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册历年语文下学期期末测试题真题47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714164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5.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下册历年语文下学期期末测试题真题47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一下册历年语文下学期期末测试题真题47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一下册历年语文下学期期末测试题真题47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一下册历年语文下学期期末测试题真题47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一下册历年语文下学期期末测试题真题47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下册历年语文下学期期末测试题真题47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一下册历年语文下学期期末测试题真题47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下册历年语文下学期期末测试题真题47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下册历年语文下学期期末测试题真题47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3.下列论述不属于“昭君文化”的影响的一项是()

A.王昭君一身汇聚了长江文化、黄河文化、草原文化的影响,昭君文化成为沟通中国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特殊载体和象征。

B.昭君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十分丰富,已经超出传统意义上的历史范畴,融入了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

C.提出“弘扬昭君文化”课题,顺民心,合民意,不仅对挖掘民族文化遗产是一大突破,而且更加确定了王昭君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D.“中国·

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来济,扬州江都人。

父护儿,隋左翊卫大将军。

宇文化及难,阖门死之,济幼得免。

转侧流离,而笃志为文章,善议论,晓畅时务,擢进士。

贞观中,累迁通事舍人。

太子承乾败,太宗问侍臣何以处之,莫敢对。

济曰:

“陛下上不失为慈父,太子得尽天年,则善。

”帝纳之。

除考功员外郎。

十八年,初置太子司议郎,高其选,而以济为之,兼崇贤馆直学士。

帝将以武氏为后,济谏曰:

“王者立后,以承宗庙、母天下,宜择礼义名家、幽闲令淑者,副四海之望,称神祇之意。

故文王兴姒,《关睢》之化,蒙被百姓,其福如彼;

成帝纵欲,以婢为后,皇统中微,其祸如此。

惟陛下详察。

”初,武氏被宠,帝特号“宸妃”。

济与韩瑗谏:

“妃有常员,今别立号,不可。

”武氏已立,不自安。

后更谩言济等忠鲠,恐前经执奏,辄怀反仄,请加赏慰,而实衔之。

帝示济及瑗,济等益惧。

显庆初,兼太子宾客,进爵为侯。

帝尝从容问驭下所宜,济曰:

“昔齐桓公出游,见老人,命之食,曰:

‘请遗天下食。

’遗之衣,曰:

‘请遗天下衣。

’公曰:

‘吾府库有限,安得而给?

’老人曰:

‘春不夺农时,即有食;

夏不夺蚕工,即有衣。

’由是言之,省徭役,驭下之宜也。

”于时山东役丁,岁别数万人,又议取庸以偿雇,纷然烦扰,故济对及之。

二年,兼詹事。

寻坐褚遂良事,贬台州刺史。

久之,徙庭州。

龙朔二年,突厥入寇,济

总兵拒之,谓其众曰:

“吾尝絓刑罔,蒙赦死,今当以身塞责。

”遂不介胄而驰贼,没焉,年五十三。

赠楚州刺史,给灵輀还乡。

(《新唐书·

来济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累迁通事舍人迁:

调动官职,这里指升官。

B.遗之衣遗:

遗留

C.副四海之望副:

相称,符合。

D.蒙被百姓被:

惠及。

5.以下句子中,全部能直接表现来济正直耿介的一组是()(3分)

①善议论,晓畅时务②济曰:

” ③帝纳之。

除考功员外郎④妃有常员,今别立号,不可⑤省徭

役,驭下之宜也⑥遂不介胄而驰贼

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④⑤D.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来济,名门之后,幼时遭家庭变故,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但他从小立志学习,擅长议论,通晓时务,仕途升迁,官运亨通。

在处置太子一事上,他敢于直言,最终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

B.高宗执意立武氏为后,来济和韩瑗以史强谏,认为应该选择出身名门、讲究礼仪、有美德的大家闺秀为后。

在当初分封武氏的事件中,他们两人据理力争,认为另立新人,恐怕不行。

C.高宗曾经询问治国之计,

来济以齐桓公为例,献上了“省徭役”之策,既表现了他治国的才能,又显示了对百姓的爱护。

D.来济因为褚遂良事件被一贬再贬,后在突厥入侵时领兵抵抗,没穿盔甲飞马冲入敌阵,身陷敌手,以自己的生命来弥补自己的过错。

7.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宇文化及难,阖门死之,济幼得免。

(5分)

译文:

                                   

(2)太子承乾败,太宗问侍臣何以处之,莫敢对。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8--9题。

浣溪沙 

姜夔

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

雁怯重云不肯啼。

画船愁过石塘西。

打头风浪恶禁持。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门枝。

一年灯火要人归。

【说明】公元1196年除夕前五日,白石道人从无锡乘船归杭州家里,途经吴松(今江苏吴江),遂作此词。

8.历代认为“画船愁过石塘西”中的“愁”字用得极妙,请对“愁”字进行赏析。

            

