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第四节人类的神经调节 教学设计示例高中生物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685565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8.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章第四节人类的神经调节 教学设计示例高中生物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九章第四节人类的神经调节 教学设计示例高中生物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九章第四节人类的神经调节 教学设计示例高中生物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九章第四节人类的神经调节 教学设计示例高中生物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九章第四节人类的神经调节 教学设计示例高中生物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九章第四节人类的神经调节 教学设计示例高中生物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第九章第四节人类的神经调节 教学设计示例高中生物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章第四节人类的神经调节 教学设计示例高中生物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九章第四节人类的神经调节 教学设计示例高中生物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铃声在引起狗分泌唾液的反射时,对狗的意义是什么?

启发学生理解,铃声作为分泌唾液反射的条件刺激,能引起唾液分泌是为进食做好准备的反应。

再进一步提出,如果先喂食物,后给铃声刺激,是否还能建立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反射呢?

这样来启发学生认识建立条件反射的意义是提高了适应环境的能力。

  2.重点:

两类反射的主要区别和人类具有对语言刺激建立条件反射能力的特征。

本节教学目标的实现,关键是理解条件反射。

在此基础上更深刻地认识到人的语言功能在形成人的特有条件反射中的重要意义。

  比较和鉴别是认识事物的基本心理过程。

因此,突出重点就要特别强调:

(1)将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特点加以比较;

(2)将人的语言性条件反射与一般的具体刺激信号条件反射加以区别。

教学过程:

  1.引人新课:

  教师可以指出: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但不同的反射,反射弧上的具体神经结构是不同的。

特别是神级中枢,从脊髓到大脑,由低级到高级的中枢结构,在整体的神经调节管理功能上,应该是具有等级区别的,越是高级中枢参加的反射,越应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和整体性。

我们人类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发达程度是十分突出的,那么在认识我们反射的不同方式上、在认识我们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特征上,有些什么更值得注意的本质问题?

  由此便引出本节的课题。

  2.分析两类不同性质的反射: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这样创设问题情景:

  教师:

“我请两位同学前来,帮助我完成一项实验。

”……

  “×

×

同学,请你闭上眼,向前伸出你的手臂。

  教师拿出一个课前准备好的“刺激盒”给另一个同学看:

盒是鲜红色的,两面颜色一样,只是有一面上露出由里刺出的几枚按钉尖。

然后将有刺尖的一面对正被试学生手指,举在距指尖20~30cm处。

同学,现在请你慢慢向正前方走,手臂要伸平。

  当被试同学手指无意碰到盒上的刺尖时,他会突然缩回手臂并睁眼察看情况。

这一切被旁观者们看个明白。

  这时教师间大家“发生了什么?

”然后请被试者看一下有刺尖的红盒子。

但注意不要让他看到另一面。

  教师对被试同学:

“现在,如果我让你睁开眼睛,再伸直手臂,我用这有刺尖的盒子再碰你的指尖,你会怎样呢?

“……现在我们就来试试。

  这次教师只让另一位同学看清,使用盒子没有刺的一面来继续做实验。

教师对被试:

“你不用紧张,我并不用力,只是轻轻地……”然后突然用刺激盒敲向被试同学的手指。

于是引起他再次缩回手臂。

但可能盒子还没有碰到手指。

“现在大家又看到了什么?

  然后,教师请另一个同学将他看到的情况一一介绍给全体观察者。

  现在教师可以提出:

“我们从刚才的实验中看到了×

同学两次‘缩手’反应,让我们分析一下,这先后两次缩手的反应,在刺激方式。

反应规律、生活意义等方面,有什么不同吗?

  教师可以引导同学们概括出,有两类不同性质的反射性调节:

一类是先天就会的,一类是后天学会的。

学会的反射是在本来就会的反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前者被称为条件反射,后者则叫做非条件反射。

  3.分析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

  教师提出,建立条件反射有什么规律呢?

下面,就来分析教材中介绍的训练狗建立唾液分泌条件反射的过程(见“难点分析”内容)。

  然后总结出:

(1)首先要使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适时地结合;

(2)在

(1)的基础上实现无关刺激向条件刺激的转化;

(3)条件刺激可做为非条件刺激的信号时,单以条件刺激即可引出相应反射性反应。

并且着重强调,建立条件反射具有提高人和动物适应环境能力的意义。

所能建立的条件反射水平越高,适应环境的生活能力也必然越强。

由此再进一步提出,我们人类在形成条件反射的能力上比所有其他动物都强。

在这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呢?

  4.分析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能力:

  教师可以问同学们:

“谁吃过杏?

