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流感药物靶点及其抑制剂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626379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37.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流感药物靶点及其抑制剂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抗流感药物靶点及其抑制剂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抗流感药物靶点及其抑制剂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抗流感药物靶点及其抑制剂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抗流感药物靶点及其抑制剂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抗流感药物靶点及其抑制剂Word下载.docx

《抗流感药物靶点及其抑制剂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流感药物靶点及其抑制剂Word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抗流感药物靶点及其抑制剂Word下载.docx

乙型流感病毒表面抗原相对简单,仅有一种HA和一种NA。

对于甲型流感,根据病毒表面抗原HA及NA的不同,其可进一步细分为16个HA亚型(H1~H16)、9个NA亚型(N1~N9)[2]。

图1甲型流感病毒结构模式图[3]

三种类型流感病毒的宿主范围也是有区别的:

甲型流感病毒能够感染哺乳类动物(人、猪、马等)和禽类,乙型流感病毒主要在人类和猪间传播,丙型流感病毒只在人类传播。

另外,三种病毒的变异性及危害性从大到小依次是甲型、乙型、丙型,因此,对人类危害性最大的是甲型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感染及增殖过程

图2流感病毒感染及增殖机制[4]

如图2所示,流感病毒感染及增殖过程可大致分为黏附→内吞→融合→去包膜→入核→vRNA合成→蛋白合成→出核→组装→出芽→释放等阶段。

首先,流感病毒包膜表面抗原HA识别并粘附到宿主细胞膜表面糖脂或糖蛋白上的唾液酸(sialicacid,SA)受体上,在粘附阶段,神经氨酸酶的唾液酸酶活性阻止HA与气管上皮细胞粘液层唾液酸的结合,从而强化病毒感染。

接着,在受体介导的细胞内吞作用下,结合于宿主细胞表面的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并形成胞内体(endosome)。

胞内体内的低pH条件启动HA“融合域”构象转化,导致病毒包膜与胞内体膜发生融合。

与此同时,非糖基化基质蛋白M2离子通道被激活,形成进入细胞内膜的内向质子流,引发基质蛋白M1与vRNP的解离。

然后,vRNP被转运进入细胞核,启动病毒遗传信息的复制和转录。

RdRP以及NP对流感病毒的转录和复制具有重要意义。

新合成的NP以及RNA聚合酶也被转入细胞核,与新和成的vRNA结合形成子代vRNP。

在非结构性的核输出蛋白NEP/NS2及基质蛋白M1介导下,核内形成的子代vRNP被转运出宿主细胞核进入细胞浆,经装配形成成熟病毒颗粒。

出芽后的新病毒颗粒仍然通过HA-SA键吸附于宿主细胞表面,经NA水解SA释放子代病毒,造成病毒的扩散与传播[5]。

抗流感病毒靶点及其抑制剂

预防和治疗流感,通常采用疫苗和抗流感化学药物。

流感病毒不断地变异,常规疫苗可能难以预防治疗新病毒引发的流感大爆发,因此,抗流感化学药物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总的来说,目前的抗流感化学药物有两个大的研究方向,分别针对流感病毒本身功能蛋白和宿主细胞潜在靶点。

基于宿主的抗流感病毒靶标及抑制剂

基于宿主的抗流感病毒靶标包括蛋白酶和囊泡质子ATP酶以及激酶等,然而这类药物对于非感染组织的潜在毒性还有待评价。

(1)蛋白酶前体蛋白HA0剪切位点的性质决定了能够剪切HA0的宿主蛋白酶类型,直接影响病毒嗜组织性和致病力。

在高致病性H5和H7禽流感病毒中,HA0剪切位点含有多碱基序列,可被宿主细胞内广泛存在的碱性氨基酸蛋白酶或者PC6蛋白酶剪切,引起鸟类致死性的全身感染[6,7]。

然而,在一般的甲型流感病毒中,蛋白酶剪切位点表达的是单个精氨酸残基,只能被内蛋白酶识别,同时这种蛋白酶仅在鸟类肠道以及鸟类与哺乳动物的呼吸道中表达,极大地限制病毒在宿主体内的传播[8,9]。

事实上,如图3所示,已知的蛋白酶抑制剂,包括萘莫司他(Nafamostat)、卡莫司他(Camostat)等,均对甲、乙型流感病毒表现出较好的体内外选择性抑制作用[5]。