          

9.全词是怎样将景和情联系起来的?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孟子曰:

“富贵不能淫,,。

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滕文公下》)

(2)以古为镜,_______________;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吴兢《贞观政要·

任贤》)

(3)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苏轼《定风波》)

(4),帘卷西风,。

(李清照《醉花阴》)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超重

肖复兴

那天到机场送人,飞往法兰克福、伦敦、罗马和巴黎的航班,密集得像雨点似地挤在一起。

大概正赶上暑假结束,大学开学在即,到处可以看到推着装有大行李箱推车的学生们,送行的父母特别多。

候机厅里,家庭的气息一下子很浓,像是客厅,相似的面孔不停地在眼前晃动。

不时有孩子进到里面去办理登机手续,家长只能够站在候机厅里等,儿行千里母担忧,他们都伸长了脖子,把望眼欲穿的心情赋予人头攒动的前方。

不时便又看见有孩子匆匆地从里面走出来,给家长一个渴望中的喜悦。

不过,我发现,匆匆出来的孩子大多并不是为了和送行的父母再一次告别,也很少见到有依依不舍的场面,那样的场面,似乎只留给了情人之间的拥抱和牵手。

站在我身边的是一位面容姣好的中年妇女,凉鞋露出的脚趾涂着鲜艳的豆蔻,这样风韵犹存的女人,在我们的电视剧里一般还要在男人怀里撒娇呢。

现在,她像是只温顺的猫,眼神有些茫然。

不一会儿,我看见一个大小伙子推着行李车,气冲冲地向她走来,没好气地对她嚷嚷道:

“都是你,让我带,带!

都超重啦!

”只听见她问:

“超了多少?

”语气小心,好像过错都在自己的小媳妇。

“10公斤!

”只有儿子对母亲才会有这样肆无忌惮。

听口音,是南方人。

于是,我看见母亲开始弯腰蹲了下来,把捆箱子的行李带解开,打开箱子,那是一大一小赭黄色的两个名牌箱。

儿子也蹲下来,和母亲一起翻箱子里面的东西,首先翻出的是两袋洗衣粉,儿子气哼哼地嘟嚷着:

“这也带!

”然后又翻出一袋糖,儿子又气哼哼地嘟嚷一句:

“这也带

”接着把好几铁盒的茶叶都翻了出来:

“什么都带!

”母亲什么话都没说,看儿子天女散花般把好多东西都翻了出来,面前像是摆起了地摊。

最后,儿子把许多衣服和一个枕头也扔了出来,紧接着下手往箱底伸了,只听见母亲叫了声:

“被子呀,你也不带了!

我有些看不过去,走了两步,冲那个一直气哼哼嘴噘得能挂个瓶子的儿子说:

“10公斤差不多了,你东西都不带,到了那儿怎么办?

”儿子不再扔东西了,母亲站了起来,一脸忧郁,本来化得很好的妆,因出汗而坍塌显出些许的斑纹。

“先去试试再说。

”我接着对那个儿子说,他开始收拾箱子,母亲则把茶叶都从铁盒里掏出来,又塞进箱里。

儿子推着行李车走了,我问那位母亲孩子去哪里,她告诉我去英国读书。

她脚下的那些东西都散落着,稀泥似地摊了一地。

这里,我身旁另一侧,又有一个女孩推着车走到她的父母身边,表情几乎和那个男孩一样气哼哼的,把车使劲推到她父亲的脚前,说了句:

“严重超重!

”父亲和刚才这位母亲一样,立刻蹲下

身子,替女儿打开行李箱,我一看,箱子里几乎全是吃的东西,而且全是麻辣食品,不用说,来自四川。

左翻翻,右翻翻,父亲权衡着取出什么好,女儿站在那里,用手扇着风,摸着脸上的汗,说着:

“这都是我想带的呀!

”这让父亲为难了,倒是母亲在旁边发话了;

“把那些腊肠都拿出来吧,那玩意占分量。

”父亲拿出了好几袋腊肠,又拿出好几管牙膏、一大罐营养品和几件棉衣,再盖箱子的时候,鼓囊囊的箱子瘪下去一大块。

女儿风摆柳枝般推着车走了,我悄悄地问母亲这是去哪儿,她说是去法国读书。

独生子女的一代,理所当然地觉得可以把一切不满和埋怨都发泄给父母。

养儿方知父母恩,他们还没到明白父母心的年龄。

他们可以埋怨父母的娇惯和期待超重,却永远不该埋怨父母对自己的情感超重。

(选自《2008年中国年度微型小说》)

11.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超重》让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画面:

儿子、女儿出国读书,在机场,父母出于爱,为孩子准备了过多的行李,结果造成“超重”。

B.孩子朝着父母大发脾气,“把一切不满和埋怨都发泄给父母”,也

有天

气热以及马上就要远离父母而心情不好的原因。

C.“母亲则把茶叶都从铁盒

里掏出来,又塞进箱里”,“左翻翻,右翻翻,父亲权衡着取出什么好”这些细节描写都表现了“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情感。

D.小说选材巧妙,情节波澜起伏,以情动人,读起来让人深感沉重。

E.小说的结尾起到了点题和揭示文章主旨的作用,表达了作者对年轻一代的期望,同时也能让读者感受到“感受爱”的重要。

12.小说中的儿子和女儿见了父母都是“气哼哼的”,其原因一样吗?

