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培训讲稿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673759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5.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德师风培训讲稿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师德师风培训讲稿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师德师风培训讲稿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师德师风培训讲稿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师德师风培训讲稿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师德师风培训讲稿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师德师风培训讲稿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德师风培训讲稿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师德师风培训讲稿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实际上,三毛的自杀与她少年时期在学校的一次遭遇有关。

三毛读初中时数学成绩很差,她的数学老师平时对她十分冷淡。

一天三毛做不出习题,老师便把她叫到面前,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

“我们班有一个同学最喜欢鸭蛋,今天我请她吃两个。

”说着,就用饱蘸墨汁的毛笔在三毛眼睛周围画了两个圈,然后让三毛转过身给全班同学看。

少年三毛根本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便顺从地转过身,全体同学顿时哄堂大笑。

老师等大家笑够了以后,让三毛到教室的角落里一直站到下课。

下课后,老师又罚她从有众多学生的走廊和操场上绕一周再回到教室。

许多同学看到三毛的样子都尖叫起来。

三毛在学校受到莫大的精神刺激和老师的侮辱。

回家后并没告诉父母,自己也没有掉眼泪。

直到三天后,三毛早上去学校,在走廊上看到自己的教室时立刻昏倒了。

后来,她一想到去学校,便会立刻昏倒失去知觉。

从此,三毛患上了严重的心理疾病——自闭症,越来越怕接触外面的世界,害怕所有的人,她把自己封闭起来达七年之久。

(选自《影响教师的100个经典教育案例》,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出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儿童的尊严是人类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的潜在力量。

”相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也就从根本上摧毁了学生成长的力量。

三毛的数学老师的做法是非常愚蠢的,也是非常可怕的。

教师对学生只有报以深深的理解,才能产生真正的爱生之情,才能从心灵走向心灵,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按照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规律去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

平等地对等和尊重学生,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

教师只有关心人的尊严感,才

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

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

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都渴望得到教师的尊重和信任。

因为教师的尊重和信任,会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品德、才华、能力得到承认,从而增强前进的信心,获得前进的动力,自觉地向着更高的目标发展。

如果教师不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对学生进行讽刺、挖苦,势必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产生自我否定的消极情绪和意向,不仅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育界有这样一句名言:

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没有相互尊重,教育就会变成一场发生在师生之间的严酷的“战争”,一场永不休止的“战争”,一场疲惫不堪的“战争”,一场两败俱伤的“战争”。

第二,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名学生。

马卡连柯说过:

教师的心应该充满着对每一名他要与之打交道的具体的孩子的爱,尽管这个孩子的品质已非常败坏,尽管他可能给教师带来好多不愉快的事情。

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每名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平等、公正的对待。

无论是好学生,还是差学生、顽皮生,教师都应一视同仁,用同一个标准对待他们。

如果教师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有亲有疏,以自己的喜、怒、哀、乐牵制于学生,使学生受到歧视和不公正的待遇,甚至讽刺、挖苦、歧视和体罚学生,则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可能对学生的精神世界造成恒长的伤害。

第三,宽容和信任学生。

“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宽容和信任是在认识上理解学生,信任学生;

在情感上尊重学生,关心学生;

在行动上引导学生,激励学生。

教师的宽容会使学生感受到一份关爱与抚慰,所收到的效果远远胜于惩罚。

宽容和信任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犯了错误的学生给予宽容和信任,就是给学生以机会,给学生以期待,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宽容和信任是一种无私的爱,可以缓解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转化学生的逆反心理,使教育收到最佳效果。

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学校当校长时,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

一天,陶行知在校园里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巴砸自己班上的男同学,陶行知立即制止了他,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王友早早地来到校长室门口准备挨训。

这时,陶行知走过来了。

他一看到王友,就掏出一块糖果递给他,说:

“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了,而我却迟到了。

”王友惊愕地接过糖果,目不转睛地看着陶行知。

这时,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递给王友,说:

“这块糖果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的时候,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励你。

”王友更惊愕了,他不知道校长到底想干什么。

这时,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王友的手里说:

“我已经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

你砸他们证明你很正直善良,并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

王友听了非常感动,他失声叫了起来:

“校长,你打我吧,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又掏出一块糖果递给王友,说:

“你能正确地认识错误,这块糖果值得奖励给你。

现在我已经没有糖果了,你也可以回去了。

陶行知的这四块糖被称做滋养学生心灵的“精神糖果”,成为激励学生自省、自律、自强的精神力量。

(选自《中国青年报》2001年8月15日)

 

第十八讲做学校的守望者,当学生的守护神

三、保护学生的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护学生的安全,是教师群体所应具有的职业精神, 也是检验教师的一个职业道德标准。

保护学生安全正是“爱生”的一个重要表现,我们不能把“爱生”当成口号,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爱要寻找合理的依据和形式。

要把对学生的爱融入点点滴滴的教育教学和一切活动中。

1、保护学生安全

保护学生安全,不论是从法律角度,还是从道德规范角度,都是教师不应回避的责任。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修改,通过规范的形式来激发我们的道德愿望,激发社会的普遍美德,体现了社会的进步。

新时代的教师在规范的引领下,对学生的教育和关爱也必将更具人性魅力。

师德规范中明确规定教师负有保护学生安全的责任和义务,是一种适度而理性的职业道德约束,而不是侵犯生命权的道德管制。

职业道德是一种与职业责任相关的道德规范,与普遍性的社会道德相比,更加具体和明晰——尤其是一些特殊行业的职业道德,往往明确了从业者要比普通公民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表现出更高的道德素质。

譬如军人,再譬如教师、警察以及医护人员,特殊的责任,需要他们冲在前面,不仅是道德自律,不仅是以身作则,还有牺牲“小我”,保护“大我”的公共使命。

中小学教师面对的是未成年人,处在成长中的孩子,他们常常难以拥有成人那样的判断与处置能力,教师当然要成为他们校园甚至社会生活中的引领者、组织者。

教育不仅是教主要科目的知识,也应有生命安全、生命价值的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和热爱生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提升学生的生命意义与境界。

“范跑跑”和“杨不管”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发生地震时,四川光亚学校的范美忠老师不顾学生,本能地猛冲下楼,第一个到达操场。

事后,范美忠发表《那一刻地动山摇》的帖文,说:

“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

2008年6月12日,安徽省长丰县双墩镇吴店中学七

(2)班上午的最后一堂课是地理。

课上到大概一半的时候,坐在第三排的陈某和杨某不知为什么突然发生了争执,随后两个人在课堂上当着正在上课的教师的面打了起来,而且越打越凶两名学生上课时打架导致其中一人死亡,授课教师杨经贵站在三尺讲台上充当“看客”,并不加以制止,而是继续上课直至下课。

杨老师因此被冠以“杨不管”的称呼,他的行为选择也成为了人们讨论的焦点。

我国的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要“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和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也规定,保护未成年人是全体成年公民共同的责任。

当学生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无论当时面临的是什么样的情况,也无论背后有什么样的复杂内幕,作为一位教师,面对两名学生越打越凶的情况,选择无动于衷、任其发展,于德于法都是不相符合的。

然而,有许多优秀教师,在危险来临之际,为了孩子的生命,勇敢的教师,用柔弱的血肉之躯,用鲜活的生命为学生抵挡了死亡,用爱和无私撑起了希望的天空,把生的希望留给孩子,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在“5·

12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害中,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有许多教师始终把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舍生忘死,奋不顾身,保护学生,在全社会赢得了高度赞誉。

他们用行动和生命诠释了师德和保护学生安全的含义。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灾难,美好的世界在瞬间坍塌。

为了孩子的生命,勇敢的教师,用柔弱的血肉之躯,用鲜活的生命为学生抵挡了死亡,用爱和无私撑起了希望的天空,把生的光明留给孩子,把死的黑暗留给自己。

当汶川县映秀镇的群众徒手搬开垮塌的镇小学教学楼的一角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

一名男子跪扑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两个孩子还活着,而他已经气绝!

