑料材料及制品,形成全国塑料制品生产基地;

引导鞋帽、箱包及伞制品生产企业向专业园区集中,扩大品牌效应,提高市场竞争力,形成全国重要生产基地;

推进工艺品产业化经营,保存传统特色,吸纳现代技艺,发展地方特色产品。

3、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以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为载体,加大先进技术自主开发、引进、吸收力度,以重大工程为龙头,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

光电产业。

以新材料和器件为先导,推动半导体、光显示器、光通信、光存储、光输入输出和光电子应用产品的发展,加快厦门光电子产业化基地、泉州微波通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培育光电子产业链,提高研发技术水平,力争成为国内有较大影响的光电子产业基地。

软件产业。

以应用软件开发为先导,推动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企业生产管理软件、财务管理软件、多媒体教育软件、通信软件、游戏软件以及医疗信息管理、人口管理、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等产品的推广应用,大力引进和培养软件人才,提升和扩大软件园,努力建成国家重要的软件基地。

生物制药产业。

以现代生物技术为先导,优先发展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合成技术,推动基因工程药物、多肽类药物和海洋药物等开发生产。

发挥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技术优势,培育生物医药、现代中药和化学原料药产业集群。

环保产业。

以水和空气污染防治技术、废物处理及综合利用技术、环保监测监控仪器设备制造为重点,充分发挥烟气除尘、脱硫、垃圾焚烧、污水处理等环保技术优势,培育壮大环保产业集群。

4、加快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发展。

重视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积极发展优势农产品种养及加工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具有比较优势、技术含量高的食品生产和深加工产业集群。

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股份合作组织、行业协会,培育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

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和原产地产品保护工作,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展三大产业带。

蓝色产业带。

发展浅海滩涂名优水产品健康养殖,控制药物残留,推进沿岸工厂化海珍品养殖、港湾生态式大型围网、拦网养殖和大型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产业化,发展远洋渔业、栽培渔业、水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渔业,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绿色产业带。

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大力发展畜牧业和林、果、竹、茶、菌等绿色产品和优势产业,形成规模经济,培育品牌农产品。

高优农业产业带。

发展设施农业、精品农业、观光农业,突出发展花卉、果蔬产业,拓展农产品加工业,建成闽东南特色农业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5、构建“五区两带”旅游发展格局。

整合海峡西岸旅游资源,不断扩大武夷山、厦门鼓浪屿、湄洲妈祖文化、泉州海丝文化、福建土楼、上杭古田会址红色之旅、福州昙石山古文化遗址和船政文化、宁德白水洋奇观、泰宁大金湖、漳州火山地质公园等品牌的影响,建设闽南商贸滨海旅游区、闽北生态文化旅游区、闽中商务休闲文化旅游区、闽东山海畲乡民俗旅游区、闽西客家文化红色旅游区以及东部滨海蓝色生态旅游带、西部绿色生态旅游带。

以市场促销为手段、旅游节庆活动为载体,塑造区域旅游形象。

抓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建设,规范旅游服务,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

不断开发旅游产品,延伸旅游产业链,促进旅游业结构调整、转型和升级。

加快旅游业的对外开放,积极推进统一的旅游大市场建设。

6、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

大力发展物流、金融、会展、会计、律师、公证、保险、咨询、电信以及社区服务、农村服务等服务业,加快社会中介组织建设,形成广覆盖、多层次、多功能、高效便捷、服务优良、门类齐全的社会服务体系。

重点建设福州、厦门、泉州物流枢纽中心、若干个重要物流节点和一批现代物流园区、现代化大型物流配送中心,构建不同能级的现代物流配送圈,发展第三方物流。

进一步发展地方特色金融,丰富金融市场产品,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促进各类金融市场发展,实现经济、金融良性互动。

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培育市场定位准确、科技含量高、影响面广的大中型专业展会,不断提高会展业的产业化、市场化水平。

优化房地产供应结构,加快发展装饰装修服务业,规范发展物业管理,促进房地产持续健康发展。

整合现有行业协会、同业公会、商会、事务所等中介组织,引入国内外知名专业中介机构来闽设立分支机构和合作开展业务,加强行业自律管理,加快中介组织市场化、规范化步伐。

7、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科学规划海洋产业布局,综合协调各类海洋资源开发,逐步形成海岸带、海岛、近海、远洋等多层次的海洋开发格局。

合理开发利用滨海石英砂、建筑陶瓷、地下热水等资源,加快与海洋密切相关的海盐及海洋化工、海洋机械等产业的发展,力争在海洋生物工程、海洋能、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等领域有重大突破。

以海洋生物工程、海洋能、海洋工程、海水综合利用为重点,加快实施滨海矿业、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科研开发等重大工程建设。

(二)构建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基础设施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先决条件。

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安排,推进“两港”(海港与空港)、“两源”(电源与水源)和“六网”(铁路网、高速公路网、信息网、电网、供排水网和燃气管网)的建设和发展,形成适度超前、功能完善、协调配套、高效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环境。

1、建立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以港口、铁路、高速公路、进出省公路通道建设为重点,加快构建“畅通、安全、高效、舒适”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增强海峡西岸经济区对外对内交流能力和国防交通保障能力。

