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题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676382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题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题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题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题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题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题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题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题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题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罗兰于1935年对莫斯科进行了一个月的访问,他在《莫斯科日记》中写道:

“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

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

”下列属于日记中“目前这些政策”的是()

A.实行余粮收集制B.交纳固定粮食税

C.推行农业集体化D.扩大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6、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斯大林在工业化时期,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

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主要是指(  )

A.牺牲农业、农民的利益为工业提供粮食、资金和原料

B.实行余粮收集制

C.取消商品、货币关系,实行供给制

D.大规模开荒,提高粮食产量

7、苏联“二五计划”规定:

“轻工业生产的年增长率将由‘一五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18.5%,重工业则由40.1%降为14.5%”。

“二五计划”实施的结果,轻工业年增长率为14.8%,重工业则高达19%。

材料说明苏联的“二五计划”意在()

A.实现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B.尝试调整轻重工业发展失衡

C.完成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D.使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8、1920年末至1921年初,农民暴动席卷西西伯利亚、坦波夫省和沃罗涅日省、伏尔加河中游地区、顿河流域、库班、乌克兰和中亚等地。

到1921年有50多起大规模农民起义发生,几乎没有一个省份不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所谓的“盗匪”。

这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是()

A.苏维埃政权面临敌对分子的进攻B.苏俄国内战争加剧了社会矛盾

C.不明真相的群众受到反动派蛊惑D.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9、列宁说:

“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

”这“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主要指(  )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全面实行工业化措施D.在农村进行集体农庄化经营

10、“因为经济上允许资本主义而在政治上加强了控制。

……权力向少数人甚至一个人手中集中,逐步形成高度集权的官僚体制。

这样,一个人就可以决定新经济政策的命运。

”该观点认为新经济政策(  )

A.是“斯大林模式”的雏形B.违背了自由竞争的市场原则

C.因受到政治体制的制约难以持续D.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方式行不通

11、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中而不能自拔”。

这里“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中而不能自拔”的主要含义是(  )

A.未改变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B.未改变苏联原来的社会制度

C.一味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D.未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12、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来看,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之后,才能得到我们的理解和充分尊重。

”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B.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原有的模式

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D.打破了原有的公有制形式

13、1951~1980年,苏联工业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8.7%,农业为3.0%;

1979年与1949年相比,全部工业产值增长了19.3倍,其中重工业增长了27.1倍,轻工业增长了9.5倍。

上述数据表明该时期的苏联(  )

A.发展成为世界工业强国B.经济发展速度趋于缓慢

c.改革并未突破既有体制D.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调

14、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下列选项中能表明其“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的是

A.给予企业部分自主权B.提出“加速发展战略”

C.农业上大规模种玉米D.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15、以下各段文字反映不同时期苏俄(联)的经济政策,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开垦荒地、种植玉米是增加粮食—个重要的,而且完全现实的来源,也是最容易做到的和最迅速的办法。

②“要尽量实现农民的流转自由和尽量发展小工业,给在小私有制和小商业基础上生长起来的资本主义一点自由。

③“必须使我国各地区毫无例外地都布满国营农场,它们在向国家缴纳粮食方面不仅能够代替富农而且能够代替个体农民。

④“我认为揭露农村生活中令人痛心的一个侧面是我道义上的责任。

……以中央的名义命令把粮食征收殆尽,不给农民留下一磅粮食来养家糊口。

A.②④③①B.④①③②

C.④②③①D.④③②①

16、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

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

这一措施 (  )

A.突破了旧体制的弊端B.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C.力图调动企业积极性D.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

17、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

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

”这一措施(  )

A.突破了旧体制的弊端 B.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C.力图调动企业积极性 D.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

18、勃列日涅夫在苏联执政18年。

下表是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情况(  )

时间

国民收入平均年增长率

工业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率

1966—1970年

7.8%

8.5%

1971—1975年

5.7%

7.4%

1976—1980年

4.3%

4.4%

勃列日涅夫改革出现上表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

①注重发展重工业②忽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③执政后期改革停滞不前

④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耗资巨大⑤遭受长期严重的自然灾害

A.①②⑤B.①③④

C.②④③D.②④⑤

19、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日的辞职演讲中说道:

“我们什么都多:

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及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

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得多,越来越落在他们的后面……”导致这种现象的决定性因素是(  )

