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海洋功能区划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647714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7.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海洋功能区划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全国海洋功能区划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全国海洋功能区划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全国海洋功能区划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全国海洋功能区划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海洋功能区划Word下载.docx

《全国海洋功能区划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海洋功能区划Word下载.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海洋功能区划Word下载.docx

海洋是潜力巨大的资源宝库,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蓝色家园。

我国管辖海域辽阔,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空间。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提高海洋综合管控能力,推进海洋经济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海洋开发保护的方针、政策,在2002年国务院批准的《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基础上,制定《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区划》)。

《区划》科学评价我国管辖海域的自然属性、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现状,统筹考虑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沿海地区发展战略,提出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划分了农渔业、港口航运、工业与城镇用海、矿产与能源、旅游休闲娱乐、海洋保护、特殊利用、保留等八类海洋功能区,确定了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台湾以东海域的主要功能和开发保护方向,并据此制定保障《区划》实施的政策措施。

《区划》是我国海洋空间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的整体性、基础性、约束性文件,是编制地方各级海洋功能区划及各级各类涉海政策、规划,开展海域管理、海洋环境保护等海洋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

《区划》范围为我国的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以及管辖的其他海域。

《区划》期限为2011年至2020年。

第一章海洋开发与保护状况

第一节海域和海洋资源

我国濒临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台湾以东海域,跨越温带、亚热带和热带。

大陆海岸线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长达1.8万多公里,岛屿岸线长达1.4万多公里。

海岸类型多样,大于10平方公里的海湾160多个,大中河口10多个,自然深水岸线400多公里。

我国海洋资源种类繁多,开发潜力大。

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0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接近10%,涉海就业人员超过3300万;

海水产品产量2798万吨,比2002年增加26%;

沿海港口150多个,年货物吞吐量56.45亿吨,比2002年增加228%,其中吞吐量位居世界前十位的港口有8个;

海洋油气年产量超过5000万吨油当量,占全国油气年产量的近20%;

滨海旅游业增加值约占海洋产业增加值的22%,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第二节海域管理与环境保护状况

2002年,国务院批准了全国海洋功能区划,为海域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到2010年底,国务院和沿海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据海洋功能区划确权海域使用面积194万公顷,基本解决了海域使用中长期存在的“无序、无度、无偿”等问题。

依法审批建设用海24.2万公顷,切实保障了能源、交通等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和防灾减灾等民生工程用海需求,成为沿海地区拓展发展空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依法确权海水增养殖及渔港、人工鱼礁等渔业用海160多万公顷,为沿海渔业发展、渔民增收提供了用海保障。

海洋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工作不断加强。

国家与地方相结合的立体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体系基本形成。

沿海地区采取有效措施加大陆源入海污染物控制力度,减少海上污染排放。

海洋保护区数量和面积稳步增长,已建各级各类海洋保护区221处,其中海洋自然保护区157处,海洋特别保护区64处,总面积330多万公顷(含部分陆域)。

已建立海洋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35个,覆盖海域面积达505.5万公顷。

通过红树林人工种植等生态修复工程,恢复了部分区域的海洋生态功能。

通过采取海洋伏季休渔、增殖放流、水产健康养殖,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人工鱼礁和海洋牧场建设等措施,减缓了海洋渔业资源衰退趋势。

目前,我国管辖海域海洋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较好,基本满足海洋功能区管理要求。

但是,海域管理和环境保护仍存在一些问题。

海域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度与任务要求不相适应,海域监管能力薄弱;

海岸和近岸海域开发密度高、强度大,可供开发的海岸线和近岸海域后备资源不足;

工业和城镇建设围填海规模增长较快,海岸人工化趋势明显,部分围填海区域利用粗放;

陆地与海洋开发衔接不够,沿海局部地区开发布局与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相适应;

近岸部分海域污染依然严重,滨海湿地退化形势严峻,海洋生态服务功能退化,赤潮、绿潮等海洋生态灾害频发,溢油、化学危险品泄漏等重大海洋污染事故时有发生。

第三节面临的形势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切实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阶段,必须深刻认识并全面把握海洋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面临的新形势,有效化解由此带来的各种矛盾。

——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加快实施。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国家“十二五”规划对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做出战略部署。

