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要解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693867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8.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方广佛华严经要解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要解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要解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要解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要解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方广佛华严经要解Word下载.docx

《大方广佛华严经要解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方广佛华严经要解Word下载.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方广佛华严经要解Word下载.docx

直欲众生翻尘劳而成妙行也。

梵语弥勒此云慈氏。

在佛为补处之主。

在人为数取之身。

华严以此为果者。

直欲众生离数取而趣补处也。

然则华严体用因果。

诸佛众生则一。

但诸佛合觉。

众生合尘。

故有间耳。

苟于此经。

一念反照灭尘合觉。

则革凡入圣信犹反掌。

而自己毗卢文殊普贤弥勒当处圆现。

所谓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信不妄也。

二释题

大方广佛标本智也。

华严经者诠妙行也。

本智即平等佛性。

妙行即本真德用也。

大言体极无外。

蠢动贤愚皆所预有。

方言相同法界。

方正平等不迁不动。

广言用等太虗。

周徧含容无所窒碍。

佛即本智之果号也。

华者万行之因。

对果言华。

严者以是因华庄严果佛。

忘心遗照无严不严。

然后福智行愿十德圆满。

乃证十身卢遮那也。

清凉云。

大方广者所证法也。

佛华严者能证人也。

其所证者不离本智。

其能证者不离妙行。

盖一揆也。

经则贯摄所诠之法。

为一定之体万世不易也。

此经立题。

先果后因。

而兼举者何也。

示斯果佛先所固有特藉因华庄严而后显著。

兼举者。

欲因果相资也。

盖非果则因无以立。

非因则果无以成。

是以此经初则举果劝修。

次复举行趣果。

一经之体。

一题可见矣。

三科解

十会四十品经大科分三。

曰序正宗流通。

初世主妙严品为序分。

二如来现相品已下为正宗分。

三如来出现品已下为流通分。

(清凉从法界品尔时文殊从善住楼阁出已下为流通分)三科之中。

各具五位法门。

号三周因果二种常道。

五位法门者。

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也。

三周因果者。

初会世主品至毗卢舍那六品为一周。

乃佛自分五位因果。

为举果劝修见道分。

二会至八会。

从佛名号品至如来出现三十二品为一周。

乃进修者五位因果。

为设法治习修证分。

(九会离世间品明果后利生之常道。

而通为设法治习修证分也)第十会法界品。

善财南游始终为一周。

乃圆彰重谕五位因果。

为去言依行圆彰法界分。

二种常道者。

一离世间品。

