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概论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69772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马克思主义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马克思主义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马克思主义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马克思主义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概论复习资料.docx

《马克思主义概论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概论复习资料.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概论复习资料.docx

马克思主义概论复习资料

课后练习和练习讲解

第一部分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

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

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主要是:

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主要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主要是:

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

哲学:

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基本问题: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的,何者为第二性?

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

第二,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才能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包括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在内的整个世界的规律奠定基础。

朴素唯物主义:

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特点是:

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唯心史观)

时间:

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

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特点是三维性。

物质:

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规律:

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简答题

2.马克思的物质观及其意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5.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移动直到人的思维。

(2)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3)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

6.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7.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1)物质运动只有在时间和空间中才能进行,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时间的突出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空间的特征是三维性。

(2)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不可分。

(3)时间和空间也不能脱离运动着的物质。

8.意识的能动作用

第一,意识是有能动性的,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活动能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对生理活动的作用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名词解释

新事物:

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辩证法:

用联系的,全面的和发展的观点看世界。

形而上学:

用孤立的,片面的和静止的观点看世界。

矛盾:

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矛盾同一性: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矛盾普遍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特殊性:

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质:

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

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

度: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

度的两端的界限称为关节点或临界点。

否定方面:

是指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它转化为他物的方面。

简答题:

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它们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观点看世界

第二:

唯物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

第三: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形而上学则否认矛盾的存在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的关系

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的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

区别:

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无条件的,绝对的。

联系:

一方面,同一性是包含斗争性的同一性,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事物发展的动力是事物的内部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是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

第二,矛盾双方互相从对方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第三,矛盾的同一性规定了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3)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在事物的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做准备。

第二,在事物的量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只有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事物发展的动力。

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4.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关系

(1)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2)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

两者的区别在于,共性只包括个性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

个性有许多特点是共性包括不了的。

(3)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由于事物的范围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变成了特殊性,反过来也是一样

 

6.“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忽略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矛盾的次要方面。

如果只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忽略了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就会陷入片面性而犯“一点论”的错误。

(2)“重点论”,就是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抓住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如果不分主次轻重,不抓重点,就会犯“均衡论”的错误。

(3)“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相互包含的。

“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唯物辩证法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要求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

7.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

事物的发展就是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的过程。

8.辨证的否定观

(1)辨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进行的自我否定,而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2)辨证的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

其一,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否定实现的。

没有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就没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就没有发展。

其二,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保留了其中积极的因素,把新旧事物联系起来。

(3)作为发展环节与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辨证的否定是扬弃,既克服又保留。

新事物既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

9.掌握度的意义

(1)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

度的两端的界限称为关节点或临界点。

在度的范围内,事物的质保持不变,突破了度的范围,事物的质就发生了变化。

(2)掌握度的意义:

第一,才能准确地把握事物的质。

第二,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原则。

第三,只有在实践中坚持适度原则,才能防止“过”或“不及”。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名词解释

认识:

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感性认识:

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对事物现象的认识。

包括感觉,知觉,表象。

理性认识:

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包括概念,判断,推理。

真理: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极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绝对真理:

即真理的绝对性。

有两方面的的含义:

第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第二,每一个真理性认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相对真理:

即真理的相对性。

有两方面的的含义:

第一,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某些部分的正确反映,认识有待于扩展。

第二,从深度来看,任何真理都是对世界的某些方面一定程度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深化。

主体:

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

是进入人的实践活动领域并与主体相联系的客观存在,即人的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认识结构的要素

主体,客体,中介

简答题

2.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认识,可以指导实践取得成功。

错误的认识,会把实践引向失败。

3.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点和根本区别

(1)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这是它们的共同点;但在认识如何产生和发展的问题上,它们有着原则的区别。

(2)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缺乏实践的观点,把认识看成照镜子似的直观被动的反映,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揭示了认识是主体通过实践积极能动地反映客体的的过程。

(3)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缺乏辩证法的观点,把认识看成是一次完成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揭示出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辨证过程。

(4)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缺乏实践的观点和辩证法的观点,所以它是直观被动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的观点和辩证法的观点,因而它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对立: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对事物现象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统一:

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辩证法。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5.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第二次飞跃:

理性认识指导实践

 

7.真理的含义及其客观性

(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具有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3)真理是客观的,因而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8.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1)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统一。

两者是对立的,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

(2)真理和谬误由是统一的,一方面,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另一方面,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