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氏《述训》导学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67562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氏《述训》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杜氏《述训》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杜氏《述训》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杜氏《述训》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杜氏《述训》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杜氏《述训》导学案.docx

《杜氏《述训》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氏《述训》导学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杜氏《述训》导学案.docx

杜氏《述训》导学案

杜氏《述训》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杜受田《述训》的内容

2、学习其中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

学习过程

全校必读篇目

第一课时

1、朗读杜氏《述训》第十七则

2、理解第十七则内容

求学做学问,首先必须立志。

凡是人的日常需求、言论行动,都是由自己的思想意愿所支配的,没有心里不想做而去做事情的。

一技一能也必须先立下必达成功的志向,然后专心思考,勤奋地练习,即使遇到辛苦烦劳,既不害怕,更不肯推辞。

志向立不定,就只是随便地试试罢了。

来不及转身的功夫就想退缩,怎么会成功呢?

3、背诵第十七则

第二课时

1、重点词语理解

(1)为学()

(2)未有心不欲而为之者()()

(3)虽苦且烦不为惮()()

(4)亦不肯辞也()

2、学生畅谈学后所得

 

第三课时

1、朗读杜氏《述训》第二十则

2、理解第二十则内容

修身,首先要做的是克制自己的私欲。

一个人什么都为了自己,就先有私心牵制,因此不明事理的人,不利于自己的事也就不会尽心尽力去做了。

下定决心克服私心,并彻底根除之,自然就会变得心怀坦白,大公无私,成为超出一般人,成为表率。

然而彻底根除私心并不像说的那么容易,因为私心只是个人自己身心能体验到。

私心每收敛一步,心胸便开阔一步;收敛的越紧,心胸就开阔得越是宽广。

在不断地积累中逐步去掉私心,也就会感受到其中真正的乐趣了。

3、背诵第二十则

第四课时

1、重点词语理解

(1)第一下手功夫是克己。

()

(2)去之务尽()

(3)痛治此心()

2、学生畅谈学后所得

第五课时

1、朗读第二十七则

2、理解第二十七则内容

今天看昨天,那昨天已经没有了。

明天看今天,今天又过去了。

人生几十年,才多少个日月呢?

少年时不惜时光,自以为今后的日子还很长,等到老年再回看曾度过的时光,竟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到。

稍微可以不感到遗憾的是,惟独曾经读过的书还在记忆中。

陶侃每日朝夕运砖,是效法大禹圣人珍惜每一分光阴;祖逖半夜听见公鸡打鸣,就踢醒好友刘琨一起起来舞剑,有志者就是要及时奋发。

读书人如果确实常想到这些,就应当抓紧分分秒秒、废寝忘食地学习了。

3、背诵第二十七则

第六课时

1、重点词语理解

(1)自缘后日方长()

(2)迨迟暮观之,曾不能一瞬也。

()()

(3)法大圣而惜荫()

(4)蹴良朋而起舞()

2、学生畅谈学后所得

 

八年级必读篇目

第一课时

1、朗读第八则

2、理解文意

孟子说:

“品德修养好的人教育熏陶品德修养差的人,有才能的人教育熏陶才能低的人。

”人有品德修养有才能,是因其父兄有道德有才能。

父兄有道德有才能,也就希望自己的子弟有德有才,对缺少品德没有才能的子弟,怒责他们并对其置之度外,这是放弃了他们啊。

他们既然不具备德行和才能,怎能明白父兄的用意,而在德才方面反躬自省呢?

所以说:

教育培养他们是不能急于求成的,这说的就是求其功效。

从早到晚,一举一动,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去观察感受,必定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触动,自然而然受到启发。

微妙啊,幽深啊!

