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658245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带给原有金融秩序的冲击是多方面的。

除了业务多元化方面,用户定位以及金融常识三方面的影响以外,更重要的是对固有监管手段的冲击。

这种冲击源于对互联网金融业务本质界定的模糊,互联网善用模块化的方式,将不同金融业务的某一部分拆分之后重新组合,形成更加市场化的新产品。

因此这种产品就具备了多种金融要素,而这些要素的监管单位,往往分属于不同机构。

这造成了两方面困扰:

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找不到与互联网金融竞争的方式,业务受限严重;

另一方面,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细则难以落地,而政策红利也使互联网金融滋生了许多灰色地带。

十年野蛮,一朝落幕

▌政策收紧,互联网金融野蛮生长告一段落

在全球范围内,中国的经济发展环境和节奏都比较特殊,政策对产业兴衰的影响巨大。

因此某一行业能够迅速发展得益于两种情况,一种就是政策明确支持的行业,而另外一种就是监管难以覆盖的灰色角落。

除此之外,中国的民间财富始终是浮于中国经济繁荣冰山下的特殊资本,这部分资本很少通过正常的金融渠道流动,它们要么潜藏在官方金融产品的背后,要么以项目的方式紧密跟随在政策背后,悄然推动着每一轮政策引导的领域。

这种夹层的特性使民间资本具有不计风险的逐利性,这种投机特性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得到了充分的释放。

基于此,政策红利让互联网金融一度被誉为野蛮生长的行业,而历经10年的发展监管与互联网金融之间已经逐渐熟悉,随着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的成立,规范与安全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旋律,同时也意味着原本宽松的政策环境有收紧的趋势。

2016年后,业界也明显感受到了行业寒冬,互联网金融概念走下神坛,十年野蛮,一朝落幕。

然而互联网金融并没有因此消失,取而代之的金融科技正以星火燎原之势,延续互联网金融的传奇。

金融科技型公司金汇金融做的一个SAAS云平台——金智云,能切入金融财富管理业务的各个环节,提供大数据整合,处理和运用工具,帮助机构从客户服务、经纪人管理、产品管理等方面实现大数据应用。

金融复兴:

业务回归金融本质

本土化带来的业务回归

▌“存、贷、汇”标准的普适性

互联网金融源自国外,但在国内生根发展却受制于中国的特殊环境,比如征信、数据和监管等。

在本土化的过程中,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已与传统金融的核心要素产生了极大的关联性。

而伴随着互联网金融产品及行业复杂性的提升,分类及监管难度将越来越高,基于此,艾瑞咨询认为,无论是互联网金融还是传统金融,其核心主旨都是资金融通,因此按照资金流向性质和互联网金融实现的功能划分,市场将只存在“存、贷、汇”三大业务板块。

这样划分的理由如下:

用户体验决定信贷用户规模

▌理财用户很快进入饱和,信贷用户尚需进一步开发

信贷是金融的核心,因此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取决于用户通过网络进行信贷的习惯。

就目前情况来说,网络借贷的模式创新很保守,全行业并没有形成针对互联网生态的借贷产品,更多的是把传统借贷方法向线上复制,通过大数据风控向传统金融无法触达的长尾群体渗透。

但实际上,如果想真正挖掘网民的借贷需求,还需要用更简便、更不易察觉的借贷方式,诱使这部分人群成为网络借贷用户,而其所形成的资产,也应该被网络理财用户所消化,这才是网络金融体系正常运转的标志。

这种新模式出现的特质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0利率,即存在第三方通过借贷用户获得的收益(这种收益可能不局限于资金层面)可以覆盖借贷资金成本;

第二,货币淡化,即使用户忽略这是借贷行为;

