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MPACC论证有效性分析报告真题及参考问题详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641772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MBAMPACC论证有效性分析报告真题及参考问题详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MBAMPACC论证有效性分析报告真题及参考问题详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MBAMPACC论证有效性分析报告真题及参考问题详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MBAMPACC论证有效性分析报告真题及参考问题详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MBAMPACC论证有效性分析报告真题及参考问题详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MBAMPACC论证有效性分析报告真题及参考问题详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MBAMPACC论证有效性分析报告真题及参考问题详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MBAMPACC论证有效性分析报告真题及参考问题详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MBAMPACC论证有效性分析报告真题及参考问题详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因为狭义相对论的两个根本原理是狭义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因此可以说:

在这两个原理同时成立的情况下,一般来说狭义相对论就是适用的。

需要指出的是,在特殊情况下,即使这两个原理同时成立,也可能导致错误结果。

例如洛伦兹变换就可能导致错误结果。

再次讨论广义相对论的适用X围。

因为广义相对论的两个根本原理是等效原理和广义协变原理,因此可以说:

在这两个原理同时成立的情况下,一般来说广义相对论就是适用的。

而对于水星近日点的运动,光线在引力场中的偏转,光谱线的红向移动等问题,这两个原理就是同时成立的。

同样,在特殊情况下,即使这两个原理同时成立,也可能导致错误结果。

  由上可以看出,相对论是因为要解决光子电子等粒子或是地球运动而产生的一个理论,运用这个理论来解决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地球的气候变化就不合理。

并且,视角的不同也不太认可,因为地球是人类等赖以生存的场所,可以说人类是地球的主体,地球上发生一些我们称之以自然灾害的自然现象,危害人类的生存或是损害了人类的利益,从这个地球的主体人类的视角来看,它就属于自然灾害。

【2011年10月】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从1980年开始征收,当时起征点为800元人民币。

最近几年起征点为2000元,个人所得税总额逐年上升,已经超过2000亿元。

随着居民根本生活开支的上涨,国家决定从2011年9月将个税起征点提高到3500元,顺应了大多数人的意愿。

从个人短期利益上来看,提高起征点确实能减少一局部中低收入者的税收,看似有利于普通老百姓。

但是,如果冷静的进展分析,其结果却正好相反。

中国实行税收累进率制度,也就是说工资越高所缴纳的税率也越高。

请设想,如果讲2000元的个税起征点提高到10000元。

虽然,极少数月工资超过30000元的人可能缴更多的税,但是绝大多数人的个税会减少,只是减少的数额不同。

原来工资低于2000元,1分钱的好处也没有得到;

拿2000元工资的人只是减轻了几十元的税;

而拿8000元工资的人如此减轻了几百元的税收。

收入越高,减少的越多,贫富差距自然会被进一步拉大了。

同时,由于税收起征点上调,国家受到的税收大幅度减少,政府就更没有能力为中低收入者提供医疗、保险、教育等公共服务,结果还是对穷人不利。

所以说,建议提高个税起征点的人,或者是听到提高起征点就高兴的人,在捅破这层窗户纸以后,他们也不得不承认这一客观真理:

提高个税起征点有利于富人,不利于一百老百姓。

如果不局限在经济层面讨论问题,转到从社会与政治角度考虑,问题就更清楚了。

原来以2000元起征点,有50%以上为非纳税人,如果提高到3500元,中国的纳税人就只剩下20%了。

80%的国民不纳税,必定会引起政治权利的失衡。

降低起征点,扩大纳税人的比例,不仅可以缩小贫富差距,还可以培养全民的公民意识。

纳税者只有承当了纳税义务,才能享受纳税者的权利。

如果没有纳税,人们对国家就会失去主人翁的责任感,就不可能有强烈的公民意识,也就会失去或放弃监视政府部门的权利。

所以,为了培养全国民众的公民意识,为了缩小贫富差距,为了建设和谐社会,我们应该适当的降低个税起征点。

【解析】

结论:

适当降低个税起征点。

推论1:

提高个税起征点有利于富人,不利于一般老百姓。

论据1:

论据2:

国家收到的税收大幅度减少,政府就更没有能力为中低收入者提供公共服务

推论2:

论据3:

论据4:

如果没有纳税,人们就不可能有强烈的公民意识,也就会失去或放弃监视政府部门

1、个税起征点上调,看似收入越多如此减免的个税越多,但另一方面高收入者需要缴纳的税金也越多。

这里只比拟减免的税额,无视了纳税金额的绝对值,这样的比拟难言客观,自然也谈不上“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2、既然我国“个人所得税总额逐年上升〞,继续增加个人所得税是否还有必要?