”……“我们请×

同学说说他吃杏的体验。

  “现在哪些同学有了分泌更多口水的反应?

  “我这有两枚杏,”教师拿出课前准备的教具——两只真的杏或仿真模型,“一只红杏,一只是青杏,哪只杏更会使你流口水呢?

”教师示“杏”给学生们看。

“我敢说,现在有好多同学看到这么好的杏已经流了不少口水了。

  “现在我们分析一下,吃杏时流口水,看到‘杏’也流口水,甚至听说‘杏’也流口水。

这三种唾液分泌反射有何区别?

  学生应指出,不同唾液分泌反射的刺激性质有何不同,神经中枢参与的范围、水平可能有何区别。

  然后总结出,人的特有条件反射能力,是对语言这类抽象信号的刺激能建立复杂的条件反射。

最后,可以讨论教材中“动动脑”部分的三个思考题。

通过对类似问题的分析和解释,及时反映一下学生对前面知识的掌握情况。

同时教师也要注意指导学生讨论中的思想发展。

比如在讨论“怎样训练小鸡到一定地点吃食?

”的问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把一个问题进行分解:

“你愿意选择什么刺激做为后来的条件刺激方式?

”“训练的第一步你打算怎样做?

”“喂食的时间、地点等因素,你认为是否会影响训练?

”等等。

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有意对学生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学习能力进行培养。

第九章第六节人的视觉和听觉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感觉器官的概念和意义,以及耳的结构和功能。

2、了解近视和远视,眼睛的卫生保健知识,以及耳的结构和功能,听觉的形成,耳的卫生保健。

能力目标:

培养预防近视沙眼中耳炎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

眼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难点:

视觉的形成与视觉异常,听觉的形成、耳的结构

眼、耳结构的挂图与视觉、听觉形成的示意图及凸透镜成像实验演示装置等。

本节内容分配为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感觉器官→眼的结构→凸透镜成像实验演示→视觉的形成→近视与远视)

引入新课:

从“任何反射的产生都开始于某感受器对刺激的感受”出发,引出本节课题:

感觉器官与人的视觉和听觉。

主体内容:

首先明确,特殊的感受器与其附属结构所组成的器官称为感觉器官,然后指出眼和耳是关系视觉与听觉形成的感觉器官。

再进一步指出,视觉对我们认识周围事物是最为重要的功能,我们首先学习眼与视觉的知识。

提出:

眼的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它的结构是怎样的?

让学生们一面观察见图,一面互相观察眼的外部结构,认识角膜、虹膜、瞳孔、巩膜等可见部分的结构部位。

接着出示见图,并可配合模型由前向后,由外到内地简要介绍眼球的解剖结构。

以板书形式逐一归纳之,最后简单介绍眼球附属结构及功能。

接着指出,视觉形成的第一步是光线首先射入眼球,这一过程类似这样一个实验现象——演示透镜成像实验,学生们仔细观察实验过程。

教师一方面简单明确地介绍实验装置,一方面提示学生注意纸屏、凸镜、蜡烛之间的距离与成像状况的关系及透镜凸度与成像状况的关系。

简明记录实验结果。

要求学生观察见图,并联系刚才的实验现象。

教师请学生回答:

物像是怎样在视网膜上形成的?

然后一步步引出视觉产生的全过程,同时以板书形式归纳。

再提出:

当物体远近、大小变化时,如何使视网膜上的成像清晰?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眼球结构,认识到晶状体曲度调节的意义,同时引出近视与远视的现象及纠正的方法。

小结:

简要总结本节课知识要点。

附:

板书设计

  感觉器官与人的视觉和听觉

  感觉器官:

感受器及其附属结构组成的器官

  一、眼与视觉

  (第二课时)

(眼的卫生保健→学习检查视力的方法;

耳的结构→听觉的形成→耳的卫生保健)

从青少年发生近视眼的话题出发,引出预防近视的重要性问题。

指出近视的发生主要由于不注意用眼卫生,例举不良用眼习惯,明确“三要”、“四不看”的措施。

如何查知自己的视力?

介绍视力检查方法。

教师请一学生前来被检,其他同学认真学习检查方法要点。

嘱课后实习之。

接着提出,沙眼也是危害眼睛健康的常见疾病,指出其危害性,说明病因、表现与预防的措施。

提出耳也是重要感觉器官,我们再来学习有关耳与听觉的知识。

先要学生观察见图,同时也互相观察同学的外耳结构。

教师出示耳的结构挂图,简明介绍各部结构与功能,并归纳于板书中。

接着结合见图一步步说明听觉形成的过程并总结成板书内容。

最后提出耳的卫生保健的问题。

首先观察见图,提出保护鼓膜应采取的方法,启发学生理解原理,明了咽鼓管的作用是平衡鼓室与外耳道的压力。

再让学生通过自学教材有关内容了解其他几点耳保健的注意事项。

教师以谈话方式提出一些问题,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简要总结本课知识要点

课外思考:

用凹/凸透镜纠正近/远视的原理是什么?