第三,通用,即用户使用该产品或服务,不仅局限于借贷服务提供企业自身生态系统内。

支付或成互金最大流量源

▌移动支付App的价值逐渐凸显

支付是所有商业行为中最基础的一环,因此基本上涉猎网络生活的用户都会用到支付,所以支付用户在网民整体中的渗透率较高,因此支付实际上是互联网金融全业务流量的重要来源,通过强大的流量导入,可以由支付推升出多种新业务。

在移动支付时代,用户对手机App的依赖逐渐增强,而作为一个实际载体,也可以让用户以最直观的形式了解平台业务正在增加。

因此过去只通过服务企业,进而触达到用户个体的支付公司,在移动支付领域将面临一定阻力,但是这些侧重企业服务的支付公司,却是企业互联网改造过程中的良好收购标的,或者深度合作伙伴。

用户改变理财

▌用户主观感受>传统金融定义

金融在我国有着近乎于神圣的低位,因此金融从业者的骄傲使得金融业在我国变得非常不落地,这种过度专业是造成我国居民金融素养相对落后的另一主要原因。

互联网金融的重要贡献在于,抛弃了金融业务的各类边界,用极简主义,突出用户在理财行为中最核心的关注点,进而将所有金融产品通过网络渠道输出给用户。

这种理念上的不同看似给监管带来了一定困扰,但监管需要监督的是从业者而非用户。

因此,网络理财呈现给客户的应该是简单易懂的产品核心,而在企业运营时,要按照严格的金融业务进行输出和接受监管。

网络逐渐成为居民理财常规渠道

▌未来数年网络理财增速稳定,业内等待另一个爆发点

2013年6月,余额宝横空出世,经过半年的酝酿,2014年开始爆发。

这一现象级的金融产品引爆了我国网络理财市场。

2015-2016年相关余额理财类产品层出不穷,触网的金融产品也从基金逐渐扩展到其他各个方面。

未来,我国网络理财市场将逐步趋于稳定,行业规模的稳步提升意味着用户对网络理财的熟悉程度达到高峰,也意味着网络将成为用户理财的常规渠道。

不过这也同时意味着,网络理财在模式上的探索创新遭遇了瓶颈,未来行业内需要另外一个或多个现象级产品,才能将行业规模增速再度提升。

多样化投资的曙光

▌互联网金融是各类资产变现的新天堂

以P2P为代表的非标理财在过去的5年中发展迅速,而这一领域也成了各类资产变现,资产处置的新天堂。

一如行业面临的瓶颈,在网络资管领域,多个行业都缺少现象级的产品,因此未来市场格局会趋于稳定,对收益的追求和新产品的渴望会促使股权和其他更具冲击力的产品出现,网民对于新产品的接受能力,以及互联网的创新能力,实质上承担了中国居民投资多样化的历史使命。

科技驱动信贷

▌互联网借贷的可延展性体现在科技输出能力

信贷是金融的核心功能,但是受制于用户需求以及风控环境等问题,中国网络信贷的发展并不如理财端这么如火如荼。

2016年互联网金融概念逐渐收紧,作为互联网金融的核心,金融科技概念开始崭露头角。

实际上金融科技的爆发并非单纯的概念替换,互联网的优势在于标准化后的规模效应,但由于信贷需求不同,在这一领域很难形成标准化。

不过把这些外在的不同抽丝剥茧之后,风控手段和内涵的统一就浮出了水面。

互联网金融之所以能服务传统金融无法渗透的用户,就是因为金融科技带来的风控审核能力优于传统风控,所以未来互联网金融这一行业的发展,是金融科技向线上线下全方位的输出。

网络生态将孕育更多优质资产

▌网络信贷余额稳固上升,坏账率尚高于传统信贷

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发端于支付,但概念的深化和普及却归功于P2P借贷,2007年P2P登陆中国后,中国网络资产的生成速度暴增,而且随着网络借贷行业低位的巩固,网络资产得以稳定而持续的累积,经过将近10年的发展,艾瑞预计2016年互联网信贷余额规模将达到亿元,而且未来五年将保持每年50%左右的增速。

