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十年自然灾害对广州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70944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未来十年自然灾害对广州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未来十年自然灾害对广州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未来十年自然灾害对广州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未来十年自然灾害对广州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未来十年自然灾害对广州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未来十年自然灾害对广州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docx

《未来十年自然灾害对广州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未来十年自然灾害对广州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未来十年自然灾害对广州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docx

未来十年自然灾害对广州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未来十年自然灾害对广州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课题研究情况介绍

陈安康

摘要

近百年来,各种自然灾害不断向地球涌来,面对天然灾祸,人类固然无法回避,可以做的就是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把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灾害预测及评估是非工程措施。

本文从广州珠江口三角洲地区重大自然灾害的历史事实出发,运用系统工程、哲学、灾害地理学、经济学相结合的办法,在对未来十年重大自然灾害预测的基础上,紧紧抓住灾害对广州经济发展可能造成的影响这一关键,针对广州减灾工程的现状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减灾对策建议。

广州由于地处海陆结合部,承受海陆两面袭击,自然灾害频繁。

为了搞好防灾减灾工作,1999年由广州市经济研究院牵头,组织广东省气象局、广州市防汛防旱防风总指挥部办公室、广州市人民政府地震办公室等单位,组成广州市经济研究院“灾害经济”课题组,开展“未来十年自然灾害对广州经济发展影响的对策研究。

”作者有幸参加这一课题的研究工作,本文对此研究情况作一简要介绍。

一、重大自然灾害历史回顾

广州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区。

历史上曾发生洪灾、强对流天气引起的暴雨、热带气旋、龙卷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旱灾、地震、流行病等自然灾害。

据史料记载,从1899年到1949,广州地区共有记载的洪灾26次,热带气旋灾害11次,旱灾9次,4—3/4级至5级地震灾害3次。

1950年至1999年共有洪灾10次,热带气旋灾害21次,旱灾4次,3级以上地震23次(广州珠江三角洲地区)。

近百年来,广州几乎每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且呈不断增长趋势。

纵观广州自然灾害的类型,洪涝灾害居于最突出的位置,近50年来广州由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45亿元,年均灾损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0.3%,其中洪涝损失约占总灾损的52.31%;热带气旋灾害也相当突出,热带气旋灾害除其本身的直接损失外,更表现在它带来的暴雨、风暴潮所形成的洪涝灾害,其灾损占总灾损的37.31%;至于旱灾,在全国说不算严重,但发生频率也不低,且与北方极少同步性。

严重的自然灾害,已成为广州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二、广州防灾工程现状分析

近50年来,广州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规模地开展水利建设,全面整治洪、旱、涝、咸、潮灾害,有组织地开展防震抗震活动,防灾减灾的工程建设和非工程(措施)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

目前已形成了基本合理的防灾减灾总体布局,包括:

以防为主、蓄泄兼施、堤库结合的防洪体系;以江、海堤为依托的初步的防热带气旋体系;以蓄水、引水、机电排灌和人工降雨相结合的防旱体系;以防为主、防抗并重的初步的防震体系。

但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如:

水利工程安全达标加固任务较重,城区水浸街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防台风意识仍然淡薄,现有防热带气旋设施标准低,防浪林和防风林网建设工作滞后;十年一遇以上旱情我市仍将遭受旱灾;防震减灾意识淡薄;综合减灾指挥和管理、安全减灾的立法以及灾害经济补偿体系等减灾非工程(措施)建设滞后等等。

因而,广州防灾减灾工作任重道远。

三、自然灾害预测方法简介

众所周知,自然灾害中长期预测是当今世界一大难题,本文介绍的只是试验性的分析预测,其结果的正确与否还将长期跟踪研究。

下面简要介绍几种预测方法。

1.时间序列法

事物的变化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表现出随机性,为了掌握某事物变化的物理本质和变化规律,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从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过程,发现内在规律的方法称为时间序列分析法。

本课题除使用均生函数、最大熵谱回归等常用的预测方法外,还引用了小波分析和奇异谱分析两种新的时间序列频谱分析技术,进行综合分析做出未来10年广州市洪涝、干旱及热带气旋的趋势展望。

