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和第13课时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712129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7.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和第13课时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和第13课时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和第13课时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和第13课时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和第13课时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和第13课时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和第13课时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和第13课时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和第13课时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

二分数乘法……………………………… 

9课时 

三分数除法………………………………14课时 

四解决问题的策略……………………… 

3课时

五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6课时

六百分数…………………………… 

18课时

七整理与复习……………………………5课时 

五、教学措施: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册教材的重、难点,应采取以下教学措施:

1、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提高。

2、注重学生知识形成和探究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方法的积累,使学生初步学会自主学习形式上可以多采用手、动脑、动口相结合,讨论、抢答等形式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课内学知识,课外学技能,运用理论,使学生真正做到将知识的掌握灵活运用。

4、坚持不懈地抓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细心计算和验算的好习惯。

五、教学进度安排:

学期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时间

教学内容

课时

主备人

备注

1

9.1~9.4

长方体和正方体

13课时

2

9.6~9.11

3

9.14~9.18

4

9.21~9.25

5

9.28~9.30

分数乘法

2课时

6

10.1~10.7

国庆节放假

7

10.8~10.16

7课时

8

10.19~10.23

分数除法

14课时

9

10.26~10.30

10

11.2~11.6

11

11.9~11.13

12

11.16~11.20

解决问题的策略

3课时

13

11.23~11.27

期中考试

14

11.30~12.4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6课时

15

12.7~12.11

百分数

16

12.14~12.18

17

12.21~12.25

18

12.28~1.1

19

1.4~1.8

整理与复习

5课时

20

1.11~1.25

期末复习

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在编排上有以下特点:

第一,有一条合理的编排线索。

先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再教学它们的表面积,然后教学体积,是一条符合知识间的发展关系,有利于学生认知的线索。

把形体的特征安排为第一块内容,能为后面的表面积、体积的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如果不理解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且相对的面完全相同,就不可能形成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如果不建立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体积公式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把表面积安排在体积之前教学,是因为学生已经有了面积的概念,掌握了常用的面积单位,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教学表面积的条件比体积充分。

而且通过表面积的教学,更深一层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对教学体积是有益的。

在体积这部分知识里,先教学体积的意义和常用单位,这些都是重要的基础知识。

建立了体积概念和体积单位概念,才能探索体积计算公式。

把体积单位的进率安排在体积公式之后教学,就能通过计算获得进率。

这样,体积单位的进率就是意义建构的,而不是机械接受的。

第二,加强了空间观念。

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历来都很重视发展空间观念。

本单元不仅在传统的基础知识的教学时加强培养,还充实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展开的内容。

过去教材里讲长方体的表面展开是为了教学它的表面积及计算,现在教学表面的展开,更是为了发展空间的观念。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把几何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的转化作为空间观念的一个内容,把能进行这些转化作为空间观念的一种表现。

教材一方面把正方体、长方体纸盒展开,在展开图里找到原来形体的每个面;

另一方面又提供一些图形,把它们折叠围成立体,感受图形的各部分在立体上的位置,让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这些活动中实实在在地获得发展。

另外,设计的五道思考题和实践活动《表面积的变化》,加大了空间想像的力度,都以发展空间观念为主要目的。

第三,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

本单元教学的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能发现和认识数学知识,习得的概念和方法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尽力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解释问题,引导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技能解决问题,处处能看到数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

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后,收集这样的实物并量出长、宽、高或棱长;

在做纸盒和鱼缸的实际问题中教学表面积的计算和应用;

用初步建立的体积(容积)概念比较物体的大小;

用学到的体积单位计量常见物体的体积、常见容器的容量;

灵活应用体积公式计算沙坑里沙的厚度、塑胶跑道的用料问题……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展开图,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和对具体实例的观察,了解体积(容积)的意义及其常用的计量单位,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观念,会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

3、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操作、猜想、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4、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5、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单元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以及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

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观念,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

单元课时安排:

14课时

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1)第1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渗透事物间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2分钟左右)

1.导入:

回忆我们已经学习的平面图形。

(出示课题:

长方体的正方体的认识)

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

学过的平面图形有: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2.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二、自学例1(15分左右)

1.明确例1中的自学要求提纲。

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纸盒,仔细观察,自学书本第1~2页例1。

2.自学

导学单

(1)长方体有()面。

从不同角度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面。

(2)长方体的各个面各是什么形状?

相对的两个面有什么特点?

(3)长方体有()条棱。

相对的棱长度().

(4)长方体有()个顶点.

(5)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量一量你准备的长方体,长、宽、高各是多长?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导学单上)

导学要点:

什么叫棱?

什么叫顶点?

什么叫长方形的长、宽、高?

长方体的棱有几组?

上来指一指。

每组4条棱长度一样吗?

4.全班交流。

分析黑板上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适当的点评。

(1)得出结论

(2)结合实物同桌互相完整地说说长方体的特征。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面棱顶点

6个面都是长方形有3组棱

每组相对的面4条棱的8个

完全相同长度相同

(可能有一组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

总结:

(1)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从不同角度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2)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3)长方体有8个顶点。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5.自学例2。

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并在小组里交流:

导学单:

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

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6.比较长方体、正方体各自的特征,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联系和区别。

三、练习(13分钟左右)

(一)适应练习

1、判断

①正方体和长方体都是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

②正方体的6个面一定是正方形。

③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

④1个长方体中如果有2个面是正方形,那么这个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

⑤1个长方体中如果相邻的2个面都是正方形,那么这个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2.做练习一第1题。

让学生说说第三个图形这个长方体的面的形状有什么特别之处。

点拨:

找准相对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注意单位。

(二)对比练习

做练习一第2题。

(1)题根据图中标出的数据进行判断。

第(3)题通过讨论明确:

这个长方体前后的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余的4个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

(三)强化练习

1.做练习一第3题。

让学生根据图中标注的数据有条理地写出有关面的长和宽,以强化对长方体面和棱特征的认识。

2.做练习一第4题。

判断出摆出的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指一下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再说说分别是多少厘米。

(四)创编练习

1.用铁丝焊成一个长20厘米,宽15厘米,高10厘米的长方体框架,至少需要铁丝多少厘米?