这种速率一方面源于风控技术的提升,使得更多的信贷需求通过网络形成;

另一方面也源于“刷量”等营销行为的减少,突出了更优质,信贷时间更长资产的留存。

不过比较尴尬的事实在于,虽然网络资产的生成速度很快,但坏账问题比较突出,整体坏账率在10%-20%之间,这一点是阻碍网络信贷成为中国金融殿堂中正统渠道的主要因素。

超越银行的“银行”概念

▌行业定位的边界促使单一模式的网络信贷存在发展瓶颈

在我国居民的思维里,银行的定义并不与国际通行的概念完全重合,银行在中国是老百姓接触金融业务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因此中国人脑海里的银行,其实是与金钱相关而无所不能的一种存在。

这种简单粗暴的理解却与互联网发展的特性高度重合,在已形成的互联网竞争格局下,各类社交账号的通用,实际上就是这种“简单粗暴”背后体现出的人文本质。

即:

追求更加简单闲逸的生活。

因此,这种人文本质赋予银行的优势就是其业务的无界化,这种无界化也让其他有着明确定义的互联网信贷模式意识到了自身的发展瓶颈。

完善商业生态的基础设施

▌支付业务成为传统企业转型的重要一环

第三方支付的发迹,意外地开启了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大门。

其平台性质的商业模式与互联网商业逻辑极度吻合,因此支付从业者率先从支付入手,利用品牌和流量优势,演进出多条互联网金融业务线。

而且其跨平台和跨行业的特性,也自然成为了综合金融集团各业务之间的纽带,成为了风控的基础、数据获取的基础。

基于此,企业既可以以支付为基础,向外衍生;

而当一些握有集团资源的传统企业意图进军互联网时,支付牌照又会是其优先考虑获取或收购的投资标的。

形成了向前向后双重的商业生态。

数据价值使第三方支付已不可或缺

▌体量庞大,增速稳定,是互联网发展的基石

一如前文所述,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发端于支付,这源于我国传统金融体系业务侧重点的不同。

传统思维里,信贷与高级金融技术是金融行业的核心,一切资金的流动,都需要金融技术来疏导,因此支付这件稀松平常的业务自然遭到了冷落。

拯救支付的是互联网的亲用户性,利用超强的用户体验吸引用户使用支付,而收集到的用户交易数据,又随着大数据的应用价值飙升。

时至今日,支付已成为行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银行卡的虚拟化趋势

▌IC卡与虚拟卡并存,银行业或进入账卡号双轨制时代

银行卡是我国银行业触及客户的实体产品,然而这个实体产品在互联网生活中带来的诸多不便,却也影响着银行用户的用户体验,支付的爆发有一部分原因就是解决了多卡的资金整合问题。

现阶段手机银行、网银等银行电子产品逐渐深入人心,一些银行电子产品登陆时,已逐渐脱离卡号与卡密码的单一账号体系,身份证、手机号等多种身份验证号码都起到了银行卡号同等的效果,而随着移动支付的发展,银行卡的重要性已被削弱,因此继IC卡之后,虚拟卡或成为未来银行触达用户的终端产品,而且伴随着虚拟卡的普及,中国银行业或与国际接轨,切实推行账号与卡号分离的双轨制体系。

等待技术红利爆发

▌技术红利必须高于各行业既得利益者的当期收入

支付是所有互联网金融行业中,体量最为庞大的一个,这虽然证明了行业的重要性,但也正因为规模庞大,所以涉及到的既得利益方错综复杂,这给行业的推进带来了阻碍。

互联网与移动支付的行业演进说明,技术是推动支付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但是新技术的推广,却严重影响着支付背后复杂既得利益者们的蛋糕。

因此技术所带来的红利,一定要高于既得利益者们当期的收入,这样支付才能得到颠覆性的发展,而这个颠覆性的标志,就是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占比超过50%,艾瑞预计这至少需要20年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