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区水利现代化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江都区水利现代化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都区水利现代化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7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2水利现代化指标体系...23
2.3水利现代化现状水平评价...25
3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29
3.1指导思想与原则...29
29
3.2规划依据...30
30
3.3规划水平年...31
3.4总体目标...31
3.5总体布局...32
4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建设...36
4.1规划目标...36
4.2规划布局...36
4.3规划任务...37
37
38
5水资源保障体系建设...39
5.1规划目标...39
5.2规划布局...39
39
40
5.3规划任务...40
42
43
44
6水生态保护体系建设...46
6.1规划目标...46
6.2规划布局...46
6.3规划任务...47
47
49
55
57
59
60
7农村水利工程体系建设...63
7.1规划目标...63
7.2规划布局...63
7.3规划任务...64
64
65
66
67
8水管理服务体系建设...69
8.1水资源管理...69
69
8.2规划与建设管理...71
8.2.1规划目标...71
8.2.2规划任务...71
8.3河湖工程管理...73
8.3.1规划目标...73
8.3.2规划任务...73
8.4防汛防旱管理...74
8.4.1规划目标...74
8.4.2规划任务...74
8.5基层水利管理...76
76
9水利发展支撑体系建设...78
9.1法制建设...78
9.1.1规划目标...78
9.1.2规划任务...78
9.2投入保障...79
9.2.1规划目标...79
9.2.2规划任务...80
9.3人才队伍建设...81
9.3.1规划目标...81
9.3.2规划任务...81
9.4水利科技与信息化...82
9.4.1规划目标...82
9.4.2规划任务...82
9.5水文现代化建设...83
9.5.1规划目标...83
9.5.2规划任务...84
10实施方案与效果...86
10.1实施原则与计划...86
10.1.1实施原则...86
10.1.2实施计划...86
10.2建设任务与投资分析...87
87
10.2.2投资估算...89
10.2.3资金来源与可达性分析...90
10.3实施效果...92
92
93
94
11实施保障措施...95
11.1组织领导...95
11.2改革创新...95
11.3宣传引导...95
11.4监督考核...96
附图1:
江都区水利现代化防洪除涝工程布置图
2:
江都区水利现代化水资源配置工程布置图
3:
江都区水利现代化水生态保护工程布置图
4:
江都区水利现代化农村水利工程布置图
1水利发展现状与需求分析
1.1基本情况
江都区位于江苏省中部,东与泰州市的兴化市、姜堰市、海陵区、高港区接攘,西与扬州市广陵区、邗江区毗邻,南濒长江与扬中市隔江相望,北与高邮市相连。
全境南北最长处55.75km,东西最宽处42.76km。
总面积1332.54km2,其中陆地面积占85.8%,水域面积占14.2%,中心城区面积约250.18km2,主城区面积约4.5km2,港区面积约0.5km2。
江都区区位图见图1-1。
江都区域地势平坦,略呈鱼背状,中部略高,南北两侧较低,除个别地区外,地面高程在1.6~9.9m,大部分在2.5~6.0m之间(黄海高程,下同),地面倾斜坡度小于6°
。
以老通扬运河为界,南部属长江三角洲平原区,地势略向江面倾斜,河道稀少。
北部属里下河浅洼平原区,西南高,东北低,倾向兴化。
水道纵横,湖荡密布,素有“水乡泽国”之称。
高沙土平原:
位于通扬运河以南及宜陵以东的通扬运河北岸,面积约500km2,地面真高5~8m,河道稀少,水源不足,易受干旱,局部排水不畅,易成涝渍。
土壤质地偏砂,肥力不足。
微斜水网平原:
位于里运河以东,通扬运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与兴化﹑姜堰﹑高邮交界处,面积约832.54km2。
地势南高北低,地面真高2~8m,局部9.9m,最低只有1.6m,水网稠密,土壤质地较粘,属湖相沉积和长江冲积母质,自然肥力较高。
江都区域属副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季风显著,雨水充沛。
年平均气温14.9℃,年均日照2132.5小时,年均无霜期220天,年均降水量975.5mm,降雨集中在6~8月,汛期平均降雨量在634mm左右,占全年的65%。
年最大降雨量达1441.9mm(1972年),年最低降雨量仅为398.6mm(1978年),年变幅达3.6倍,年蒸发量1374.1mm。