同尘不染利生常道。

二法界品。

忘修绝证佛果常道。

此一藏总科也。

(清凉以初会六品为举果劝乐生信分。

二会至七会三十一品为修因契果生解分离世间一品为托法进修成行分。

法界一品为衣人证入成德分通以信解行证四字判尽一藏)言十会四十品经者。

此经既谓表法。

有十处十会。

演十信十地等修证法。

各以十众配十波罗蜜。

一一言十者。

十为圆数。

所以圆彰顿法也。

初会菩提场六品。

二会普光殿六品。

三会忉利天六品。

四会夜摩天四品。

五会兜率天三品。

六会他化天一品。

七会三禅天一品。

八会普光殿十一品。

九会普光殿一品。

十会给孤园一品。

是为十处十会四十品。

或云七处九会者。

普光三会爰折二处。

三禅阙文。

又减一处一会也。

然虽十处十会。

不离大智普光之殿法界华藏之都一处一会之说。

但随进修行相寄位表法。

非如情见有前后往来之相。

故经节节言。

尔时世尊不离菩提场普光明殿而升某处也。

三周因果

初一周

为佛自分五位因果劝修等者。

初会菩提场说六品法。

显佛自己旷劫修因严净剎海利生之事。

以劝进后学。

使见实迹而发进修也。

清凉科为举果劝乐生信分。

其意亦同。

初世主妙严品。

二如来现相品。

三普贤三昧品。

四世界成就品。

五华藏世界品。

六毗卢舍那品。

初世主妙严品者

即十会发起之通序也。

华严会上菩萨。

此会依菩提场说者。

明旷劫修证之事。

故于菩提场处而说。

惟普贤行方能证入。

故依普贤菩萨发起也。

神天皆号世主。

谓以福德神力主护世间也。

华严会上通有四十一众。

初集法会各申偈赞。

显如来因地所修五位法门。

一一众海威德炽盛。

舍那十身圆融炳着。

同严法会。

故名妙严品。

此品首言菩提场成正觉地。

及师子座。

众宝庄严。

境像互现。

佛处宝座。

成最正觉。

智入三世。

身徧十方。

譬如虗空具含众像。

总明果觉依正殊特德用无边也。

次陈法会云集。

有四十一众。

表佛自身五位因果。

为进修宗本。

初普贤等十菩萨为一众。

表十信法。

次海月光等十菩萨执金刚神身众神足行神道场神主城神主地神主山神主林神主药神十众。

表十住法。

又次主稼神至主昼神十众。

表十行法。

又次阿修罗至日天子十众。

表十回向法。

又次三十三天至大自在天十众。

表十地法。

此众既集。

各能说法。

赞明如来所修五位法行。

自后所设进修之法皆本于此。

故为进修本宗。

初表十信法众

有十佛剎微尘数普贤菩萨为上首。

表普贤无尽之行也。

十名同号曰普。

表普贤圆融之行。

其普字下即彰自行。

皆诸佛之同道也。

以此表十信者。

示诸佛同道。

皆依普贤大行发信。

为入法之初基也。

次表十住法众。

初海月光等十异名菩萨。

表十住果行也。

于十普之后举十异名者。

表依普贤行起差别行也。

次执金刚神至主药神九众。

表十住因行也。

其众各有佛剎尘数。

皆表当位圆融之行也。

执金刚。

表应身护法守正不坏。

身众神。

表以无量身事无量佛。

足行神表众行满足随顺正道。

道场神表大愿庄严广兴供养。

主城神表善守心城严净佛国。

主地神表深重愿力成遂羣生。

主山神表积集善根出世高胜。

主林神表智干行华说法广荫。

主药神表知根善救用以法药。

十住果众。

始于海月光大明。

表含容广济除烦开觉。

终于大福光智生。

表利行明足克成种智。

皆成德之行也。

其因众。

始于执金刚表守正不坏。

终于主药表知根善救。

皆升进之行也。

神表智通万有不为而应也。

以是通智依佛所住。

始于守正终于善救。

无思无为冥进此道。

斯成海月大福果矣。

十住第一名初发心住。

首以果众表者。

示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也。