图3蛋白酶及V-ATPase抑制剂

(2)囊泡质子ATP酶(V-ATPase)选择性V-ATPase抑制剂通过升高前溶酶体内部pH,从而抑制HA从非融合构象向融合构象的转化,进而实现病毒复制的抑制。

针对该靶点的化合物有1994年报道的Norakin(如图3)。

针对流感病毒自身功能蛋白的靶点及抑制剂

该类化学药物根据病毒作用部位不同,可分为三大类,分别针对病毒核心(RdRP、NP)、病毒基质蛋白(M2)、病毒包膜突触(HA、NA),下面就它们的抑制剂作简单介绍。

(1)RdRP流感病毒RdRP进化中高度保守,与哺乳动物的RNA聚合酶完全不同,流感病毒RdRP同时具有复制酶和核酸内切酶活性。

感染早期阶段,RdRP以vRNA为模板合成mRNA,具有转录功能;

病毒感染晚期,RdRP构象转变,以vRNA为模板合成互补的cRNA,再以合成的cRNA为模板合成vRNA,从而实现复制功能。

RdRP由异三聚的PA、PB1、PB2三个亚基构成,也称为3P复合体。

PB1位于3P复合体的核心,其N端和C端分别与PA亚基的C端、PB2亚基N端相连,形成稳定蛋白复合物。

PB1亚基通过不同构象结合vRNA或cRNA,分别合成mRNA(或cRNA)、vRNA,从而履行转录、复制功能。

其构象的转换也是PB2帽子结合位点与内切酶活性位点激活的一个原因[10]。

如图4所示,化合物A是近年报道的靶向PB1的化合物,其IC50值为0.5µ

M[11]。

PB2亚基具有多重功能。

首先,PB2亚基318-483位氨基酸残基区域能够与宿主mRNA引物帽结构结合[12],从而启动转录过程。

其次,PB2亚基C端678-757位氨基酸残基区域存在二重核定位信号(NSL),与RNA聚合酶通过核孔转运至细胞核内有关。

第三,PB2亚基能够增强聚合酶复合物的稳定性,这可能是PB2亚基能够增强流感病毒对外界温度适应性的原因[13]。

最后,研究发现PB2亚基R702、K627分别与病毒宿主选择性[14]、致病性[15]有密切关系。

如图4所示,化合物B为近年报道的靶向PB2的化合物,其抑制A/H3N2的IC50为7.5µ

M[16]。

图4RdRP的抑制剂

PA也是3P复合体一个非常重要的亚基。

Yuan[17]和Dias[18]分别在Mg2+、Mn2+存在下,获得了PA亚基N末端的晶体结构,验证了PA亚基内存在核酸内切酶活性位点,也表明该核酸内切酶具有双离子介导的作用机制。

其次,PA亚基为磷酸化蛋白,1~247位氨基酸残基区域是其介导蛋白质水解的功能区,其水解活性与聚合酶活性呈正相关[19]。

再者,PA亚基也能够与vRNA、cRNA启动子特异性结合,163~178位氨基酸的突变,导致PA亚基与cRNA结合力降低,聚合酶活性的抑制[20]。

另外,PA亚基124~139及186~247两个氨基酸残基区域存在两个核定位(NSL)信号,这与PB1亚基穿核运输及核内聚集相关[21]。

2008年,通过共沉淀结晶的方法,He等[22]获得了H5N1亚型AIV的PAC-PB1N蛋白复合物的晶体结构,由于二者相互作用的残基在甲型流感中高度保守,这为新一代抗流感药物的设计提供了新靶标。

2012年,Muratore[23]通过虚拟筛选发现图4所示化合物C,其可以干扰PA、PB1蛋白正确结合,其抑制病毒斑形成的ED50为20µ

M左右。

2013年,Massari[24]报道了化合物D,也是PAC-PB1N相互作用抑制剂,结构如图4所示,其对A/H1N1亚型AIV的EC50一般为20µ

M。

2014年,Pagano[25]报道了两个化合物(如图4所示化合物E、F),其抑制A/H1N1亚型AIV的IC50均为1µ

利巴韦林(Ribavirin)和Favipiravir(T-705)是两个核苷类的RdRP抑制剂(图4),IC50值分别为6.8~37µ

M、1µ

前者很早就已上市,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后者目前处于临床Ⅲ期(日本)。

T-705是一种前药,代谢活化后,通过竞争性结合GTP抑制流感病毒RdRP。

与Ribavirin比较,其不影响宿主DNA/RNA的合成,仅轻度抑制宿主次黄嘌呤核苷酸脱氢酶,高剂量下无显著细胞毒性,安全性更高。

同时,T-705对NAI、M2I耐药病毒株也有效[26]。

因此,T-705是一个具有很大市场潜力的药物。

(2)NP核蛋白占病毒蛋白总量的30%,其N端含有一个RNA结合区域以及两个核蛋白-核蛋白相互作用区域。

NP作为结构蛋白组成vRNP,与病毒宿主的特异性也有关,同时,参与病毒复制的多个阶段,包括:

在双重核定位信号作用下,vRNP进入宿主细胞核过程;

vRNA在宿主细胞核内的合成;

通过与PB1和PB2的相互作用对多聚酶活性的调节;

通过与M1/NS2相互作用对vRNP出核的调控。

NP含有一种胞浆聚集信号,通过与丝状肌动蛋白相互作用,导致NP在病毒感染后期滞留在胞浆。

2006年,Ye等[27]完成了对A/WSN/33流感病毒NP晶体结构的解析,揭示了NP尾环介导的NP聚合。

不同亚型的A型流感病毒尾环的组成氨基酸进化中高度保守,其上30个氨基酸残基的单个突变就可导致NP聚合能力的完全丧失,因此,尾环上的结合口袋成为NP靶向抗流感药物的潜在靶点。

2006年,香港大学袁国勇课题组[28]发现了名为nucleozin的小分子化合物,其靶向NP聚集,阻断NP转运入核,从而抑制H1N1、H3N2、H5N1亚型AIV的感染,证实了NP可作为抗流感靶点。

2012年,丁克课题组[29]通过对nucleozin的改构,发现了化合物G(如图5),其针对各种H3N2、H1N1的IC50值的范围为0.5~4.6μM,对金刚烷胺耐药的A/WSN/33(H1N1)、奥司他韦耐药的A/WSN/1933(H1N1,274Y)病毒株也有一定效果。

该类化合物结构如图5所示。

图5NP及HA的抑制剂

(3)M2金刚烷胺、金刚乙胺为两个最具代表性的M2离子通道抑制剂,仅对甲型流感有效。

这两个药物在临床上使用多年,耐药性问题突出。

但是,这类药物能够促进外呼吸道扩张从而增加摄氧量,使得其在抗流感中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耐药毒株氨基酸突变区结构的进一步阐明,为该类药物解决耐药问题提供了机遇[30,31]。

同时,针对A/M2及BM2蛋白进化高度保守区HXXXW开发抑制剂,有望得到对甲型、乙型流感均有效的药物[32]。

(4)HA流感病毒进入靶细胞的过程需要酸性环境的诱导:

在胞内体低pH条件下,HA构象改变,前体蛋白HA0经蛋白酶剪切形成HA1和HA2,暴露出隐藏在蛋白中的融合域,即HA2的疏水N端。

HA2的N端插入胞内体膜,每三分子的HA2即形成六螺旋束形“融合孔”,使得病毒膜与胞内体膜融合,病毒基因组通过融合孔进入细胞质。

而HAl负责与宿主细胞膜表面的唾液酸受体结合,介导病毒通过胞饮方式进入细胞形成胞内体。

靶向HA的抗流感化合物,根据机制不同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阻止HAl与宿主细胞膜表面SA受体结合的黏附抑制剂,这类以fludase(DAS181)为代表,其是一种新型唾液酸酶融合蛋白,目前处于Ⅱb期临床(美国);

另一类是阻断HA2介导的膜融合过程的融合抑制剂(抑制低pH诱导的HA构象转化),这是人们研究较早的一类抑制剂,包括1997年报道的以BMY-27709为代表的水杨酰胺类、1998年报道的以stachyflin为代表的司他弗林类化合物。

(5)NA1967年,一种神经氨酸酶类似物(DANA)被Meindl等合成,然而,其对NA的抑制活性并不显著,未能应用于抗流感治疗。

1993年,伴随着神经氨酸酶晶体结构的解析[33],vonItzstein[34]等对DANA进行了结构改造,除了环上取代基手性的调整,将DANA母核的4位羟基用碱性的胍基替代,得到了第一个临床使用的NAI——扎那米韦(zanamivir),其对NA的亲和力较DANA高100倍。