图1-1江都区区位图
2010年,江都全区辖13个乡镇,263个行政村,总人口106.6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7.47万人,非农业人口19.18万人,按常住人口计算,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18.0%。
201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8.88亿元,人均GDP达45559元,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第一产业增加值36.7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75.8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76.3亿元,三产比例为1:
7.5:
4.8,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92.49%,工业增加值236.34亿元,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开发开放持续纵深推进。
城乡面貌显著变化,城市化水平49.5%,社会民生显著改善,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69元,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10110.68元,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迈向小康。
江都位于沿海经济轴和长江经济发展轴的交汇地带的重要节点城市,具有良好的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
承接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正着力推进沿江开发,跨江开发,融入苏南,经济发展较快。
机电冶金、汽车及零部件、石化医药、船舶制造及配套件四大支柱产业集聚效应明显,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电网、软件和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二横一纵”三条高速公路,宁启铁路,328国道贯穿东西南北;
水运条件优越,京杭运河年货运量居全国内河航道第二,同时频临长江“黄金水道”,拥有宝贵的岸线资源,江都港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
扬州泰州机场也已于2012年5月通航。
江都在江苏省中部区域性交通枢纽的态势已经初步形成。
随着宁启铁路复线、淮扬镇铁路、五峰山过江通道等重大基础工程的实施,与上海、苏南、苏北之间快速交通网的构建,立体交通网络也日臻完善。
江都区南濒长江,西傍邵伯湖、淮河入江水道,淮河、长江交汇于三江营,是淮水南下入江之走廊,金湾河、芒稻河、高水河、里运河纵贯南北,新、老通扬运河横穿东西,著名的江都水利枢纽工程位于城区西南部,是国家南水北调的源头。
通扬运河以南、白塔河以东,为长江流域,面积268.98km2,占全区总面积的20.19%,通扬运河以北、白塔河以西,为淮河流域,面积1063.56km2,占全区总面积的79.81%。
境内水域面积189.22km2,其中长江、邵伯湖水域面积36.54km2,占全区总面积14.2%,河道、沟渠水域面积179.26km2,占11.2%,湖泊水域面积39.96km2,占3.0%。
区内由南向北按水系、地势和灌排体系,划分为5个区域。
江都区主要水系示意图见图1-2。
1、长江水系长江干流江都段,西起三江营从邗江区境流入,东至立新涵流入泰州市高港区境,江岸线长14公里。
长江沿线河道港口,由西向东有窦桥港、圣容港、殷桥港、红旗河、新桥港、杨湾港等通江港(河)口,承担引排水任务。
沿线通江的主要河道有:
泰州引江河,南起长江,北至新通扬运河,全长24km。
境内仅有8.3km,与引江河连通的支河有浦头河,并建有套闸控制。
夹江,从三江营至仙女镇新建村八港口,岸线长11.3km,夹江河面最宽处达1km。
一般水深14m~15m,最深处20m左右。
沿线涉及大桥镇和仙女镇,白塔河、姚港河、跃进河与之相通。
图1-2江都区主要水系示意图
2、淮河水系江都处于淮河下游,是淮河入江的尾闾。
淮河洪水经邵伯湖入归江河道下泄长江。
区内属淮河水系的主要河道有:
里运河,从露筋北江(都)高(邮)交界至邵伯节制闸上,长13.5km,是江都引用淮水的主要干河,亦是南水北调东线向北送水的通道,也是苏北地区水上交通运输的重要航道。
与里运河连接的河道有盐邵河,该河全长46.6km,是一条通向里下河地区的主要航道。
高水河,南起芒稻闸,北至邵伯节制闸,与里运河衔接,全长15.26km,是江都水利枢纽抽引江水,实施南水北调、向北送水的通道,亦是淮水入江的通道之一。
通扬运河,1997年以前,由土山洞至界沟河东沈家渡,与泰州市境相连,东达南通。
1997年开挖泰州引江河时将此河切断,并在泰州引江河西岸通扬运河口门处建闸控制。