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之锯掉才把孩子救出。

这就是该校29岁的老师张米亚。

“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

”多才多艺、最爱唱歌的张米亚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用血肉之躯为他的学生牢牢把守住了生命之门。

殷雪梅老师生前是江苏省金坛市城南小学一位普通教师。

2005年3月31日12时10分,她在护送学生沿斑马线过马路时,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向学生队伍冲来,危急关头,殷雪梅老师奋不顾身张开双臂冲上前去,将正在马路中间行走的6名学生奋力推向路边,学生脱险了,而她却不幸被汽车撞飞出20多米,身负重伤,经全力抢救无效,于4月5日凌晨1时永远离开人间。

殷老师的瞬间英勇壮举,经新闻媒体广泛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5月3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她为革命烈士,国家人事部、教育部追授殷雪梅为“全国模范教师”。

2、关心学生健康

关心学生健康,首次被写进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生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在身体健康方面,目前我国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严重下滑,近视率持续走高,已经引起整个社会的担忧。

教师要负起责任来,引导督促学生加强锻炼,不得随意侵占学生的休息、娱乐、体育锻炼的时间。

在心理健康方面,2010年03月19日楚天都市报报道中学生处在青春期,容易在家庭教育、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出现心理障碍和心理缺陷。

一项对中国五省市中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的调查发现,5.2%的中学生存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明显心理健康问题;

77.9%的中学生存在轻度不良反应。

有人认为有一种不容忽视的行为叫“心罚”(又称“冷暴力”)在悄然蔓延,它不直接指向学生的身体,而是指向学生的心灵,是一种心灵的惩罚。

主要表现为对学生的歧视、人格的侮辱及权利的剥夺。

体罚可能导致学生一时的皮肉之苦,而心罚往往会使学生一生都留下阴影,其造成的心灵创痛可能终身难愈。

它所造成的危害比体罚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阜宁县明达中学高三(7)班学生郭大龙跳楼身亡的消息迅速传遍小小的阜宁县。

自杀的原因也很快被师生们口耳相传,“导火线”小得令人震惊,居然是“上课讲话”。

2010年1月18日的上午语文课上,高三(7)班一位刘姓学生边和同学讲话,边伸手拍了一下坐在前面的郭大龙的肩膀,就在郭大龙回头的一刹那,被正在上课的刘雯雯老师揪个正着。

三人随即被叫到教室后面罚站。

郭大龙向刘雯雯坚持自己并没有讲话,所以不该罚站。

那位刘姓学生也和刘雯雯顶嘴,并且可能还讲了脏话。

有学生回忆,刘雯雯当时很生气,并且放话说“我不怕事情大,大不了老师不干了”。

刘同学随后被德育处来人带走,大龙和另一位同学则被要求自己去找班主任接受处理。

学生们现在都不清楚,1月19、20日两天,刘雯雯和大龙之间又发生了什么,以至于一件本来十分平常的“上课讲话”事件拖延了数天还未了结。

可以肯定的是,刘雯雯老师对这次事件的认真程度超过了学生们的想象。

1月21日,学生们到校刚准备上早读课,刘雯雯来了,她一坐下就把大龙叫上了讲台。

一位学生回忆说:

“我看到刘老师疾言厉色和他说了好长时间,然后他就站在前面了。

”另一位学生说,“刘老师叫他写检查,在班级里读,还叫他带家长来……”

紧接着的第一节课从7:

40开始,正是刘雯雯教的语文课。

课上到8:

00左右,已经被罚站了近一小时的郭大龙突然出声。

他说:

“耽误大家几分钟时间,就那天事情我作个检查。

”一位学生说,他发现这时大龙嘴唇瘪着,似乎在忍着哭,显然十分委屈。

但刘雯雯老师并没有停止讲课,开始叫学生上讲台去做题目。

大龙接着说:

“那天我不应该和某某某说话”,但刘雯雯却好像没有听到大龙的话。

“语文老师让我们拿出试卷,并找人上黑板订正(大家都看得出来,那是不给他机会)。

然后他就出去了,事情就发生了……”一位学生事后在给南方周末记者的回忆记录里写道。

高三(7)班位于明智楼的一楼。

没有人知道,他是以怎样的心情走向明智楼六楼的。

从出教室到跳楼,仅仅只有三分钟,他就与同学亲人阴阳两隔。

 很多人喟叹这个青年的心理脆弱,但在另一些人看来,一个18岁的男孩,强忍委屈开口道歉,却被视若无物,这种挫折似乎并不常见,何况还是面对着66位朝夕相处的同学?

从事件的经过来看刘雯雯既没有讽刺挖苦郭大龙,也没有体罚郭大龙。

但是正是刘雯雯老师的冷漠,无声的羞辱,致使郭大龙的自尊心受到严重的伤害,使他走上了绝路。

3、维护学生的权益。

学生的权益是指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享有的各种权利。

学生的权利是与其身份和法律地位紧密相连的。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有双重身份:

其一,他们是国家公民;

其二,他们是未成年人,正在接受教育。

这决定了他们享有权利的特殊性:

作为公民,他们享有宪法所规定的公民应享有的各项权利;

作为学生,他们还享有其他公民不具有的权利。

因为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他们大多未满18周岁,是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行为能力的人,他们的身心和社会性发展尚不充分,还不能完全准确地辨别是非和保护自己,因此法律对其权利必须给予特别的保护。

我国更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规来保护学生的权利,如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人身安全不受侵犯的权利,民主平等的权利,发表意见的权利,隐私权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1991年9月4日通过,2006年12月29日修订)

第三条 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未成年人享有受教育权,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尊重和保障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

未成年人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平等地享有权利。

这是新增的条款,明确和最大限度地保障未成年人的权利,是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的一大亮点。

生存权是指未成年人享有其固有的生命权、健康权和获得基本生活保障的权利;

发展权是指充分发展其全部体能和智能的权利;

受保护权是指不受歧视、虐待和忽视的权利;

参与权是指参与家庭和社会生活,并就影响他们生活的事项发表意见的权利

学校既是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场所,也是保护学生权利的主要部门。

尤其是教师,要以学生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充分尊重和保护学生各项权利,做学生权利的维护者。

另外,要求教师既充分尊重学生,又必须约束自己的行为,以防伤害学生的心灵。

第十九讲教书育人是师德修养的核心

(一)

08师德规范第四条教书育人中要求教师,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在古代汉语中,“教”和“育”是分开的,所谓“教”指的是“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则是指“养子使之作善也”。

从义理上分析,“教”所强调的是技术、技艺的获得,所指向的物质世界,“育”所注重的是价值引导、心智的启迪、精神的架构,所指向的是意义世界。

现代著名教育家竺可桢说过:

教者,传授知识也;

育者,培养思想品德也。

教中有育,育中有教。

也就是说:

既教书又育人是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师德的基本要求,更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一、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

1、教书育人涵义,是指教师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把教学和教育结合起来,尽职尽责,既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

教书和育人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二者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2、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

雅斯贝尔斯说:

“将教育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这种教育是没有灵魂的。

”教师职业的本质特性就是影响人的心灵,提升人的道德境界。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育人,教育以培养真正的人,培养全面、完整的人为己任。

对于所有学校来说,教学都是中心工作,但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

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

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具体落实在教师职业行为上就是通过教师的劳动培养人,塑造人,改造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教师职业是以教书育人为中心的一种职业。

教师承担着传播人类文化,开发人类智能,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用人类崇高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去塑造学生的灵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职责。

这一职责可以更集中地概括为“教书育人”。

3、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我国改革开放实践,尤其是教育改革深化和发展的需要在教育理论和思想认识上的产物,是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重要理论价值的命题。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来的。

