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上册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67202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1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物理上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初二物理上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初二物理上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初二物理上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初二物理上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二物理上册教案.docx

《初二物理上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物理上册教案.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二物理上册教案.docx

初二物理上册教案

初二物理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物理知识在实践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品德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

教学重点:

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难点:

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物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浮力的应用:

古希腊的教学家阿基米德首先提出比重概念并发现了物体在水中所受浮力的大小的规律,并写了<<浮体论>>正因如此,才发明了潜水艇和航空母舰..此外,阿基米德发现杠杆、滑轮等机械的工作原理,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

他说一句名言世”给我一个支点,我将能移动地球。

2.电磁波:

科学家发现了“电”和“磁”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于是各种各样的电器才应运而生。

电磁波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跑得跟光一样快的物质。

3.牛顿从苹果落地现象,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有了这一发现,人类才开始认识到了宇宙、天体的运动和变化,并制造出各种航天器。

二.有趣的物理现象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描述)

1.筷子提沙子实验

现象:

沙子被提起

2、纸托水

现象:

水不流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

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

(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键:

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器材:

电脑、音叉、鼓、闹钟、真空罩等。

教材分析:

1、本节研究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因此要求尽可能利用实验、

周围现象去进行教学。

可以利用课本外的实验、现象去

进行教学。

2、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归纳出正确的结论,并

能利用所学知识去解释有关的现象。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无————因为暂无相关内容

二、

学生活动:

欣赏影片,回忆情景并思考问题。

进行猜想?

进行一些振动发声实验,讨论声音产生的共同特征。

观察课本、录像里的发声现象,思考声音产生的原因。

导学达标: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各样的声音。

引入课题:

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1、声音的产生

演示实验:

(1)、敲打音叉—

—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

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4)、扩展:

录制声音

学生活动:

课本14页的探究实验

 

观察分析

2、声音的传播:

 

(1)、得出:

固体、气体可

以传播声音。

(2)、实验14页图1-4示:

得出: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学生活动:

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活动:

如何证明液体可以传声?

(3)、声波:

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

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

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学生活动:

(1)、看15页的表格内容

(2)、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速度谁快?

学生活动:

对着远处的高山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听不回声?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4、回声:

声音的反射。

 <0.1秒

三、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四、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套餐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

外练习。

五、课后活动:

练习:

物理套餐的部分内容。

作业:

16页1、2、3题。

教学后记:

1、在课堂上对声音的知识不能扩展太多,这只是声音的第一节课,可降低难点。

2、要测一测学生的接受情况。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学习目标:

1、知道人耳的构造。

2、知道声音在人耳的传播过程。

3、了解“双耳效应”,能分析一些有关的声现象。

重、难点:

(重)1、人耳怎样听到声音的?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清楚双耳效应。

关键:

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器材:

电脑、音叉。

教材分析:

1、本节是了解性常识,而且比较简单,学生基本上一看就

懂,所以课堂教学基本上让学生主动去完成,教师加以必

要的纠正即可。

其他时间可以讨论上节课的练习。

教学过程:

三、前提测评:

1、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不能传声。

3、声音在、体中比体中传播的快。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四、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直接给出问题,引入课题“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1、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在学生了解耳朵的结构的基础上,解释耳朵听到声音的过程

2、利用骨传导听到声音

学生活动:

1.通过看书,了解人耳的结构。

2.进行一些有趣的实验去体验骨传导。

例咬住音叉,把耳朵捂住,敲击音叉,是否听到声音。

 

3、双耳效应

学生活动:

观看录象,讨论双耳效应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四、教后记

本节课堂内容不多,可以增加一些其他有关声音的知识:

如声波、人体的结构等。

设计好练习,物理套餐的内容必须进行调整。

 

三、声音的特性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

2、知道什么是频率?