河线由土山洞向北接邵仙引河南段,延伸至邵仙闸洞下,境内全长37.3km。
引用邵伯湖水源(淮水),补给沿河一线灌溉用水,同时也是内部通航和排水河道。
与之沟通的河道有小涵河、三阳河、赤练港、龙耳河、野田河、白塔河、红旗河、堰口河等。
3、区域水系区内由南向北按水系、地势和灌排体系,划分为5个区域。
沿江圩区,位于江都区南部,区域面积83.26km2。
圩内地势低洼,地面高程2.5m~3.5m,南受长江洪水威胁,北受通南高沙区高水压迫,遇雨易涝。
水利工程主要有挡、排、引工程,主要河道有杨湾港、新桥港、殷桥港、圣容港、窦桥港、曹荡河、跃进河、界牌河。
正常情况下,由通江河、港口门和内部引排河道实施自引江水,长江高潮遇涝无法自排时,靠沿江泵站抽排人江。
主要排涝站有杨湾站、东大站、西大站、通江套闸东排站、跃进站、界牌站、九龙套闸排涝站,抽排流量共62m3/s。
通南高沙区,南临沿江圩区,北至新通杨运河,区域面积364.14km2。
地势相对较高,地面高程为4.5m~6.0m,局部7.5m。
该区域主要通过红旗河、白塔河、姚港河、向阳河、灰粪港5条河道与长江及归江河道相连,承担引排任务。
在河道口门处分别建有通江套闸、河口闸、姚港闸、九龙套闸、扒扒桥闸控制,自引能力达288.65m3/s,自排能力达363.86m3/s。
遇长江低潮无法自引或高潮期发生内涝无法自排时,由泵站抽引或抽排。
特殊涝情时,可相机排入泰州引江河。
通北高地区,位于江都区中部,南临新通扬运河,西至高水河,北与里下河圩区和沿运灌区相接,区域面积352.35km2。
地面高程为4.0m~9.5m,局部9.9m。
三阳河以西由通扬运河引邵伯湖水灌溉,排涝由通扬运河、小涵河、顾圩河自排入新三阳河、新通扬运河、盐邵河;
三阳河以东地区以新三阳河、新通扬运河为主要引排河道。
沿运自灌区,位于江都区西北部,西临里运河,东至三阳河西,区域面积189.96km2,地面高程一般在4.0m~5.0m。
灌区依靠自引里运河水自流灌溉,涝水排入戚墅河、盐邵河、小涵河、杨明沟、新三阳河。
里下河圩区,位于江都区东北部,区域面积342.83km2,地势低洼,地面高程一般在1.6m~3.0m,内部河网密布。
主要引排河道有新通扬运河、新三阳河、盐邵河、野田河、龙耳河、瀂汀河等。
4、湖泊江都区境内古代有武广湖(今邵伯湖)、渌洋湖,后相继有荇丝湖、艾菱湖、星荡湖(亦名青荡湖),分布在里运河两侧,现仅存邵伯湖。
邵伯湖为河道型湖泊,最长处17km,最大宽度6km,湖底高程3.2m,面积133.36km2,江都区内14km2,正常蓄水位4.5m,蓄水面积63.15km2,相应库容0.6亿m3,设计洪水位8.5m(六闸站),相应库容5.4亿m3,死水位3.8m,相应库容0.1亿m3,。
上承高邮湖来水,西纳江淮分水岭以北高邮、仪征、邗江的丘陵岗地和沿湖圩区涝水,东为运河西堤,南出六闸,下注归江河道入江。
邵伯湖具有引、排、蓄,航等综合利用功能,为周边、通南、扬州城区提供了生产、生活、生态的水量和水质保障。
1.2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前,江都境内江、港、圩堤堤身单薄,里下河圩堤矮小,河道淤浅狭窄,御洪防涝能力较低,洪、涝、旱灾害频繁发生。
新中国成立后,江都县委、县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水利的建设与发展,以防洪工程为重点,大力整修加固江、运河堤防,培修港堤和里下河圩堤,开挖疏浚引排河道,发展机电排灌和自流灌溉,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了生产发展。
50年代,加高培厚大运河东堤、江堤,开展治淮工程建设,圈圩兴垦,浚港建闸,发展机电排灌和沿运自流灌溉,开展河网化建设,但由于诸多原因,新河网未形成,打乱了原有水系。
60年代,里下河地区实行联圩并圩,沤改旱,通南地区浚河建闸,整治河道,发展机电排灌,旱改水,实现“稻麦两熟”。
70年代,随着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水利建设掀起新的高潮,实施了骨干引排河道工程建设,相开始了江岸崩坍治理。
针对区域特点,完善灌排体系,平整土地,涵闸配套,建设旱涝保收田。
沿江地区兴建排涝泵站,增强沿江排涝能力。
80年代,农田水利建设向纵深发展,开展了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试点万亩良田水利配套建设。
进行了田间装配式建筑物研究、推广应用。
里下河圩区圩堤全面加固,通南地区实行低产田改造。
90年代,实施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泰州引江河工程和江堤达标工程建设。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在不同地区开展高产农田建设,中低产农田改造,实施通南灌区续建配套工程。
进入21世纪,江都水利建设跨入新的历史时期,以全面提高水利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重点,进一步增强水利工程防灾抗灾能力,切实改善水环境,深化改革,与时俱进,不断创造水利建设新成果。
“十五”期间,对境内骨干河道进行疏浚,恢复原有标准,提高引排能力;