国务院批准了沿海多个区域规划,启动了海洋经济发展试点。

——沿海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

能源、重化工业向沿海地区集聚,滨海城镇和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在沿海布局,各类海洋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海洋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建设用海需求旺盛。

——陆源和海上污染物排海总量快速增长,重大海洋污染事件频发。

气候变化导致了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频发等,海洋自然灾害损失倍增,海洋防灾减灾和处置环境突发事件的形势严峻。

——涉海行业用海矛盾突出,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损害严重,统筹协调海洋开发利用的任务艰巨。

近岸海域渔业用海进一步被挤占,稳定海水养殖面积、促进海洋渔业发展、维护渔民权益的任务艰巨。

——沿海地区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不断增强。

对清洁的海洋环境、优美的滨海生活空间和亲水岸线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健康、安全的海洋食品需求不断增加,对核电、危险化学品生产安全高度关注。

——海洋权益斗争趋于复杂。

沿海国家制定和实施海洋战略,围绕控制海洋空间、争夺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等方面,加强对海洋的控制、占有和利用。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沿海地区人口增长,必然导致对海域空间提出持续增长的数量需求和质量安全需求。

我们既要保障经济发展提出的建设用海需求,又要保障渔业生产、渔民增收提出的基本用海需求,更要保障生态安全提出的保护用海需求。

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发展海洋经济”“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战略实施的新形势,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科学分区、准确定位、综合平衡,合理配置海域资源,统筹协调行业用海,优化海洋开发空间布局,提高海域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规划用海、集约用海、生态用海、科技用海、依法用海,促进沿海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第二节基本原则

——自然属性为基础。

根据海域的区位、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等自然属性,综合评价海域开发利用的适宜性和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科学确定海域的基本功能。

——科学发展为导向。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统筹安排各行业用海,合理控制各类建设用海规模,保证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海,引导海洋产业优化布局,节约集约用海。

——保护渔业为重点。

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传统渔业水域不被挤占、侵占,保护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是渔业生产的基础,渔民增收的保障,更是保证渔区稳定的基础。

——保护环境为前提。

切实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统筹考虑海洋环境保护与陆源污染防治,控制污染物排海,改善海洋生态环境,防范海洋环境突发事件,维护河口、海湾、海岛、滨海湿地等海洋生态系统安全。

——陆海统筹为准则。

根据陆地空间与海洋空间的关联性,以及海洋系统的特殊性,统筹协调陆地与海洋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

严格保护海岸线,切实保障河口海域防洪安全。

——国家安全为关键。

保障国防安全和军事用海需要,保障海上交通安全和海底管线安全,加强领海基点及周边海域保护,维护我国海洋权益。

第三节主要目标

通过科学编制和严格实施海洋功能区划,到2020年,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增强海域管理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海域管理的法律、经济、行政和技术等手段不断完善,海洋功能区划的整体控制作用明显增强,海域使用权市场机制逐步健全,海域的国家所有权和海域使用权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扩大海洋保护区面积。

主要污染物排海总量得到初步控制,重点污染海域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局部海域海洋生态恶化趋势得到遏制,部分受损海洋生态系统得到初步修复。

至2020年,海洋保护区总面积达到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5%以上,近岸海域海洋保护区面积占到11%以上。

——维持渔业用海基本稳定,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

渔民生产生活和现代化渔业发展用海需求得到有力保障,重要渔业水域、水生野生动植物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得到有效保护。

至2020年,水域生态环境逐步得到修复,渔业资源衰退和濒危物种数目增加的趋势得到基本遏制,捕捞能力和捕捞产量与渔业资源可承受能力大体相适应,海水养殖用海的功能区面积不少于260万公顷。

——合理控制围填海规模。

严格实施围填海年度计划制度,遏制围填海增长过快的趋势。

围填海控制面积符合国民经济宏观调控总体要求和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保留海域后备空间资源。