3、背诵第八则

第二课时

1、重点词语理解

(1)父兄之贤也()

(2)怒而付之度外()

(3)彼既不中不才矣()

(4)安能即识父兄之意()

2、学生畅谈学后感想

 

第三课时

1、朗读第十二则

2、理解文意

农民、工人、商人不容易教化,只有读书人能以教化,因为读书人善于学习。

希望成为贤人就能成为贤人,而希望成为圣人就能成为圣人。

既然本身具有天资,又能竭尽自己的全力,就是天地也不能阻止他。

魁梧高大的七尺男儿,在别人看来只能说:

“是酒囊饭袋呀。

”能不心中惭愧,面带羞色吗?

如果不努力学习,又怎么能避免不成为徒有其表的酒囊饭袋呢?

3、背诵第十二则

第四课时

1、重点词语理解

(1)惟士能化()

(2)以其学也()

(3)希贤而贤()

(4)虽天地不能限之()

(5)何以能免()

学生畅谈学所感

 

第五课时

1、朗读第十三则

2、理解文意

人的才能、资质有高有低,天赋有强有弱。

高而强的人,多放纵自满;低而弱的人,多萎靡不振。

培养造就他们,改变他们,除了学习还有别的办法吗?

天生爱好学习的人是人中的上等;天生不爱好学习的人,是下等的。

不爱好学习的人,一定有他所爱好的东西,那就

不知道了。

可贵的是教者能使不爱好学习的人转变为爱好学习。

转化为爱好学习了,就有希望了。

3、背诵第十三则

第六课时

1、理解重点词语

(1)变化之()

(2)舍学何以哉()

(3)不好学()

(4)转其不好而使之好焉耳()

2、学生畅谈学后所感

 

第七课时

1、朗读第二十三则

2、理解文章意思

不忧虑没有官职地位,而忧虑如何建功立业。

不学习而求出仕,就像没有打好房基而去建造房屋一样。

即使备有木料砖瓦,又将用到何处呢?

房子的基础不坚固、不厚实,尚且有倒塌的危险,何况没有基础呢?

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务必扩大基础规模,夯实基础根基,有了坚实的根基了,即使不建房屋,又有什么妨碍呢?

因此每日都勤奋不懈地学习,就能稳享高官厚禄,这大概就是努力学习打好了基础的缘故吧!

3、背诵课文

第八课时

1、理解重点词语

(1)不患无位()

(2)不学而求仕()

(3)犹无基而造堂室也()

(4)将何所施()

(5)况无之也()

(6)君子则不然()

(7)务广其规模()

(8)实其根脚()

2、学生畅谈学后所得

 

第九课时

1、朗读第十六则

2、理解文意

求学做学问,先要安于贫困。

粗茶淡饭、安贫乐道,是孔子及其门徒颜子的家风。

澹泊名利就会心性通亮明彻,醉饱终日则会愚昧糊涂。

对其中的害处、益处,必定各自有各自的不同认识。

厌恶贫困,是一种心境;羡慕富贵,又是一种心境。

匆匆往来、奔走钻营,急切地追求脱贫致富,即使有了千百亿的家产,求富的心也不能满足,这是让自己一辈子都处在忧愁烦恼贪羡爱慕中过日子。

无一日有空闲学习,即便是学习也不会有什么收益。

君子不会用不正当的手段去追求富有,摆脱贫困,有道理呀!

3、背诵课文

第十课时

1、理解重点词语

(1)澹泊则心性通明()

(2)醉饱则意智昏塞()

(3)已不自同况()

(4)求去其贫而趋于富()

(5)是终身只在忧戚歆羡中过()

(6)日不暇学()

(7)不以其道得之()

(8)君子于富贵则不处()

(9)于贫贱则不去()

2、学生畅谈学后所得

 

第十一课时

1、朗读第十八则

2、理解文章意思

求学做学问,先要拓展自己的见识,也就是所说的要开阔视野。

人一出生,就被赋予了心思,赋予了性情,能在天地间站立行走,这原本与自然界万物没有什么两样,天地间的自然万物,无不与人息息相关,无不要人培育成就,无不等人相辅相助。

亲近自己的亲人,仁慈地爱护民众,热爱世间万物,始终不变的一直坚持下去。

人若没有来由地只把自己看作是世间万物中的一员,只求自己生活安定,吃饱喝足,此外再没有其他追求了,这是他先使自己的心思性情狭小了。

那么他去做学问,即使读的是圣贤之书,也仅仅和读百家小说一样,只能把它作为谋求穿衣吃饭的资本,这对做学问有什么用呢?