余众次第表十住名。

亦次第表十波罗蜜。

论文备详。

而每众又各十名。

表一波罗蜜又各具十。

圆融相摄重重无尽。

乃一性之妙用万法之本体也。

于同众中又有异名者。

以行随位异。

故表法亦异。

意在圆融博达。

若滞一法。

则行不该通智不增明。

无以具无尽之行。

无以成种智之果矣。

自执金刚神下至龙天鬼众。

皆菩萨随应之迹。

散华异类非实鬼神也。

次表十行法众。

初主稼神。

表以资粮法成就众生。

主河神。

表迅流普洁利益众生。

主海神表容会善恶皆入法流。

主水神表随物润益能净诸垢。

主火神表随缘发光破除暗障。

主风神表以平等智散灭我慢。

主空神表广大明洁万行无着。

主方神表智照十方大千圆满。

主夜神表以智照明生死长夜。

主昼神表一心匪懈阐明佛日。

次主稼十众表十行者。

示从住起行利生之因果也。

前以菩萨表果神众表因。

而此始终皆以神表者。

示十行法即因即果。

为一乘资粮位。

盖以佛果十行。

资大心众生进趣佛位。

资见道菩萨长养大悲。

即因果相资义也。

三乘说信住行向。

为地前四种资粮。

初地已上为见道加行。

此经不然。

即十信位至十住初心。

总为见道。

住行向地总为加行。

总。

为资粮。

三者同进互相资发。

废一则涉小乘。

非圆顿法。

直须以果严因以因严果乃成佛华严也。

其十众表义皆利生之行。

次第表十行名。

及随位异行。

圆融相摄。

一如前解。

后亦准此。

盖十波罗蜜五位通修。

菩萨万行不离此也。

次表十向法众。

初修罗众。

表处生死海和同真俗。

迦楼罗众。

表以大方便拔济众生。

紧那罗众表非圣非凡同行自在。

摩睺罗伽众表守护伽蓝令割痴网。

夜叉众表守护拔济苦活众生。

天龙众表兴法云雨覆荫润泽。

鸠盘茶众表示入诸趣垂慈利生。

干闼婆众表依五分香娱乐众生。

月天子众表清凉热恼显发宝明。

日天子众表处高利下照物成功。

以修罗至日天子十众表十向者。

以前十住十行但修出世悲智未尽处俗利行。

此位回真向俗回智向悲。

使真俗圆融智悲不二。

处生死海自在如王。

其位弥高其行弥下。

故始以修罗王表。

终以日天子表。

余皆随位之行也。

次表十地法众二。

初欲界五天五。

初三十三天王赞云。

发起世间广大福业者。

经叹德云。

皆勤发起一切世间广大之业。

此天王即帝释也。

处忉利天。

具大福业。

少欲净居。

令世愿慕。

同修善行。

是谓发起广大之业。

二夜摩天赞。

经云。

习大善根心常具足。

论云。

此天昼夜常明表大智也。

有众德妙乐表法乐也。

三兜率天赞。

勤持一切诸佛名号。

具戒定慧得生此天。

四化乐天赞。

皆勤调伏众生令得解脱。

化利一切以为自乐。

五他化天赞。

皆勤修习自在方便广大法门。

表菩萨化他自乐。

次色界五天五。

初禅大梵天赞。

慈愍众生舒光普照令得快乐。

离欲清净名梵。

二禅光音天赞。

此天已灭忧苦。

出语口中光生。

表教光普化。

三禅徧净天赞。

已无忧苦唯有禅悦。

四禅广果天赞。

以寂静法为宫殿。

福德广大为广果。

色界顶大自在天赞。

皆勤观察无相之法。

所行平等。

表十地满无相智成。

上所举经皆叹德词。

以十天众表十地者。

以从三贤超入十圣。

其道明极。

故以天表。

余义同前。

此与法华会上。

皆无无色天众者。

以彼天无色蕴不可见故。

上释云集众竟。

通举所集声闻辟支菩萨佛为四圣。

即法界会上影响声闻。

及诸比丘知识是也。

天人鬼畜六道为六凡。

即云集神天八部及诸俗士知识是也。

诸众来集。

虽夜叉摩睺罗鸠盘茶鬼畜之类。

亦各说是法门。

足知皆是三身四智圣人权现也。

法众既集。

尔时如来所坐之座一切庄严具中。

各出佛剎尘数菩萨。

海慧自在神通王等为上首。