划定专门的保留区,并实施严格的阶段性开发限制,为未来发展预留一定数量的近岸海域。

全国近岸海域保留区面积比例不低于10%。

严格控制占用海岸线的开发利用活动,至2020年,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

——开展海域海岸带整治修复。

重点对由于开发利用造成的自然景观受损严重、生态功能退化、防灾能力减弱,以及利用效率低下的海域海岸带进行整治修复。

至2020年,完成整治和修复海岸线长度不少于2000公里。

第三章海洋功能分区

第一节农渔业区

农渔业区是指适于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和开发海洋生物资源,可供农业围垦,渔港和育苗场等渔业基础设施建设,海水增养殖和捕捞生产,以及重要渔业品种养护的海域,包括农业围垦区、渔业基础设施区、养殖区、增殖区、捕捞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农业围垦区主要分布在江苏、上海、浙江及福建沿海。

渔业基础设施区主要为国家中心渔港、一级渔港和远洋渔业基地。

养殖区和增殖区主要分布在黄海北部、长山群岛周边、辽东湾北部、冀东、黄河口至莱州湾、烟(台)威(海)近海、海州湾、江苏辐射沙洲、舟山群岛、闽浙沿海、粤东、粤西、北部湾、海南岛周边等海域;

捕捞区主要有渤海、舟山、石岛、吕泗、闽东、闽外、闽中、闽南—台湾浅滩、珠江口、北部湾及东沙、西沙、中沙、南沙等渔场;

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主要分布在双台子河口、莱州湾、黄河口、海州湾、乐清湾、官井洋、海陵湾、北部湾、东海陆架区、西沙附近等海域。

农业围垦要控制规模和用途,严格按照围填海计划和自然淤涨情况科学安排用海。

渔港及远洋基地建设应合理布局,节约集约利用岸线和海域空间。

确保传统养殖用海稳定,支持集约化海水养殖和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

加强海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严格控制重要水产种质资源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及洄游通道内各类用海活动,禁止建闸、筑坝以及妨碍鱼类洄游的其他活动。

防治海水养殖污染,防范外来物种侵害,保持海洋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稳定。

农业围垦区、渔业基础设施区、养殖区、增殖区执行不劣于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渔港区执行不劣于现状的海水水质标准,捕捞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执行不劣于一类海水水质标准。

第二节港口航运区

港口航运区是指适于开发利用港口航运资源,可供港口、航道和锚地建设的海域,包括港口区、航道区和锚地区。

港口区主要包括大连港、营口港、秦皇岛港、唐山港、天津港、烟台港、青岛港、日照港、连云港港、南通港、上海港、宁波—舟山港、温州港、福州港、厦门港、汕头港、深圳港、广州港、珠海港、湛江港、海口港、北部湾港等;

重要航运水道主要有渤海海峡(包括老铁山水道、长山水道等)、成山头附近海域、长江口、舟山群岛海域、台湾海峡、珠江口、琼州海峡等;

锚地区主要分布在重点港口和重要航运水道周边邻近海域。

深化港口岸线资源整合,优化港口布局,合理控制港口建设规模和节奏,重点安排全国沿海主要港口的用海。

堆场、码头等港口基础设施及临港配套设施建设用围填海应集约高效利用岸线和海域空间。

维护沿海主要港口、航运水道和锚地水域功能,保障航运安全。

港口的岸线利用、集疏运体系等要与临港城市的城市总体规划做好衔接。

港口建设应减少对海洋水动力环境、岸滩及海底地形地貌的影响,防止海岸侵蚀。

港口区执行不劣于四类海水水质标准。

航道、锚地和邻近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海洋生态敏感区的港口区执行不劣于现状海水水质标准。

第三节工业与城镇用海区

工业与城镇用海区是指适于发展临海工业与滨海城镇的海域,包括工业用海区和城镇用海区。

工业与城镇用海区主要分布在沿海大、中城市和重要港口毗邻海域。

工业和城镇建设围填海应做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河口防洪与综合整治规划等的衔接,突出节约集约用海原则,合理控制规模,优化空间布局,提高海域空间资源的整体使用效能。

优先安排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确定的建设用海,重点支持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循环经济示范区、保税港区等的用海需求。

重点安排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类产业用海,鼓励海水综合利用,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消耗型工业项目用海。

在适宜的海域,采取离岸、人工岛式围填海,减少对海洋水动力环境、岸滩及海底地形地貌的影响,防止海岸侵蚀。

工业用海区应落实环境保护措施,严格实行污水达标排放,避免工业生产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新建核电站、石化等危险化学品项目应远离人口密集的城镇。

