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老师培训材料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65078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16.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老师培训材料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老师培训材料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老师培训材料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老师培训材料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老师培训材料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老师培训材料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docx

《小学数学老师培训材料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老师培训材料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老师培训材料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docx

小学数学老师培训材料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老师培训材料: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这学期有九个单元。

每天口算的要求是:

第一、二、三单元都是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1—6的乘法及其除法。

第四单元7—9的乘法及其除法。

第五、六单元乘、除法及整十、整百、整千的加减法。

第七单元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第八、九单元是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乘、除法及整十、整百、整千的加减法、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一、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

运用加、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要学会使用小括号,如例1、2;运用乘加(乘减)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如例3。

二、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使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以及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四、教学建议:

1、结合生活情境(学生熟悉的游乐场)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在同一个情境图中可以从多处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还有每个例题的情境或是主题图的一个局部(例1、例3),或是主题图中某一情节的发展(例2)在教学时我们要注意例题与主题图的联系。

3、每一道例题中的问题,教材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解决。

使学生感受到解决一个实际问题都可以有不同的解答方法,让学生自主选择解答方法并通过交流、比较,选择最优的方法。

要注意的是两步计算和相应的综合式算同一种方法,如22+13=35,35-6=29,22+13-6=29。

4.选取联系学生生活的素材,给学生提供充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

四、具体指导:

1、p4例1,老师可以先从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引入,创设这样的情境:

原来看木偶戏的有22人,现在走了6人。

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自己提出问题:

现在看戏的还有多少人?

然后自己解决。

接下来,老师再出示又有13人来看戏,再让学生提出问题:

现在一共有多少人看戏?

学生有了前面的铺垫,知道用剩下的人加上新来的人数就可以了,也就是16+13=29人。

在此基础上,老师再把中间的过渡问题去掉,让学生直接解决:

原来看木偶戏的有22人,现在走了6人,又有13人来看戏。

现在一共有多少人看戏?

在学生交流分析思路时,老师要强调为什么用两步,在学生汇报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时候,老师要问一问每一步解决的是什么,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p5例2,着重介绍小括号的应用。

就像例题,求“还剩多少个面包?

”,既可以用总数先减去一部分,再减去一部分,也可以把要减两部分先加起来,再用总数一次减掉,因为要先算加法,所以要使用小括号,表示要先算加法。

学生比较容易犯这样的错:

54-8+22=24,说明学生明白要先算加法,但没有加小括号的习惯,在课堂上老师们强调有小括号和没有小括号计算顺序的区别。

教材在这里介绍了综合算式和小括号,是让学生知道两步计算也可以用综合算式表示,同时也是初步渗透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

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学生没有出现列综合算式解决的,老师可以加以引导和介绍,但对列综合算式或有小括号的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不作统一要求。

另外,教材中缺少四则运算的练习,为了后续的学习,老师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这部分的单项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并初步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如:

76—(28+12)、52+(36-9)。

3、P11练习二第9题。

问“用20元钱买票够吗?

”建议解题分三步骤:

计算、比较、解答。

也就是2×8+5=21元,21元>20元,答:

用20元买票不够钱。

在以后碰到问能不能、超不超载等问题也按这样的要求解答,一般的解决问题建议进行口答就可以了。

4、补充练习。

这个单元主要是学习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在例题中出现了加减混合、连减和乘加,在练习出现了一道乘减,在练习时还可以补充连加的解决问题,让学生有更多的练习机会。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

一、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

 

(还应加上学会提出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

二、教学重点是:

学会用口诀求商和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是:

理解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建议:

1、加强除法概念的教学。

除法概念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所理解。

教材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探讨等学习活动,让学生逐步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P13例1可以让学生说说糖和桔子是怎样分的?

从而明确: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例2就进一步探讨平均分的方法,要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分,然后组织比较:

哪种方法比较快?

明白:

无论怎样分,只要分得每份同样多,都是平均分。

例3可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

让4个学生站在一起。

但不要求学生列式计算,等学完除后再回过头来让学生列式解答。

例4、5都是利用帮熊猫分竹笋的活动来说明除法的含义,平均分、每份同样多,都可以用除法来表示,由此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

3、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如第14页的分桔子和23页的求商都是在连加、连减、乘法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进行探索新知。

4、P20的第3、6题除法的两种含义,这两题可以作为常规题来进行训练。

5、P22第10题。

建议老师在这里渗透关于总数、份数、每份数的关系的教学,为后面学习倍数做好铺垫。

6、P23的例1,是本单元最重要的一个知识点,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后要教会学生选优,也就是选择用口诀求商是最优的方法。

7、P24例2,让学生根据情境图中的信息去提出不同的问题并加以解答。

在教学中我们要着重引导学生探索怎样用乘法口诀求商。

要进行反复多次的练习,形式可以多样,如对口令、口算卡、找朋友、算式接龙等。

8、P25练习五第3题可以在原来基础上增加1÷1这张口算卡,完成后让学生说说那些算是进了1号信箱,观察这些算式的特点,发现被除数和除数相同,商都是1。

9、29页例3借助小朋友做游戏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存在用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和除法在生活中的价值,培养学生用除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例3除了引导学生根据除法的含义列式解答外,还要紧扣题意说明单位名称的写法,同时对学生不同的解法给予肯定:

如果又来了3人,每组平均应有几人?

