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解读Word格式.docx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解读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解读Word格式.docx(8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
现有客户管理不足、潜在市场需求开发不够,可能导致客户丢失或市场拓展不利;
客户档案不健全,缺乏合理的资信评估,可能导致客户选择不当,销售款项不能收回或遭受欺诈,从而影响企业的资金流转和正常经营。
第一,企业应当在进行充分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合理细分市场并确定目标市场,根据不同目标群体的具体需求,确定定价机制和信用方式,灵活运用销售折扣、销售折让、信用销售、代销和广告宣传等多种策略和营销方式,促进销售目标实现,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
第二,建立和不断更新维护客户信用动态档案,由与销售部门相对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对客户付款情况进行持续跟踪和监控,提出划分、调整客户信用等级的方案。
根据客户信用等级和企业信用政策,拟定客户赊销限额和时限,经销售、财会等部门具有相关权限的人员审批。
对于境外客户和新开发客户,应当建立严格的信用保证制度。
(三)销售定价
销售定价是指商品价格的确定、调整及相应审批。
定价或调价不符合价格政策,未能结合市场供需状况、盈利测算等进行适时调整,造成价格过高或过低、销售受损;
商品销售价格未经恰当审批,或存在舞弊,可能导致损害企业经济利益或者企业形象。
第一,应根据有关价格政策、综合考虑企业财务目标、营销目标、产品成本、市场状况及竞争对手情况等多方面因素,确定产品基准定价。
定期评价产品基准价格的合理性,定价或调价需经具有相应权限人员的审核批准。
第二,在执行基准定价的基础上,针对某些商品可以授予销售部门一定限度的价格浮动权,销售部门可结合产品市场特点,将价格浮动权向下实行逐级递减分配,同时明确权限执行人。
价格浮动权限执行人必须严格遵守规定的价格浮动范围,不得擅自突破。
第三,销售折扣、销售折让等政策的制定应由具有相应权限人员审核批准。
销售折扣、销售折让授予的实际金额、数量、原因及对象应予以记录,并归档备查。
(四)订立销售合同
企业与客户订立销售合同,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以此作为开展销售活动的基本依据。
合同内容存在重大疏漏和欺诈,XX对外订立销售合同,可能导致企业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销售价格、收款期限等违背企业销售政策,可能导致企业经济利益受损。
第一,订立销售合同前,企业应当指定专门人员与客户进行业务洽谈、磋商或谈判,关注客户信用状况,明确销售定价、结算方式、权利与义务条款等相关内容。
重大的销售业务谈判还应当吸收财会、法律等专业人员参加,并形成完整的书面记录。
第二,企业应当建立健全销售合同订立及审批管理制度,明确必须签订合同的范围,规范合同订立程序,确定具体的审核、审批程序和所涉及的部门人员及相应权责。
审核、审批应当重点关注销售合同草案中提出的销售价格、信用政策、发货及收款方式等。
重要的销售合同,应当征询法律专业人员的意见。
第三,销售合同草案经审批同意后,企业应授权有关人员与客户签订正式销售合同。
(五)发货
发货是根据销售合同的约定向客户提供商品的环节。
XX发货或发货不符合合同约定,可能导致货物损失或客户与企业的销售争议、销售款项不能收回。
第一,销售部门应当按照经审核后的销售合同开具相关的销售通知交仓储部门和财会部门。
第二,仓储部门应当落实出库、计量、运输等环节的岗位责任,对销售通知进行审核,严格按照所列的发货品种和规格、发货数量、发货时间、发货方式、接货地点等,按规定时间组织发货,形成相应的发货单据,并应连续编号。
第三,应当以运输合同或条款等形式明确运输方式、商品短缺、毁损或变质的责任、到货验收方式、运输费用承担、保险等内容,货物交接环节应做好装卸和检验工作,确保货物的安全发运,由客户验收确认。
第四,应当做好发货各环节的记录,填制相应的凭证,设置销售台账,实现全过程的销售登记制度。
(六)收款
收款指企业经授权发货后与客户结算的环节。
按照发货时是否收到货款,可分为现销和赊销。
企业信用管理不到位,结算方式选择不当,票据管理不善,账款回收不力,导致销售款项不能收回或遭受欺诈;
收款过程中存在舞弊,使企业经济利益受损。
第一,结合公司销售政策,选择恰当的结算方式,加快款项回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对于商业票据,结合销售政策和信用政策,明确应收票据的受理范围和管理措施。
第二,建立票据管理制度,特别是加强商业汇票的管理:
一是,对票据的取得、贴现、背书、保管等活动予以明确规定;
二是,严格审查票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防止票据欺诈;
