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大学变的是啥.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65714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27.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洋大学变的是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洋大学变的是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洋大学变的是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洋大学变的是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洋大学变的是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洋大学变的是啥.docx

《洋大学变的是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洋大学变的是啥.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洋大学变的是啥.docx

洋大学变的是啥

“洋大学”变的是啥(人民眼·本期聚焦·中外合办大学)

本报记者李泓冰姜泓冰

《人民日报》(2015年02月27日 16版)

  在上海纽约大学首届新生入学仪式上,学生们签名留念。

  周凯摄人民视觉

  数据来源:

教育部

  制图:

张芳曼

  “看起来像一个巨大的、有很多开放空间的苹果商店”,这是一名大二学生对学校的第一印象。

  世纪大道1555号,位于上海陆家嘴黄金宝地,在鳞次栉比的商务楼宇中间,若不认识它紫底白花的校徽,很容易将这幢不起眼的建筑错过。

  这幢只有15层高的建筑,就是上海纽约大学——每年招生不过300人,但关注教育的人不会忽视它的存在,这是美国纽约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的合作结晶,也是国内第一所中美合作举办的大学。

中国高等教育也许并不在乎再多一所大学,但它是中国高等教育开放自信、包容发展的一个注脚。

  从2011年宣布筹建,到已有两级本科生在读,这条“中美混血”的“鲶鱼”,到底有哪些不一样?

又带来了哪些冲击波?

  

  差点“崩溃”

  一个新生的初体验

  “只有十几位同学的小课,不用提前占座;晚上宿舍不拉电,图书馆不关门,深夜一两点还有很多人在看书;随时都能预约老师一对一辅导……”大一学生钱宇晗细数“不一样”。

  两年前,小钱还是浙江嘉兴忙着“刷题”的高三学生,在去听上海纽约大学招生宣讲会之前,对该校一无所知。

纽约大学校长约翰·塞克斯通劝缺少勇气的懦弱者不要报考;上纽大常务副校长杰弗里·雷蒙希望学生“对世界万物都有强烈好奇心”。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陈群则说,愿意积极参与的学生,适合到上纽大。

  小钱被打动了:

“他们对成功的定义,很不一样!

  申请上海纽约大学,也不一样:

填表时重要的一栏是有过哪些实践活动,还得从60个题目中选一个写“我”的故事。

“这逼着我仔细掂量有记忆以来的人生,哪些事做得有意义——我第一次正视应试以外的能力。

  初选出的470位同学还参加了“校园日”:

正装出席的欢迎晚宴,一对一面试,团队活动,模拟课堂听课互动。

小钱发现,教授并不关注哪个小组作品更优秀,而更加在意他们在过程中的想法和互动表现。

模拟课堂,教授总能指出学生回答的闪光点,让他们觉得被尊重。

爸爸来接她,小钱确定地说:

“我喜欢这里!

  小钱有幸成为151位拿到录取通知书的中国学生之一,但却在开学不久后差点“崩溃”。

  全英文教学环境,要大量阅读、听懂专业课、跟上讨论并表达观点,开学才两周就要交一篇小论文。

小钱发现高中学到的只是应试英语,她被国际学生活跃的讨论吓蒙了。

  焦虑的小钱去了学校6楼的学生健康中心,那个温暖封闭的小环境,有懒人沙发和小点心,还有来自美国的心理咨询师,陪她度过了最沮丧孤独的时光。

  她直接告诉一位教授,“您语速太快,我听不懂”,教授下一节课就做了调整;她不知如何写论文,一次次写邮件、预约面谈,教授及时鼓励,“找不到合适的词没关系,重要的是你的观点”;她几次向外国同学请教“答案”,对方诧异,“没有对错,你只要理性表达自己的想法”……

  第一个学期末,小钱三门功课拿了A。

她从一页纸小文章的不知所云到能顺利完成6页纸论文;她设计调查问卷,在街头拦下陌生“老外”做规范的“研究性学术采访”;她能够论述亚当·斯密和荀子观点的异同;她学会倾听和鼓励他人……

  “被压抑的个性复活啦!

在高中,我们老在嚼别人嚼过的东西。

在这里,我只要成为我自己!

”小钱说。

  差点“崩溃”的,还有其他学生,甚至家长。

  学校强制规定,不管是住宿还是社团,国际学生和中国学生必须“混搭”。

因为个性、习惯迥异,有的中国学生“痛苦万分”,闹着要重择室友。

有时学生已相安无事,家长却闹个不休,坚决要给孩子调换寝室。

开学典礼的提问环节,中国家长不断纠结于“文凭”问题,让国外家长一脸困惑。

  一年多后,中外学生从各自扎堆、偶有小摩擦到和谐共处、取长补短,家长们也开始对孩子明显的进步感到欣慰。

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很自豪:

“有华东师大老师说,上纽大学生走在校园里,很容易被一眼认出,气场不一样!