你是如何看的?

第6段写的是与前文相同的事情,这样写不重复吗?

为什么?

       

    

                                            

13.小说以“超重”为题,请探究以此为题目的好处。

14.如何看待小说中父母对子女的这种“超重”的感情?

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文学运用(20分)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契诃夫对别里科夫的描写可谓穷形尽相,这不仅得力于他高超的写作技艺,更因为他对沙皇反动统治的极端厌恶。

B.沈从文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因在《边城》中描绘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展现了豪爽与浪漫的湘西风情而名噪一时。

C.他虽然很年轻,作品也不多,但在漫画创作方面已是头角峥嵘,小有名气,受到同行的普遍赞赏。

D.有段时间,沪深股市指数波动非常大,有时一天上涨几百点,有时一天下跌几百点,涨跌幅度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随着社会的发展,加快对外太空的开发、探索和研究,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B.最近一段时间,中科院以及北大、清华等学府纷纷出台自己的学术戒律,力图在学术腐败成风的情况下,廓清弥漫在学术及科研领域的道德。

C.西方主流媒体发表评论说,欧盟能否帮助希腊成功度过债务危机将成为推动欧洲经济复苏的关键。

D.近年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将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否得到提高作为衡量学校工作得失的重要标准,以往各个学校重分数、轻素质的观念开始得以改变。

17.下列各句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曹禺,原名万家宝,中国现代剧作家,代表作品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

B.词是诗歌的一种,最初是配合音乐来歌唱的,根据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由于词的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为长短句。

C.世界名著《高老头》《奥赛罗》《大卫·

科波菲尔》《巴黎圣母院》的作者依次是巴尔扎克、莎士比亚、狄更斯和莫泊桑。

D.《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

18.自2011年5月1日起,公安部作出部署:

在全国开展严厉整治酒后驾驶交通违法行为专项行动。

在整治行动期间,各地纷纷开展“劝诫酒后驾车,安全寄语献温情”活动,请你拟写一条劝告司机不要酒后驾驶的交通标语。

求:

具有人性化和亲和力,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20个字。

(4分)

答:

                                         

19.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7分)

材料一以下是某中学老师推荐给学生的部分书目:

《繁星》《春水》《爱的教育》《伊索寓言》《童年》《宗璞散文》《论语》《莫泊桑短篇小说选》《西游记》《丰子恺散文集》《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老人与海》《刘墉作品选》

材料二以下是最受中学生喜欢的部分书目:

《哈利·

波特》《小王子》《伊索寓言》《谁动了我的奶酪》《神雕侠侣》《花季雨季》《男生贾里·

女生贾梅》《流星花园》《麦田里的守望者》《草样年华》《幻

城》《西游记》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所反映的现象。

(不超过25字)(3分)

  

(2)你对上述材料所涉

及的问题有何看法?

请简要阐述。

(4分)

 

五、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60分) 

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决定它的宽度;

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

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

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

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利用今天;

你不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力……

要求选择材料的一句话、一个角度或把握整体观点、整体思路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0—2011学年度高一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A(“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体现”不当,应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2、A(汉和匈奴50年的和平不能说就是由于昭君出塞而形成的,昭君出塞只可能是一个因素)3、D(答非所问)

附录:

文言文选段参考译文:

来济,是扬州江都人。

父亲来护儿,在隋朝任左翊卫大将军。

宇文化及发难,全家被害,来济年幼得以幸免。

辗转流离,而专心做文章,善於议论,通晓熟知时务,考中进士科。

贞观年间,多次迁任后为通事舍人。

太子李承乾失败,太宗问侍臣怎样处置,没人敢回答。

来济说:

“陛下上不失为慈父,太子得以享尽年寿,就好。

”皇帝采纳了。

授任考功员外郎。

十八年,开始设置太子司议郎,精心挑选担任此职的人,而使来济担任,兼任崇贤馆直学士。

皇帝将要立武氏为皇后,来济劝谏说:

“王者定立皇后,是为了承嗣宗庙、做天下人的国母,应该选择礼义名家、优雅贤淑的人,以符合国人的愿望,迎和神灵的旨意。

所以周文王立姒氏,《关雎》颂扬,恩泽施於百

姓,其福就像那样;

