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样本.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64308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样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浙江省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样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浙江省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样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浙江省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样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浙江省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样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样本.docx

《浙江省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样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样本.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样本.docx

浙江省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样本

浙江省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

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是加快推动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增进经济转型升级重要举措。

依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哺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决定》(国发[]32号)精神和《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制定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中关于发展海洋经济总体规定,特制定本规划。

规划期限为-。

一、发展趋势与基本条件

(一)发展趋势。

海洋蕴藏着丰富油气、动力、矿产、生物和化学资源,是维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空间。

随着海洋资源开发不断由浅海向深海、近海向远海发展,以及海底资源新种类不断发现,海洋战略地位不断提高,国际海洋开发活动全面推动,成为沿海各国互相竞争焦点。

同步,海洋科技突破己在海水淡化和综合运用、海洋清洁能源、海洋监测观测仪器、当代海水养殖等各种领域显露巨大产业前景,某些己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

随着海洋科技进一步发展,海洋经济领域将在海水运用、能源、矿产、健康食品等方面获得新突破,形成系列新兴产业。

因而,沿海重要国家和地区已将海洋新兴产业作为重要发展战略以及转变发展方式、调节产业构造、增强竞争优势重要动力,纷纷制定有关政策、法规,加强哺育扶持。

(二)基本条件。

海洋资源丰富。

浙江拥有丰富港、渔、景、油、涂、岛、能等海洋资源,组合优势明显。

其中,规划深水岸线达506公里,约占全国30%,相对集中分布于宁波——舟山海域,是建设深水港群抱负选址。

海岛数量约占全国40%,近海渔场22.27万平方公里,滩涂资源面积近400万亩。

海洋能蕴藏丰富,可开发潮汐能装机容量约占全国40%,潮流能占全国1/2以上。

区位条件优越。

浙江沿海和海岛地区北承长江三角洲地区,南接海峡西岸经济区,东濒太平洋,西连长江流域和内陆地区,区域内外交通联系便利,紧邻国际航运战略通道,具备深化国内外区域合伙、加快开发开放便利条件,有助于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

产业基本较好。

全省海洋经济增长值3002亿元,己形成较完备海洋产业体系。

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迅速,船舶工业、海洋生物医药、海水运用、海洋交通运送四大行业占海洋经济比重达22%。

其中,船舶工业增长值149.6亿元,居全国第3位;海洋生物医药增长值25.1亿元,在甲壳素提取等领域处在全国领先水平;海水运用增长值242.4亿元,杭州为国内海水淡化技术与设备研制中心;海洋交通运送增长值248.5亿元,宁波——舟山港跻身全球第二大综合港、第八大集装箱港。

此外,健跳2万千万级潮汐电站开工建设,标志我省进入海洋能源开发先进行列。

科技实力较强。

全省拥有涉海科研院所和涉海院系28家,建有国家海洋研发中心4家,海洋科技创新平台15家,涉海科技公司3100余家,海洋科研人员8300余人。

海洋科研机构经常费收入居全国第4位,海洋本专科专业点数居第2位,区域海洋科教体系基本建成。

浙江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规模和水平与海洋资源优势还不协调,尚未成为新经济增长点;海洋科研总体实力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尚有较大差距,科研成果产业化水平不高;海洋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发展政策支持力度与协同水平相对局限性,需在下一步发展中着力解决。

二、基本思路与发展目的

(一)指引思想。

依照国家和我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布置,以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契机,环绕构建当代海洋产业体系,发挥区位、资源、产业等组合优势,加大海洋新兴产业科研投入、科技成果转化及有关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加大领军科研机构、龙头公司哺育和国内外招商选资力度,聚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和高品位船舶、海水淡化和综合运用、海洋医药和生物制品、海洋清洁能源、海洋勘探开发服务、港航物流服务等海洋新兴产业,使之成为我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重要推动力和全省经济转型升级重要生力军。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引领。

进一步实行“科技兴海”战略,加大涉海类“名校大院”、科研团队和人才培养集聚,整合优化海洋科技、教诲资源,增强海洋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