如果目前的税收足以使政府提供很好的公共服务,那么就很难得到结论说,应该降低个税起征点,从而征收更多个税。

3、就算提高个税起征点真的导致政府税收不足,无法应对日益庞大的公共服务支出,那么也许可以通过增加外贸关税等方式来弥补,未必非要通过个税来增加收入。

4、何况如果新起征点下,高收入者的纳税金额增加,足以抵消减免掉的税收,那么也许政府可以有更充足的资金提供公共服务。

5、培养全民的公民意识,属于教育文化领域的任务,征税很难达到这个目的。

否如此,是否要扩大纳税X围,让每一个人都缴纳个人所得税呢?

6、更何况,就算纳税可以培养公民意识,也未必非要缴纳个人所得税才能达到这个目的。

纳税,不等于就是缴纳个人所得税。

如果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已经缴纳了消费税,那么按照材料作者的逻辑,还有必要再多缴纳个人所得税才能享受纳税者的权利吗?

7、纳税与否与对国家的主人翁责任感的强弱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尚需进一步论证。

如果监视政府是宪法赋予的权利,那么这与纳税与否没有必然关联。

8、如果降低个税起征点,导致更多人的生活水平下降,未必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正确方法,这样岂非与作者本意南辕北辙?

9、缩小贫富差距的方法未必是让人们更多纳税,或许可以是让人们有更多收入。

如果共同富裕更受到人民欢迎,而且实际可行,又何必非要通过降低个税起征点的方法实行“共同贫穷〞的税法呢?

【2011年1月】

如果你要从股市中赚钱,就必须低价买进股票,高价卖出股票,这是人人都明白的根本道理,但是,问题的关键是在于如何判断股价的上下。

只有正确地判断股价的上下,上述的根本道理才有意义,否如此,就毫无实用价值。

股价的上下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只有通过比拟才能显现。

一般来说,要正确判断某一股票的价格上下,唯一的途径就是看它的历史表现,但是,有人在判断当前某一股价的上下时,不注重股票的历史表现,而只注重股票今后的走势,这是一种危险的行为。

因为股票的历史表现是一种客观事实,客观事实具有无可争辩确实定性;

股票的今后走势只是一种主观预测,主观预测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我们怎么可以只凭主观预测而不顾客观事实呢?

再说,股价的未来走势充满各种变数,它的涨和跌不是必然的,而是或然的。

我们只能借助概率进展预测。

假设宏观经济、市场态势和个股表现均好,它的上涨概率就大;

假设宏观经济、市场态势和个股表现均不好,它的上涨概率就小;

假设宏观经济、市场态势和个股表现不相一致,它的上涨概率就需要酌情而定。

由此可见,要从股市获取利益,第一是要掌握股价涨跌的概率,第二还是要掌握股价涨跌的概率,第三也还是要掌握股价涨跌的概率。

掌握了股价涨跌的概率,你就能赚钱;

否如此,你就会赔钱。

1、“要正确判断某一股票的价格上下,唯一的途径就是看它的历史表现〞,显然欠妥当,股票价格的上下由多种要素影响构成,论证者显然忽略其他影响要素。

2、“只注重股票今后的走势,这是一种危险的行为。

〞不必然推出“唯一的途径就是看它的历史表现〞,因为,投资者完全可以二者兼顾。

3.“股票的历史表现是一种客观事实〞,“股票的今后走势只是一种主观预测〞,不必然推出“我们怎么可以只凭主观预测而不顾客观事实呢?

〞的结论。

论述者“忽略开展〞,历史的表现未必能够代表该股票未来的走势。

所谓的客观事实是过去的,并不能完全代表未来的“客观事实〞。

4、“我们只能借助概率进展预测〞,与论证者原有的论证自相矛盾。

5、“宏观经济、市场态势和个股表现〞是股票价格的决定因素的局部因素,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再有他们之间的关系未必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6、“掌握了股价涨跌的概率,你就能赚钱;

〞。

该论证欠妥当,概率具有或然性不具有必然性,因此得不出必然赚钱或赔钱的结论。

【2010年10月】

科学家在一个孤岛上的猴群中做了一个实验,将一种新口味的糖让猴群中地位最低的猴子品尝,等它认可后再让猴群其它成员品尝;