城镇用海区应保障社会公益项目用海,维护公众亲海需求,加强自然岸线和海岸景观的保护,营造宜居的海岸生态环境。

工业与城镇用海区执行不劣于三类海水水质标准。

第四节矿产与能源区

矿产与能源区是指适于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与海上能源,可供油气和固体矿产等勘探、开采作业,以及盐田和可再生能源等开发利用的海域,包括油气区、固体矿产区、盐田区和可再生能源区。

油气区主要分布在渤海湾盆地(海上)、北黄海盆地、南黄海盆地、东海盆地、台西盆地、台西南盆地、珠江口盆地、琼东南盆地,莺歌海盆地、北部湾盆地、南海南部沉积盆地等油气资源富集的海域;

盐田区主要为辽东湾、长芦、莱州湾、淮北等盐业产区;

可再生能源区主要包括浙江、福建和广东等近海重点潮汐能区,福建、广东、海南和山东沿海的波浪能区,浙江舟山群岛(龟山水道)、辽宁大三山岛、福建嵛山岛和海坛岛海域的潮流能区,西沙群岛附近海域的温差能区,以及海岸和近海风能分布区。

重点保障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用海需求,支持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遵循深水远岸布局原则,科学论证与规划海上风电,促进海上风电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

禁止在海洋保护区、侵蚀岸段、防护林带毗邻海域开采海砂等固体矿产资源,防止海砂开采破坏重要水产种质资源产卵场、索饵场和越冬场。

严格执行海洋油气勘探、开采中的环境管理要求,防范海上溢油等海洋环境突发污染事件。

油气区执行不劣于现状海水水质标准,固体矿产区执行不劣于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盐田区和可再生能源区执行不劣于二类海水水质标准。

第五节旅游休闲娱乐区

旅游休闲娱乐区是指适于开发利用滨海和海上旅游资源,可供旅游景区开发和海上文体娱乐活动场所建设的海域。

包括风景旅游区和文体休闲娱乐区。

旅游休闲娱乐区主要为沿海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地质公园、国家级森林公园等的毗邻海域及其他旅游资源丰富的海域。

旅游休闲娱乐区开发建设要合理控制规模,优化空间布局,有序利用海岸线、海湾、海岛等重要旅游资源;

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保护海岸自然景观和沙滩资源,避免旅游活动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保障现有城市生活用海和旅游休闲娱乐区用海,禁止非公益性设施占用公共旅游资源。

开展城镇周边海域海岸带整治修复,形成新的旅游休闲娱乐区。

旅游休闲娱乐区执行不劣于二类海水水质标准。

第六节海洋保护区

海洋保护区是指专供海洋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的海域,包括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

海洋保护区主要分布在鸭绿江口、辽东半岛西部、双台子河口、渤海湾、黄河口、山东半岛东部、苏北、长江口、杭州湾、舟山群岛、浙闽沿岸、珠江口、雷州半岛、北部湾、海南岛周边等邻近海域。

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现有海洋保护区管理,严格限制保护区内影响干扰保护对象的用海活动,维持、恢复、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景观。

加强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

在海洋生物濒危、海洋生态系统典型、海洋地理条件特殊、海洋资源丰富的近海、远海和群岛海域,新建一批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海洋特别保护区,进一步增加海洋保护区面积。

近期拟选划为海洋保护区的海域应禁止开发建设。

逐步建立类型多样、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海洋保护区网络体系,促进海洋生态保护与周边海域开发利用的协调发展。

海洋自然保护区执行不劣于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海洋特别保护区执行各使用功能相应的海水水质标准。

第七节特殊利用区

特殊利用区是指供其它特殊用途排他使用的海域。

包括用于海底管线铺设、路桥建设、污水达标排放、倾倒等的特殊利用区。

在海底管线、跨海路桥和隧道用海范围内严禁建设其他永久性建筑物,从事各类海上活动必须保护好海底管线、道路桥梁和海底隧道。

合理选划一批海洋倾倒区,重点保证国家大中型港口、河口航道建设和维护的疏浚物倾倒需要。

对于污水达标排放和倾倒用海,要加强监测、监视和检查,防止对周边功能区环境质量产生影响。

第八节保留区

保留区是指为保留海域后备空间资源,专门划定的在区划期限内限制开发的海域。

保留区主要包括由于经济社会因素暂时尚未开发利用或不宜明确基本功能的海域,限于科技手段等因素目前难以利用或不能利用的海域,以及从长远发展角度应当予以保留的海域。

保留区应加强管理,严禁随意开发。

确需改变海域自然属性进行开发利用的,应首先修改省级海洋功能区划,调整保留区的功能,并按程序报批。

保留区执行不劣于现状海水水质标准。

第四章海区主要功能

本次区划将我国管辖海域划分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以东海域共5大海区,29个重点海域。