第一节酵母菌和霉菌

1.了解酵母菌和霉菌(青霉或曲霉)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及酵母菌和霉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指导学生观察酵母菌、青霉或曲霉,继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了解酵母菌和霉菌与人类的关系,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分析事物。

重点、难点分析

1.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特点,酵母菌和霉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是本章的重点知识。

因为:

(1)通过学习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让学生与所学过的植物细胞结构、细菌细胞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它们在细胞结构上的异同。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2)通过学习酵母菌和霉菌的生活特点,有利于了解酵母菌和霉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使学生懂得研究微生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用其利,避其害。

了解真菌在经济上所蕴藏的潜在价值是巨大而多样的。

2.酵母菌的营养方式是本章的教学难点:

酵母菌既是异养(腐生)厌氧型真菌,又是异养需氧型真菌,由于初一学生知识水平有限,教师要讲清酵母菌获得能量的方式一定难度。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第一课时:

1.课前准备:

教师首先做好酵母菌的培养。

酵母菌的简易培养方法如下:

①提前2~3天用3%~5%的蔗糖或2%葡萄糖溶液放入鲜酵母或一小块发面,恒温22℃培养。

②将苹果皮切碎或用散发酒味的水果皮,装入瓶内,注意瓶子不要太大,轻轻压实,加入凉开水浸没,不用接种,在较温暖的地方培养2~3天镜检,即能找到酵母菌。

2.教学过程:

(1)关于酵母菌形态结构的教学,可以用边讲述边实验的方法进行,有条件的学校最好在实验室上课。

课上教师首先指导学生制作含有大量酵母菌的临时装片,并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的形态结构;

如果无实验室条件,在教室上课,课前教师可事先做好1~2台观察酵母菌的示范镜。

这样学生通过对酵母菌形态结构的观察,对酵母菌建立感性认识。

如果不具备以上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课前画好酵母菌结构的投影片,也可以利用挂图及书中的插图,有录像设备的学校可以在课上放一段酵母菌形态结构的录像片段。

讲述酵母菌结构时应注意指导学生与植物细胞结构和细菌细胞结构进行比较。

让学生指出它们的异同。

这样能够使学生明确认识到酵母菌的结构中有成形的细胞核。

另外通过观察还可以看到酵母菌是单细胞个体,所以属于个体微小的真菌。

(2)酵母菌营养方式的教学,首先要强调指出酵母菌不含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不属于自养生物。

在讲述酵母菌在有氧的条件下生活,能把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而在在无氧条件下,又可把葡萄分解成二氧化碳和酒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做演示实验,在课前1~2天用两个试管分别倒入含酵母菌的培养液,把其中一个试管用塞子堵上,一个敞着口,课上请学生分别闻一闻,让学生说出哪个有明显的酒味。

并问为什么?

同时让学生观察分析培养酵母的糖液中为什么会有气泡?

(3)在酵母菌与人类的关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用谈话法。

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设问,如馒头、面包为什么是松软多孔的?

你们知道酵母菌有哪些利用价值等等。

最后教师归纳总结。

要指出酵母菌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应用较早的一类微生物,自然界中几乎到处都有酵母菌,已发现的酵母菌达数百种之多,绝大多数都是人类的好朋友,特别是在酒类酿造方面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另外酵母菌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因此可利用酵母菌的菌体捉取辅酶A、细胞色素C、凝血质、卵磷脂和多种氨基酸等。

近几年,酵母菌在石油脱蜡、酶制剂和发酵饲料等方面的应用也有了新的进展。

(4)关于酵母菌生殖方式的教学:

在讲述酵母菌的出芽生殖方式时,可指导学生,制作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正在进行出芽生殖的酵母菌,有条件的学校可放一段酵母芽出芽生殖的录像片,或在黑板上画简图示意,还可制作投影片。

要强调酵母菌出芽生殖的芽与绿色开花植物的芽不是一个概念。

酵母菌细胞上长出的突起,比母细胞小得多,是母细胞上的一个芽体,脱离母体后,即成为一个新的酵母菌,属于无性生殖。

酵终菌还有另一种生殖方式为孢子生殖,在条件恶劣时,产生孢子,由孢子发育成新个体。

三、第二课时:

①由教师介绍青霉和曲霉的简易培养方法。

布置学生在课前2~3天用橘子或陈旧的馒头培养青霉或曲霉。

②教帅需要做的课前准备:

要利用二次接种的方法培养较纯净的青霉或曲霉。

另外在课前2~3天,制备好青霉或曲霉的培养装片。

具体操作方法详见教参。

2.讲述霉菌的形态结构时,运用讲述与实验结合的方法。

把教材中的课后实验课融入在讲课的过程中,采用边观察、边讲解、边讨论的方式。

具体方法如下:

(1)首先进行实验观察:

①取一块长有青霉的橘皮或长有曲霉的馒头,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如果没有放大镜也可以用老花镜代替)观察青霉或曲霉的形态和颜色;

②有条件的学校可指导学生制作橘皮培养出的是青霉装片,让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

注意以下问题:

取材要用解剖针挑取少量,要从颜色很浅的绿色部分取材做装片,这样既能看到无色的分枝菌丝,又能观察到菌丝顶端的绿色孢子。

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③教师用课前制备好的青霉或曲霉的培养装片做好示范镜,让学生观察。

(2)学生观察后教师提问学生看到了什么?

让学生描述青霉或曲霉的形态和颜色。

告诉学生在镜下观察到大量绿色成串的青霉的孢子,曲霉的孢子常见的是是黑、黄和橙红色,无色的部分是菌丝。

然后教师进行青霉和曲霉形态结构的讲解。

指出青霉和曲霉呈现出的不同颜色是孢子的颜色,而它们的菌丝是无色的。

青霉和曲霉的菌体是由许多菌丝组成的,分为直立菌丝和营养菌丝。

由于上有横隔,是多细胞个体。

但不是所有霉菌都是多细胞个体。

青霉和曲霉的每个细胞中都有细胞核是真核生物。

另外参照书中插图让学生比较青霉与曲霉分生孢子梗的区别,找出青霉孢子便顶端无膨大,曲霉分生孢子梗顶端膨大成为球状。

(3)关于青霉与曲霉营养方式的讲述,要强调由于青霉和曲霉菌丝体中无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吸收现成有机物,进行腐生生活,所以为异养生物。

(4)在讲述青霉和曲霉的生殖方式时,让学生从孢子梗的形态及孢子的颜色上分辨青霉和曲霉,指出它们是靠孢子生殖的,这种孢子可在空气中传播,每个孢子落到适宜的环境中,都可以发育成新个体。

在温暖潮湿的季节里衣物有时会发霉,正是霉菌孢子大量繁殖的结果。

讲述青霉、曲霉与人类的关系时,可先组织学生讨论青霉和曲霉对人类有益和有害的地方是什么,而后教师归纳总结。

教师要着重指出:

曲霉是发酵工业及食品加工方面的重要菌种。

2000年以前我国就已利用曲霉制酱,也是我国民间用以酿酒、制醋曲,制某些副食品的重要菌种。

例如我国生产的腐乳有白腐乳、青腐乳和红腐乳之分,当你看到红腐乳时不要以为染了化学颜料,其实它是红曲霉分泌的红曲加工而成,由于人们选用了不同工艺,因而使腐乳各具特色。

青霉除了用于提取青霉素外,还用于制造有机酸、葡萄糖氧化酶和淀粉酶等。

讲完课后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检测,及时反馈,并请学生回答“动动脑”中提出的问题,而后指导学生看课外读物“青霉素的来历”。

小资料:

为什么将抗菌素改称为抗生素

1928年英国的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青霉能够产生一种杀灭葡萄球菌的物质,他把这种物质名命名为青霉素。

青霉素40年代初投入生产。

此后又相继发现有抑制甚至杀死细菌的链霉素、氯霉素、金霉素、土霉素等,当时多把此类对细菌有拮抗作用的药物叫抗菌素。

随着对抗菌素研究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抗菌素不仅对细菌有抵抗作用,而且某些抗菌素还具有抗肿瘤、抗植物病原真菌、抗病原虫等作用。

同时还发现它能促进畜禽生长,因此,抗菌素一词就不完整了,所以从1981年起,我国将抗菌素正式更名为抗生素。

三、噬菌体与宿主关系

1、烈性噬菌体:

凡能引起宿主细胞迅速裂解的噬菌体。

敏感细菌。

2、温和性噬菌体:

噬菌体侵染宿主后,并不增殖,裂解,而与宿主DNA结合,随宿主DNA复制而复制,此时细胞中找不到形态上可见的噬菌体,这种噬菌体称为温和性噬菌体。

含有温和性噬菌体的细菌称为溶源性细菌lysogenicbacteria

温和性噬菌体存在状态

1)游离具感染性的virion;