2.随机—动力气候模式预测法

运用流体力学—热力学方程组所作的预报称为数值预报或动力预报。

目前数值天气预报对短期环流形势已能作出令人满意的预报。

但逐日预报的可预报性时限为2至3周,因此月以上的长期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报的问题,从目前来看,不但动力可预报性问题没有从理论上很好解决,而且从数值计算的实际困难来看,如计算误差的积累等,动力预报也是一时难以取得进展的。

目前国内外长期预报主要采用统计方法,动力数值方法只处于实验阶段。

经过近期的理论调研,考虑到十年预测时效较长,确定以随机—动力气候预报模式来预测广州未来10年各月降水及热带气年个数趋势。

3.专家评估法

专家评估法是根据专家经验与个人判断,把定性转为定量的一种评价预测方法,它不是依靠一个或少数专家,而是依靠许多专家或专家集体;不仅依靠本领域专家,同时广泛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和社会及经济方面的专家参加预测,充分发挥专家的集体效应。

依靠专家集体不仅可以消除个别专家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同时根据数理统计中的大数定律得知,如果n个专家的预测值为独立同分布的随机变量时,只要n足够大,其预测的算术平均值,就可以逼近于数学期望值。

4.可公度信息系外推预测法

可公度性是自然界的一种秩序,所以是一种信息系。

在天文学研究的基本上,已故原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翁文波教授提出了可分度信息系的一般表示式。

一般认为,利用现存的数据可以进行三元间隔可公度式外推,四元周期可分度式外推和五元间隔可公度式外推。

在随机试验过程中。

我们发现,元素越少,跑掉信息的可能性越少。

因此,本课题只是就掌握的历史资料数据进行三元间隔可公度式外推,得出未来广州洪涝、热带气旋、旱灾和地震灾害的置信水平。

5.天干地支周期预测法

包括“年干支周期预测”、“日干支第一式预测”和“日干支第二预测”,这是运用60概周期进行地震灾害预测的经验公式法。

综合上述各种预测方法对10年预测的结果,课题组展望了未来10年广州洪涝,热带气候,旱灾及地震的变化趋势。

四、重大自然灾害对广州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1.第二产业灾损首当其冲

广州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在国内具有重要地位。

它作为祖国大陆重要工业生产基地之一,工业总产值长期居祖国大陆十大城市的第二位(仅次于上海)。

目前我市第二产业灾损的主要隐忧:

一是主要工业区(河南工业区、员村工业区、黄埔工业区、天河高新技术园区)都是沿珠江两岸建立起来的,一旦广州市区发生洪(涝)灾害、风暴潮灾害,上述工业区的工业厂房、机器设备将严重受损;二是工业固定资产原值巨大,停工停产带来的损失巨大;三是按照我市东南部发展规划,在不远的将来要把东南部建成广东省的“硅谷”,将汇聚大量的乃至全省的高新技术企业,到那时,我市东南部低洼地带灾险程度会更深;四是第二产业由于牵扯国民经济各部门,复工复产相对于第三产业要慢,因而,受间接损失的影响时间长、范围广。

预计第二产业的损失约占总损失的60%左右。

2.三产业灾损次之

广州第三产业在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荔湾、越秀、海珠、东山等4个老城区人口密集、商业繁华,是我市第三产业最密集的地段,一旦广州市区发生洪(涝)灾害、台风灾害、地震灾害,第三产业的直接经济损失将是严重的,其损失额约占总损失的35%左右。

由于它的固定资产原值远比第二产业要少,容易复工复业,因此,其间接经济损失与第二产业相比则要少得多。

3.一产业损失较小

一产业损失所占部灾额虽小,但占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的灾损比重却呈增长态势。

我市乡镇经济异军突起,已成为国民经济的“生力军“,在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中已有一定的地位。

广州农村一旦遭遇自然灾害,乡镇经济将首当其冲,尽管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历次灾损在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中不构成严重威胁,但不能视人民生命财产为儿戏,民心不可违!

