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623550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0.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

电路与系统;

计算机。

四种技能为:

电子电路安装、电子测量技术的应用与电路测试的能力;

综合运用电路基础理论进行电路设计与实验的能力;

利用系统环境进行CAD分析与设计的能力;

利用虚拟仪器的能力。

新的本科专业目录强调拓宽专业口径。

然而,各高校的学科发展是不平衡的,其学科优势、师资状况、科研基础、专业沿革历史以及办学条件各不相同,没有一所高校能在宽口径专业所涉及的各个学科领域和各个研究方向上都处于优势地位。

在兴办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这一新兴专业时,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办出自己的特色。

因此,在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等方面可以说是百花齐放。

但由于专业数量的减少和专业口径的拓宽,造成了众多高校在专业设置上的基本雷同。

同时也造成了本专业培养目标的混乱,缺乏自身的专业特点,甚至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工科专业相雷同。

这一现象对电子信息类专业更加明显。

这必然给教学和教学评估带来一定困难。

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

2.1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结构、规模现状

据统计,截至2003年底,全国设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院校共有172所。

分布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如表1),目前除西藏自治区没有设立此专业外,全国各省都开设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

所在省、区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

辽宁省

吉林省

数量(所)

8

5

7

4

3

黑龙江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13

6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

海南省

12

1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新疆

表1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各省、区分布情况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越来越引起各高校的重视。

从1994年涉及此专业的31所学校,发展到目前(截至2003年底)设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有172所院校,在短短的10年中增长了554.8%。

其中在全国重点建设的95所“211工程”学校中,有41所学校设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占所有“211工程”学校的43.2%。

“985工程”重点建设的34学校中,有19所学校设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占“985工程”学校的55.9%。

在172所学校中,综合性大学有32所;

理工科型院校有67所;

师范类学校有45所,农医类有8所;

其它地市级院校有20所。

2.2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定位

根据教育部本科专业调整后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与定位的要求,本专业是培养具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受到科学实验与科学思维的训练,具有本学科及跨学科的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数学、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

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熟悉国家电子信息产业政策及国内外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

5.了解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状况;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具有一定的技术设计,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随着高等院校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在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

在高等教育规模持续增长的情况下,近年来,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模式等也在不断的改革和变化,与之相适应的、以学生为本的、以能力训练为核心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逐渐建立。

根据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现阶段的培养目标可以分为两方面。

一方面要以学生为本,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适应性强、可以与相关交叉学科领域相互渗透和工程应用开发的通用性人才;

另一方面,具有较强的电子信息学科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可持续发展的较高素质的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

2.3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教学现状

172所院校中授予理学学士学位有137所,授工学学士学位院校有35所。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设置在工科院系的院校有47所,其中设置的院系主要有电子信息科学院(系)、电子信息与计算机系、电子科学系、计算机系、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机械和电气院(系)、精密仪器系、水声工程学院,甚至设置为管理信息学院和化学系。

但这些院校中绝大部分均为2000年后申请设置的。

值得注意的是,设置在与物理相关的院系有120余所院校。

这与各院校授予理、工学士学位基本是相匹配的。

从中也表明,大多数院校,尤其是原重点综合性和重点理工院校的该专业是从专业目录调整前的相关专业演变而来。

2.3.1理论教学体系教学现状

我们列举一些学校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主要专业课程的设置:

学校一: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具备电子科学、信息科学和计算机领域内较宽厚理论基础、实验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在该领域内从事电子系统、信息系统等的设计、制造和相应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将对信息产业的电子器件及应用系统有所侧重。

主要专业基础课包括:

高级语言与程序设计,算法与数据结构,操作系统与编译方法,信息论基础与编码,计算机组成原理,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电子电路基础,数字系统与逻辑设计,电子测量与电子电路实验,数字系统与逻辑设计实验,微电子学,光电子学,通信系统原理,通信电子电路等。

学校二: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设在航天学院。

该专业培养具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基础理论,既具有电子系统、信号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基础和系统理论知识,又具有微电子集成技术、微机电系统技术、光电子系统中电信号处理技术的理论和技术基础、有自主创新能力的跨学科人才。

该专业分电子系统集成技术、光电子系统中电信号处理技术两个方向。

专业教学计划突出了以电子系统为基础,以信号处理、计算机和微电子技术为主线的基本框架,使学生掌握电子信息系统和组成单元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主干课程包括:

基础电子技术、集成电子技术、电磁场与电磁波、通信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微弱光电子信号检测技术、计算机组成技术、计算机软件基础、网络与通信、微处理器结构、固态电子论、微电子器件原理与工艺、集成电路设计原理、电子设计自动化基础、微芯片集成系统、微电子机械系统、信息科学中的光电子技术等。

学校三: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具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研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路分析原理、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路、通信原理、电磁场与电磁波、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图像处理技术等。

