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析与规划概论》复习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68701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分析与规划概论》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区域分析与规划概论》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区域分析与规划概论》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区域分析与规划概论》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区域分析与规划概论》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区域分析与规划概论》复习题.docx

《《区域分析与规划概论》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分析与规划概论》复习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区域分析与规划概论》复习题.docx

《区域分析与规划概论》复习题

《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区域规划:

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进行全面的综合的总体部署。

区域发展战略:

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作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

它的核心是要解决区域在一定时期的基本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

区域地位:

区域地位是指某区域在区域系统中或同一层次区域中的排序、重要性、所起的作用和影响。

它通常反映在排序的前后或高低,所起作用的大小,影响的地域范围及影响的强度等方面。

区域地位与区域的规模、地理位置、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和发展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

  

出口替代:

所谓出口替代是指以新的产品(制成品)取代传统的初级产品出口,将本国制造业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点-轴开发模式:

点-轴开发模式是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在区域规划和区域发展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也是经济空间开发的一种重要方式。

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是指人类通过一定的行为,以土地为劳动对象,利用土地的特征,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

土地利用集约度:

土地利用集约度,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投放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的数量,是反映土地利用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土地利用分区:

土地利用分区,又可称为土地用途分区,是指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按土地利用方向的不同,将规划地区划分出不同的用地区域。

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是指为了自然保护的目的,把包含保护对象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产业:

产业是指同一属性的企业集合,它是企业与区域经济整体之间的一种中观经济层次单位。

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也是区域生产力布局中的重要内容。

城镇体系:

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区域:

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自然资源: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自然资源定义为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人力资源:

经济学意义上的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它是以劳动者数量和质量表示的,存在于人的自然生命机体中的一种国民经济资源。

人力资源最基本的方面包括人的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四个部分。

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区域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规模。

在实际统计中,又分为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

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

因此,把包括产业的构成、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结构特征概括为产业结构。

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是指能引导、带动国家和区域全部经济发展的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生产技术装备程度较低,需大量使用劳动力进行生产活动的生产部门。

极化效应:

极化是外围向中心的移动过程,形式多种多样。

从极化波及和影响的范围来看,可以是全国性的,也可以只是地方性的。

扩散效应:

扩散是由极化中心向外围的移动过程。

其作用方向恰好与极化方向相反。

极化是向心流动,扩散是离心流动。

二、简答题

1、土地供给宜遵循的基本原则。

1.以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为依据。

2.根据区位条件,因地制宜。

3.注意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4.统筹安排各业用地。

2、土地利用分区的意义。

1.通过土地分区,能更好地体现土地利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2.通过土地分区,能够从空间布局上落实用地指标,协调产业间用地的矛盾,为各个产业的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用地条件。

3.土地分区是土地用途管制的直接依据。

4.用地分区是用地规划与用地管理联系的重要环节。

3、土地资源保护的必要性。

(一)土地资源的有限性

(二)自然灾害和人为不当的活动使大量土地损失

(三)人口不断增加,使人口与土地的矛盾愈来愈突出

(四)耕地减少的速度加剧,质量损失严重

4、保护耕地的基本策略。

1.严格控制城镇发展用地规模,充分挖掘现有建设用地潜力。

2.调整村镇居民占用地,部分退宅还地。

3.开发土地后备资源,增加土地利用面积。

4.进行土地整理、整治,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生产潜力。

5.调整土地收益分配办法,建立保护耕地的经济制约机制。

6.改变土地管理体制,强化土地管理,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

5、简述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产业结构的主要特征。

(一)工业化前期

经济水平低下,区域产业结构单一。

(二)工业化初期阶段

产业结构演变为第二产业为主的二、一、三型的结构组合。

(三)工业化稳定阶段

产业结构往往表现为二、三、一型组合特征。

(四)后工业化阶段

区域产业结构表现为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三、二、一型的结构模式。

6、基础设施的作用。

(一)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础

(二)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三)基础设施是经济布局合理化的前提

(四)基础设施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五)基础设施是国防建设的组成部分

7、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程序和工作方法

(一)规划工作准备阶段

(二)实地调查,收集资料和访问座谈阶段

(三)调查内容的分析研究阶段

(四)规划方案的构思阶段

(五)与当地党政领导及有关部门协调规划方案、编写规划报告和编制规划图件阶段

(六)组织专家评审和上报审批阶段

8、规划城镇人口规模的依据

1.区域发展战略和城镇体系总体发展战略预测的区域人口增长速度和人口总量,城镇人口的总量,规划的城镇化水平目标。

特别要注意近些年来外来人口的流入和本地人口的流出情况;

2.各城镇的现状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近些年来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和变化趋势;

3.各城镇总体规划说明书提出的规划期人口规模指标,注意论证的论据;

4.各城镇的发展条件综合评价,注意一些城镇今后发展可能的突变因素;

5.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的成果。

9、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类型有哪些?