  相当“奢侈”

  28位学术“大牛”的加盟

  杰弗里·雷蒙背对着窗外上海陆家嘴楼群,在用树根雕成的中国茶几前,娴熟地用紫砂壶和铁观音冲泡着功夫茶,淡淡的茶香汩汩渗入正午的阳光。

办公室满堂的中式家具不知经过多少人的摩挲,在他温存的注视下熠熠生辉,那都是他的私人藏品。

  自从1998年首次走进中国,他就为这个“奇迹般的”国度深深着迷。

  “有没有人说过您很像比尔·盖茨?

”当年上海浦西一家酒店的行李员好奇发问,让他惊异极了:

“我一直以为中国依旧封闭,可这里几乎所有人都知道盖茨长什么样。

天哪!

中国已经向全世界开放,而美国对此一无所知!

  那次访华改变了他的一生。

“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简直难以相信我所看到的这一切。

我告诉我的美国同事,所有人都应该去中国看看。

  对曾任康奈尔大学校长的雷蒙来说,上海纽约大学常务副校长的职位,像是量身定做。

  纽约大学在努力构建全球教育体系,在世界14个大城市建立了海外教学点或海外校区。

“上海纽约大学的建立,意味着纽约大学的转型成为现实。

没有我们,没有中国,纽约大学绝不能被称为具有全球性。

”雷蒙笑着说,“中国也正在寻求向顶尖高等教育的转型,建设真正具有国际水准的高等教育,我们带来了这样的合作机会。

  “综合对不同文化和观点的认识,摆脱‘美国中心论’的思维定势,这非常重要,一个全球教育体系可以让学生自由流动。

”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金融学教授珍妮弗·卡朋特这样认识上海纽约大学的意义。

  雷蒙全力以赴从全球延揽明星教授。

他双手捧给记者一张纸,珍重又紧张,仿佛捧着一件稀世珍宝,“这张表上的28位教授,都是世界级‘大牛’!

”600名本科生拥有28位世界级教授,相当“奢侈”,连美国纽约大学学生也没有如此“待遇”。

  吸引明星教授,要有一个做最具有创造力、最重要研究工作的环境。

雷蒙说:

“15年前,中国资源短缺,教授们会来访问,但不会想移居这里。

现在,中国有丰富的资源,可以为世界级教授创造世界级工作环境。

我们拥有获诺贝尔奖的教授,但更希望找到年轻的学者,能以在上海纽约大学的研究成果去争取诺贝尔奖!

  教授中不少是全球知名的华人学者,如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数学家林芳华和神经科学家汪小京等。

来自纽约大学的数学教授惊叹于中国学生的数学天赋,这让他们的教学和研究有比在美国多得多的“知音”。

华东师大为教授们提供了国际水平的实验室,浦东还有国际先进的上海光源、超算中心等大型科研平台,对明星教授颇具吸引力。

  雷蒙困惑的是研究项目投入的不同标准。

中国往往不太在意研究团队的参差不齐,只要领衔教授具有高水平,就能得到支持。

国际标准则不同,所有申请者都需在同一水平线上。

他还有一个苦恼:

很多教授需要优秀的博士后参与研究。

但中国支付博士后的薪水微薄,远低于国际标准,难以吸引青年才俊。

“几个月前我们设立了一个基金,可以补齐他们的薪水。

”他顽皮地眨眨眼,“也有好消息,我们能得到中国政府的研究拨款啦,因为上海纽约大学是中国的大学嘛,中国政府也会重视我们的研究成果。

  两个多小时的交谈,雷蒙反复提及,“我们在创造历史!

”他供职过的康奈尔大学,曾培养过胡适等名人,“康奈尔在19世纪创建时,关于大学教育的理念是革命性的。

上海纽约大学在21世纪的意义堪比康奈尔大学之于19世纪的意义。

  雷蒙认为:

“世界的未来取决于中国发展的成功与否,中国需要一个让年轻人才发挥自身创造力的教育系统,我们正在为此努力。

上海纽约大学对美国纽约大学和中国高等教育都具有冲击性。

这里的一切刚刚萌芽,能亲身参与其中,真是激动人心!

  不同而“和”

  “两个身体、一个脑袋”

  “毕竟是中西携手,你和俞立中校长有没有吵过架?