学校四: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设在电子科学系。

本专业培养具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应用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能力,掌握电子信息系统的分析、综合设计的基本技能,熟悉计算机在信息获取、信息控制、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中的应用,能在信息科学、电子工程、计算机技术及其相关领域从事科研教学、科技开发、工程技术及生产管理的综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电路分析、模拟电路、数字逻辑电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FPGA应用技术、电子线路CAD、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随机信号处理、图象处理、离散数学、信息与编码、通信原理、信息感知技术与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计算机应用系统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微电子技术基础、可视化编程技术、信息技术专业实验等。

学校五: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设在物理信息工程学院。

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普通物理实验、电路分析、C语言、数理方法、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信号与系统、电子技术实验与设计、高频电路、算法与数据结构、微机原理与应用、单片机原理与应用、通信原理、自动控制原理、数字信号处理。

根据调查,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方向大致分为四类:

电磁波类,通信类,信息处理类,微机应用与控制类。

从课程设置来看,相当大部分院校此专业与电子技术或电子信息工程或电子科学技术,甚至与计算机应用与通信等专业差别不大。

2.3.2国外典型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结构状况

⏹剑桥大学电子与信息科学专业

该校的电子与信息科学涵盖了一个较广的领域。

包括电子线路和电子设备、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中的数据处理等相关学科。

这一领域的学生将立足于掌握信号与系统的基本原理并能设计相应的硬件平台。

大学后两年开设的基础专业课程主要是下列类别(不是具体课程,只是笼统的分类):

线性电路和器件;

数字电路和信息处理;

电磁学;

电子机械;

电磁场与电磁波。

大学三年级开设的课程模块(至少要选择以下课程中的8门课程):

射频电子学;

集成数字电子技术;

电气系统;

半导体工程;

光电技术;

信号与系统;

系统与控制;

数据传输;

信号与模式识别;

计算机与网络系统;

软件工程与设计。

大学第四学年课程模块(至少要选择6门课程):

计算电磁学;

微观技术;

VLSI设计、技术及CAD;

晶体管器件;

电子系统设计;

光电子学技术;

光子学系统;

电子传感器和仪器;

太阳能器件;

高等无线通信;

电子材料学;

控制系统设计;

非线性控制原理;

非线性混合系统;

自适应控制原理;

移动通信系统;

信号检测与估计;

数字滤波和功率谱估计;

图像处理和图像编码;

医学图像和三维计算机图形学;

高等模式识别;

语音处理;

计算机视觉和机器人技术;

复杂系统分析及方法;

线性代数和最优化方法;

随机过程和最优化方法。

(属于专业方向为electricalandelectronic和informationandcomputerengineering)

⏹MIT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系(ElectricalEngineeringandComputerScience)

该校没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相近的专业为电子工程专业,它最初来自MIT物理系,后来从物理系分离出来。

主要课程如下(省略部分计算机课程):

电路与电子学;

计算机结构原理;

微电子器件和电路;

电磁场及应用;

量子物理;

人工智能;

概率系统分析及应用概率论;

电力系统导论;

电子学导论;

模拟电路实验;

数字电路实验;

现代光学工程实验;

动态规划和随机控制;

数学规划导论;

非线性规划;

数据通信网;

晶体管电路;

反馈系统;

高等电路技术;

应用数学数值方法;

偏微分方程数值方法;

语音自动识别;

数字通信原理;

生理学、声学、语音感知原理实验;

电磁场理论;

高等电磁学;

光学信号、器件、系统;

电磁场、力和运动;

等离子体物理;

集成微电子器件;

应用量子和统计物理;

晶体管技术的物理原理;

应用超导技术;

工程管理;

有机光电子技术;

高速通信电路和系统;

半导体光电子技术;

理论和设计。

⏹日本早稻田大学的科学与工程学院(SchoolofScienceandEngineering)

该校类似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设在电子工程与生物科学系(ElectricalEngineeringandBioscience),其课程结构分布如下:

第一年课程:

(省略生物科学)

电子工程前沿介绍电磁学计算机

第二年课程:

系统分析电子机械等离子体电子学电子与电路理论

信号处理电磁场能量电路理论概率论和统计学

数值分析electricpowercircuit计算机结构控制工程

半导体物理量子理论

第三年课程:

能量转换Mechatronics医学电子学磁学与超导

光子学器件绝缘体材料功率电子学电传导理论

计算物理光子学场论导论机器设计

电力系统工程工程实验(projectlaboratory)等

2.3.3依托的学科博士点与师资队伍结构现状

根据2004年研究生招生目录,该专业具有依托相关博士点院校有56所。

在具有博士学科点院校中排在前十几位的主要相关二级博士学科点有凝聚态物理、通讯与信息系统、光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无线电物理、计算机应用技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机械电子工程、光学工程、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信号与信息处理、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和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表明该专业面宽,各院校该专业的专业方向依托的学科点较多,有理科博士点,也有工科博士点,师资力量较强。

剩余116所院校没有依托的博士学科点。

172所院校中具有依托相关学科硕士点的有108所,还有64所院校没有相关学科硕士点支撑,这些院校中相当一部分院校是近几年由原大专院校上升本科院校后以及本科扩招后设置的,或一般的地方院校。