三是,由专人保管应收票据,对即将到期的应收票据,及时办理托收,定期核对盘点;
四是,票据贴现、背书应经恰当审批。
第三,加强赊销管理。
一是,需要赊销的商品,应由信用管理部门按照客户信用等级审核,并经具有相应权限的人员审批。
二是,赊销商品一般应取得客户的书面确认,必要时,要求客户办理资产抵押、担保等收款保证手续。
三是,应完善应收款项管理制度,落实责任、严格考核、实行奖惩。
销售部门负责应收款项的催收,催收记录(包括往来函电)应妥善保存。
第四,加强代销业务款项的管理,及时与代销商结算款项。
第五,收取的现金、银行本票、汇票等应及时缴存银行并登记入账。
防止由销售人员直接收取款项,如必须由销售人员收取的,应由财会部门加强监控。
(七)客户服务
客户服务是在企业与客户之间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对客户提出的问题,企业应予以及时解答或反馈、处理,不断改进商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以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客户服务包括产品维修、销售退回、维护升级等。
客户服务水平低,消费者满意度不足,影响公司品牌形象,造成客户流失。
第一,结合竞争对手客户服务水平,建立和完善客户服务制度,包括客户服务内容、标准、方式等。
第二,设专人或部门进行客户服务和跟踪。
有条件的企业可以按产品线或地理区域建立客户服务中心。
加强售前、售中和售后技术服务,实行客户服务人员的薪酬与客户满意度挂钩。
第三,建立产品质量管理制度,加强销售、生产、研发、质量检验等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
第四,做好客户回访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客户满意度调查;
建立客户投诉制度,记录所有的客户投诉,并分析产生原因及解决措施。
第五,加强销售退回控制。
销售退回需经具有相应权限的人员审批后方可执行;
销售退回的商品应当参照物资采购入库管理。
(八)会计系统控制
会计系统控制是指利用记账、核对、岗位职责落实和相互分离、档案管理、工作交接程序等会计控制方法,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真实、准确、完整。
会计系统控制包括销售收入的确认、应收款项的管理、坏账准备的计提和冲销、销售退回的处理等内容。
缺乏有效的销售业务会计系统控制,可能导致企业账实不符、账证不符、账账不符或者账表不符,影响销售收入、销售成本、应收款项等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第一,企业应当加强对销售、发货、收款业务的会计系统控制,详细记录销售客户、销售合同、销售通知、发运凭证、商业票据、款项收回等情况,确保会计记录、销售记录与仓储记录核对一致。
具体为:
财会部门开具发票时,应当依据相关单据(计量单、出库单、货款结算单、销售通知单等)并经相关岗位审核。
销售发票应遵循有关发票管理规定,严禁开具虚假发票。
财会部门对销售报表等原始凭证审核销售价格、数量等,并根据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确认销售收入,登记入账。
财会部门与相关部门月末应核对当月销售数量,保证各部门销售数量的一致性。
第二,建立应收账款清收核查制度,销售部门应定期与客户对账,并取得书面对账凭证,财会部门负责办理资金结算并监督款项回收。
第三,及时收集应收账款相关凭证资料并妥善保管;
及时要求客户提供担保;
对未按时还款的客户,采取申请支付令、申请诉前保全和起诉等方式及时清收欠款。
对收回的非货币性资产应经评估和恰当审批。
第四,企业对于可能成为坏账的应收账款,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规定计提坏账准备,并按照权限范围和审批程序进行审批。
对确定发生的各项坏账,应当查明原因,明确责任,并在履行规定的审批程序后作出会计处理。
企业核销的坏账应当进行备查登记,做到账销案存。
已核销的坏账又收回时应当及时入账,防止形成账外资金。
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0号—研究与开发》
研究与开发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本源,是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体现,是企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推动力。
钱学森同志曾经说过,科技创新就是自主研发拥有曾经“买不到、买不起、买回来已落后”的核心技术;
即使买到产品,也买不到产权;
买到产权,买不到知识;
买到知识,买不到人才。