海港。

合理利用和保护港口资源,进一步完善港口布局发展规划,形成大中小港口相结合、大中小泊位相配套的港口体系,建设规模化、大型化、集装箱化、信息化程度较高的港口群。

重点建设厦门湾、福州港、湄洲湾等年吞吐量超亿吨的大型深水港口,加快发展厦门海沧港区、嵩屿港区、漳州招银港区、古雷港区,福州罗源湾港区、江阴港区、松下港区、闽江口内港区,湄洲湾秀屿港区、肖厝洋屿港区、斗尾港区,宁德三都澳港区、沙埕港区等,提高内河航运能力,开辟以厦门湾、福州港为主枢纽、物流成本低、腹地纵深不断拓展的水陆联运大通道。

加大重大港湾的协调与整合力度,统一岸线使用、统一港湾规划、统一航道管理,加快建设组合港,实现厦门湾、湄洲湾港口一体化。

到2018年建成两个吞吐量达亿吨大港,港口年吞吐量达3亿吨以上,其中集装箱吞吐量1200万标箱,港口总体能力基本适应国民经济发展要求;

到2020年建成三个吞吐量达亿吨大港,港口年吞吐量达6亿吨。

结合港口周边城市的功能定位,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合理协调港口与城市、港口与产业的发展关系,实现“以港兴城”,推动临港产业发展。

铁路。

重点加快赣龙、温福、福厦、漳潮、龙厦、向莆等进出省通道和省内支线工程建设,完善铁路网骨架,提高路网等级和运行能力,加快建成福建沿海快速铁路,实现与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与江西等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城际快速客运系统的连接。

加快建设现代化铁路枢纽与客货运输中心,形成线路通畅、功能完善的铁路运输网络。

高速公路。

重点加快京福、龙长、浦南、泉三、宁邵、永武、永宁等高速公路以及连接县城、重要旅游区、沿海港口等的支线、连接线建设,形成连通全部设区城市和大部分县(市)、连接周边省区的高速公路主骨架,构建“三纵四横”高速公路网。

普通公路。

重点建设二级以上省级干线,构建连接全省各市、县(区)和大型空海港的高等级公路网,逐步完善“八纵九横”省级干线路网布局,并与高速公路主骨架网相衔接,县级行政中心基本可在1小时内通高速公路。

加快形成主干线、干线、支线相连接,高效便捷的公路交通网络,实现重要城市、工农业生产中心、交通枢纽和主要海陆口岸相连通。

空港。

完善机场的基础配套设施,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扩大民航服务领域,充分发挥机场的综合营运能力。

形成以福州、厦门国际机场为主,晋江、武夷山、连城等中小机场为辅的干、支线机场相结合的空港体系。

依托大型空港,发展飞机维修及改装、现代物流业等空港经济。

2、建立现代化信息传输网。

加快推进“数字福建”建设,按照突出应用、面向市场、网络共建、资源共享、技术创新、有序竞争的发展思路,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推进信息网络宽带化和高速互联。

制订统一的技术标准、信息标准、互联互通标准和法规条例,推进电信、广播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和综合管理,形成以公用网为主干、与专用网互联互通的信息高速公路。

建设以光缆为主、微波为辅,覆盖城乡的高速、灵活、可靠的智能化传送网,以异步传输模式为核心的宽带、智能、多媒体通信网,加快用户接入网建设,优化基础传输网络结构和服务功能,加快发展移动互联网,推进广播电视的数字化与宽带化。

提高信息网络综合服务能力。

中心城市要以率先实现信息化为目标,发展公用信息平台,建设市民生活、社会保障、公共交通、空间地理、社会治安、防灾减灾等信息管理系统。

建设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和各部门信息资源管理、信息应用系统,建成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电子政务网络。

建立完善的电子货币支付体系,健全物流配送系统,推进电子商务网建设。

积极调整电信市场结构和业务结构,完善快速立体邮运网络,提高邮电通信网综合能力。

3、提高能源保障能力。

积极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和布局,加快清洁、高效电源的合理布点和建设,进一步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新能源,加强煤炭等能源储备,建立以煤炭为基础、电力为重点、多种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保障体系。

加快电源点建设。

按照电力建设适度超前的原则,重点抓好福建LNG总体工程、福建南埔电厂、龙岩坑口火电厂、宁德大唐、华能电厂三期、福州可门、福州江阴、漳州后石电厂三期、厦门嵩屿电厂二期等大型火电工程和尤溪街面电站、宁德洪口电站、仙游抽水蓄能等一批水电工程的建设,推进福建核电站工程的前期工作。

到2018年电力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电力结构进一步优化。

优化电网结构。

加快主干电网、地区电网工程、县城电网改造,建设宁德至华东第三回550千伏输变电线路和福建与广东联网工程。

加强县(市、区)变电站建设。

建立安全、稳定、可靠的电网,建成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安全可靠、高效低耗、管理科学的供电体系。

4、建设城市基础设施。

以方便居民生活、优化人居环境、营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竞争力为目标,加强城市对外交通和内部道路的衔接,提高城市道路建设标准,配套建设无障碍设施,抓好过境交通和连接高速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等大交通网络的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