实施野田河南接工程;
实施以河道清障、疏浚和规范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碧水”工程;
昭关灌区实施自动化控制、配套建设工程和节水改造工程;
为保证南水北调沿运高水河堤防向北送水安全,实施江都区临城段除险加固工程。
为推进水务一体化管理机制,建设现代新型水务事业,2005年10月建立水务局。
“十一五”期间,防洪防涝工程实施了红旗河以东6.816km堤防全面达标建设;
白塔河以西、宦家涵以东夹江堤防2.8km退建工程;
白塔河南段和扬州老通扬河上段综合整治工程;
里下河腹部圩区治理工程。
水资源调配及水环境治理工程,实施了团结河接通三阳河工程;
灰粪港城区段、老三阳河北段综合整治工程;
城区截污管网、污水处理厂及尾水输送工程,沿江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工程和宜陵污水处理厂、丁伙污水处理厂、邵伯污水处理厂等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建设。
江都区南水北调截污导流工程,河道生态林网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归江河道水利血防工程。
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实施沿运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
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工程;
全面推进碧水工程建设。
水资源管理保护措施,强化水功能区管理,初步完成纳污能力、排污总量限制意见的编制;
开展入河排污口全面调查,实施排污口的监督,加强水质监测;
完善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强化超采区治理、凿井管理等措施;
取水许可制度初步规范化;
加大执法力度,重点打击长江非法采砂、水工程非法占用、非法取水等水事违法行为,开展水源地集中整治。
至2010年底,累计投入资金37.86亿元,完成土方5亿多m3,石方200多万m3,混凝土50多万m3,修建运河、长江及入江水道堤防近百公里,里下河圩堤近千公里,配套各类建筑物近2万座,固定电灌站2000余座,固定排涝泵站300余座,排灌结合站100余座。
农田有效灌溉面积93.79万亩,建成30万亩以上大型灌区沿运灌区1个,中型灌区5个,各级渠道长6685.3km,防渗渠长1962.94km,排水沟11411.34km,乡级以上骨干河道475条,小型以上闸站23座、形成了具有防洪、除涝、供水、灌溉、降渍等功能较为完善的水利工程体系,抵抗自然灾害能力显著提高。
先后抗御了1954年特大洪水、1978年特大干旱,1991年洪涝及1996、1997、1998连续三年长江洪水、2003年淮河流域特大洪水袭击,减轻灾害损失,保障了经济社会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
(1)防洪减灾江都区主要受长江、夹江、芒稻河和淮河洪水的威胁及南水北调送水的影响。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通过治淮、江堤除险加固、区域骨干河道治理和城市防洪排涝工程等建设,流域、区域、城市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基本形成,防洪减灾工程能力显著提高。
到2010年,江都区江堤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淮河入江水道下段基本达到河道行洪12000m3/s,控制六闸水位8.5m的标准,沿线堤防挡洪接近50年一遇,京杭运河向北送水能力满足南水北调输水要求,西堤挡洪基本达到100年一遇、东堤达到50年一遇。
区域防洪基本达到10年一遇,里下河和沿江圩区区域排涝达到5~10年一遇,通南高沙土区仅能达到5年一遇。
江都城区外围高水河达到100年一遇,芒稻河东堤、夹江北堤基本达到50年一遇标准。
排涝能力5~10年一遇。
江都区重点镇有邵伯镇、郭村镇、小纪镇。
邵伯镇、郭村镇防洪达到10~20一遇标准,小纪镇不足10一遇标准,重点镇排涝5~10一遇标准。
(2)水资源保障江都区水资源主要来源分别是地表径流、过境水(长江与淮河)和地下水,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4.42亿m3(其中地表水2.98亿m3)。
长江大通水文站多年平均径流量9114亿m3,淮水经三河闸下泄量多年平均约196亿m3。
丰富的过境水资源是江都区最大的水资源优势,水资源供给大部分依赖各类工程引长江、淮河水源,平水年引用江水约15350万m3。
淮水偏丰年份,亦可通过里运河沿线涵闸引用部分淮水。
基本形成了以引江为主,体系完善、运行高效、调配灵活的水资源安全供给保障体系,保障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根据2010年扬州市水资源公报,江都区总用水量76791万m3。