(1)大城市地区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类型。

(2)多中心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类型。

(3)以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主的城镇体系空间分布类型。

(4)行政-经济区域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类型。

10、城市经济区划分的基本原则。

1.依托中心城市。

2.确定适宜的经济腹地范围。

3.确定区域经济专业化发展方向。

4.兼顾行政区域的完整性。

11、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

1、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背景条件分析

2、区域经济分析

3、区域发展分析

12、区域分析方法有那些?

1.地理学的比较法

2.经济学的分析法

3.数学的模拟法

13、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其特性

(二)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三)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的类型

14、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原则。

1.从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和生产布局的要求出发。

2.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

3.必须在现代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论证经济的合理性。

4.从保护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评价自然资源。

15、技术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技术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

(2)技术的进步有利于减少区域发展对非地产资源的依赖程度;

(3)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结构多样化;

(4)技术进步还为区域劳动就业开辟了广阔的出路。

16、技术选择的原则。

①所选技术必须适应当地的技术基础和生产力水平,有利于提高当地的技术水平。

②所选技术必须适应当地的自然资源特点,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③所选技术应适应当地人力资源基础,并满足劳动就业需要,充分利用地方人力资源。

④新技术的引进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并同时考虑市场容量问题。

⑤新技术的选择应满足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的要求。

17、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将经济成长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1.传统社会阶段

2.为起飞创造的前提阶段

3.起飞阶段

4.成熟阶段

5.高额消费阶段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18、简要阐述配第——克拉克定理

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

再向第三产业移动。

第一产业劳动力将减少。

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将增加。

这就是克拉克定律。

19、区域优势的类型。

1、有形区域优势与无形区域优势

2、绝对区域优势与相对区域优势

3、局部优势与全局优势

4、空间优势与时间优势

5、现实优势与潜在优势

6、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20、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

1.产业结构合理配置与调整优化必须从区域实际情况出发,与区域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相适应。

2.必须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3.有利于加速出口产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产品的质量,开拓国际市场,增加出口创汇,并为进口结构高级化创造条件。

4.有助于区域优势的发挥,在优势产业基础上向地区专门化方向发展。

5.有利于充分发挥劳动力的优势,减轻劳动人口的就业压力。

6.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区域环境质量的提高。

21、区域规划的内容。

(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二)工农业生产的布局规划

(三)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

(四)基础设施规划

(五)土地利用规划

(六)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

(七)区域发展政策

22、我国的区域规划工作现阶段的努力方向。

1.加强规划立法,使区域规划走上法制轨道。

2.视市场的作用,加强市场因素的研究。

3.编制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促进区域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4.正确处理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关系,完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方法。

5.加强区域发展政策研究,增强区域规划的可操作性。

23、区域规划工作步骤。

1.区域发展的现状调查与资料收集。

2.确定区域发展目标。

3.域发展的课题与对策研究

4.规划方案设计。

5.规划方案评估。

6.报批定案。

7.实施阶段。

24、简要阐述初级产品出口战略。

初级产品出口是经济起飞国家和地区一般的发展战略模式。

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和以农业为主的地区,为取得外汇,往往是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和农业的相对优势,出口初级农产品或矿产品。

然而,用初级农产品和矿产品出口,与发达国家的工业品实行不等价的交换,必然蒙受很大的损失。

而且这样的贸易关系具有明显的脆弱性和依附性。

25、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影响效果。

增长极对周围区域产生的负效果是极化作用的结果。

由于增长极主导产业的发展,具有相对利益,产生吸引力和向心力,使周围区域的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转移到核心地区,剥夺了周围区域的发展机会,使核心地区与周围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扩大。

这种负效果被称为极化效果。

增长极对周围地区产生的正效果是扩散作用的结果。

扩散作用是由于核心地区的快速发展,通过产品、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的流动,对其他地区的促进、带动作用,提高其他地区的就业机会,增加农业产出,提高周围地区的边际劳动生产率和消费水平,引发周围地区的技术进步。

这种正效果被称为扩散效果。

26、增长极理论对于区域开发和区域规划的指导意义。

增长极理论对于区域开发和区域规划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增长极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极化中心本身的经济增长;二是极化中心对周围地区的影响。

前者是集聚效果,后者是增长极的扩散效果。

27、点—轴开发模式中重点开发轴如何选择。

1.最好由经济核心区域和发达的城市工业带组成。

2.有水陆交通运输干线为依托。

3.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