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概论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681123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政策概论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

13、公共问题:

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

14、组织理论:

认为政策执行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在人们所建立的各种组织中,执行组织是最严密的。

因为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需要的迅速准确之特点,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影响到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

15、完全理性思维:

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的公共决策者追求完美主义类型的决策。

他们认为,决策者可以搜集完备所有的决策因素,并且决策系统有足够的能力处理分析这些信息,因此可以选择一个最佳的决策方案。

16、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是案例分析方法的一种,它是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共政策认识和研究的深化,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

17、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

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形态,是以知识资源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是以信息的生产和利用为核心,以人力资本为动力,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以强大的系统化和高新化、高效化的科研体系为后盾,以追求知识价值的不断更新为目标的经济。

18、公共政策案例:

是公共管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或政策问题的描述和记录。

19、经济合理性思维:

是对完全理性思维方式的一种改进或具体化,并且是现实公共决策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这一思维方式将决策者的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可行性这个核心问题上,用经济的数量规则来限定无限的理性追求,将对于完全理性政策的美好愿望限制在预算约束之内。

20、公共政策体制:

是指公共政策权力在政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格局,同时也是指政策主体在政策过程中的活动程序。

22、因果理论:

大致包括两类内容:

1)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

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

2)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

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

23、扁平式组织:

削减了许多内部层级,使自身结构变得相对简单,这种组织结构强调信息共享,重视横向联系与协作,重视权力分散、自我管理和民主管理,强调人力资源开发。

扁平的学习型组织因其有利于信息传输的优点而成为公共组织的变革趋势。

24、经济合理性思维:

是对完全理性思维方式的一种改进或具体化,并且是现实公共决策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

这一思维方式将决策者的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可行性这个核心问题上,用经济的数量规划来限定无限的理性追求,将对于完全理性政策的美好愿望限制在预算约束之内。

二、简答题:

1、简述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内容:

1)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

2)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能力;

3)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

4)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

5)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

2、简述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1)史密斯认为,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因素,为政策执行过程中所牵涉到的重大因素。

理想化的政策是政策制定者试图追求的相互作用形式;

目标群体是受政策最直接影响的,必须对政策采取适当反应的符合政策要求的群体或个体;

执行机构是政府机构中负责政策执行的组织;

环境因素是那些影响政策执行和受政策执行影响的那些要素。

2)史密斯模型以往的政策执行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强调了执行中理想化的政策,而且也强调了执行中的其他三个因素。

3、系统分析的主要作业包含哪些步骤:

系统研究,系统设计,系统量化,系统评价。

4、简述公共政策学中引入案例分析的意义:

1)引入案例分析,凸显以案论理的理论价值,有利于推动公共政策理论的发展与深化;

2)引入案例分析,有利于促进公共政策实践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

3)引入案例分析,有助于促进公共政策学特别是MPA教育质量的提高。

5、简述公共政策主体需要转变的政策理念:

1)视政策对象——公众为伙伴而不是对立者;

2)公共政策的出发点应是解决公共问题、保证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3)支持、鼓励准政策主体的发展;

4)要具有前瞻性,注重“预防”而非“治疗”,掌握政策主动权。

6、简述信息系统的职责:

1)有计划、有规律、经常性地收集、整理、分析和贮存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历史和现实的情况与数据,以保证公共政策能够及时获得适用、准确和充足的情报信息资料。

2)有意识地收集、整理政策实施过程及结果等方面的情况、数据,并及时向决策者反馈。

3)研究分析政策执行结果中存在的问题,发现政策的偏差或失误,并及时向决策者反馈。

7、简述公共决策思维方法的特点:

公共思维方法的特殊性在于它具有“决策”和“公共性”的双重特征。

8、简述公共政策评价与一般的评价活动的区别:

1)公共政策是政府有选择的管理行为。

公共政策的主体由于其特殊的职能和地位,使得它比一般政策具有更大的作用范围和更深远的目的,因而要从公众的、宏观的、系统的高度来进行评价。

2)由于公共政策对利益的分配是一个动态过程,那么公共政策的实践也必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会因为时间的推移因势而动。

因此,对公共政策的评价也应放到一个比较长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进行。

3)公共政策是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对其进行评价时就要考虑到社会公共利益是否得到了科学有效地分配和落实。

9、简述追踪决策的主要特征:

回溯分析;

非零起点;

双重优化;

心理效应。

10、简述接受政策的基本原因:

1)作为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通过多年来的各种教育,已逐步形成一种政治行为模式,即对权威的尊重,包括对政府所作的各种决定的服从。