第一节渤海

渤海是半封闭性内海,大陆海岸线从老铁山角至蓬莱角,长约2700公里。

沿海地区包括辽宁省(部分)、河北省、天津市和山东省(部分)。

海域面积约7.7万平方公里。

渤海是北方地区对外开放的海上门户和环渤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海区开发利用强度大,环境污染和水生生物资源衰竭问题突出。

渤海海域实施最严格的围填海管理与控制政策,限制大规模围填海活动,降低环渤海区域经济增长对海域资源的过度消耗,节约集约利用海岸线和海域资源。

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坚持陆海统筹、河海兼顾,有效控制陆海污染源,实施重点海域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制度,严格限制对渔业资源影响较大的涉渔用海工程的开工建设,修复渤海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双台子河口湿地生态功能,改善黄河、辽河等河口海域和近岸海域生态环境。

严格控制新建高污染、高能耗、高生态风险和资源消耗型项目用海,加强海上油气勘探、开采的环境管理,防治海上溢油、赤潮等重大海洋环境灾害和突发事件,建立渤海海洋环境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对机制。

维护渤海海峡区域航运水道交通安全,开展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研究。

1.辽东半岛西部海域

包括大连老铁山角至营口大清河口毗邻海域,主要功能为渔业、港口航运、工业与城镇用海和旅游休闲娱乐。

旅顺西部至金州湾沿岸重点发展滨海旅游,适度发展城镇建设,加强海岸景观保护与建设,维护海岸生态和城镇宜居环境;

普兰店湾重点发展滨海城镇建设,开展海湾综合整治,维护海湾生态环境;

长兴岛重点发展港口航运和装备制造,节约集约利用海域和岸线资源;

瓦房店北部至营口南部海域发展滨海旅游、渔业等产业,开展营口白沙湾沙滩等海域综合整治工程;

仙人岛至大清河口海域保障港口航运用海,推动现代海洋产业升级。

区域近海和岛屿周边海域加强斑海豹自然保护区等海洋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

2.辽河三角洲海域

包括营口大清河口至锦州小凌河口毗邻海域,主要功能为海洋保护、矿产与能源开发、渔业。

双台子河、大凌河河口区域重点加强海洋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维护滩涂湿地自然生态系统,改善近岸海域水质、底质和生物环境质量,养护修复翅碱蓬湿地生态系统;

辽东湾顶部按照生态环境优先原则,稳步推进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配套海工装备制造,并协调好与保护区、渔业用海的关系;

大辽河河口附近及其以东海域适度发展城镇和工业建设,完善海洋服务功能;

凌海盘山浅海区域加强渔业资源养护与利用。

区域实施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制度,改善海洋环境质量。

3.辽西冀东海域

包括锦州小凌河口至唐山滦河口毗邻海域,主要功能为旅游休闲娱乐、海洋保护、工业与城镇用海。

锦州白沙湾、葫芦岛龙湾至菊花岛、绥中西部、北戴河至昌黎海域重点发展滨海旅游,维护六股河、滦河等河口海域和典型砂质海岸区自然生态,严格限制建设用围填海,禁止近岸水下沙脊采砂,积极开展锦州大笔架山、绥中砂质海岸、北戴河重要沙滩、昌黎黄金海岸等的养护与修复。

锦州湾、秦皇岛南部海域发展港口航运。

兴城、山海关至昌黎新开口海域建设滨海城镇,防止城镇建设破坏海岸自然地貌,维护滨海浴场风景区海域环境质量安全。

4.渤海湾海域

包括唐山滦河口至冀鲁海域分界毗邻海域,主要功能为港口航运、工业与城镇用海、矿产与能源开发。

天津港、唐山港、黄骅港及周边海域重点发展港口航运。

唐山曹妃甸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沧州渤海新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