花了大约20天左右,整个猴群才承受了这种糖。

将另一种新口味的糖让猴群中地位最高的猴王品尝,等它认可后再让猴群其它成员品尝。

两天之内,整个猴群就都承受了该种糖。

看来,猴群中存在着权威,而权威对于新鲜事物的态度直接影响群体承受新鲜事物的进程。

市场营销也是如此,如果希望推动人们承受某种新商品,应当首先影响引领时尚的文体明星。

如果位于时尚高端的消费者对于某种新商品不承受,该商品一定会遭遇失败。

这个实验对于企业组织的变革也有指导意义。

如果希望变革能够迅速取得成功,应该自上而下展开,这样做遭遇的阻力较小,容易得到组织成员的支持。

当然,猴群乐于承受糖这种好吃的东西;

如果给猴王品尝苦涩的黄连,即使猴王希望其它猴子承受,猴群也不会干。

因此,如果组织变革使某些组织成员吃尽苦头,组织领导者再努力也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题干的论证中存在假设干逻辑错误或漏洞,要求考生在分析中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错误或漏洞,或肯定有关论点。

对于本体的论证有效性分析,以下要点供参考:

1、决定猴群承受新口味的烫的因素有两个:

一是猴子的地位的上下,二是糖的口味的差异。

猴王品尝后认可的糖被猴群快速承受,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口味更好。

仅仅归因到权威,存在归因偏差。

2、从猴群实验推广到市场营销,在逻辑上不成立。

因为产品定位各有不同,比如定位于婴幼儿市场,影响引领时尚的文体明星,没有什么价值。

3、位于时尚高端的消费者不承受某种新商品,并不意味着“该商品一定会遭遇失败〞。

4、从猴群实验推广到企业变革,逻辑上有问题。

要猴群承受一种新的口味的糖,并不会带来不确定性、利益、权利冲突等变革中会遇到的问题。

5、自上而下的变革并不一定能够减少阻力,得到群众支持。

6、“给猴王品尝苦涩的黄连,与时猴王希望其他猴子承受,猴群也不会干〞,如此是主观臆断,与前面的实验,即论据没有任何联系。

7、在组织变革的过程中,某些组织成员的利益受到影响,甚至吃尽苦头,有时是不可防止的,只要他们不是大多数成员或者关键成员,变革不会“只能以失败告终〞。

【2010年1月】

美国学者弗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一书认为,全球化对当代人类社会的思想、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

全球抹去了各国的疆界。

使世界从立体变成了平面,也就是说,世界各国之间的社会开展差距正在日益缩小。

“世界是平的〞的观点,是基于近几十年信息传播技术迅速开展的状况而提出的。

互联网的普与、软件的创新海量信息迅速扩散到世界各地。

由于世界是平的,穷国可以和富国一样在同一平台上承受同样的最新信息,这样就大大促进了各国的经济开展,从而改善了它们的国际地位。

事实也是如此。

所谓“金砖四国〞国际声望的上升,无不得益于它们的经济成就,无不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普与。

同时也可作为“世界是平的〞这一观点的有力佐证。

毋庸置疑,信息传播技术革命还远未完毕,互联网技术将会有更大的开展,人类社会将会有更惊人的变化。

可以预言,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开展,世界的经济格局与政治格局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世界最不兴旺国家和最兴旺国家之间再也不会让人有天壤之别的感觉,非洲大陆将会变成另一个北美。

同样也可以预言,由于中国的信息技术开展迅猛,中国和世界一样,也会从立体变为平面,中国东西部之间的经济鸿沟被填平,中国西部的雄起指日可待。

1、“全球化抹去了各国的疆界,使世界从立体变成了平面〞不必然推出“世界各国之间的社会开展差距正在日益缩小〞。

前提与结论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事实上全球化的过程中,并非所有国家都是受益者,可能强者更强,弱者更弱。

2、由于世界是平的,穷国可以和富国一样在同一平台上承受同样的最新信息。

此处“世界是平的〞如此是“混淆概念〞。

“穷国可以和富国一样在同一平台上承受同样的最新信息〞,由于各自根底不同,即便承受同样的信息,二者使用信息的能力也不一样。

因此,无法推出“这样就大大促进了穷国的经济开展,而改善了它们的国际地位。

3、“金砖四国〞国际声望的上升,无不得益于他们的经济成就,无不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开展,显然是存在他因。

而由中国经济的起飞,可作为“世界是平的〞这一观点的有力佐证,如此是归因不当和以偏概全。

4、世界的经济格局与政治格局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因循此前提,可知该变化应该有好坏两个方面,因此,不必然推出:

世界最不兴旺的国家和最兴旺的国家之间再也不会让人有天壤之别的感觉,非洲大陆将会成为另一个北美。

5、同样也可以预言,由于中国信息技术开展迅猛,中国和世界一样,也会从立体变为平面,中国东西部之间的经济鸿沟将被填平,中国西部的崛起指日可待。

如此是类比不当。

【2009年10月】

某某集中制是一种决策机制。

在这种机制中,某某和集中是缺一不可的两个根本点。

某某不外乎就是表现多数人的意志。

问题在于什么是集中。

对此有两种解读,一种认为“集中〞就是正确的意见;

另一种认为“集中〞就是集中多数人的意见。

第一种解读看似有理,实际上是一种误解。

大家都知道,五四运动有两面旗帜,一面是科学,一面是某某。

人们也许没有想到,这两面旗帜表现的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原如此。

科学强调真理原如此,谁对听谁的;

某某强调多数原如此,谁占多数听谁的。

所谓“集中正确的意见〞,就是强调真理原如此。

这样解读“集中〞就会把某某集中制置于自相矛盾的境地。

让我们想象一种情景:

多数人的意见是错误的,少数人的意见正确。

如果将“集中〞解读为“集中正确的意见〞,如此不按多数人的意见办就不“某某〞,按多数人的意见办就不“集中〞。

有一句: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把集中解释为集中正确意见,就为少数人说了算提供了依据。

如果这样,某某岂不形同虚设?

什么是正确的,要靠实践检验,而判断一项决策是否正确,只能在决策实施之后的实践中检验,不可能在决策过程中完成。

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如何“集中正确意见〞来做决策?

既然在决策中集中正确的意见是不可能的,某某集中制的“集中〞当然就应该是集中多数人的意见。

1、 

上述论证断定:

某某不外乎就是表现多数人的意志;

同时又得出结论:

“集中〞就是集中多数人的意见。

由此可得:

集中不外乎就是某某。

这和“某某和集中是缺一不可的两个基点〞矛盾。

2、真理原如此确实不同于多数原如此,在某些情况下二者可能冲突,但这不等同于二者相互矛盾,根本对立。

一般地说,多数人的意见总是正确的,这是这两条原如此协调的一面。

3、决策过程中某种意见的正确性,与决策结果的正确性,是两个不同概念。

上述论证混淆了这两个概念。

一个决策所集中的意见,或者是正确的,或者是不正确的,二者必居其一。

上述论证断定,“在决策中集中正确意见是不可能的〞,这会得出明显荒谬的结论:

任何决策所集中的意见一定是不正确的。

4、由“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推不出“把集中解释为集中正确意见,就会使某某形同虚设,最后还是少数人说了算〞。

5、对于两个互相矛盾的观点,否认其中一个,可以肯定另一个。

但上述关于何为集中的两种观点并不互相矛盾,因此,不能由“第一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就直接得出结论“第二种观点是正确的〞。

【2009年1月】

1000是100的十倍,但是当分母大到百亿的时候,作为分子的这两个数的差异就失去意义。

在知识经济时代,任何人所掌握的知识,都只是沧海一粟。

这使得在培养与选拔人才时,知识尺度已变得毫无意义。

现在网络技术可以使你在最短的时间内查询到你所需要的任何知识信息,有的大学毕业生因此感叹何必要为学习各种知识数年寒窗,这不无道理。

传授知识不应当继续成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功能。

学习知识需要记忆。

记忆能力,是浅层次的大脑功能。

人们在思维方面的差异,不在于能记住什么,而在于能提出什么。

素质教育的真正目标,是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能力。

知识与此种能力之间没有实质性的联系,否如此就难以解释,具备与爱因斯坦一样知识背景的人多的是,为什么唯独他发现了相对论。

硕士、博士这些知识头衔的实际价值一再受到有识之士的质疑,道理就在这里。

“知识就是力量〞这一曾经激励了几代人的口号,正在成为空洞的历史回声,这其实是时代的进步。

解析:

读完材料,我们发现作者对于“知识就是力量〞持否认的态度,并用分子分母法进展分析,用知识和能力没有实质性的联系作为论证。

但是,这样的论证是值得商榷的。

原因如下:

首先,作者认为,每一个人所掌握的知识,相对于整个人类的知识来说,都是沧海一粟。

因此,用知识作为培养和选拔人的标准,毫无意义。

在这里,作者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需要掌握所有的知识。

虽然人类的知识很多,但是根据专业划分,每一个人只需要掌握他应该掌握的知识就是足够了。

其次,作者认为,传授知识,不应该是教育的目的。

这也是不符合逻辑的。

人类的知识,本来在钱人的根底上,历经千年积累起来的。

如果教育的目的不是知识,那么人生短短几十年,怎么能去自己研究、寻找知识呢?