3、背诵第十八则

第十二课时

1、重点词语理解

(1)先要拓其识见()

(2)所谓放开眼孔是也()

(3)予之以心()

(4)适成一谋衣撰食之资()

2、学生畅谈学后所得

 

第十三课时

1、朗读第十九则

2、理解文章意思

求学做学问,还必须胸怀开阔、度量宏大。

泰山不拒绝细微土壤的加入,河海不挑选川流的大小,泰山、河海之所以高大、深远,也正因为他们先拥有了广纳细土、百川的气度,从而能容纳万物。

万事万物都是遵照人的意愿安排的,所有的道理都是我要吸收的。

凡是自高自大自以为是的人,与自己认识相同的就接受,与自己认识不同的就拒绝,与自己意愿相合的就详尽地学习研究,与自己意愿不相一致的就简略地了解,像这样做学问就没有兼收并蓄的空间了。

所说的千变万化的本领,从哪里得到呢?

3、背诵课文

第十四课时

1、重点词语理解

(1)先要宏其器量()

(2)泰山不让土壤()

(3)河海不择细流()

(4)皆我之所欲措置()

2、学生畅谈学后所得

 

第十五课时

1、朗读第三十一则

2、理解文章意思

喜爱读书的人,读书就像听到乐声便通晓其音律,见到食物就知道它的滋味,像处于幽远清虚的境地,只有自己意会而无法向别人说明。

同一个物体,有的人只看到它的表面认为只是一物,有的人则透过它的表面看到它的规律,这就是原本超出了物体之外了。

画人物肖像的人,注重肖像神情不能不相似,笨拙的人从肖像耳目口鼻上去求相似,更笨拙的则在衣帽穿戴上追求相似,那就差得更远了。

一个人刚开始学习作文章,天分又不太高明,一但跟随浅薄平庸的老师,便会养成不求神似只求形似的坏毛病,导致他终生都不能出人头地。

真可惜呀!

3、背诵课文

第十六课时

1、重点词语理解

(1)善读书者,如闻乐知音()

(2)独喻而不可以告人()

(3)一人见以为物()

(4)一人见以为道()

2、学生畅谈学后所得

第十七课时

1、朗读第四十六则

2、理解文章意思

良好的德行、智慧、技艺、才能常常是因为忧患而获得到。

要让某个人担当重任,如果不先考验他的心性和毅力,那么他就不能提高水平,无法胜任。

这段议论孔子是没有涉及到它的意蕴;孟子在少儿时,随母三迁辗转不定,母亲家教非常严厉,家境又十分贫困,他以后的成功确实是得利于这种环境的磨练。

所以他这段话说得非常确切。

贫困低贱忧愁烦恼,会帮助你成功。

世间普通人却都急切地想摆脱它,一刻都不能忍受,可真是辜负上天了。

3、背诵课文

第十八课时

1、重点词语理解

(1)恒以疢疾得之()

(2)此段议论孔子之所未及意()

(3)不恒厥居()

(4)世乃亟思去之()

2、学生畅谈学后所得

第十九课时

1、朗读第四十七则

2、理解文章意思

朝阳腾升,宇宙清新,这是天地之间的朝气。

一个家族的兴盛,没有不是趁着这朝气而行动的,做人何尝不是这样呢?

公与私的区别,理智与欲望的不同,正义与利益的区分,都是凭着朝气来分辨的。

那些使人沉湎财利放纵贪欲,昧没良心,掩耳蔽目的,都是暮气。

能使朝气永存于身心,就能成为贤哲,成为君子,是不会背离此论的。

一旦身心中有了暮气,那么成为狂妄愚昧、不肖的人,又有何难啊!

心地光明,志向坚定,怎么可以说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的呢?

3、背诵课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