但是,其口服生物利用度低,目前临床主要使用其吸入剂型。

1997年,Kim等[35]用环己烯环替换扎那米韦的吡喃环,保证环上取代基空间伸展方向不变情况下,用疏水的3-戊氧基替代扎那米韦母环6位上连接的甘油基,将强碱性胍基用氨基替代,得到了奥司他韦(Oseltamivir)。

该化合物于1999年被FDA批准用于临床。

其能有效抑制流感病毒,同时,相对于扎那米韦,其口服生物利用度大大提升,固体口服给药途经增加了患者的依从性,是目前使用最广的NAI[35],这也导致了其耐药性积累速度最快。

目前临床使用较少的NAI还有在日本应用的帕拉米韦(Peramivir)以及拉尼那米韦(Laninamivir),其中拉尼那米韦属于目前唯一长效NAI。

对于奥司他韦耐受,又不能喷雾吸入扎那米韦的患者,可以考虑静脉注射帕拉米韦;

现有研究表明对于奥司他韦耐药的毒株,拉尼那米韦依然有效,同时拉尼那米韦一天只需服用一次,使得患者依从性更好[36]。

目前,从人、猪、禽类中分离的NAI耐药病毒株,包括了除N4亚型之外所有甲型流感病毒亚型以及乙型流感病毒。

在流行的高致病性N1亚型(如H1N1、H5N1等)中,奥司他韦耐受问题最普遍,H274Y突变是导致其耐受的主要原因[37]。

常见的N2亚型(主要为H3N2)耐药突变为E119V、R292K突变,但是H274Y突变并不能导致N2亚型对奥司他韦的耐药[37,38]。

乙型流感病毒对扎那米韦的耐药与R152K突变有关[39],对奥司他韦的耐药与R317K突变相关[40]。

图6列出了奥司他韦与NA催化区(以N8为例)结合模式,我们将结合区分为4个亚位点。

2002年,Hanessian[41]将奥司他韦母环5位氨基用乙烯基取代,成功得到了化合物H(Ki=45nM,本节所有讨论的NAI结构见图8),探讨了NA催化区2号亚位点发生疏水相互作用而非电荷相互作用的可能性。

2012年,Bhatt[42]继续对该位点改造,通过羟基、甲氧基、乙氧基、烯丙基取代的对比,发现还是羟基取代(化合物I)的活性最高(IC50=0.32µ

M)。

通过Hanessian和Bhatt的工作,我们发现NA催化区2号亚位点的氢键相互作用对于NAI的活性非常重要。

图6奥司他韦与N8催化区结合模式图

在系统分类中,甲型流感病毒NA可分为两大类,Ⅰ类(Group1)包括N1、N4、N5、N8四种亚型,Ⅱ类(Group2)包括N2、N3、N6、N7、N9五种亚型。

2006年,随着Russell[43]等对N1、N4、N8的结构解析,人们发现:

Ⅰ类NA催化区2号亚位点附近连接着开放的“150腔”;

然而,Ⅱ类NA中“150-LOOP”处于封闭构象,使得Ⅱ类NA活性结合区旁边不存在该“150腔”,如图7所示。

“150腔”的发现为设计选择性的Ⅰ类NA抑制剂、解决病毒耐药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Pinto课题组[44]以奥司他韦为先导化合物,用带羟基侧链的三氮唑替换奥司他韦骨架5位上的氨基,得到了以化合物J为代表的Ⅰ类选择性的NAI(Ki=1.5ⅹ10-9~4.6ⅹ10-10M)。

2013年,Kerry[45]通过化合物的共晶体结构,验证了化合物J同时占据NA催化区和“150腔”,是一种双位点抑制剂。

2014年,在对奥司他韦母环5位氨基进行异硫脲取代时,Pinto课题组意外得到了螺环化合物K(如图8),其对HK1流感病毒的有效浓度为10-6~10-7M。

N8与化合物K的共结晶结构表明,化合物上螺环在催化区偏向150-LOOP,有利于“150腔”的形成,这为开发双位点抑制剂提供了一种思路[46]。

图7[44]A.奥司他韦与N1结合模式;

B.奥司他韦与N9结合模式

为了克服不利的药动学性质引发的耐药问题,Schade[47]也对奥司他韦母环5位氨基的取代进行了探讨。

利用生物电子等排体和前药的设计原理,成功得到了药动学性质和口服生物利用度比较理想,同时对奥司他韦耐药的H1N1突变株有效的化合物L,其活化代谢物抗H1N1的IC50=14.5nM。

