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汇总教育心理学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620661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7.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汇总教育心理学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汇总教育心理学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汇总教育心理学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汇总教育心理学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汇总教育心理学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汇总教育心理学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汇总教育心理学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汇总教育心理学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汇总教育心理学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7.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实验法——主要包括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

(2)观察法——教育心理学研究中采用的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

(3)调查法——常用的调查方法有问卷法、访谈法

(4)个案法

(5)测验法

(6)教育经验总结法

(7)产品分析法,例如教师通过分析学生近期作业,了解其是否掌握了所讲述的知识。

8.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客观性原则、教育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系统性原则。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8.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9.个体的心理发展八阶段:

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10.目前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越来越倾向于强调人生全程发展。

人生全程发展的主要观点有:

个体心理发展是整个生命历程中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由若干发展阶段构成;

发展是多维度、多侧面、多层次的;

个体发展存在极大的可塑性;

个体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

11.★★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第一,连续性与阶段性

第二,定向性与顺序性

第三,不平衡性

第四,差异性

12.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在发现幼禽的印刻现象时提出“关键期”的概念,所谓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13.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1)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是个体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

思维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其抽象逻辑思维仍需以具体形象为支柱。

(2)少年期,这一时期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在这一时期,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但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为支柱。

(3)青年初期,相当于高中时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这一时期,青年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4.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

15.★皮亚杰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思维开始萌芽,并获得“客体永久性”概念(即知道某人或某物虽然现在看不见但是仍然是存在的)。

(2)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的思维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早期的符号功能,二是自我中心性,三是思维的片面性。

思维活动表现的关系单一,不能进行可逆运算,守恒概念没有形成。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形成初步的运算结构,思维可以逆转,“去自我中心”得到发展,出现“守恒概念”。

(4)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也叫命题运算阶段,是儿童思维发展趋于成熟的标志。

16.★皮亚杰认为,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叫做图式。

而人类所有的心理反应归根到底都是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适应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

同化和顺应。

17.★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信任感;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

(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

(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18.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学习者目前水平和未来水平之间的差距。

19.学生的智力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智力类型差异、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智力的性别差异等方面。

20.智力在性别上的差异也不明显,总体水平大致相等,但在智力分布上有显著区别。

21.学生的性格特征差异,主要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是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二是性格的理智特征,三是性格的情绪特征,四是性格的意志特征。

22.依据个人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可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

依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可以把人的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23.认知方式,也称认知风格,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

24.★学生的认知方式分类:

场依存与场独立、冲动型与沉思型、具体型与抽象型、发散型与辅合型。

25.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如下:

首先,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其次,应该选择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最后,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第三章学习理论

26.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学习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1)学习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

(2)学习是由于反复经验引起的;

(3)学习是有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

(4)学习的过程可以是有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

(5)学习引起的是相对持久的行为或思维的变化。

27.人类学习是在同其他人的交往中发生的,是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自觉掌握人类历史经验的过程,人类学习除了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代积累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

28.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区别?

首先,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

其次,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第三,人的学习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学生不但要学习知识技能,还要发展智能,培养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

29.学习的分类?

从学习的主体来说,学习可分为动物学习、人类学习和机器学习。

按学习的结果,心理学家加涅将学习分为五类:

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

按学习的意识水平,美国心理学家阿瑟·

雷伯将学习分为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

按学习的性质与形式,奥苏贝尔将学习分为:

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按学习的内容,我国学者一般把学习分为:

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30.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联结派学习理论)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经典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形成过程分为两步:

第一步是巴甫洛夫发现经典性条件作用,并提出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原理;

第二步华生将经典性条件作用运用于学习领域,将经典性条件作用原理发展成为学习理论。

经典性条件作用的规律包括:

(1)获得与消退;

(2)刺激泛化与分化。

(二)桑代克的联结——试误学习理论(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

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

(1)效果律;

(2)练习律(应用律和失用律);