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扩大国际合伙,形成多元化发展投入机制和市场化运作机制。

坚持海陆联动。

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海洋权益保障需求,注重海洋与陆域互动,把丰富海洋资源优势,与陆域经济在都市、科技、产业、市场、人才、资金等方面优势结合起来,高度注重保护海洋环境,以海引陆、以陆促海,加快海洋新兴产业发展。

坚持合力推动。

扩大产、学、研等合伙领域和范畴,支持公司与大学及科研机构合伙,注重以核心技术突破为目的联合研发,勉励公司委托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发研究新技术、新产品,加快科研成果和专利推广与实行,尽快形成产业集群、知识集群和创新集群新优势。

坚持分类指引。

依照各类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特点,明确相应发展途径。

支持具备领先优势技术和产品,加快产业化进程,形成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加强共性核心技术研究,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哺育将来海洋新兴产业。

坚持重点突破。

从我省实际出发,立足自身优势,优先发展一批基本条件较好、技术条件成熟、成长潜力较大、产业关联度较高海洋新兴产业,加速形成竞争优势;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具备重大支撑和引领作用前沿核心技术,加快实现产业化和国产化,抢占国内外竞争制高点。

(三)发展目的。

到,全省基本形成综合竞争力较强、规模总量居全国前列、拥有一批海洋科技和产业战略制高点海洋新兴产业体系。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海洋新兴产业增长值达到2100亿元左右,占海洋经济增长值30%以上。

在海洋工程装备与高品位船舶、海水淡化与综合运用、海洋清洁能源、港航物流服务等领域建成一批具备重要影响力公司集团、创新服务平台。

涉海专利授权数跻身全国前列。

产业布局明显优化。

建成一批在全国乃至国际有较强竞争力海洋新兴产业基地。

形成较完善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

建成一批海洋工程装备和高品位船舶制造基地、海水淡化技术装备和综合运用基地、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海洋清洁能源基地及海洋勘探开发基地。

科研水平明显提高。

海洋科教创新总体水平居全国前列。

涉海院所(校)和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公司技术中心、孵化器与中试基地等建设加快推动,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建成。

用于研发资金投入占海洋生产总值2.5%以上,做强一批国家级海洋科研、海洋教诲基地,形成较强海洋新兴产业科研创新与产业化推动能力。

三、重点领域与重要任务

(一)海洋工程装备和高品位船舶。

发挥产业基本较好、潜力较大优势,突出海洋工程装备和高品位船舶在我省海洋经济发展中重要地位,加强基地建设、领军科研机构和龙头公司哺育,成为高品位装备制造业发展壮大新亮点、新领域。

1、发展导向。

依照国内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深海大洋资源勘探开发等发展需求,结合我省海洋工程装备和高品位船舶业既有基本和国内外发展趋势,加强海洋特种工程装备、高品位船舶等若干重点产业化项目,推动深海运载和通用技术、深水探查作业等核心技术研发,哺育公司品牌,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积极建成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海洋工程装备和高品位船舶制造基地。

2、重要技术与产品。

特种工程装备和高品位船舶。

重点发展钻井平台、钻井船、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LNG船、深水作业工程船、海洋石油平台辅助船、综合服务船、海上风机安装船、远洋捕捞船等海洋工程装备和特种工程船舶及运动船艇,积极发展船舶配套装备等高品位装备制造;做优做强大型化散货船、集装箱船、化学品船三大主流船型,加强海洋石油平台供应船、半潜式石油平台、万马力级深水三用工作船研发,突破海上风机安装船核心技术,形成系列化自主开发能力和系列品牌产品。

加强船用齿轮箱、可调螺旋桨等配套核心技术研发,努力将船舶配套本地化率提高到30%以上,重点发展船用柴油机、舱室机械、通讯设备、甲板机械等船用核心设备。

水下运载、作业及通用技术装备。

争取国家重大专项落户,推动水下运载及作业装备国产化。

依托国家科研机构,争取形成长效高密度电池、水密接插件、水下电机、水下推动系统、液压系统、机械手等配套通用核心部件自主生产能力。

海洋观测/监测装备。

加强深海装备集成技术国内外合伙,择优发展适合江河入海口和大陆架区域及深海复杂环境观测/监测设备及软件,涉及核心性海洋环境观测传感器、核心性系列测量仪器设备、仪器观测平台与集成系统,以及海洋监测信息解决、数据产品分发应用与服务等软件、卫星与航空海洋遥感技术等,力求某些产品达国际先进水平。