棱长总和就是4个长+4个宽+4个高

2.焊接一个正方体框架,一共用去铁丝24分米,这个正方体的框架的棱长是()分米。

铁丝的总长就是正方体总棱长(12条棱长的总和)

四、课作(10分钟左右)

完成练习一第1、2、3、4、5题

『提高题』

一个正方体的8个顶点被截去后,得到一个新的几何体(如图),这个新的几何体有多少个面?

多少个顶点?

多少条棱?

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第2课时总第2课时

1.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增强空间观念。

一、复习旧知(3分钟左右)

1、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谁能对着模型再来介绍一下?

学生上讲台,拿着长方体、正方体的模型介绍各自的特征。

2、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

出示:

(1)正方体的底面面积是()平方厘米。

(2)要焊接一个长方体框架长10厘米、宽8厘米,高4厘米,一共需要多少铁丝?

除了同学们说的这些,长方体和正方体还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二、自主学习例3(15分左右)

1、学生拿出剪好的正方体展开图,在小组里交流,并熟悉其他同学的剪法,再通过把各种展开图复原成立体图,以及进一步展开、复原的操作,从而使学生逐步熟悉正方体展开图中的位置。

2、自学

1、说一说,指一指正方体展开图哪2个正方形是原来正方体中相对的面(编号),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

2、想一想,试一试按其他棱去剪,看能看到怎样的展开图。

3、观察正方体的展示图,说一说它的特点。

展开时,正方体的面两两相连,并用折一折的方法或把正方体复原等方式加以说明哪2个面是相对的面。

3、全班交流,上台展示

1.介绍找到正方体的各个面在展开中的位置的好办法。

2.分析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适当点评。

把一个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可以得到各种不同的展开图,但无论展开图的形状怎样变化,它们都是由6个完全一样的正方形组成,都可以通过折叠找到3组相对的面。

针对出现错的情况,提醒需要注意的地方。

4、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根据刚才展开正方体的步骤,独立操作展开,再看看长方体的展开图,想想有什么发现,最后找一找3组相对的面!

全班交流,找各种不同剪法的相对的面。

出示各种不同的剪法再找一找相对的面。

从长方体的展图中,找出三组相对的面时,既可以根据长方体相对的面的特征进行判断,也可以根据相对的面在展开图上的分布特点进行判断。

三、练习(12分钟左右)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学生按要求在展开图中进行标注后,让学生具体说明思考的过程。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二)比较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6题

学生小组交流,独立操作验证。

想一想,先判断其中哪些图形能成为长方体,再通过实际操作进行验证自己的相法。

2.完成练习一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说说自己连线时的思考过程。

(三)提升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8题

提醒:

先说涂色部分是正方体或长方体的哪一个面,在计算涂色部分面积。

2.完成练习一第9题

完成后组织反馈和交流

回忆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长总和,再完成填空。

(1)“坚”在下,“就”在后,胜利在哪里?

(2)如果“你”在前面,那么谁在后面?

完成练习二上第1、2、3、4、5题

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

1.要围成一个长方体或一个正方体,至少要用几张硬纸片?

这几张硬纸片的形状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2.学生按小组分别准备若干张如图的硬纸(每种6张)。

(书p5动手做。

)通过操作逐步掌握其中的规律。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1)第3课时总第3课时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复习旧知(1分钟左右)

前两节课我们探索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

2.交流预习作业

预习作业:

选择其中1、2题说说你的想法。

二、自主学习例4(15分左右)

1.明确例4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教材情景图。

导入:

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围绕导学单进行学习。

1.想一想,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与这个长方体各个面之间的关系。

2.尝试解答(你遇到什么问题)

3.想一想,你认为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时,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

启发:

请你借助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思考,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可以怎样计算这六个面的面积之和?

有几种方法求出问题。

3.小组交流

1.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与这个长方体各个面之间的关系。

2.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时,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

只要算出这个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就可以了,从而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

4.全班交流

学生思考问题,并全班交流,在交流中明确:

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小结:

要求长方体表面积关键要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正确找出3组面中相关面的长和宽。

学生独立列式,汇报交流。

2+5×

2+6×

(6×

4+5×

4+6×

5)×

用这两种方法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都是可以的,做题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5.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根据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思考。

1.学生独立尝试解答试一试

2.小组交流方法

6.全班交流揭示表面积的含义。

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1.做“练一练”。

学生独立计算后说说思考过程。

2.做练习二第2题。

提示启发学生运用第

(1)题的计算结果,解决第

(2)题中的问题。

并注意这个图形的特殊性,可用多种方法解决。

1.做练习二第3题。

2.做练习二第4题。

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及注意点。

(三)创编练习

(1)求一个长、宽、高分别是12cm,12cm,18cm的长方体的表面积。

(2)这是一个长方体的展开图,你能求出原来长方体的表面积吗?

(想一想,说一说)

完成《补充习题》第4、5页上第2、3、4、5题

如果把一个长方体切分成两个长方体时,这两个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和比原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为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