各兴供养。

说偈赞佛。

以明古今同道。

及赞法众云集。

又为现相说法之因也。

佛因其赞请。

于是放眉间光。

现诸胜相为众说法。

故次有如来现相品也。

论以前众表五位法。

方至十地。

未有表十一地之众。

今妄意此众。

既为诸佛同道。

宜表十一地果位之法。

非表所急则略之也。

或经文不标圣号。

而品位合位则补之。

或广举多号而表法惟一。

有不胜录者则约之。

意欲文简义明使。

礼诵者易欣慕无烦厌也。

又今解释。

亦依法论撮要义举大纲。

或本文意隐。

则取别卷以兼明。

或旧说辞略。

则摭所闻而设畅。

或循旧言意而小有改易。

皆务疏条精朗。

使研味者易深达而无壅蔽也。

已上皆世主妙严品序分竟。

(此品计五卷)。

二如来现相品者

正宗分起。

此菩萨神天世主既集。

默默请法有三十七问。

初问十八种佛法。

次问十九种菩萨海。

皆是诸佛智行境界德用。

以发起此经一切法门。

尔时诸菩萨及一切世间主作是思惟。

云何是智海。

于是如来放光现相以答所问。

初总答。

次别答。

遂成一部四十品经也。

初总答有二。

一现智境。

即此品是。

二现行境。

即后品是。

此品于面门众齿间。

放十种光普照十方。

以佛神力。

其光能说偈颂。

召集世界海菩萨众俱来听法。

其菩萨众。

一一毛孔现种种光明。

一一光中现剎尘菩萨。

徧事剎尘诸佛。

徧度剎尘众生。

此现华严法界体性智悲自在无碍无尽之相也。

如来复放眉间毫相。

于毫相中现菩萨众。

各说偈赞。

以显如来无边境界神通之力。

尔时世尊欲令一切菩萨得如来无边境界神力故。

放眉间光徧照十方。

一一尘中现无数佛。

复有菩萨名法胜音等。

与世界海尘数菩萨俱时而出。

说颂赞佛。

此现剎海无障碍法。

是现智境之相也。

总答前问。

故曰现相品。

(此品计一卷)。

三普贤三昧品者

现行境总答前问也。

普贤德无不徧。

表佛行门。

三昧此云正定。

即佛神力加被普贤。

使入正定。

现行境也。

尔时普贤承佛神力。

入一切毗卢藏身三昧。

能于法界示现众相。

出生一切诸三昧法。

成就一切佛功德海。

时十方法界一一尘中有剎尘佛。

一一佛前各有普贤入是三昧。

以至令诸菩萨各得尘数三昧行门。

是现行境。

故曰普贤三昧品。

已答前智境行境竟。

自后一藏法门。

一切因果无非智行所摄。

故先以二门总答。

所谓诸佛境界乃至菩萨发趣等法。

总备于此矣。

后三十七品即别答也。

四世界成就品者

即别答世界海众生海之问。

意明众生诸佛世界形相万殊苦乐净秽转变差别各随自行业力所感成就。

故经云。

诸世界海有微尘数转变差别。

所谓染污众生住则成染污转变。

发菩提心众生住则成清净转变。

乃至菩萨所集则成大庄严转变。

诸佛涅盘则成庄严灭转变。

所以言此者。

欲令众生知染净境苦乐等相皆从业生。

遂生正心修出要道。

以入佛智慧海入佛华藏海。

是以先说世界成就品。

次说华藏世界品。

成就品别答初起。

(此品与前普贤三昧品共一卷)。

五华藏世界品者

别答佛海波罗蜜海之问也。

此品说毗卢无尽法界妙庄严境。

由依法身智体普贤愿行。

修五位十波罗蜜之所感报。

是谓佛海波罗蜜海。

此华藏庄严世界海在。

十重风轮上香水海蘂香幢大莲华内。

有无数香水海尘数世界种相依而住。

号世界网。

中心一世界种有二十重。

此娑婆界在第十三重。

即毗卢如来所居。

有十世界种围之。

次十之外。

又有百世界种周帀。

而裹以金刚大轮围山。

计一百一十一世界种。

各有所表也。

十重风轮持香水海。

出大莲华剎尘相依者。

表大愿风轮持大智海。

出生无边妙行之华。

严持身剎为佛净土也。

中心一世界种。

表佛位总摄一切徧一切为万法之本。

次十者。

表五位一因一果。