3、重点布局与载体。

以打造宁波——舟山海洋工程装备基地为依托,发展海洋工程装备业,推动金海重工海洋工程、中远公司海洋平台、钓山海洋工程制造与改装、惠生重工海上工程等项目建设,加快国家重大专项和国内外行业龙头公司、科研机构引进,加强核心设计、核心技术攻关,以及新材料、新工艺攻关,形成较强技术、人才储备和产业竞争力。

以打造舟山国家级船舶工业基地为依托,发展高品位船舶工业,推动浙江造船三期扩建、新长江集团长宏国际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加强国家级船舶质检中心建设,提高海洋先进装备检查测试能力,加强船舶设计、船用新材料、船舶核心零部件研制等薄弱环节重点突破,提高研发设计、技术集成和设备成套化水平,加快形成长产业链、大产业集群配套能力。

以打造杭州海洋工程装备配套基地为依托,发展海洋工程装备配套业,推动杭叉港口重装叉车、中高柴油机重工中速柴油发动机、中基日造柴油机、杭齿先进船舶推动系统等项目建设,加快提高我省海洋工程与高品位船舶配套能力。

(二)海水淡化和综合运用。

发挥我省既有研发和产业优势,突出技术与装备国产化,巩固提高全国领先地位,增强海水淡化和综合运用业国际竞争力。

1、发展导向。

针对制约海水运用业发展自主核心配套设备及材料、大型化成套装备和产业配套政策等,积极开展核心材料、产业化成套技术与装备自主研发,突破核心技术,实现大型膜组器国产化,健全产业化技术支撑体系。

实行大规模海水运用示范工程,建立产业技术转移中心和装备制造基地,构筑较为完善政策法规体系,研究出台优惠政策,支持海水运用技术研发和装备制造。

勉励耐盐作物研发与推广种植。

2、重要技术与产品。

海水淡化。

重点开展反渗入高性能海水淡化膜和膜组器、能量回收装置及高压泵等核心技术装备和大型工程系统集成技术,以及1.5万立方/日(单机)反渗入海水淡化示范工程研发,不断改进和创新海水淡化预解决技术,形成16英寸反渗入膜和膜组器、1000立方/小时及6.0兆帕高压泵和能量回收装置设计、制造能力,成为国内重要反渗入海水淡化技术与设备研制、服务基地。

海水直接运用。

重点开展15万吨/小时海水循环冷却塔及配套热互换器、环境和谐型水解决药剂等技术装备产业化集成,1万吨/日大生活用海水环境和谐核心技术和装备、1000兆瓦机组用高效海水烟气脱硫技术和装备、l万吨/小时海水软化技术和装备研发、大型海水直接运用工艺和工程等研发,形成较强装备设计和制造能力。

海水化学资源运用。

重点推动高效节能提钾、提溴、提镁、浓海水综合运用等大型化、持续化成套技术与装备研制,形成一定装备设计和制造能力;力求在海洋精细化工研发领域获得突破。

海水运用集成研发。

重点开展集成膜法(UF,NF、RO)、水电联产、热膜祸合海水淡化成套技术与装备研究开发与工程实验,推动海洋可再生能源和海水淡化与综合运用祸合运用实验示范,积极拓展膜法海水淡化技术在生物、医药、食品、能源、电子、化工、废水回用、污水解决等领域应用。

海水运用共性技术研发。

重点开展大型海水淡化工程浓盐水运用技术、海水预解决新工艺技术及设备、大型工程取水技术研究,海水运用工程专用监测、自控仪器仪表及专用新型防腐技术装备和涂料等研发,形成海水运用配套装备制造和加工产业。

3、重点布局与载体。

以打造杭州国家海水淡化技术与设备基地为依托,发展海水淡化技术与设备业,推动蓝星膜工业海水淡化技术装备制造、浙江千秋环保离子互换膜及树脂、海水淡化高压泵、杭州水解决中心能量回收装置开发应用等项目建设,建立海水淡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提供基本性和共性核心技术支撑,形成涉及海水淡化装置研发设计、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