频率的应用。

3、利用实验去探索影响声音特性的原因。

重、难点:

(重)1、人耳怎样听到声音的?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清楚双耳效应。

关键:

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器材:

电脑、音叉。

教材分析:

1、本节是了解性常识,而且比较简单,学生基本上一看就

懂,所以课堂教学基本上让学生主动去完成,教师加以必

要的纠正即可。

其他时间可以讨论上节课的练习。

教学过程:

五、前提测评:

1、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不能传声。

3、声音在、体中比体中传播的快。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六、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为什么我们可以区分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1、音调:

声音的高低

试验:

研究音调与振动快慢的关系

课本如图示

结果:

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结论:

(1)、频率:

物体一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越高,

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人的听觉范围:

20Hz~20000Hz

学生阅读课本图示

2、响度:

声音的强弱

试验:

研究响度与振动幅度的关系

课本如图示

结果: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结论:

(1)、响度与振幅有关

(2)、用dB表示声音的强度,学生阅读材料:

了解一些环境的响度。

3、音色:

声音的一个特征

音色表示什么?

三、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四、教后记

本节内容比较多,应紧扣要求,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

应让学生在课后去分析较多的声现象,并布置一定的思考题?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噪声控制的途径

难点:

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器材:

多媒体电脑、闹钟、纸盒

四、教法与学法:

分组讨论法、阅读法

五、教学过程:

放一段录像,先放出一段优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杂的声音。

然后引入课题:

优美的声音使人心情愉快,而杂乱的声音则令人心烦意乱。

那么,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它对人有没有危害?

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这些声音的产生和或者削弱它呢?

1、噪声的来源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分别从物理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找出噪声的含义

(2)分组讨论:

在你的周围,有哪些是噪声?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

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环境保护角度)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找出噪声的等级是按什么划分的

(2)不同的噪声的等级对人们所产生的危害又是怎样的?

(3)认真阅读P26的噪声分类表。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线:

>90dB,会破坏听力;

>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3、控制噪声

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

(声源发生处)(声音的传播过程)(人耳)

演示实验:

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较前后声音的不同。

✓学生活动

(1)观察书本P26图1.4-4,指出控制噪声的措施分别在哪里实施的;

(2)分组讨论:

生活中还有哪些治理噪声的实际例子

综合实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控制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3)观看录像。

加深对噪声的了解

课堂小结:

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有哪些?

怎样防治噪声?

布置作业:

调查学校周围有哪些噪声源,学校应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

教学后记: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多,在强调一两个主要内容的同时,可以安排一定的课外练习让学生在课堂完成。

 

五、声的利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生活中利用声的例子

三、教学器材:

多媒体电脑

四、教法与学法:

阅读自学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Ø学生活动

(1)自由说出所了解的利用声的现象;

(2)观看相关的录像;

(3)讨论对以上的应用例子怎样归类

在此基础上,老师综合学生所举的例子和初步的分类方法,进行总结性的讲解。

1、声与信息

计算:

小明向较远的高山大喊一声,经过1.2s听到回声,请问:

小明距离高山多远?

(当时气温是15℃)

学生算出结果后,清楚回声可以测出距离。

(1)介绍蝙蝠采用回声定位来确定目标的位置

(2)介绍声呐技术产生的背景以及现代声呐技术的应用方面

(3)介绍B超在医学上的应用

(4)超声波测出金属内部的伤痕

2、声与能量

介绍超声波清洗精细机械;超声振动除结石。

课堂小结:

声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

3瓶吞鸡蛋实验

现象:

鸡蛋会掉入瓶中

声现象

1.妈妈买碗时常把两只碗碰一碰,听听发出的声音。

她判断碗的好坏时主要的根据是声音的   (   )

A.音调   B.响度C.音色   D.音量

2.300年前,意大利科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在房间里挂了许多铃铛,然后让蝙蝠在房间中自由飞翔。

第一次未对蝙蝠有任何限制,铃铛未响;第二次蒙住蝙蝠的眼睛,铃铛也未响;第三次塞住蝙蝠的耳朵,房间中的铃铛响了。

下列问题不是该实验所研究的是(   )

A.蝙蝠飞行是靠什么躲避障碍物的

B.眼睛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

C.耳朵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

D.铃铛是怎样发声的

3.医生在诊病时使用听诊器,听诊器(   )

A.能使心脏振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