除了对奥司他韦母环5位氨基的结构改造,Cheng[48]用磷酸基和磷酸酯将母环1位上羧基替换,成功得到了化合物M,其能够在纳摩水平甚至皮摩水平抑制多种流感病毒复制,包括H274Y耐药毒株。

开发抗流感病毒不可逆抑制剂也是解决当前耐药问题的一种思路。

2013年,Kim[49]通过对神经氨酸酶催化过渡态的研究,设计合成了以化合物N为代表的一系列α,β-二氟取代的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能够与神经氨酸酶催化区Tyr406形成短暂的共价中间体,广谱强效抑制流感病毒,包括扎那米韦和奥司他韦耐药毒株。

在动物实验中,药效与上市药物相当或者优于上市药物。

图8上市及最新报道的NAI

总的来说,对于NAI日益严重的耐药问题,人们将大量关注集中于奥司他韦母核5位上的氨基的改构,母核1位羧基改构及不可逆抑制剂设计也有零星的探讨;

NA催化区2号亚位点旁边“150腔”的发现与结构解析,也为人们解决NAI的耐药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ChanturiyaA.N.,BasanezG.,SchubertU.,etal.PB1-F2,aninfluenzaAvirus-encodedproapoptoticmitochondrialprotein,createsvariablysizedporesinplanarlipidmembranes[J].JVirol,2004,78(12):

6304-6312.

[2]FouchierR.A.,MunsterV.,WallenstenA.,etal.CharacterizationofanovelinfluenzaAvirushemagglutininsubtype(H16)obtainedfromblack-headedgulls[J].JVirol,2005,79(5):

2814-2822.

[3]NelsonM.I.andHolmesE.C.Theevolutionofepidemicinfluenza[J].NatRevGenet,2007,8(3):

196-205.

[4]vonItzsteinM.Thewaragainstinfluenza:

discoveryanddevelopmentofsialidaseinhibitors[J].NatRevDrugDiscov,2007,6(12):

967-974.

[5]GongJ.,FangH.,LiM.,etal.Potentialtargetsandtheirrelevantinhibitorsinanti-influenzafields[J].Currentmedicinalchemistry,2009,16(28):

3716-3739.

[6]Stieneke-GroberA.,VeyM.,AnglikerH.,etal.Influenzavirushemagglutininwithmultibasiccleavagesiteisactivatedbyfurin,asubtilisin-likeendoprotease[J].Emboj,1992,11(7):

2407-2414.

[7]HorimotoT.,NakayamaK.,SmeekensS.P.,etal.Proprotein-processingendoproteasesPC6andfurinbothactivatehemagglutininofvirulentavianinfluenzaviruses[J].JVirol,1994,68(9):

6074-6078.

[8]HattaM.andKawaokaY.ThecontinuedpandemicthreatposedbyavianinfluenzavirusesinHongKong[J].TrendsMicrobiol,2002,10(7):

340-344.

[9]HorimotoT.andKawaokaY.PandemicthreatposedbyavianinfluenzaAviruses[J].ClinMicrobiolRev,2001,14

(1):

129-149.

[10]OlsonA.C.,RosenblumE.andKuchtaR.D.RegulationofinfluenzaRNApolymeraseactivityandtheswitchbetweenreplicationandtranscriptionbytheconcentrationsofthevRNA5'

end,thecapsource,andthepolymerase[J].Biochemistry,2010,49(47):

10208-10215.

[11]SuC.Y.,ChengT.J.,LinM.I.,etal.High-throughputidentificationofcompoundstargetinginfluenzaRNA-dependentRNApolymeraseactivity[J].ProcNatlAcadSciUSA,2010,107(45):

19151-19156.

[12]GuilligayD.,TarendeauF.,Resa-InfanteP.,etal.ThestructuralbasisforcapbindingbyinfluenzaviruspolymerasesubunitPB2[J].NatStructMolBiol,2008,15(5):

500-506.

[13]TarendeauF.,BoudetJ.,GuilligayD.,etal.StructureandnuclearimportfunctionoftheC-terminaldomainofinfluenzaviruspolymerasePB2subunit[J].NatStructMolBiol,2007,14(3):

229-233.

[14]Bradel-TrethewayB.G.,KelleyZ.,Chakraborty-Sett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