2)自我利益的保护与发展,经常是部分政策对象服从政策的重要原因。

3)人们遵守一项政策,主要是因为他们对政策合法性的认同。

4)不少人是因为害怕惩罚才服从政策。

5)对任何一个政策对象来说,都有个对政策从不了解到了解,从了解不多到了解较多的过程。

11、简述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的新特点:

知识化与信息化;

民主化;

科学化;

高效化。

12、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整体性;

超前性;

层次性;

多样性;

合法性。

13、简述决策方案应包括的具体内容:

1)方案执行的必要说明;

2)解决决策问题的基本措施。

这是方案的核心内容。

3)明确决策方案对应的阶段;

4)决策方案性质的界定;

5)方案所需的各种条件的要求。

14、现代意义上的公共政策评价兴起于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

根据起来看,它的产生与发展可以归结于哪些因素:

1)学科与研究群体的推动;

2)政府外部动力;

3)政府内部动力;

4)技术手段的完备。

15、简述社会问题和公共问题的区别和联系:

社会问题是指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它泛指由于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致使全体社会成员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乃至社会进步发生障碍,从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需要动用全社会的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可见,社会问题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与公共问题不是两个对等的概念,社会问题包括私人问题,也包括公共问题。

16、简析哪些人群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

公共政策具有利益的分配功能,利益究竟分配给谁,在通常情况下,有三种利益群体和个体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

1)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

2)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

3)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者。

17、无为思维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思维方式,你如何理解此说法?

所谓无为思维指的是政府采取不行动的决策方式,即政府在决策中采取一种搁置或静观其变的做法。

无为思想是公共决策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思维方式,原因就在于许多公共事务并不一定必须政府出面解决才行,更多的时候要“止,而后能行”。

公共决策者必须明确界定自身的决策范围和决策对象,在此范围内的事务可以采取积极的决策方式来进行;

而在边缘或者已经超出范围的事务需要作决定,必须三思而后行,适当的时候应当采取无为的思维方式,不去招揽和主动吸纳新的决策需求。

无为思维不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思维方式,这里的“无为”,其实是政府的一种“有为”。

无为不等于不思考、不判断、不分析、不运作;

与此相反,无为是必须经过和有为一样的斟酌和考虑之后的一种决策方式。

18、系统分析指标体系通常包含哪些内容?

政策性指标;

技术性指标;

经济性指标;

社会性指标;

资源性指标;

时间性指标。

19、简述公共机构的特性:

1)公共机构有存在的必要性;

2)公共机构有维护公共利益的能力;

3)公共机构产出的独特性。

20、简述政策执行者对执行政策的态度:

1)抵触型。

政策执行者采取多种手段拒绝执行政策,其招术大致有硬顶与软拖两种,后一种更为常见,其结果是政策执行落空。

2)僵化型。

政策执行者对政策内容不加分析,盲目机械照搬,搞不清楚政策的实施范围和对象,因执行方法过于简单同样使政策不落实。

3)滞后型。

政策执行者因观念、思想上的落伍,在一项政策执行中犹豫不决,从而使政策落不到实处。

4)折扣型。

政策执行者根据政策内容和局部利益对政策进行取舍,有利就执行,无利的不执行,“政策不到位”。

5)结构型。

因政策执行机关与各部门之间,以及执行人员在分工合作中发生误会、矛盾及不协调而导致政策执行失败或中断现象。

21、简述系统的基本属性:

相关性;

目的性;

动态性;

环境适应性。

22、公共政策主体的能力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23、简述公共政策主体体系:

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公共政策主体体系包括政府主体、准公共政策主体和社会公众。

这些政策主体对政策结果的影响各异。

他们之间既非平起平坐的关系,也非从属关系。

实际上,公共政策运作的整个过程就是多种力量相互博弈的过程,无论从纵向维度还是从横向维度上看,每个主体以及主体内部的各个层面都存在不同的利益,共同作用于公共政策的整个过程。

24、影响我国政策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哪些:

社会因素;

政治因素;

经济因素;

科学技术因素;

文化因素;

教育因素;

人口因素;

自然资源因素;

生态因素;

心理因素。

25、简述西方国家利益团体对公共决策的影响:

1)通过对竞选的政党提供支持或撤销支持等手段对其政策纲领施加影响;

2)通过院外活动对议员施加压力,使议会通过对其有利的政策法案,阻挠通过对其不利的法案;

3)密切与政府重要行政机关的联系,影响政府有关社会福利、军事、援外等方面的具体政策,为自己的经济利益服务;

4)通过资助等方式支持各种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的工作,以影响政府的政策。

26、简述实际工作中政策执行者对待上级政策的三种态度:

1)求神似,去形似,抓住政策的精神实质,结合实际,创造性地执行;

2)不求神似,只求形似,机械地照搬照抄照转,执行中“上下一般粗”;