汉成帝纵欲,以婢女为皇后,国运中途衰微,其祸患就是这样。

希望陛下详察。

”当初,武氏受宠,皇帝专门为她起名号称“宸妃”。

来济和韩瑗劝谏:

“妃子有正常名额,现在另立名号,这是不行的。

”武氏已立为皇后,来济心中不安。

皇后更是谎说来济等忠诚鲠直,恐怕对先前的论奏,会怀有不安的心情,请求加以赏赐宽慰,而实际上怀恨他们。

皇帝示意来济和韩瑗皇后的意思,来济等人更加恐惧。

显庆初年,来济兼任太子宾客,进爵为侯。

皇帝曾经问统治百姓的好办法,来济说:

“过去齐桓公出游,遇见老人,给他食物,老人说:

‘请送给天下人食物。

’给他衣服,老人说:

‘请送给天下人衣服。

’齐桓公说:

‘我府库有限。

怎能所有的人都给?

’老人说:

‘春天不妨碍农事,就有粮食;

夏天不妨碍养蚕,就有衣服。

’由此来说,减省徭役,是统治百姓的好办法。

”这时山东役使民夫,每年另外增加几万人,又商议用佣钱来代替雇工,纷乱烦扰,所以来济是针对这些所说的。

显庆二年,兼任太子詹事。

不久因褚遂良事件受牵连获罪,贬任台州刺史。

很长时间后,迁任到庭州。

龙朔二年,突厥入侵,来济带兵抗拒,对部下说:

“我曾经触犯刑律,蒙恩赦免死罪,现在应当以身赎罪。

”於是不披甲戴盔而冲入贼中,战死,终年五十三岁。

追赠楚州刺史,供给灵车送回家乡。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句1分)

(1)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可以知兴替

(3)也无风雨也无晴

(4)莫道不消魂人比黄花瘦

11、B、D(B孩子朝父母发脾气主要原因是感受不到父母的“超重”的爱。

D小说选材谈不上巧妙,情节更非波澜起伏。

)(5分)

12、①原因是一样的。

都是因行李超重带来麻烦而把怨气撒在家长身上,是对长辈的爱的不理解(缺乏感受),是自私的表现。

②这样写看似重复,实际上是作者有意为之。

这样写可以突出表明独生子女不理解父母是一种普遍现象,使小说揭示的主题更具普遍意义。

13、“超重”是小说的线索;

既指所带行李超重,又指父母情感超重;

它反映了有些父母对独生子女的溺爱;

与子女对父母的冷漠、埋怨形成鲜明对比;

概括了小说的内容,揭示了小说的主旨等。

(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

)(6分)

14、开放性题目。

既可以对父母的这种感情表达深深的感恩,也可以批评父母对子女的溺爱,或者二者结合。

要有观点,有分析,言之成理。

15、D(穷形尽相:

指描写刻画十分生动细致。

名噪一时:

在一个时期内名声很大,引起轰动。

头角峥嵘:

头角,比喻青年人显露出来的才华;

峥嵘,突出的样子。

形容年轻有为,才华出众。

叹为观止:

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3分)

16、D(A“开发、探索和研究”语序不当B.“廓清弥漫在学术及科研领域的道德”应是“廓清弥漫在学术及科研领域的道德迷雾”,不搭配。

C.两面对一面。

(3分)

17、C(《巴黎圣母院》的作者是雨果)(3分)

18、(4分)示例一:

司机一杯酒,亲朋两行泪。

示例二:

为了生命之花的芬芳,请您不要酒后驾车。

示例三:

酒遇知己千杯少,若要开车半滴多!

(超字扣1分,无修辞手法扣2分)

19、

(1)(3分)中学老师推荐的书目和中学生喜欢的书目存在较大差异。

(2)(4分)示例一:

作为知识和文化的传播者,老师有责任引导学生走进经典,让学生通过阅读经典,陶冶情操,磨砺意志,传承文化;

但老师在推荐书目的时候也要考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实际需求。

中学生有权选择自己的阅读书目,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多读一些书;

但只凭兴趣爱好阅读,不利于全面发展,所以在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之外,还要扩大阅读面,加强对经典的阅读。

20.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评阅。

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注意积累的。

知识就是机积累起来的,经验也是积累起来的。

我们对什么事情都不应该像“过眼云烟”。

 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

——爱因斯坦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

——孟郊

 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

 做学问的功夫,是细嚼慢咽的功夫。

好比吃饭一样,要嚼得烂,方好消化,才会对人体有益。

——陶铸

 研卷知古今;

藏书教子孙。

——《对联集锦》

 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

——《礼记》

 知识是珍贵宝石的结晶,文化是宝石放出来的光泽。

——泰戈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