2)前噬菌体(prophage):

附着或整合在宿主染色体上,一道复制;

3)营养期噬菌体:

指导合成。

3、溶源性细菌特性

1)遗传性

2)自发裂解

3)诱发裂解:

双氧水、UV、X、等。

4)免疫性

5)复愈(消失溶源性)

6)溶源转变

溶源性菌株命名

四、噬菌体分离检查与防治

(一)分离检查(效价测定)

怎样证实有噬菌体存在:

宿主特异性;

噬菌斑、液体培养变清等。

1、双层平板法

2、单层平板法

3、玻片快速法

效价(titre),噬菌斑形成单位(pfu)

(二)防治措施

1、消灭phage,杜绝其依赖生存条件。

2、选育和使用抗phage菌株。

3、菌种轮换使用。

4、药物防治:

加入某些金属螯合剂、表面活性剂。

五、亚病毒

1、类病毒viroid:

没有衣壳包裹的RNA分子。

2、拟病毒virusoids(类类病毒):

一类包括在植物病毒粒子中的类病毒,RNA。

3、朊病毒prion,virino:

一类能侵染动物并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的小分子无免疫性的疏水性蛋白。

艾滋病

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1981年首先在USA发现,1983年巴斯德研究所宣布分离出一种virus证实为AIDS的病原,1986年WHO定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HIV专门侵犯淋巴细胞,造成免疫缺陷。

传播途径:

血液、母婴、体液

第二章:

微生物营养和培养基

了解不同微生物需要什么营养物,怎样吸收,起什么作用,如何为其配餐。

营养物:

必须得到的细胞结构成分,必须得到的能量储存物质。

营养:

把营养物从外界吸收至细胞内,复制出新细胞结构的过程。

1节:

营养物及其功能

一、细胞化学组成

整个生物界大体相同,主要是C、H、O、N(占干重90-97%),C(约50%),此外为各种无机元素,由这些元素再组成化合物。

其中C/N一般是5:

1。

1、水分和无机元素

含水70-90%(鲜重),无机元素(3-10%干重)依次为P、S、K、Mg、Ca、Fe、Zn、Mn等。

2、有机物

蛋白质,核酸,碳水化合物,类脂,维生素等

二、主要营养物及其功能

主要功能:

提供合成原生质和代谢产物原料;

产生合成反应及生命活动所需能量;

调节新陈代谢。

(一)碳源物质

定义:

凡能提供微生物营养所需碳元素的营养源。

功能:

碳源、能源

微生物碳源谱:

(二)氮源物质

凡能提供微生物营养所需氮元素的营养源。

氮源,一般不作能源。

微生物氮源谱:

氨基酸自养型和异养型生物

速效氮源和迟效氮源

生理碱性、酸性、中性盐

(三)能源

化学能:

有机物-化能异养微生物

无机物-化能自养微生物

光能

(四)生长因子

一类对微生物正常代谢必不可少且又不能从简单的碳、氮源自行合成的所需极微量的有机物。

种类:

维生素、AA、base、FA等。

作用:

辅酶或酶活化

来源:

酵母膏、玉米浆、麦芽汁等,复合维生素。

浓度:

(五)无机盐

所需浓度在10-3-10-4M的元素为大量元素

所需浓度在10-6-10-8M为微量元素。

构成菌体成分;

酶活性基组成或维持酶活性;

调节渗透压、pH、Eh;

化能自养微生物能源等。

无机元素来源与功能:

一些无机元素加入盐:

(六)水

存在状态:

游离态(溶媒)和结合态(结构组成)

生理作用:

组成成分;

反应介质;

物质运输媒体;

热的良导体。

2节:

微生物营养类型

依碳源不同:

异养型heterotrophs(不能以CO2为主要或唯一碳源。

自养型autotrophs(能以CO2为主要或唯一碳源。

依能源不同:

光能营养型phototrophs(光反应产能)

化能营养型chemotrophs(物质氧化产能)

这样可将微生物分成四种营养类型

(插入)

其中,化能异养型又据利用有机物特性,分成腐生和寄生。

营养类型划分不是绝对的,不同生活条件下,可相互转变。

3节:

营养物吸收与代谢物分泌

营养物吸收至胞内被利用,代谢物分泌到胞外以免积累,这就是物质运输过程。

通透性与吸收是不同概念。

一般大分子:

先水解为小分子,再吸收。

脂溶性物质:

易透过

离子化合物:

弱快强慢(极性)

一、营养物吸收

1、单纯扩散simplediffusion

依靠胞内外溶液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