我们运用“广州市洪涝灾害损益预测评估模型”,以我市1998年的经济发展水平,预计未来十年一次大洪灾—特大洪灾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16~172亿元人民币。

五、防灾减灾对策

1.通过各种途径,增强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安全减灾意识。

主要途径与方法是:

加大安全减灾科普宣传力度;动员公众参与宣传减灾活动;有针对性地组织各级干部到水旱风震灾害较为频繁的地区(段)考察,总结经验教训;建立广州灾害文化体系。

2.加强全市安全减灾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全市安全减灾的综合管理、业务工作和法律体系。

强化综合减灾协调管理,完善安全减灾综合管理体系,把现行分散于政府各部门的防灾减灾安全工作实行统一领导;进一步完善安全减灾管理体制,把所有灾种的安全责任逐级分解,发挥各有关部门的职能和优势,密切配合,互相协调,共同做好安全减灾工作;建立健全安全减灾监督机制。

通过行政监督、人大监督、经济监督、社会监督等形成强有力的监督机制。

3.把广州城市防洪体系建设作为我市安全减灾工作的重点。

按广东省的统一部署,加快对我市外围防洪工程—北江大提安全达标建设步伐。

抓紧做好珠江广州河段堤防工程建设,保证重点堤段达到防御200年一遇洪水的标准;下大力气,解决广州市区水浸街问题;及早筹谋,适时启动“雨洪工程”;加强水土保持和造林护林的工作。

4.进一步提高全民防热带气候减灾意识,把防台风体系建设引向深入。

提高现有防台风工程的防御标准,逐步实现防御12级台风加暴潮的标准,建设堤路结合的海堤;建设沿海防浪林和防风林网,实现“带、网、片”相结合,形成防风绿色屏障;以科技进步促防热带气候工作上新台阶;按《广州市防御热带气旋、暴雨方案》和省市有关防台减灾管理规定,做好城乡建筑物、道路等防台风设计、建设、监理工作;制定台风风险区——番禺区防台减灾对策措施。

5.把落实农村防灾减灾工作作为市政府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一项民心工程。

除积极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条件、趋利避害等措施外,还应完善农业灾害损失补偿机制,增强灾后恢复生产活力

6、克服麻痹思想,以防为主,认真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广州是处于祖国大陆21个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中的大城市,要继续贯彻,“以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认真有序地开展工程场地、重要生命线工程系统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继续修改完善本市地震应急预案及其附属15个应急保障方案,适时组织防震减灾预案的演习,;继续做好抗震设防工作,包括抗震加固、抗震设防设计检查,以及有计划地进行老城区旧房加固、危房搬迁工作;加强震情通报、震情值班观测等地震应急准备工作。

7、重视科学技术在减灾中的作用,运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加强对各种自然灾害的科学监测、预测、预报工作。

在现有基础上,充分运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现代化科学技术,建成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广州安全减灾决策指挥支持系统,为市政府做好减灾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市气象、水利部门要主动配合珠江沿江省市,建立完善珠江气象防洪体系,监测、追踪、预报水情、雨情、风情;地震部门要协助省地震局开展珠江三角洲地震监测、震情预报工作;落实国家有关地方气象监台(站)、地震观测站(台)配置标准,加密全市范围内的气象(地震)监测台(站);以高科技设备武装各种专业救灾抢险队伍,提高救灾抢险的能力;将科技成果应用于防灾减工程建设,提高减灾工程效益和质量;运用科技手段在生命线工程、防洪工程、防震工程等易产生生灾害的工场场地区性进行隐患探测、检修、加固、排险工作;以高科技手段防御治理灾害。

8.加强安全减灾专业教育与专业技术人员掊训工作。

建议利用我市科技教育中心的优势,在广州大学筹建“广州减灾安全学院”,使安全减灾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能得到系统的教育机会。

同时,坚持层层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等,保证“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9.不断完善安全减灾经费投入体系,加大防灾减灾经费投入。

这个体系,包括:

投资政策体制、投资规划计划体制、投资预测与决策系统、资金筹措机制、投入产出机制、项目法人责任制、项目跟踪评价系统等等。

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这个投资体系。

建议采取以下四方面措施:

继续实行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增加防灾减灾经费投入的政策;设立安全减灾专项经费,并长期纳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且随着经济的发展相应增长;建立安全减灾基金制度,即建立由财政、金融、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人士及海外集资结合的全社会参与的防灾减灾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