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64898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09.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设计.docx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设计.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设计.docx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设计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设计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科学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它们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李克东)。

2.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何克抗)

3.教学设计理论广泛应用于各种教学过程的设计。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深入应用,逐步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教学过程。

当前,在学校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学媒体的应用形式和教学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多媒体组合教学、基于局域网的教学和基于Internet的教学等。

4.在学科的多媒体教学研究与实践中,由于对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的重视程度和应用水平的影响,普遍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1)教学方案没有明确的设计思想,反映不出理论(特别是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仍然是经验型的思路。

  

(2)教学目标不明确,不具体。

  (3)教学结构流程反映不出新型教学模式的四个转变(教师角色、学生地位、媒体作用、教学过程等四方面的转变),也反映不出学科教学的规律。

2.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指创设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主题意义进行理解的情境,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3.在课堂教学中播放有助于理解教学内容的录像、录音、参与社会实践、向学生提供网络的丰富的学习资源等等,凡是有助于学习者理解掌握学习内容的情境,都属于情境创设的范畴。

4.教学情景的类型

(1)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

这个过程也就是“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

“不协调”必须要质疑,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2)真实情境

让学生亲临现场,在工厂、田间、野外等真实的生活与工作场景中学习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真实情境中进行现场范例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方法。

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亲临现场,解决实际的问题,可以使所学的知识得以运用,并在运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模拟真实情境  

一些危险性、不易或不宜真实接触的必修教学内容与学习内容可以用创设模拟现实情境来满足教与学的需求。

像法律专业的学生创建模拟法庭来模拟法庭现场进行演练对学习具有极大的帮助,又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英语话剧来锻炼他们自身的英语听说能力等

(4)合作性教学情境

教学中的合作有利于开拓学生思路,改善课堂氛围,培养与人协作的作风,能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

合作中有竞争,既能发挥学生个体的积极性,又能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团结、密切配合,增强集体荣誉感。

(5)具有丰富学习资源的情境

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体作用,教师则起学习的引导者作用,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求知,培养其独立钻研、独立学习的能力。

三、指导自主学习,组织协作活动

(一)自主学习的设计 

1、自主学习的设计方法

(1)抛锚式教学中的自主学习设计

(2)支架式教学中的教学设计

(3)随机教学中的自主学习设计

2、 自主学习的设计原则

  

(1)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

  

(2)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即能实现自我反馈。

  (3)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即将知识外化。

  

3、设计自主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1)目标不明确

(2)只重环境设计,忽略人的设计

(3)忽视教师的指导

(二)协作学习的设计

(1)学习主题已知下的协作学习设计  

      A、围绕已确定的主题设计能引起争议的初始问题;

  B、设计能将讨论一步步引向深入的问题;

  C、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的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即稍稍超前于最邻近发展区),通过提问来引导讨论,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即不能代替学生思维);

  D、对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教师要适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2)学习主题未知下的协作学习设计

由于事先并不知道学习主题,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可依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3、 设计协作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在讨论过程应认真、专注地倾听每位学生的发言,仔细注意每位学生的神态及反应,以便根据该生的反应及时对他提出问题或对他进行正确引导;

  

(2)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通过发言中的积极因素(哪怕只是萌芽),并及时给予肯定鼓励;

  (3)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通过发言暴露出来的,关于某个概念或认识的模糊或不正确处,并及时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指出(切忌使用容易挫伤学生自尊心的词语);

  (4)当讨论开始偏离教学内容或纠缠于枝节问题时,要及时加以正确引导;

  (5)在讨论末尾,应由教师(或学生自己)对整个协作学习过程作出小结。

四、确定教学要素关系,形成教学过程结构

1.课堂教学结构是指课堂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与联系的形式。

课堂教学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即各要素的时间关系和空间关系。

课堂教学结构中各要素的时间关系主要是指教师与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先后顺序,即我们平时所说的教学程序、教学步骤、教学过程等;课堂教学结构中各要素的空间关系则主要是指教学内容的层次关系、课堂教学的逻辑关系等。

2.课堂教学结构的具体设计

 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必须考虑教师的主导活动、学生的参与活动、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媒体的运用等方面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五、设计测量工具,进行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即根据明确的目标,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测量数据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量化,并对量化的结果作出价值性的判断.

1、设计结构化观察表格

  结构化观察是人们为了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过感觉器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出现的现象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用来收集学生的学习行为反应信息。

如表3是用于观察学生在课堂中出现不注意行为的表格。

 2、设计态度量表

  态度量表是针对某件事物而设计的问卷,通过被试者对问卷所作的评等选答反应,从而了解被试者对某事物的态度倾向。

态度量表主要用来收集学生的学习态度反应信息。

  3、设计形成性练习

  形成性练习,是按照教学目标而编制的一组练习题,它是以各种形式考核学生对本学习单元的基本概念和要素的掌握程度。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采用这种方法来检测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4.总结性测验主要用来检查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效果,检查原定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

  总结性测验主要适用于单元考试、期中考试和期考试等,由于各单元的教材重点不同,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也有所区别,为了使试题具有代表性,覆盖面广,应设计好如表5所示的测验目的与测验内容的双向细目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