(3)准备律。

桑代克超越巴甫洛夫之处在于他提出:

在某个行为之后出现的刺激影响了未来的行为。

(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斯金纳把人和动物的行为分为两类:

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

而操作性行为则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作出的随意反应。

在日常生活中,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操作性行为。

经典性条件作用论可以解释应答行为的产生,而操作性条件反射论可以解释操作行为的产生。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1)强化;

(2)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3)消退;

(4)惩罚。

凡是能增强行为出现频率的刺激或事件称作强化物。

正强化是通过呈现个体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的频率,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反之,凡是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叫做惩罚。

(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以儿童的社会行为习得为研究对象,形成了其关于学习的基本思路,即观察学习是人的学习最重要的形式,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他还认为习得的行为不一定都表现出来,学习者是否会表现出已习得的行为,会受强化的影响。

强化分为三种:

直接强化(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替代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自我强化(对自己表现出的符合或超出标准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

31.认知派学习理论

(一)格式塔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克勒的完形——顿悟说)

他们关于学习本质的观点是:

第一,从学习的结果来看,学习并不是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了新的完形。

第二,从学习的过程来看,首先,学习不是简单地形成由此到彼的神经路的联结活动,而是头脑里主动积极地对情境进行组织的过程;

其次,学习过程这种知觉的重新组织,不是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而是突然的顿悟。

所谓顿悟,就是领会到自己的动作和情境,特别是和目的物之间的关系。

(二)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托尔曼关于学习的主要观点包括:

首先,学习是有目的的,是期望的获得。

学习的目的性是人类学习区别于动物学习的主要标志。

期望是个体依据已有经验建立的一种内部准备状态,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关于目标的认识和期待。

期望是托尔曼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

其次,学习是对完形的认知,是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

(三)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1)学习观。

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而非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联结;

学习者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

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2)教学观。

由于布鲁纳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所以他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的基本结构的一般理解。

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与基本态度。

(3)学习法。

布鲁纳认为,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发现学习。

发现法是指用学生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

(四)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从学生学习的方式上,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从学习内容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关系上,将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奥苏贝尔认为学校中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有意义的发现学习,但更强调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有意义学习的本质就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联系的过程,是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包括:

首先,有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合乎这种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标准,即具有逻辑意义;

其次,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再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奥苏贝尔同时提出“先行组织者”概念,即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

(五)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3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一)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根据学习对学习者的个人意义,人本主义将学习分为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两类。

有意义学习包含四个要素:

(1)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参与的过程,整个人都要参与到学习之中,既包括认知参与,也包括情感参与;

(2)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发起的,内在动力在学习中起主要作用;

(3)学习是渗透性的,它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以及个性等都发生变化;

(4)学习的结果由学习者自我评价,他们知道自己想学什么和学到了什么。

(二)学生中心的教学观(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在这个模式中,教师最富有意义的角色不是权威,而是“助产士”和“催化剂”。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新课改的启示

3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思想的核心是:

知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中建构起来的。

(一)建构主义知识观

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建构性。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包括:

(1)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并不能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3)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并不意味着每个学生对这些命题都会有同样的理解,因为理解只能由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三)建构主义学生观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当前教育实践的启示

第四章学习心理

34.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

35.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学习内驱力)与学习期待(学习诱因)。

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主观估计。

36.学习动机的分类:

根据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高尚的学习动机和低级的学习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起作用时间的长短,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学习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学习动机;

根据动机在活动中作用的大小,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主动性学习动机和辅助性学习动机;

★根据学校情境中的学业成就动机,奥苏贝尔等人将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附属内驱力是一种间接的学习需要,属于外部动机)。

37.★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倒U型曲线(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率。

(1)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

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2)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

(3)动机水平与行为效率呈倒U型曲线。

38.学习的动机理论?