3)既不求神似,也不求形似,而是自以为是,各行其是。

27、系统分析的指标体系通常包含哪些内容:

28、简述公共政策分析要素的基本内容:

1政策问题;

2政策目标;

3政策方案;

4政策模型;

5政策资源;

6政策评价标准;

7政策效果;

8政策环境;

9政策信息。

29、大众传播媒介对决策问题提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缩短了公众议程的时间。

如果公民个人之间相互议论的某个社会问题一经大众传媒的传播,几分钟时间就可以让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立即形成了某种社会舆论,从而使公众议程更容易形成。

2)缩短了正式议程的时间。

某个社会问题经大众传媒传播后,社会公众很快一般了解了这个问题,同时也使决策者一般了解这个问题,这样,就使一些重大决策问题,在未经形成公众议程之前,决策者就可能已着手研究处理,制定出相应的方案。

3)扩大了决策问题提出的数量。

决策问题实际存在的数量是很多的,但如果渠道不通畅,最终能提出的数量是有限的。

而现代大众传媒的信息容易大,传输速度快,形式丰富多样,使大量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都能够充分反映出来。

30、现代意义上的公共政策评价兴起于何时何地,其产生与发展应归结于哪些因素:

兴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

其产生与发展应归结于:

31、影响我国政策的环境因素主要有:

1社会因素;

2政治因素;

3经济因素;

4科学技术因素;

5文化因素;

6教育因素;

7人口因素;

8自然资源因素;

9生态因素;

10心理因素。

三、论述题:

1、试论述公共政策评价标准大致有哪些方面:

1)投入工作量。

即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所投入的各项资源的质与量以及根本状况;

2)绩效。

既包括公共政策推动的结果,又含有民众心目中认定的满意程度;

3)效率。

通常表现为政策投入与政策效果的比率;

4)充分性。

即满足人们需要、价值或机会的有效程度,它反映了绩效的调低;

5)公平性。

即公共政策所投入的工作量,以及产生的绩效在社会不同群体间公平分配的程度;

6)适当性。

既公共政策追求的目标和所表现出的价值偏好,以及所依据的假设是否合适;

7)执行力。

即探求影响公共政策成败的原因,进而导致因果模型的构建;

8)社会发展总指标。

即对社会状态与发展的数量进行描述与分析,既反映过去的动向,又可作为社会现状

的说明,其特征是以描述性指针为主。

2、试分析公共政策未来的基本走向:

1)突显“公共性”,将决策视为公共行为,视政策为重要的公共物品;

2)公共政策将更加强调公共问题的具体要求;

3)公共政策将突出公平在其目标体系中的地位;

4)公共政策的民主化趋势;

5)公共政策的科学化走向。

3、试述如何将系统分析应用于公共政策:

系统分析就是对一个系统内的基本问题,用系统观点进行思维推理,在确定和不确定的条件下探索可能采取的方案,通过分析对比,为达到预期目标选出最优方案;

也可以说,系统分析就是为政策主体选择一个行动方向,通过对情况的全面分析,对备选方案择优,为政策主体提供可靠的依据。

公共政策不仅本身可以看成一个系统,而且它不可能孤立存在,总是与其他系统相联系,处于一个政策体系之中。

同时,公共政策系统是动态的,为了实现公共决策的科学化,在进行决策之前,必须要有充分的系统分析活动,以供决策时参考。

这些作业内容都需要由系统分析工作来完成,因此,系统分析工作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公共政策的质量和水平。

在公共政策过程中,通过系统分析应明确问题和目标,并提出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的各种可行方案,再由政策主体通过政策分析选用一个满意的或最佳的方案。

系统分析已在广泛的领域内得到应用,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可以在宏观的国家整体系统分析,部门系统分析、地区系统分析、企业的系统分析和单项工程的系统系统分析等五个层次的公共政策中应用系统分析。

4、试述中国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

我国的中央人民政府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同时是国家最高的行政管理机关。

它除了具有一般国家政府的政治职能、社会管理职能以外,还具有领导、组织经济的职能;

其此相关,其社会管理职能方面涉及范围甚广。

这种状况决定了其实际权力大、政策内容广、职能部门多。

国务院作为中央政府,享有宪法赋予的各种行政管理权力,统一领导全国行政事务。

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关,它的决策活动和执行活动都属于依法行政的范围。

从这个角度看,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关,它的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依法进行的,它的决策活动和执行活动都属于依法行政的范围。

我国政府在领导体制上实行的是首长负责制。

总理领导和主持国务院的日常工作,总理召集和主持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的国务院全体会议和常务会议,在这两个决策会议上,总理对决策的问题拥有最后决定权。