又次百者。

表五位因果各具十波罗蜜。

其内十一世界种各二十重。

表五位升进及佛位各具十因十果也。

一一世界有微尘数佛。

皆毗卢如来往昔亲事。

经于一界举一佛。

各表当位升进之果也。

其百世界种极外一世界种。

各有四重。

各有四佛。

表四摄法。

意明十度万行以利行爱语同事四摄为外防也。

其世界网各具一切胜妙庄严。

皆佛智行徧周摄化所感。

其间亦有杂染世界者。

表佛慈摄化不舍于此。

杂染及清净。

斯由业力起。

菩萨之所化。

言世界种世界海者。

种以出生之多。

海以包摄之多。

数三千大千至恒沙。

为一世界种。

恒沙界种为一世界性。

恒沙界性为一世界海。

此等皆藏于蘂香幢大莲华内。

故名华藏世界。

论谓数大千至恒沙为一世界海。

恒沙界性为一世界种。

即是种能包海。

而经云。

世界海内有世界种。

今据经说。

此皆是毗卢如来往昔亲事诸佛。

表当位升进之果也。

(此品计三卷)。

六毗卢舍那品者

明古先毗卢如来亦居华藏世界说法利生。

其法众法门与今不异。

但佛号不同。

盖随机异。

非佛异也。

由前五品举今毗卢成道因果利生之事。

此则引古证今。

以明三世道同因果不别。

使后进者同证此果。

故复说此品。

而通前皆为举果劝修见道分。

盖未见道体。

难以进修。

故次此之后。

乃示设法治习修道分也。

此品举往古过剎尘劫有佛次第出兴。

有王子号大威光。

历事诸佛。

证得一切法门一切利行一切三昧。

互举四佛而无结终之处。

盖此品来文未备也。

清凉以大威光为毗卢前身。

经中不言。

又言此六品经。

为举果劝乐生信分。

初菩提场说经六品。

共计十一卷。

明如来依正法门。

上释三周中初周法竟。

第二周

为进修者五位因果等者。

此正示学者五位进趣之行。

初依信心。

发明正智破照无明。

次依五位。

炼治惑习研极正果。

是谓设法治习修证分。

通有三十二品。

初十信位六品。

二十住位六品。

三十行位四品。

四十向位三品。

五十地位一品。

六十一地一品。

七佛果位十一品。

清凉科为修因契果生解分。

谓修五位之圆因。

契妙觉之极果。

令物善解因果相也。

五位皆言十者。

各依十法升进故也。

自住行向地十一地为五位。

以信位为因果位为果。

是谓五位因果圆摄法界行门。

然初信后果与中五位为七。

而特言五位者。

信本果体。

初后圆该不立阶差。

故不预数。

自信而出。

趣果而动。

位有增进。

故寓数以明。

信如种子。

位如发生。

果如结实。

发生之际有甲拆叶华之序。

而种与果中。

虽具不可分矣。

盖道本无数即信与果也。

法则有数即五位也。

然位止于五者。

以天数五地数五万法之数亦五。

故天之经五星。

地之纬五岳。

人之行五常。

而内则五藏外则五体。

至胸之会通亦五而已。

扩而推之。

五方五色五行五音。

有不胜举。

则华严设位以五。

盖体万法自然之数也。

五位法门以信为初因者。

令修华严人。

外信五位之法皆自心德用。

内信自心之佛即毗卢同体。

心法相应然后进修。

则智行不迷。

及至果终。

不离初信之法。

譬如种子先具全体然后发生。

及至成实还是初种。

此则因果不移。

本末相彻。

实华严之要门也。

十信法门。

即第二会普光殿说六品。

一佛名号品。

二四圣谛品。

三光明觉品。

四问明品。

五净行品。

六贤首品。

此依普光殿令文殊说者。

表妙信依普光本智而起。

依择法妙慧而住。

若无此慧。

但得二乘。

不得乘如来乘成正觉也。

一佛名号品者

示佛名迹随法应机等众生心各各不同。

一切诸佛知诸众生欲乐不同。

随其所应说法调伏。

故如来于此娑婆世界一四天下。

示种种身种种名。

或名一切义成。

乃至或名导师。

其数十千。

