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教案范文3篇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646554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0.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教案范文3篇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教案范文3篇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教案范文3篇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教案范文3篇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教案范文3篇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教案范文3篇文档格式.docx

《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教案范文3篇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教案范文3篇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教案范文3篇文档格式.docx

5、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四、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2、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3、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4、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五、教学难点

1、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2、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六、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一些山水画名作,认真观摩欣赏,同学间交流,分享对山水画审美追求、技法特点等的初步认识。

2、教师印发资料:

袁行霈《论意境》、颜景龙的《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和李可染《谈学山水画》。

七、教学时数

____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多媒体投影的《江山如此多娇》)

师:

这幅画是关山月、傅抱石他们共同合作专门为装饰人民大会堂而绘制的大型山水画。

问:

看画面你能想到哪首古诗词?

生回答。

全班齐诵____的《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结合词,再看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同学们对画面的这种感受属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即“意境”。

关于“意境”,

当代山水画大家李可染先生曾做过专业论述,同学们想不想跟随他去了解一下呢?

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山水画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任务一:

初读课文,抓核心要素

【出示任务】

默读文章,在阅读中圈点勾画,注意圈画出以下要素:

1、核心概念;

2、主要观点;

3、所用实例;

4、所做结论。

【反馈指导】

本文是一篇文艺论文,同学们第一次接触这种类型的文章,但其实文艺论文作为议论性文章的一种,阅读的方法和一般议论文一样,只要抓取了以上几个要素,一篇文艺论文的基本内容就基本理解了。

任务二:

再读课文,把握结构

1、再读课文,勾画出每段关键句。

学生读课文,完成任务。

2、分小组合作探究,梳理出文章的论述思路,每组以提纲示意图的形式呈现。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展示。

每段关键句和提纲示例:

教师小结:

从提纲图示中可清晰看出,文章层次分明,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写作思路进行论述。

这既是议论文的常用思路,也符合人类认识问题的一般思路。

在议论文写作时,也可以借鉴这种思路来组织文章。

任务三:

细读文本,研究实例

1、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为阐明观点多处引入实例,请分别找出来,并说说它们和作者观点的关系。

2、根据第3段的观点,请你再举一个古诗的例子,模仿课文的写法,写一段文字作为补充的论据。

学生回答、写作。

教师点评。

实例分析是论述观点的重要辅助,分析中要紧扣观点关键词,希望作者分析实例的方式能给同学们的议论文写作予以启发。

(三)课后作业

阅读课前下发的三篇文章:

,用提纲的方式梳理论述层次。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完成了对《山水画的意境》论证思路的梳理和实例的分析,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李可染先生的这篇文艺论文,更深入地理解意境的内涵,并学以致用。

(二)思考探究

请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探究回答以下问题。

一、作者为什么认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匠与意境是什么关系?

二、各种艺术门类之间总有一些共通之处,彼此往往能够互相借鉴,下面这些山水画创作的心得体会,对你的写作有哪些启示?

1、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2、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情感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

,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

3、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

4、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三)积累运用

赏析山水画,品味意境:

运用本文中有关的“意境”的论述,从课前准备的山水名画作品中挑选一副做赏析(如李可染画作《万山红遍》;

黄君璧的画作《飞瀑雷鸣》等)。

请小组合作探究完成。

学生完成任务并分组汇报。

赏析古诗词,品味意境:

运用课文中有关“意境”的论述,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赏析。

完成一段文字。

学生写作。

(四)拓展延伸

勾连同单元课文,横向对比悟“意境”:

在《山水画的意境》一文中作者说“说假话不行”,在《无言之美》一文中作者说:

“美术作品不能说谎”,其含义是否一致,其中体现了哪些共同的艺术追求?

又比如《山水画的意境》和《驱遣我们的想象》都有关于意境的论述,其认知是否一致,是否可以互为阐释?

(五)课后作业

思考并总结:

学完课文,你认为文艺论文的阅读策略是什么?

应该怎么读?

有哪些阅读方法?