A.苏联经济基础极为薄弱B.西方国家长期的经济封锁

C.东欧剧变的直接冲击D.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20、有人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比作一辆巨大的卡车,这辆卡车的驾驶员用一只脚使劲往下踩加速器,同时用另一只脚踩刹车。

1970年萨哈罗夫(苏联氢弹之父)提出“更聪明的利用这一刹车的时刻已经到来”。

其依据是(  )

A.赫鲁晓夫改革B.科技革命推广

C.勃列日涅夫改革D.民主政治发展

二、非选择题:

(共3小题,共50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联)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

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

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联)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世纪3O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

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

罗兰到苏联访问之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道: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下面是某中学生设计的历史活动剧《一段穿越时空隧道的对话》:

马克思:

小罗,最近很忙吧。

天国也有点乱啊。

罗斯福:

噢,为啥?

因为你啊。

列宁跑来说,社会主义大有希望啊。

亚当·

斯密最近都不来串门了。

哈哈。

看了你的新政,起先我倒真的心动过,后来开始心忧了,甚至还有点心灰起来。

罗斯福:

哦?

呵呵。

虽然有些工人领袖认为看到了美国从“USA”变为“USSA"

的希望,虽然有的人叫嚷着要实行法西斯,虽然最高法院的确宣布很多新政法令违宪,但是,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

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材料三邓小平模式是如何从历史上演变过来的?

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路径障碍,试错反弹”,更具体地说,极“左”思潮体现的路径,使中国在“文化大革命”中陷入到了绝境,形成“路径障碍”,而摆脱这一困境的办法,并不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预先根据某一种现成的蓝图施工,而是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针对面临的具体矛盾、困难与问题进行政策调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退却年代”的苏俄(联)在工农业领域是如何“退却”的?

罗曼·

罗兰所说苏联30年代“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的含义是什么?

(2)材料二中马克思说“心动”的真实含义是什么?

马克思说“心灰”的真实含义又是什么?

(3)为摆脱“路径障碍”,在实践中,邓小平在经济体制上怎样进行政策调整的?

22、“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是农业发展的根本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列宁说:

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引自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Ⅱ

材料二罗斯福“新政”把城市的繁荣和乡村的振兴联在一起考虑,强调“如果农村人口没有足够的购买力购买鞋子、衣服、汽车,那么工业中心也要受苦”。

1933年5月(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

现代分册》

材料三1950年前后,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到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仍低于1913年,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了粮食总产量的60%和全部甜菜与皮棉,农庄庄员的劳动报酬很低,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直接过渡”和“利用资本主义”分别是指什么经济政策?

在农业方面做法有何不同

(2)据材料二指出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

结合所学概括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中现象产生的根源。

谈谈你对经济发展的认识。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

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那么,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

材料三“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邓小平

(1)材料一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

为什么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

(2)材料二中的“他”指谁?

他的“新政”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具体指什么经济体制?

并指出该目标确立于党的哪次代表大会?

(4)纵观上述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经济政策。

为了应对不断加剧的政治和经济危机,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采取以退为进的方式,开展新经济政策,寻找到一条正确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新经济政策的突出特点是利用市场与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

D项正确。

A、B、C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不选。

本题选D项。

2、D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它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材料中“其实党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一种新形式”说明了保尔已经认识新经济政策的运用是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形式,即利用商品货币关系等市场经济因素发展经济从而过渡到社会主义,故A正确.故选A.

4、【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在新经济政策推行的前期,在征收粮食税的过程中,布尔什维克政府自觉不自觉地在实际工作中沿用了以前的方法,强制征收粮食税,在这一过程中的种种行政和司法弊端,深深伤害了农民的感情,甚至使他们的生存状况臻于绝望境地,C项正确。

题干强调的是新经济政策执行中出现偏差,而不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去民心,排除A。

题干强调的是新经济政策执行中出现偏差,而不是农业全盘集体化势在必行,排除B。

“玉米运动”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的措施,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5、【答案】C

【解析】据材料“1935年”、“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苏联斯大林模式推行农业集体化损害了农民利益,不利于农业发展,故C项正确;

实行余粮收集制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当时早已废除,故A项错误;

交纳固定粮食税属于新经济政策,当时也已经结束,故B项错误;

扩大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属于赫鲁晓夫改革,故D项错误。

故选C。

6、【答案】A

【解析】结合自己的理解“殖民地化”指的是对殖民地的剥削,结合本点的意思,可知农业殖民地指的是对农民利益的侵犯.A、殖民地化指的是对农民利益的侵犯,即牺牲农民利益为工业提供粮食,正确;

B、余粮征收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

C、供给制未涉及对农民利益的侵犯,排除;

D、提高粮食产量不是对农民利益的侵犯,排除;

故选A.