于一四天下如是。

十方世界亦复如是。

名各十千。

于此娑婆如是。

尽法界虗空界亦复如是。

示种种身种种名号品。

此因第二会他方来集菩萨发四十问。

初三行经。

清凉分为十问。

一佛剎。

二佛住。

三佛剎庄严。

四佛法性。

五佛剎清净。

六佛所说法。

七佛剎体性。

八佛威德。

九佛剎成就。

十佛大菩提。

清凉曰。

此十问为五对。

皆上句问依报。

下句问正报。

又次问十住十行至如来最胜及如来光明兼十信。

成三十问。

通计四十问也。

方山将初三行经。

皆以佛剎字为句。

只作问四种佛剎。

即阙六问。

宜依清凉为句也。

此初问佛剎佛住中。

问如来境界及应化神力。

故说此品答之。

亦兼答前佛名号海之问也。

以此答佛剎佛住者。

广明如来身随剎现名应物彰。

令信入者知自心佛本周法界。

一切处无非佛剎无非佛住。

名皆佛名体皆佛体。

则华严妙观念念现前矣。

此众四十问。

与世主三十七问大同小异。

而此再问者。

前为举果劝修分。

其问为明佛果所成之法。

此为设法治习分。

其问为明因行所依之法。

果所成法不涉言诠。

故如来现相以总答也。

因所依法须藉欵启。

故文殊言说以别答。

已下诸品皆次第别答也。

将说十信法时。

十方菩萨。

各从金色平等色十色世界十智佛所。

与剎尘菩萨来集。

以表信门十因十果。

果即十智佛。

因即文殊等十菩萨。

十色世界即所修法门。

要即诸色法。

明自心法也。

此十位法。

皆自根本不动智体而出。

余九皆不动智德之用。

依体修进则其位有十。

摄用归体唯一法耳。

此则寂照双运修证同时无复渐次。

故经以佛菩萨同举。

表因果同彰也。

然寄此位表法。

则为佛菩萨事。

即法明心。

则皆当人性德。

华严之法俯为机明。

勿推之圣贤谓自无其分也。

故肇法师云。

圣远乎哉。

体之即神。

二四圣谛品者

示佛说法称性应机各各不同。

十方世界说四圣谛。

各有四百亿十千之名。

乃至尽法界虗空界说四圣谛。

各有百亿万种之名。

皆随众生心悉令调伏。

意明佛所说法。

皆以苦集灭道四谛为体。

因此四谛说种种法。

夫性本天真法无说示。

由无明起业苦集成缘。

圣人不得已。

应是而说教。

故诸经皆以四圣谛十二缘为宗。

而此称性法亦首明之。

盖性自此迷自此现。

则根尘解脱本性真明矣。

谓之四圣谛者。

令了世间苦集四圣谛第一义。

如理通融无复厌断。

如法界性无去无取。

依此为因。

则五位升进悉皆若是。

而佛果可得矣。

此是答前演说海之问也。

(此品与前佛名号品共一卷)。

三光明觉品者

佛于初会。

放眉间果光。

照十方已从足下入。

至此又从足下放出。

其光照一大千至十大千。

渐次增广徧照法界。

令发信者觉佛智境广大无尽。

反觉自己法身智行亦悉同等。

由是进入五位开明智眼成果地觉。

故号光明觉品。

所以从足放出果光者。

表依果行因互相资发也。

凡自因趣果。

必具信解行证之四法。

前三品明信。

后三品即解行证也。

四问明品者

文殊与九首菩萨互相问答。

明显万法。

以示十信之解也。

初文殊问觉首云。

心性是一。

善恶苦乐业云何别。

觉首答曰。

诸法无作用。

妄心分别有。

如理而观察一切皆无性。

意明业体本真。

背觉故妄。

依真起觉则一切皆真。

此十菩萨。

明十甚深法也。

觉首菩萨明缘起甚深。

财首明教化甚深。

宝首明业果。

德首明说法。

目首明福田。

勤首明正教。

法首明正行。

智首明助道。

贤首明一道甚深。

文殊明佛境甚深。

皆为显明真净法体。

十问之后。

尽法界众生界一切差别之法。

以佛神力悉皆明现。

故曰问明。

(此品与前光明觉品共一卷)。

五净行品者

广发大愿为十信之行也。

意以众生无明贪爱染诸尘劳失佛华严由无愿力。