请将感悟整理成一篇文字。

(六)板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教案范文二

教学目标:

1.把握本文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内容。

2.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中国古典诗词,也屡次提到了“意境”一词,同学们能结合我们所学过的诗词解释一下什么是意境吗?

提示:

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构成了一种融合人情的雄浑意境。

可以说,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认识作者,了解其“意境”观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____岁时学画山水。

____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____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李可染先生曾在他的书中讲到,“意境是什么?

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达出的艺术的境界、诗的境界,就叫意境。

目标导学二:

文章初探,把握文本行文思路

1.在文中找出作者原话,说说什么是“意境”。

明确: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

写景就是写情。

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

请你结合全文做简要概括。

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然后将这种思想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做简要说明。

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

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

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4.结合上述分析,请简述本文行文思路,并为本文划分结构。

全文可划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先点出“意境”一概念,并做出解答;

第二部分,作者谈及获得意境的方法,即通过深刻观察对象以把握住对象的精神实质,激发出绘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画作之中才能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

此外,还指出绘画时要站得高于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

最后还谈到想要表达出意境,还需要有与其相辅相成的山水画要素,即意匠。

目标导学三:

深入探究,理解文本艺术内涵

1.展示山水画图片与山水摄影图片。

请同学们结合第一部分内容说说,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

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其更重要的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

可见,山水画具有其精神实质,这也就意味着它永不会为山水摄影所取代。

2.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第一部分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按照作者的观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与朋友的深厚友情。

描写自然的景色与绘出景色无异,且作者提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可见诗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并无二致。

因此,作者在这里以已经学习过的诗歌意境为例,也就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境。

3.“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

”作者是如何论述此观点的?

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请结合你的个人经历做简要说明。

作者以齐白石画虾为例来论证了他的观点。

这个观点正确,如我们知道松树的耐寒可以象征它的坚忍,而当我们在雪地里认真观察,会发现只有松树傲然长青,松针贯穿积雪依然向上,此刻,我们会真正感受到这种坚忍的品质是那样真实。

4.请你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义。

写诗,写的是生活;

绘画,绘的是风景;

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

然而,它们融合了写作者与绘画者自身的情感以及体悟,因此,他们又必然高于现实。

这就是说,不论是高明的诗还是绘画,最终都会成为客观的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

【教学提示】

四个探究题设置均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最后一题,由于大多学生对艺术的鉴赏能力与基本鉴赏理论不足,得出答案并不容易;

教学过程中教师宜从各方面引导分析,切勿将答案直接予以学生而达不到教学目的。

目标导学四:

赏析山水画,品味意境

展示李可染老师画作《万山红遍》,教师引导做简要赏析。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____词作《沁园春·

长沙》中的名句,描述了深秋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漫山古树皆红的壮丽奇景。

“万山红遍”这一题材其实很少有画家敢尝试。

一方面,“万山”之意境颇为辽阔深远,极大地考验着画家的空间驾驭能力,若非胸有千山万壑,则根本无法表现“万山”;

另一方面,“红遍”给中国传统山水画出了个大难题:

历来山水多以水墨描绘,仅作为点缀的红色在使用上可谓慎之又慎。

然而李可染先生却迎难而上,开始大胆尝试创作“万山红遍”。

其时,李可染先生恰好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____年李可染踏上写生之旅,从江南到桂林、从中国到欧洲,可谓千山万水走过。

____年先生重回画室时,已然是胸中有丘壑。

这时,他动笔做出此画,而“红遍”的问题也在此间解决了。

他采取了大面积使用朱砂的方法来表现秋色,红为主调,以墨作底,既强调了“遍”字,同时,也使秋色更红火、更热烈、更带有丰收后喜悦的气氛。

设置此赏析,并非使学生达到品味山水画意境的高度,而是借此画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三、板书设计

意境概念定义:

景与情的结合

获得方法深刻认识对象,产生思想感情

写景时写情,源于现实超越现实

苦心经营意匠

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教案范文三

(七)课外阅读书目推荐或课外阅读活动推荐

袁行霈《论意境》

颜景龙的《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

李可染《谈学山水画》

吴调公《关于古代文论中的意境问题》

李可染《谈中国画的改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