7、B

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依据材料信息及所学可见,苏俄国内战争结束后,政府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特别是实行余粮收集制严重地损害了农民利益,导致农民暴动、社会动荡等政治危机的出现,故选D。

材料“1920年末至1921年初”处于三年国内战争基本结束之后,故A、B项错误;

C项在材料信息中无体现,故排除。

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需要掌握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特点和作用.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结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特点和作用解答即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办法是实行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从而过渡到社会主义,故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了国内政治经济危机,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故A项错误.CD两项是斯大林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措施,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办法,应排除.故选B.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受到了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欢迎,工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到战前的水平,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据材料并迁移相关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同时,政治上却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斯大林上台后,新经济政策因缺乏政治支持,被迫停止,故C正确;

ABD三项无法从材料中体现,排除.故选C.

11、D

12、【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认识。

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

依据所学可知,赫鲁晓夫改革依然是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斯大林模式的框架下所进行的改革,只是小修小补,没有进行根本变革。

分析选项,B项表述准确,符合题意,所以应选B。

13、D

14、【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B.提出“加速发展战略”是戈尔巴乔夫,所以不能选B。

D.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是勃列日涅夫,所以以不能选D。

“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是说赫鲁晓夫正确的实情,而C.农业上大规模种玉米则是赫鲁晓夫错误的事情,也不能选C。

故选A给予企业部分自主权。

15、C

16、【答案】C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勃列日涅夫时期,企业的自主权有所扩大。

材料中的规定有利于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材料信息反映了对旧体制的改革,但并未突破旧体制弊端,故A表述不当。

B中的“行政手段”表述不正确,材料信息还包括部分经济手段,排除B。

材料信息无法说明企业是否“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排除D。

17、【答案】C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勃列日涅夫时期,企业的自主权有所扩大。

材料信息反映了对旧体制的改革,但成效如何不得而知,故A项表述不当。

B项中的“行政手段”表述不正确,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经济手段,排除B项。

材料信息无法说明企业是否“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排除D项。

18、B

19、D

20、【答案】B

【解析】赫鲁晓夫执政的时间是1956年至1964年,与材料的1970年,在时间上不符合,所以排除A项。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主要是减少中央的指令性计划指标,改革管理体制、改进管理方法和扩大企业自主权,强调利润对企业领导和工人的物质刺激作用。

以行政手段为主辅之以经济手段管理经济,所以他的改革属于“加速器”,并不是刹车。

D项错误,民主政治与科技发展没有直接的关系。

二、非选择题

21.

(1)“退却”:

农业方面废除余粮收集制实行固定粮食税;

工业方面改变国家高度集中管理,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含义:

指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牺牲农民的利益太多。

(2)“心动”:

新政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新政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工人的政治经济权利。

“心灰”:

新政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

开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新模式;

挽救了资本主义制度。

(3)调整:

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22.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前者:

余粮收集制。

后者:

固定的粮食税代替。

(2)措施:

①发布《农业调整法》

②规定农产品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特点: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3)根源:

斯大林模式导致。

认识:

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应重视农业发展;

应根据国情制定经济发展措施;

国民经济应当协调发展

【解析】

(1)关于如何步入社会主义社会,开始是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希望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是错误的探索;

之后,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这是与当时的国情相符合的正确探索。

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在农业方面的不同。

(2)根据材料“1933年5月(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分析归纳出措施;

其特点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3)材料体现的是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

其根源是斯大林模式导致。

对此我们应该认识到:

国民经济应当协调发展。

23.

(1)“新经济政策”政策。

利用商品、货币、市场来建设社会主义。

(2)罗斯福。

国家干预经济。

(3)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十四大。

(4)启示: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可以相互结合;

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因时而变;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

【解析】

(1)据材料内容,利用商品、货币等来发展经济可知,材料所述为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其实施促进了苏俄社会经济的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新生政权。

据材料“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可以得出第二问答案。

(2)据材料“在30年代的时候,那么,他引进了一些新政”可知,材料所述为罗斯福新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挽救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最大的特点为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所说的“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的经济体制为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据所学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为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4)上述材料中涉及到了苏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其其中苏俄和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为更好的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主张在本国发展市场经济,美国罗斯福新政则主张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体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