其中,农业用水量67815万m3,林牧渔用水量3454万m3,工业用水量2236万m3,生活用水量2440万m3,城镇公共用水量109万m3,生态环境用水量737万m3。
2010年,农业供水保证率85%,生活供水保证率达100%,重点工业供水保证率97%,全区万元GDP用水量156m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4.8m3(不含火电),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0.56。
地下水开采量1408.90万m3,其开采量在扬州六个区、市内居第二位。
(3)河湖健康江都地处沿江和沿运河交汇地带,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地区之一,担负着重要的生态保护任务,同时建设国家生态市,构建滨水生态宜居城市,一直重视水环境与水生态保护。
先后实施了灰粪港城区段、老三阳河北段综合整治工程;
实施了截污管网、污水处理厂及尾水输送、南水北调截污导流工程;
新建了沿江开发区、宜陵、丁伙、邵伯等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污水处理能力达到7.5万t/d。
实施了河道生态林网工程和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
提高了截污、控污与处理能力,改善了河湖生态环境与城乡水环境。
2010年江都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水功能区全覆盖监测水质达标率为57.7%,重点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65.8%;
现状水域面积率14.2%;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22.51km2,治理率65.8%,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为83.5%。
(4)农村水利江都区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农田水利分区明确。
经多年建设,基本形成了“挡得住、灌得上、排得出、降得下”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
现有耕地面积101.47万亩,灌溉面积94.74万亩,节水灌溉面积38.25万亩,建有大型灌区1个,中型灌区5个,县乡河道475条,村庄河塘7125条;
固定灌(排)泵站1783座,各级渠道长6685.3km,防渗渠长1962.94km,排水沟11411.34km,排涝站252座,圩堤784.76km,圩口闸633座。
“十一五”期间,突出县乡河道疏浚、村庄河塘整治、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灌区节水改造、里下河圩区治理和小型农田水利等建设重点,恢复、提高了县乡河道的引排能力,圩区挡排能力,田间工程配套率和完好率得到有效提高。
改善了农村的生活、生产条件,提高了粮食安全区域保障水平。
2010年,旱涝保收田面积76.6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5.54%,高标准农田面积32万亩,节水灌溉工程面积为38.25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56,灌溉保证率达到85%,农村河道有效治理率78.2%,粮食综合生产能力59.93万吨。
(5)水管理能力江都区共有长江管理处、河道管理处、沿运自流灌溉管理处、运河管理处、泰州引江河工程管理处5家纯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
各类水利工程管理机构基本健全,水利工程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基本形成,管护责任、管护人员、管护经费初步落实,完成了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实现了水管单位内部管养分离。
依据《扬州市河道管理办法》,对部分河道实行了“河长制”管理。
开展了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达标考核、水利风景区创建等工作。
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得到加强。
水资源管理组织机构基本健全,管理制度不断完善,能力不断增强;
防汛防旱管理组织体系基本健全,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高。
2010年,全区骨干水利工程设施完好率达到81.6%,农水工程设施完好率57.4%,骨干河湖管理达标率达到81%;
水资源管理达标率83%,防汛防旱管理与应急能力75%,基层水利管理服务水平72.2%。
(6)发展保障能力近年来涉及的水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