由此说明,创新、产权、知识、人才是核心资源,自主创新是第一要务。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特别是为了抢抓后危机时期重要发展机遇,企业应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之路,重视和加强研究与开发,并将相关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夺得先机。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0号———研究与开发》旨在有效控制研发风险,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促进实现企业发展战略。
一、研究与开发业务流程
企业应当着力梳理研究与开发业务流程,针对主要风险点和关键环节,制定切实有效的控制措施,不断提升研发活动全过程的风险管控效能。
图1列示了一般生产企业研究与开发活动的业务流程图。
图1一般生产企业研究与开发活动的业务流程图
二、研究与开发业务的主要风险及管控措施
如图1所示,研究与开发的基本流程,主要涉及立项、研发过程管理、结题验收、研究成果的开发和保护等。
(一)立项
立项主要包括立项申请、评审和审批。
研发计划与国家(或企业)科技发展战略不匹配,研发承办单位或专题负责人不具有相应资质,研究项目未经科学论证或论证不充分,评审和审批环节把关不严,可能导致创新不足或资源浪费。
主要的管控措施:
第一,建立完善的立项、审批制度,确定研究开发计划制定原则和审批人,审查承办单位或专题负责人的资质条件和评估、审批流程等。
第二,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市场及技术现状,制定研究项目开发计划。
第三,企业应当根据实际需要,结合研发计划,提出研究项目立项申请,开展可行性研究,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
企业可以组织独立于申请及立项审批之外的专业机构和人员进行评估论证,出具评估意见。
第四,研究项目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审批,重大研究项目应当报经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集体审议决策。
审批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研究项目促进企业发展的必要性、技术的先进性以及成果转化的可行性。
第五,制定开题计划和报告,开题计划经科研管理部门负责人审批,开题报告应对市场需求与效益、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主要技术路线、研究开发目标与进度、已有条件与基础、经费等进行充分论证、分析,保证项目符合企业需求。
(二)研发过程管理
研发过程是研发的核心环节。
实务中,研发通常分为自主研发、委托研发和合作研发。
1.自主研发。
自主研发是指企业依靠自身的科研力量,独立完成项目,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消化基础上的再创新三种类型。
其主要风险包括:
第一,研究人员配备不合理,导致研发成本过高、舞弊或研发失败。
第二,研发过程管理不善,费用失控或科技收入形成账外资产,影响研发效率,提高研发成本甚至造成资产流失。
第三,多个项目同时进行时,相互争夺资源,出现资源的短期局部缺乏,可能造成研发效率下降。
第四,研究过程中未能及时发现错误,导致修正成本提高。
第五,科研合同管理不善,导致权属不清,知识产权存在争议。
第一,建立研发项目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和研发项目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
第二,合理设计项目实施进度计划和组织结构,跟踪项目进展,建立良好的工作机制,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第三,精确预计工作量和所需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第四,建立科技开发费用报销制度,明确费用支付标准及审批权限,遵循不相容岗位牵制原则,完善科技经费入账管理程序,按项目正确划分资本性支出和费用性支出,准确开展会计核算,建立科技收入管理制度。
第五,开展项目中期评审,及时纠偏调整;
优化研发项目管理的任务分配方式。
2.委托(合作)研发。
委托研发是指企业委托具有资质的外部承办单位进行研究和开发。
合作研发是指合作双方基于研发协议,就共同的科研项目,以某种合作形式进行研究或开发。
委托(合作)研发的主要风险是:
委托(合作)单位选择不当,知识产权界定不清。
合作研发还包括与合作单位沟通障碍、合作方案设计不合理、权责利不能合理分配、资源整合不当等风险。
第一,加强委托(合作)研发单位资信、专业能力等方面管理。
第二,委托研发应采用招标、议标等方式确定受托单位,制定规范详尽的委托研发合同,明确产权归属、研究进度和质量标准等相关内容。
第三,合作研发应对合作单位进行尽职调查,签订书面合作研究合同,明确双方投资、分工、权利义务、研究成果产权归属等。
第三,加强项目的管理监督,严格控制项目费用,防止挪用、侵占等。
第四,根据项目进展情况、国内外技术最新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变化情况,对项目的目标、内容、进度、资金进行适当调整。