可以直接每组多加1人,也可以用除法算式;18÷3=6(人)。

10、 P31例4的教学内容是先求出1辆车的价钱,再求出5辆车的价钱。

老师可以指导学生从问题出发,寻找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数据,看缺少什么信息数据,就把它当成要解决的问题。

要想知道5辆车的价钱,就必须先知道1辆车的价钱,也可以渗透总数、份数、每份数的数量关系的教学。

例题后面的练习只有练习七的第2题与之匹配,其余练习都与例题无关,所以在上这节课时,要重新设计练习。

“做一做”应作为例题来教学,因为这题是先用乘法求出盆花的总数,再用除法求出摆出图案的个数。

后面练习七第1、3题与之匹配。

11、P33第7题,要作为常规题来抓,还可以这样出题:

(加强四则运算的练习与区别)

44=144=044=844=16

 

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

一、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

锐角和钝角、平移和旋转

二、教学重点:

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感知平移和旋转,能数出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后的格子数。

三、教学难点:

用语言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体验平移和旋转的思想方法。

四、教学建议:

1、在上学期学生已学会用三角板来判断一个角是否为直角,因在学习锐角和钝角时,我就用学生每天都佩戴的红领巾引入新课,当学生掌握了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后再让学生判断主题图和上海杨浦大桥中哪些是锐角、哪些是钝角?

在本单元教学时,教师还应准确把握教学要求,切忌随意拔高。

如认识锐角和钝角教学时,没有必要教学锐角和钝角的数学定义。

而只要在观察具体图形的基础上,直接告诉学生“这样的角是锐角”“这样的角是钝角”。

并通过比较,让学生发现“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在学习锐角和钝角时,我们可以通过折叠、做角、画角、拼摆、拉一拉、转一转等活动形式加以巩固。

2、学习平移和旋转时,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一些物体的运动现象,说说它们的共同特点后明确:

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上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改变,就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平移现象。

物体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就可以近似地看作是旋转现象。

在实际操作中理解概念。

在教学中我们要多借助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在学习和平移和旋转时,可让学生站在课室分别向前、后、左、右四个方向平移一步、两步;还可以以自身为中心进行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或是拿一根线,一头捆上橡皮,在空中旋转一下,进一步体验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P37主题图。

火车在铁轨上直行、观览车和学生滑滑梯都是平移现象,大风车、转椅、摩天轮都是旋转现象。

荡秋千、玩跷跷板到底是属于什么现象呢?

据资料查证,机械运动的基本形式有平动、转动、振动三种,平动就是平移;转动就是绕着一个中心或一个轴进行圆周运动,也就是旋转;振动就是通过一个中心不断作往返运动,也称摆动。

由此可见,钟摆、荡秋千、跷跷板都属于摆动现象,如果是杂技表演中的秋千是属于旋转现象。

在此还可以举例关于门的运动,不同的门有不同的运动轨迹,教室的门是摆动,自动门是平移,还有一些商场的门是旋转。

3、P41。

学生最难掌握的是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我们可以通过课件或演示平移小房子,同时教会学生用物体的一个点进行数出小格。

如先圈出原来房子的一个点,再圈出移动后房子相同的点,从点数到点,开头数成0,数到几就是几格。

单元和期末考试只考数格子,不考画图形。

4、第46、47页的实践活动主要是利用所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知识进行的剪纸活动。

由于在折纸和剪纸的方向不同,可能会出现剪出的图案变成手拉手或头对着头或脚对着脚,还可能一个一个散掉。

这个活动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要留给学生一定的创作、想象空间,让学生自己设计图案。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

(二)

一、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

 

(包括会提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

二、教学重点是会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和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

三、教学难点是通过分析、推理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转化为一个数有几个另一个数。

四、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出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本单元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和方法与第二单元的一样,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可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学会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

2、精心组织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

通过摆飞机、三角形、小圆片等让学生直观感知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P55例3是用初步构建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分析思路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时应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把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转化为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

如教学生会说:

求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就是求35里面有几个7,用除法算。

3、P59教学例4时,先让学生有序地观察这两幅情境图,说说在每一幅情境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可让学生各自独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再进行交流学习,在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反复说说每题的解题思路,并通过交流不同的解答方法,使学生体会,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往往需要经过多次计算才能得到合理的结果。

递等式在这里第一次出现,老师要把这个递等式的计算顺序和书写方法介绍给学生,但不能规定学生一定要用递等式计算。

事实上学生更喜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