再者,作者认为,知识和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没有实质性的联系,这是难以成立的。

一个人,如果要具有批判性的思维,创造性的思维,没有坚实的知识根底,是不可能实现的。

爱因斯坦如果不具备某些知识,他一定发现不了相对论。

最后,“知识就是力量〞,经过实践的证明,一直是引导社会进步,科学前进的重要保证。

由此可见,该论证,在概念、方法以与论据都存在缺陷,才因此得出了错误的结论。

逻辑结构图:

不再相信“知识就是力量〞这个口号其实是时代的进步。

第一组论证:

在知识经济时代,任何人所掌握的知识,都只是沧海一粟,这使得在培养与选拔人才时,知识尺度已变得毫无意义。

第二组论证:

现代网络技术可以使你在最短的时间里查询你所需要的任何知识信息,因此何必要为学习各种知识数年寒窗?

第三组论证:

记忆能力,只是浅层次的大脑功能,而教育的真正目标,是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能力。

知识与此种能力之间并没有实质性联系,因为与爱因斯坦具有一样知识背景的人有的是,但唯独他发现了相对论。

第四组论证:

硕士、博士等知识头衔的实际价值正在遭受有识之士的质疑,就是这个道理。

最好应该回应的主要的逻辑错误

本论局部最好应该去剪断上述四组论证。

1、“1000是100的十倍,但是当分母大到百亿的时候,作为分子的这两个数的差异就失去意义。

〞该论证是欠妥当的,两个数的差异再小,在特定的需要下,其意义还是存在的。

2、由上述前提得出“在知识经济时代,任何人所掌握的知识,都只是沧海一粟。

〞如此是不当类比。

更何况,虽然“任何人所掌握的知识,都只是沧海一粟〞,但是也能满足社会进步的局部需要,因为,我们没有理由也不必要,用所学的知识去应对整个世界的变化。

3、“现在网络技术可以使你在最短的时间内查询到你所需要的任何知识信息,有的大学毕业生因此感叹何必要为学习各种知识数年寒窗,这不无道理。

〞该论证有待商榷,检索到知识和掌握知识是两个不同的话题,能否正确的运用知识更是有待研究。

4、“人们在思维方面的差异,不在于能记住什么,而在于能提出什么。

〞如此是非黑即白,可能二者的结合才能表现思维真正的优势。

5.、“素质教育的真正目标,是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能力。

〞与“知识与此种能力之间没有实质性的联系〞没有必然联系,论证者显然缺乏更多的证据来证明他的观点。

论证者以“具备与爱因斯坦一样知识背景的人多的是,为什么唯独他发现了相对论。

如此是以偏概全。

6、“硕士、博士这些知识头衔的实际价值一再受到有识之士的质疑,道理就在这里。

〞该论证看似有理,其实不然。

论证者并没有提出衡量知识有用性的标准,更没有衡量硕士、博士价值的标准,因此其整体的论证过程还有待研究。

草率的论证,偏颇的结论

上文通过一系列成问题的推理推出结论说,不再相信“知识就是力量〞这个口号,其实是时代的进步。

这样的推理是难以必然成立的。

首先,任何人所掌握的知识,都只是沧海一粟,这并就不意味着知识尺度毫无意义。

因为这是一个分工合作的时代,只要某人在某方面具有解决某实际问题的相应专门知识,他就可以看作一个有用的人才。

至于其余他不懂的知识或问题,完全可以交由别的专门人才去处理。

其次,网络技术的兴旺也未必能推出我们不需花功夫去学习各种知识。

因为如何进展更快速有效地查询,查询到了相应的结果之后,如何甄别和选择我们所需要的信息……这些无不都要以一定的知识为前提。

脑子里没有一定的知识,许多信息就无异于一堆乱码。

再次,就算记忆并不等于创造,但毫无记忆和知识的人显然提不出任何有价值的东西。

爱因斯坦的例子也只能说明知识并不就是批判与创造能力的充分条件,而推不出它们之间并没有实质性联系。

试想,如果爱因斯坦是文盲,他还能发现相对论吗?

最后,硕士、博士等知识头衔的实际价值正在遭受有识之士的质疑,其真正的原因并不一定就是因为知识无用,而可能是由于我们的教育体制出现了问题,让一些混文凭的人拿到了文凭,而他们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掌握与这些头衔相称的专业知识。

综上所述,由于上文在推理论证过程中存在诸如此类的逻辑漏洞,所以,其论证的有效性以与由此得出的结论都是值得商榷的。

〔579个字符〕

【2008年10月】

有人提出,应当把“孝〞作为选拔官员的一项标准,理由是,一个没有孝心、连自己父母都不孝顺的人,怎么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