国务院下属的各个部门在辅助国务院行使职权的同时,也独立行使一些重要的行政决策权力和领导权力。

通过这些部门行使的这些实际权力,国务院制定政策的许多活动实际上是体现在国务院各部门的身上。

这些部门是政府权力结构中的核心要素,它们实际控制了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环节,在一些政策制定活动中,它们甚至是主要的制定者。

(我国地方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

地方政府一方面要为贯彻中央政府的政策制定具体措施,另一方面还要根据自己的权限对所辖地域内的事务进行决策,因而在地方一级政府的政策制定活动中拥有相当的实际权力。

在我国,按照法律规定,地方各级政府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负责管理地方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工作,政府的部门也基本与中央政府部门对应设置。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地方政府的独立决策权力十分有限。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级地方政府普遍扩大了自己的管理权限。

5、试论述中国共产党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

现代国家的政治统治大都通过政党政治的途径来实现,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在公共决策的权力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

中国共产党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对国家的政治领导上。

党的政治领导包括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政策的领导。

凡是涉及有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则、基本路线、重大方针和各个领域的重要决策,都是首先由党制定和提出的。

组织领导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的保证,而政治领导是核心,是最重要的领导,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党的政治决策以及制定和运用政策在党的全部领导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中国共产党自上而下建立了统一、严密的组织体系。

党的组织体系包括中央、也应放基层三个层次。

党的地方各级组织是与各级地方国家机构基本配套设置的,它们大致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的各级党委。

各级地方党委是本地区的领导核心,它在地区性政策制定的权力结构中牌核心地位。

党的基层组织,对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在本单位的贯彻实施进行保证和监督。

我国实行的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共产党是居于领导地位的执政党,八个民主党派是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参政党,它们以参与者的地位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进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有效政治机制。

各民主党派经过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形成的有关决策的各种意见和建议,按规定程序审定后,以正式文件的形式送达有关部门,从而对政府的政策制定和执行活动产生重要作用和影响。

6、试分析公车改革搁浅的原因:

从我国改革的进程来看,触动既得者利益较小的改革推选起来一般比较顺利;

而那些动作幅度较大乃至伤筋动骨的改革,由于牵扯到方方面面的利害关系,基本上进展缓慢,甚至有时还会出现倒退。

公车改革这盘棋,从20世纪90年代初下到现在,局势一直不明朗,其原因也在于此。

具体来讲,主要原因有:

1、部分使用公车者既得利益不愿放弃;

2、公车使用的相关制度不健全;

3、决策部门的难言之隐。

个中原因,除了上述几个方面的因素之外,保护国内汽车工业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7、试论述西方国家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

1.政府作为国家的行政管理机关,是国家各项重要职能的直接体现者和执行者。

现代政府活动的主要方式就是制定和实施一定的政策。

在各个国家中,政府的政策数量最多,政策活动的制度化程度最高,是政策系统的核心主体,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

(1)西方国家中央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

西方国家的政府主要采取总统制和议会内阁制两种形式,在这两种不同的形式中,中央政府的地位和作用也不一样。

①实行总统制的国家

在实行总统制的国家中,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权力很大;

许多重要的政策都直接出自总统之手。

美国的内阁不是政府的最高集体决策机构,而是总统的咨询和执行性机构。

内阁成员对政府有关全局性的重大决策只有建议权和执行权,总统一人掌握了决定权。

②实行议会制的国家

议会内阁制的政府也掌握了巨大权力,特别是国家行政管理方面的权力,但政府首脑的地位不如总统制下的政府首脑的地位突出。

就政策制定方面的权力而言,政府重大政策必须通过内阁会议,而不是由政府首脑做最后决定。

广义的政府也包括议会或国会。

议会作为国家的立法机构,是重大政策由议案到法案的必经之路。

议会通过提案、审议等方式在国家重大政策的制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但是,不论在总统制还是内阁制的国家,议会审议的大部分提案都是由政府提出的。

(2)西方国家的地方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

①实行联邦制的国家

作为联邦制国家,美国的地方政府在公共政策中享有很大的权力。

在立法权上,美国采取二元结构。

联邦宪法和法律具有高于各州法律的效力和地位,各州又可以自定法律;

此外,联邦宪法本身也受各州的支配,要修改宪法,须经3/4的州的同意,而2/3的州可以发起全国制宪大会重新修改宪法。

在美国,中央与各州的权力范围皆由宪法规定,受宪法保护。

②实行单一制的国家

英国是实行单一制的国家,英国的中央政府拥有着全国的立法、行政、军事、财政等决策权力,各郡、区、地方政府的权力来自中央政府,国会以法律规定各地方政府的权力。

一般来说,英国地方政府拥有制定法律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