(三)结题验收
结题验收是对研究过程形成的交付物进行质量验收。
结题验收分检测鉴定、专家评审、专题会议等三种方式。
由于验收人员的技术、能力、独立性等造成验收成果与事实不符;
测试与鉴定投入不足,导致测试与鉴定的不充分,不能有效地降低技术失败的风险。
第一,建立健全技术验收制度,严格执行测试程序。
第二,对验收过程中发现的异常情况应重新进行验收申请或补充进行研发,直至研发项目达到研发标准为止。
第三,落实技术主管部门验收责任,由独立的、具备专业胜任能力测试人员进行鉴定试验,并按计划进行正式的、系统的、严格的评审。
第四,加大企业在测试和鉴定阶段的投入,对重要的研究项目可以组织外部专家参加鉴定。
(四)研究成果开发研究
成果开发是指企业将研究成果经过开发过程转换为企业的产品。
研究成果转化应用不足,导致资源闲置;
新产品未经充分测试,导致大批量生产不成熟或成本过高;
营销策略与市场需求不符,导致营销失败。
第一,建立健全研究成果开发制度,促进成果及时有效转化。
第二,科学鉴定大批量生产的技术成熟度,力求降低产品成本。
第三,坚持开展以市场为导向的新产品开发消费者测试。
第四,建立研发项目档案,推进有关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应用。
(五)研究成果保护研究
成果保护是企业研发管理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有效的研发成果保护,可保护研发企业的合法权益。
其主要风险是:
未能有效识别和保护知识产权,权属未能得到明确规范,开发出的新技术或产品被限制使用;
核心研究人员缺乏管理激励制度,导致形成新的竞争对手或技术秘密外泄。
第一,进行知识产权评审,及时取得权属。
第二,研发完成后确定采取专利或技术秘密等不同保护方式。
第三,利用专利文献选择较好的工艺路线。
第四,建立研究成果保护制度,加强对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业秘密及研发过程中形成的各类涉密图纸、程序、资料的管理,严格按照制度规定借阅和使用。
禁止无关人员接触研究成果。
第五,建立严格的核心研究人员管理制度,明确界定核心研究人员范围和名册清单并与之签署保密协议。
第六,企业与核心研究人员签订劳动合同时,应当特别约定研究成果归属、离职条件、离职移交程序、离职后保密义务、离职后竞业限制年限及违约责任等内容。
第七,实施合理有效的研发绩效管理,制定科学的核心研发人员激励体系,注重长效激励。
后评估是研究与开发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环节。
企业应当建立研发活动评估制度,加强对立项与研究、开发与保护等过程的全面评估,认真总结研发管理经验,分析存在的薄弱环节,完善相关制度和办法,不断改进和提升研发活动的管理水平。
总之,研究与开发是企业持久发展的不竭动力,始终坚持把研究与开发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紧密跟踪科技发展趋势,是切实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强化风险管控确保工程质量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1号——工程项目》
工程项目是企业自行或者委托其他单位进行的建造、安装活动。
重大工程项目往往体现企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对于提高企业再生产能力和支撑保障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关键作用。
国有及国有控股大型企业的重大工程项目,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中更是举足轻重。
同时应当看到,由于工程项目投入资源多、占用资金大、建设工期长、涉及环节多、多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构成经济犯罪和腐败问题的“高危区”。
现实中,工程资金高估冒算,招投标环节的暗箱操作,曝光的“豆腐渣”工程,以及相关经济犯罪和腐败案例时有发生,引发社会各界对工程领域的批评和关注。
针对工程项目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1号——工程项目》全面梳理了立项、设计、招标、建设和竣工验收等主要流程(见图1),找出各流程环节的主要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管控措施。
一、工程立项
工程立项属于项目决策过程,是对拟建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对不同建设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并做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
立项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项目建设成败。