(一)强化理论

(二)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阿特金森把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两类:

一是力求成功的动机,二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四)★成败归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把人经历过的事情的成败归结为六种原因,即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体状况、外界环境。

又把上述六项因素按各自的性质,分别归入三个维度:

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五)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理论由班杜拉首次提出。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班杜拉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

行为的结果因素是强化。

行为的先行因素是人在认知到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随关系之后产生的对下一步强化的期待。

期待包括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

结果期待是指人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

效能期待是指人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39.★★如何培养学习动机?

(一)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二)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途径

40.★★如何激发学习动机?

(一)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二)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三)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四)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41.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42.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此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

43.学习策略就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综合。

44.学习策略的特点?

(1)操作性和监控性的有机统一。

操作性和监控性是学习策略最基本的特性。

(2)外显性和内隐性的有机统一。

(3)主动性和迁移性的有机统一。

45.学习策略与自我调节学习的关系?

自我调节学习强调学生能够积极激励自己拥有与调用适当的学习策略进行学习。

46.学生要进行自我调节学习,必须具备的条件?

(1)能够自己确立学习目标;

(2)能够意识到自己拥有的学习策略并确信它对自己学习的价值;

(3)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自我调节学习;

(4)具有为自己学习的意识、愿望与动机,并把学业作为一个积极的过程去探究、追求与享受。

47.在学生自我调节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

(1)唤起学生有意识的自我监控;

(2)通过演示自我调节和策略选择的方法程序,教给学生自我调节的技巧;

(3)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自我监控,以达到改进自我调节策略的目的。

48.学习策略的分类?

复述策略

★认知策略精细加工策略

组织策略

计划策略

★元认知策略监视策略(具体包括领会监控、策略监控和注意监控)

学习策略调节策略

时间管理策略(第一,统筹安排学习时间;

第二,高效利用有效时间;

第三,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资源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

努力管理策略

社会资源利用策略

49.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即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与调节,主要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

50.常用的复述策略方法?

(1)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2)排除相互干扰;

(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

(4)多种感官参与;

(5)复习形式多样化;

(6)画线。

51.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方法?

(1)记忆术(包括位置记忆法、缩简和编歌诀、谐音联想法、首字连词法、关键词法、视觉相像、语义联想)

(2)做笔记

(3)提问

(4)生成性学习(生成性学习就是要训练学生对他们所阅读的东西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如图形、图象、表格和图解等)

(5)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52.组织策略主要有两种:

归类策略和纲要策略(包括主题纲要法和符号纲要法)。

53.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

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有效的监控、个人自我效能感。

54.如何训练学习策略?

(1)注重对元认知监控和调节的训练;

(2)有效运用教学反馈;

(3)提供足够的教学时间。

55.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56.★学习迁移的分类?

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可分为正迁移(助长性迁移)和负迁移(抑制性迁移);

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可分为顺向迁移(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和逆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

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不同,可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水平迁移也叫横向迁移,是指先行学习内容与后继学习内容在难度、复杂程度和概括层次上属于同一水平的学习活动之间产生的影响,垂直迁移也称纵向迁移,是指先行学习内容与后继学习内容是不同水平的学习活动之间产生的影响,垂直迁移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自下而上的迁移,二是自上而下的迁移;

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根据迁移的程度,可分为近迁移和远迁移;

根据迁移的路径,可分为低路迁移和高路迁移。

57.学习迁移的作用?

(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58.★学习迁移理论?

(一)早期的迁移理论

(1)形式训练说——最早的关于迁移的理论,以官能心理说为基础;

(2)相同要素说;

(3)概括化理论——贾德在1908年所做的“水下击靶”实验;

(4)关系理论——克勒的“小鸡觅食”实验是支持关系转换说的经典实验。

(二)当代的迁移理论

(1)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2)产生式理论(认知技能迁移理论)

(3)情境性理论

59.★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1)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

(2)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

(3)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4)学习的定势和态度;

(5)认知结构的特点;

(6)学习策略的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