在以往的应试教育过程中,认识上存在着两个误区:

一是忽视了对大多数学生的培养,只对少数人服务。

客观现实决定了只有少数人能够通过考试进入大学,片面强调和追求升学率,必将牺牲大多数人的利益,从而使基础教育成为面向少数人的教育。

二是在教育内容上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生产劳动教育,只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与心理素质培养,追求的是片面发展,而不是全面发展。

甚至把学生当做考试的“机器”,分数的“奴隶”,根本违背人才培养规律。

素质教育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也就是为了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教育。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首先,它具有主体性。

素质教育要求弘扬学生的主体性,把每一名学生都当作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对待,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加以影响,使学生整体得到发展。

其次,它具有全体性。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并非只重视所谓“尖子”学生,而忽视一般学生。

再次,它具有全面性。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第四,它具有长效性。

素质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地自主发展。

素质教育就是要实现从过去仅仅看分数转变为去看思想道德、文化科学知识、劳动技能、个性特长和身体心理健康等素质的全面提高。

全国人大代表,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江苏省南通市启秀中学数学教师李庚南,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致力于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探索,反对加重学生负担,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

她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致力于“学生学力形成与发展”的研究。

学力是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下学生自主建构、发展、超越而形成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总和,是学生学习发展的核心,是学习能否成功的关键。

李庚南老师深刻地认识到,教师的成功不仅来源于教学的成功与喜悦,更来自于塑造灵魂的成功。

她从教50年,当班主任50年,有人说她是新中国历史上“班主任龄”最长的一位中学教师。

为了做好一位名副其实的“人师”,她以一位母亲或奶奶的心态,从“假如我是学生”想起,从“最后一名”学生关心起,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努力进行情感教育,以人格魅力育人。

她说:

“我用执著的爱心和自身的示范,追求教育的艺术境界,在与学生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中达到生命的交流与融合,在引导学生奏响生命交响乐的同时,也从中体会到了生命的自我价值,享受到了精神上的愉悦。

我最大的享受就是我无数的学生成才了,成家立业了,成为对家庭、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选编自《中国教育报》2008年6月12日)

素质教育要体现“以人为本”,体现全面育人。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关注每一名学生,尊重并培养、发展每一名学生的个性,使每一名学生的个体潜能、智慧、创造力都得到充分发挥,把每一名学生都培养成充满个性活力,人格完善,与社会需要相适应的合格人才。

要把学生看成一个个具有丰富思想世界和鲜活个性的人,关注并尊重每一名学生潜在的发展可能。

从本质上讲,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二、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1、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

近代美国教育家杜威说:

教育主要是培养儿童的德性。

一位优秀的教师,绝不是简单的“教书匠”和传授知识的“工具”,他是知识的传输者,是学生生活的导师,是学生道德的领路人。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职业的本质特性影响人的心灵,提升人的道德境界。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觉悟是教师的天职所在。

一位教师说过:

把学生生命中探索的欲望燃烧起来,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让他们拥有一个充满信心、勇于开拓的积极人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高远志向,是当代中国教育特有的历史使命,也是教师这一特殊职业真正的生命价值所在。

湖南株洲二中语文教师尹建庭,在给学生上入学教育课时对学生说:

“你读书干什么?

考大学干什么?

也许你会说,为了实现共产主义,为了社会主义建设,而我要明确地告诉你——读书考大学,是为了自己,不是为别人。

读书增强了自己的本领,提高了自己的资本,将来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挣下大把的钱,从而有一个美好的个人生活。

比如生活愉快,人生充实,前途美好,事业辉煌,甚至找一个漂亮的老婆,生一个聪明的儿子。

所以,我强调读书应该是为了自己!

”尹建庭还把这些观点写进他的教学研究论文。

尹建庭还写过一本书,名为“人世老枪”,其中也是宣扬以上观点的。

其中有一段文字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