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0讲 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62521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04.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0讲 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0讲 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0讲 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0讲 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0讲 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0讲 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docx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0讲 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0讲 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0讲 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docx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0讲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第10讲 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理线索·让脉络更清晰]

[明特征·让认知更深刻]

政治上

经济上

文化上

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人类历史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对立。

面对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不同方法,矛盾不断激化,最终走向战争

苏联(俄)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成功与失误并存;面对经济大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产生

相对论和量子论奠定了20世纪物理学理论的基础;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兴起,突出表现了生产力高度发达背景下人类的精神空虚

十月革命打破了帝国主义国家一统世界的局面,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深刻地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为两种社会制度的长期对立斗争拉开了序幕

一战后到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前,资本主义世界的基本特点是暂时的调整和相对稳定的发展。

1929~1933年,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造成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不平衡性发展,出现了大危机、大动荡、大调整

 

考点1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

第1步悟真题·考情研析

命题点一:

考查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1.(201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Ⅰ)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

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与中国20世纪80年代改革的实质,意在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A项表述明显有误,排除;新经济政策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调整经济,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改革同样是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B项正确;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执行于1978年,苏联农业集体化出现于斯大林时代,故排除C项;新经济政策有利于经济的恢复,但并未达到D项所表述的结果,故排除。

命题点二:

考查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影响

2.(2015·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Ⅱ)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

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奉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解析:

选A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苏联工业化的相关史实分析。

从1930年、1931年苏联的粮食产量与出口量分析,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太多,说明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A项符合题意;苏联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B项错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迅速成为工业强国,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苏联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的贡献,D项不能全面体现材料主旨,故排除。

3.(201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Ⅰ)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

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解析:

选D 材料信息体现的是利用外国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这与新经济政策的做法是一脉相承的,故选D项。

A项在材料中反映不出来,也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因为此时的苏联正在迈向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C项错在“依赖”,实际上苏联对外资的利用有限。

4.(201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Ⅱ)1931年,斯大林说: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

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

”这一思想(  )

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形成,意在考查调动知识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当时苏联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低很多,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显然超越了当时的苏联国情,故A项错误;1931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已被取消,C、D两项不符合题意。

为了达到“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的目的,苏联实行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所以B项符合题意。

5.(201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Ⅰ)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

“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

”这一论断(  )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解析:

选D 本题考查1952年前后苏联的经济发展,意在考查阅读分析材料,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斯大林模式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发展,故A项表述有误,排除;B项在材料中并未说明,故排除;1952年农业改革尚未开始,故排除C项;马林科夫提出这一观点,明显是在维护斯大林模式,故选择D项。

考什么

近年新课标高考对本部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苏联(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突出考查在苏联在不同阶段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怎么考

命题多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多角度切入,灵活地考查苏联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突出考查获取解读信息,分析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怎么办

同学们在备考时重点把握十月革命的进程及影响、苏俄(联)经济政策的演变及斯大林模式的确立,并将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行横向比较。

第2步研知识·重难突破

一、俄国十月革命

1.条件

(1)主观:

无产阶级革命性较强;无产阶级政党成熟;贫苦民众成为革命同盟军。

(2)客观:

俄国具备帝国主义基本特征;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一战激化了社会矛盾。

2.经过

(1)二月革命:

1917年3月爆发,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出现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2)《四月提纲》:

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

(3)“七月流血”事件:

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

(4)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政权。

3.结果

(1)颁布《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宣布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将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2)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4.历史意义

(1)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

(2)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3)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二、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国内战争爆发,国外帝国主义武装干涉;为集中全国力量,战胜敌人。

(2)内容:

实行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强制劳动。

(3)评价:

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力量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保存了苏维埃政权,但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

(1)背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内容: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部分恢复和发展私营经济;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实行按劳分配。

(3)特点: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4)评价:

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三、“斯大林模式”

1.形成的原因

(1)外部:

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

(2)内部:

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

2.内容

(1)优先发展重工业。

(2)实行单一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3)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3.确立

苏联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20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了斯大林体制。

4.特点

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5.评价

(1)使苏联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资源,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2)它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水平,对经济建设造成不良影响。

(3)是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

政策

特点

根本目的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与共产主义相结合,是共产主义在政治、军事、经济上的全面运用

战胜国内外敌人;是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

新经济政策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在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占主导的前提下,一定限度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

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巩固工农联盟,恢复和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最终建立社会主义

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政策

强制推行农业集体化;牺牲农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利用国家政权力量尽快发展经济,实现工业化,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社会主义政权

第3步提能力·题组演练

题组一 俄国十月革命

1.(2015·濮阳模拟)某年3月美国《生活》杂志刊登了一幅漫画:

画中描绘了骑在一头熊背上的自由女神形象,她右手高举象征光明与自由的火炬,左手所执的白纸上写着“1776”“1917”两个意味深长的年份,周边站着一群对之脱帽敬礼的俄国人。

漫画创作的历史背景是(  )

A.《独立宣言》发表

B.俄国二月革命的爆发

C.自由女神像落成

D.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

解析:

选B 1776年7月4日美国大陆会议通过了《独立宣言》,宣告了美国的诞生,与俄国无关,故A项错误;俄国二月革命发生在1917年3月,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与美国1776年独立有相似之处,与材料信息相符,故B项正确;自由女神像落成是在1886年,与材料信息“1917年”不符,故C项错误;俄国十月革命是在1917年11月,与材料“某年3月”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2.《十月革命90年:

救赎、悲剧与启示》中指出,“苏俄一改与西欧相比持续了几个世纪的形象和心态:

专制、愚昧、黑暗、落后……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

这说明十月革命(  )

A.否定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

B.促进了俄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C.借鉴了资本主义的民主制

D.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道路

解析:

选D 据“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可知,材料信息强调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

材料信息并未否定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排除A项;B、C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D项属于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符合题意。

 解题须注意材料中隐性信息的获取

高考命题多选取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在综合能力的考查过程中大量涉及隐性信息,但隐性信息极容易被忽略。

这些隐性信息往往与答案有密切联系,所以在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时,一定要注意获取隐性信息。

例如,从否定对方观点中获取关于作者主张的隐性信息。

第1题中,1776与1917两个年份放在一起,说明发生于这两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必有内在联系与相似之处;第2题中,据“引领者”这一信息可知十月革命带来了新方向——社会主义新道路。

题组二 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

3.下表为1913年~1928年苏俄(联)农业生产对比表。

对表格中数据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年份

1913

1922

1928

谷物播种面积

(百万公顷)

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