(一)工程立项流程
工程立项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编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项目评估和决策,具体流程见图2。
(二)工程立项环节的主要风险及管控措施
1.编制项目建议书
项目建议书是企业(项目建设单位)根据工程投资意向、综合考虑产业政策、发展战略、经营计划等提出的建设某一工程项目的建议文件,是对拟建项目提出的框架性总体设想。
对于非重大项目,也可以不编制项目建议书,但仍需开展可行性研究。
项目建议书的内容一般包括:
(1)项目的必要性和依据;
(2)产品方案、拟建规模和建设地点的初步设想;
(3)投资估算、资金筹措方案设想;
(4)项目的进度安排;
(5)经济效果和社会效益的初步估计;
(6)环境影响的初步评价等。
项目建议书编制完成后,应报企业决策机构审议批准,并视法规要求和具体情况报有关政府部门审批或备案。
投资意向与国家产业政策和企业发展战略脱节;
项目建议书内容不合规、不完整,项目性质、用途模糊,拟建规模、标准不明确,项目投资估算和进度安排不协调。
第一,企业应当明确投资分析、编制和评审项目建议书的职责分工。
第二,企业应当全面了解所处行业和地区的相关政策规定,以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为依据,结合实际建设条件和经济环境变化趋势,客观分析投资机会,确定工程投资意向。
第三,企业应当根据国家和行业有关要求,结合本企业实际,规定项目建议书的主要内容和格式,明确编制要求;
在编制过程中,要对工程质量标准、投资规模和进度计划等进行分析论证,做到协调平衡。
第四,对于专业性较强和较为复杂的工程项目,可以委托专业机构进行工程投资分析,编制项目建议书。
第五,企业决策机构应当对项目建议书进行集体审议,必要时,可以成立专家组或委托专业机构进行评审;
承担评审任务的专业机构不得参与项目建议书的编制。
第六,根据国家规定应当报批的项目建议书必须及时报批并取得有效批文。
2.可行性研究
企业应当根据经批准的项目建议书开展可行性研究、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
(1)项目概况;
(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市场预测;
(3)项目建设选址及建设条件论证;
(4)建设规模和建设内容;
(5)项目外部配套建设;
(6)环境保护,劳动保护与卫生防疫,消防、节能、节水;
(7)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8)经济、社会效益;
(9)项目建设周期及进度安排;
(10)招投标法规定的相关内容等。
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投资估算,是项目立项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分析项目投资经济效果的重要条件。
可行性研究报告一经批准,投资估算就是具体项目投资的最高限额,其误差一般应控制在10%以内。
缺乏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流于形式,导致决策不当,难以实现预期效益,甚至可能导致项目失败;
可行性研究的深度达不到质量标准和实际要求,无法为项目决策提供充分、可靠的依据;
第一,企业应当根据国家和行业有关规定以及本企业实际,确定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和格式,明确编制要求。
第二,委托专业机构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应当制定专业机构的选择标准,确保可行性研究科学、准确、公正。
在选择专业机构时,应当重点关注其专业资质、业绩和声誉、专业人员素质、相关业务经验等。
第三,切实做到投资、质量和进度控制的有机统一,即技术先进性和经济可行性要有机结合。
建设标准要符合企业实际情况和财力、物力的承受能力,技术要先进适用,对于拟采用的工艺,既要考虑其对产品质量的提升作用,又要考虑企业营销状况和走势,避免盲目追求技术先进而造成投资损失浪费。
3.项目评审与决策
可行性研究报告形成后,企业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或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机构,对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全面审核和评价,提出评审意见,作为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
项目评审流于形式,误导项目决策;
权限配置不合理,或者决策程序不规范,导致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第一,企业应当组建项目评审组或委托具有资质的专业机构对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