可以想象其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学术水平离教育部对高等院校办学的合格要求还是相差较远。

依托的主要相关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见表2。

二级学科点名称

博士点数

硕士点数

凝聚态物理

21

47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14

54

通讯与信息系统

20

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

9

35

无线电物理

11

17

机械电子工程

46

光学

37

光学工程

10

32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电路与系统

信号与信息处理

物理电子学

22

计算机应用技术

18

85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60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31

表2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依托的主要二级学科点

三、与本学科专业相关的行业(或应用领域)现状与发展趋势

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21世纪作为高科技产业的6T技术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它包括:

IT(信息技术)、BT(生物技术)、NT(纳米技术)、ET(环境、能源技术)、ST(卫星、航空技术)、CT(数码内容技术)。

据了解,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并已经成为我国第一大支柱产业。

例如,近年来,苏州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猛,去年实现工业产值1556亿元,占全国的9.5%,该省的一半以上。

2004年1至8月,苏州电子信息产业完成的产值已超过去年,达到162亿元,增长近六成。

苏州电子信息产业的一大特点是具有很浓的国际化特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今年1至8月份,苏州显示器出口达31.6亿美元,液晶显示板超过20亿美元,集成电路7.7亿美元,手机7.3亿美元,印刷线路板4.3亿美元,“苏州造”电子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所占份额日益增多。

世界电子信息产业不但总量增长势头迅猛,而且由于其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污染少、潜力大,能对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其他各部门起带动作用,因此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对本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关注。

目前,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许多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其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1998年电子信息产业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4.7%,考虑到其产品和服务价格下降的因素,实际贡献超过25%。

1995年~1999年美国电子信息产业以年均30%的高速持续增长,对国民经济贡献率超过35%。

从亚洲新兴工业国家的产业演进过程看,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1999年,全球电子工业总产值11335亿美元,其中美国占28%、日本占23%、西欧占20%、中国仅占4.25%。

可见,在电子信息产业国际分工中,中国均处于中低端。

我国是一个尚未完成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传统产业仍然是我国在21世纪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所在,但我国传统产业的工艺、技术、装备落后。

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中,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是提高我国传统产业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已经很大,未来发展的重点与难点是解决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问题。

高技术产业必须有自主的高技术作支撑,才能改变电子信息制造业以做加工组装和低端产品为主的局面。

四、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今后5-15年左右的社会需求状况

随着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应用,尤其是网络应用的普及,“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这个词的含义近年来在我们的社会中已经发生了很大程度的泛化。

这在信息产业部发布的关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市场构成的报告中有明显反映。

该报告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市场由硬件、软件和信息服务市场构成。

其中: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硬件市场由主机、外部设备、应用产品、网络产品和零配件及耗材市场五部分构成。

⏹软件市场由平台软件、中间软件和应用软件三部分构成。

平台软件市场由操作系统、数据库及其开发工具、系统及网络管理软件和其他平台软件四部分构成。

中间软件市场主要包括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网络安全软件和中间件产品。

应用软件市场分为行业通用软件、行业专用软件和通用类软件三部分,又以行业专用软件市场为主流。

⏹信息服务市场分为软件支持与服务、硬件支持与服务、专业服务和网络服务四部分。

其中,专业服务市场又分为系统集成、IT教育培训服务、IT咨询服务和IT外包服务四部分。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预计,“十五”期间,各级各类信息化人才五年共增加2000万人,其中软件人员增加300万人。

教育部等五部委2004年联合发布的报告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人才需求每年增加100万。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前景如何,今后的就业方向何在?

会不会骤热骤冷?

这是很多考生填报志愿时的一个顾虑。

电子信息产业是一项新兴的高科技产业。

随着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化,电子信息产业必然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

已有30多年历史,象征着美国高科技成就的“硅谷”,近年来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人才短缺,程序设计、研究人员、工程师和计算机分析家满足不了众多公司需求,因而他们只好雇用外国人。

据英国电子工业联盟调查,目前英国信息技术行业至少有5万个专业岗位空缺。

德国信息产业界每年需要新增专业人才两万名左右,供求之比为l:

3。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刚刚起步,方兴未艾,“人才饱和”、“走下坡路”还是比较遥远的事情。

  我国非常重视电子信息主业的发展,已将其列为国家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近两年每年国家对通信基础设施的投资将超过1600亿元。

各省和一些中心城市也都把电子信息产业列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产业的发展以人为本。

电子信息产业的长足发展,直接推动了电子信息类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通常是一所大学中比较热门的专业,是不少优秀考生的首选。

同时,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在理论基础方面比较扎实,按理说也应当是用人单位的首选。

但是不少用人单位反映,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虽然了解的知识很多,但是许多毕业生存在动手能力差、缺乏团队精神和交流能力等问题。

IT项目主管认为,目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点:

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工具和方法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