既发净信。

须依大愿净治尘劳。

要即尘劳以成净行。

此因智首菩萨发一百一十问。

云何得身语意业及一切胜妙功德。

故文殊为说一百四十大愿。

略云。

菩萨在家当愿众生免其逼迫。

孝事父母当愿众生护养一切。

终至睡眠始寤当愿众生一切智觉。

皆令即尘劳事翻成妙行。

以是大愿净身口意。

即获一切胜妙功德。

由是克成五位无尽行海。

一切染法不能违碍。

是为净行。

(此品与贤首品上卷共一卷)。

六贤首品者

明依十信法门,发心修进功德,难量与佛同等。

示十信之证也。

尔时文殊菩萨说无浊乱清净行大功德已。

欲显示菩提心功德。

问贤首曰。

我今已为诸菩萨说佛往修清净行。

仁亦当于此会中演说修行胜功德。

贤首答偈甚广。

备陈发心修行功德。

增益获果。

利生供佛。

乃至出入方网三昧。

隐显同时自在无碍。

皆同毗卢文殊普贤果行德用。

示于十信六品之法。

发菩提心解行相应。

即已获此证。

自此顿入十住矣。

方网三昧者。

一方入正定余方从定出。

诸方入正定一方从定出。

犹如帝网交彻融摄。

至于男子身中入正定女子身中从定出。

皆如帝网。

乃法界性用本自如是。

千差一体无二无别。

但随众生所见差别。

若证如来无作性用则出入自在。

心无差别则境无差别矣。

十信圆证当造乎此。

此乃贤首行证。

则创从凡夫首入佛性。

邻极亚圣是谓贤首。

故以贤首为品。

自光明觉品至此。

皆答菩萨发趣海之问。

盖五位进趣自十信发也。

(此品计二卷)。

十住者

由信证入生如来家。

依无住智永不退还名住。

十住法门。

即第三会须弥顶忉利天说亦六品。

一升须弥山品。

二须弥顶偈赞品。

三十住品。

四梵行品。

五发心功德品。

六明法品。

一升须弥山品者

以处表法也。

前普光殿即人间地界。

依地界说十信。

者表创从凡地发信。

今须弥山妙高际天。

于此说十住者。

表从信升进入广大际故。

十住品云。

菩萨住处广大。

与法界虗空等。

其山在七金山海中。

高耸天极。

非手足攀揽所登。

表十住法出妙智海高超情境非心想攀缘所得。

此品明信终升进。

及叙帝释置座迎佛之事。

又云。

尔时世尊不离一切菩提树下。

而升须弥向帝释殿。

帝释置普光明藏师子座请佛安坐。

此乃净法界身。

徧一切处随缘应现。

犹如一月影现千江随舟南北而曾无去来也。

帝释请佛说十偈赞。

第一云。

迦叶如来具大悲。

彼佛曾来入此殿。

至第十云。

然灯如来大光明。

前三是今劫佛。

后七是前劫佛。

明创入十住古今会同佛法不异也。

二须弥偈赞品

乃法慧等十菩萨。

赞显当位之法劝示升进。

盖十住以智为体以慧为用乃可升进。

故依法慧菩萨赞显也。

将说十住法时。

十方十慧菩萨。

各从因陀罗华等十华世界。

各于十月佛所净修梵行。

表十住法依智起慧为因复成智月之果。

得是果法。

则无明顿彻烦恼顿除清凉如月。

其佛表果菩萨表因。

亦如十信因果同彰也。

十华世界即所修法门。

要即因华开敷智果也。

尔时十慧菩萨说偈赞佛已。

法慧菩萨即入无量方便三昧。

十方各千佛剎微尘数佛同名法慧。

普现其前赞叹加被。

论谓众生具有如来法身智慧。

为迷缘自障。

凡能修方便三昧以显之。

则与诸佛法身智慧冥会。

是故同名之佛普现其前也。

三十住品

正说十住名义。

示当位所行之行。

一发心住者。

剏依正智发菩提心也。

二治地住者。

为利众生开扩心地也。

三修行住。

善观诸法增正行也。

四生贵住。

由尊贵行生佛法家也。

五方便具足住带真随俗沤和适化也。

六正心住逢善恶境心不动也。

七不退住趣正妙道缘不坏也。

八童真住含真抱一智行无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