  雷蒙听了哈哈大笑,连连摇头,他用“sweet(甜蜜)”来形容他的中国同僚。

  面对争议,“我们会讨论怎样既合乎中国国情,又融汇纽约大学精神”。

两人曾在课外活动经费投入上有分歧:

中国大学一般不会花太多经费在学生俱乐部、体育活动上,但美国大学这方面花费甚巨。

俞立中对雷蒙说,谨慎投入为好,要让学生成为领导型人才,意味着让他们更自立和成熟。

投入太大,或许会被家长认为是浪费。

最后双方妥协,这笔开销高于中国大学,但又少于美国纽约大学。

  和杰弗里·雷蒙的办公室风格迥异,校长俞立中办公室陈设都是朴素的西式办公桌椅。

身材颀长的俞立中形容说:

“我和雷蒙是‘两个身体、一个脑袋’,充分沟通,不同而‘和’。

  俞立中同样有一种创造历史的使命感:

“中国高等教育并不在乎再多一所大学,我们需要的是高质量的教育、高水平的大学、有特色的办学,需要的是改革的勇气和路径。

上海纽约大学的全球化教育模式只是‘多元化’中的‘一元’。

  他提供了一个细节诠释全球化教育:

一个学生通过电脑检索发现美国纽约大学图书馆有她想读的书籍,便发出邮件借阅,4天后,书就寄到了她手上。

而俞立中下学期与纽约大学阿布扎比校区教授合作的课程,两地的教授和学生将通过网络视频同步互动教学。

  采访俞立中的那天,恰逢国家宣布新设天津、广东、福建自贸区,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也从不到30平方公里扩容了四倍多,浦东金桥、张江高科和陆家嘴都纳入其中。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中国最缺什么?

俞立中一语中的:

“缺国际化人才——真正具有全球视野、理解和包容不同文化,能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交流和合作的人才。

我们的高等教育跟不上时代要求啊!

  和其他中国高校不同,上纽大多出了一个“合规与风险管理部门”,负责研究中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以及美国纽约大学的相关管理条例,监督和保证学校合规运行及进行风险管理。

2014年年初的合规审计,就发现了68个不同级别的风险。

如,原来很多部门都有公章,带来不少隐患,现在收归学校保管,盖章必须依法依规。

学校还制定了严格的礼品接受和赠予政策等。

  俞立中说:

“现代大学制度,必须在法律层面自我约束,要有风险意识。

  不久前,一个原来的学生来上海看望俞立中,拎了一盒家乡的黑木耳,他赶紧去学校礼品店买了一件棒球服回赠,并向办公室主任“交代”礼物的来龙去脉。

“就是老朋友送礼,我都会向对方说清楚,坚决不能收。

人家要是扔下就跑,我只能上交。

  没有“不能”

  俩学生的“创客马拉松”

  来自北京的大二学生黄瀚涛和美国学生、编程高手肯尼交上了朋友,神侃之后,联手办了一件大事——中国首次面向大学生的“Hackathon(创客马拉松)”大赛。

  同类的比赛,国内另两所知名高校的学生早就在商谈承办,却因为需要学生会、团委、财务等层层审批而迟迟未动。

黄瀚涛们的梦想却很快变成现实。

一开始,他们连发邮件争取资助受挫,俞立中就介绍了几家企业,但商谈、操办都是学生自己的事儿。

  小黄和肯尼牵头一个由12名同学组成的小社团,向全球高校广发“英雄帖”。

5个月里,黄瀚涛写了1200封邮件,穿上正装与人谈判,学着利用各种资源。

“创客”吸引了全球1000多名大学生报名,包括哈佛、麻省理工、哥伦比亚大学以及北大、清华、复旦等高校学子。

最终250名大学生通过筛选到上海参赛。

在31家赞助商支持下,他们为所有来自上海之外的参赛者承担下交通费用。

包括知名投行、信息技术企业在内的多家赞助商表示,来年再办,还会支持。

  “再办任何国际会议、大型活动我们都没问题!

”黄瀚涛自信满满,“我学会了重要一课——主动争取机会,主动学习,主动参与科研和社会实践。

” 去年暑假,黄瀚涛还争取到由以色列政府提供全额奖学金的特拉维夫大学交流项目,获益匪浅,更让他的梦想从进投行变成了自主创业。

  “全世界都是我们的课堂”,小黄的豪迈和俞立中不约而同,“我们的教师和学生来自世界各地。

怎么理解差异,怎么尊重别人的意见,需要学习交流和沟通。

  这个新生的“混血儿”开始赢得认同。

从第一、二年国际招生看,在纽约大学所有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