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南宫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周测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618408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82.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南宫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周测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河北南宫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周测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河北南宫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周测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河北南宫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周测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河北南宫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周测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南宫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周测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河北南宫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周测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南宫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周测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南宫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周测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C.现代、后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分歧,就是如何看待文学作品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

D.在几乎所有现代、后现代主义作家看来,形式大于内容,他们只是关注“怎样写”,忽略“写什么”。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19世纪以前,“内容论”是文艺史的主流,现代、后现代主义出现后,“形式论”居于主导地位。

B.作品的形式创新能否得到认可,关键还在于这种形式是否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即这种形式是否蕴含有内容寓意。

C.没有一部作品是因为形式的原因而被奉为经典的,所以现代、后现代主义对形式的追求是误入歧途。

D.现代、后现代主义开创的种种创作手法,其真正效果,不是背离现实,而是以一种类似于哈哈镜或凹凸镜的方式来来折射现实。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贝克特的作品《等待戈多》虽然有着古怪的艺术形式,但作品主题的精神内核反映的是现实,

B.现代、后现代主义“反叛现实”,想尽办法创新形式,是为了达到现实主义的目的和结果。

C.在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展现人丰富的心理情绪、主观感受时,传统的现实主义要弱于现代、后现代主义。

D.现实主义作家往往关注客观的现实生活,现代主义作家更钟爱直觉、梦幻、潜意识、想象等人的主观世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赵立,徐州张益村人。

以敢勇隶兵籍。

靖康初,金人大入,盗贼群起,立数有战功,为武卫都虞候。

建炎三年,金人攻徐,王复拒守,命立督战,中六矢,战益厉。

城始破,立巷战,夺门以出,金人击之死,夜半得微雨而苏,乃杀守者,阴结乡民为收复计。

金人北还,立率残兵邀击,断其归路,夺舟船金帛以千计,军声复振。

乃尽结乡民为兵,遂复徐州。

时山东诸郡莽为盗区,立介居其间,威名流闻。

会金左将军昌围楚州急,通守贾敦诗欲以城降,宣抚使杜充命立将所部兵往赴之。

且战且行,连七战胜而后能达楚。

两颊中流矢,不能言,以手指麾,既入城休士,而后拔镞。

诏以立守楚州。

明年正月,金人攻城,立命撤废屋,城下然火池,壮士持长矛以待。

金人登城,钩取投火中。

金人选死士突入,又搏杀之,乃稍引退。

五月,兀术北归,筑高台六合,以辎重假道于楚,立斩其使。

兀术怒,乃设南北两屯,绝楚饷道。

承、楚间有樊梁、新开、白马三湖,贼张敌万①窟穴其间,立绝不与通,故楚粮道愈梗。

始受围,菽麦野生,泽有凫茨可采,后皆尽,至屑榆皮食之。

立遣人诣朝廷告急。

签书枢密院事赵鼎欲遣张俊救之,俊不肯行。

乃命刘光世督淮南诸镇救楚。

高宗览立奏,叹曰:

“立坚守孤城,虽古名将无以逾之。

”以书趣光世会兵者五,光世讫不行。

金知外救绝,围益急。

九月,攻东城,立登磴道以观,飞炮中其首,左右驰救之,立曰:

“我终不能为国殄贼矣。

”言讫而绝,年三十有七。

众巷哭。

金人疑立诈死,不敢动。

越旬余,城始陷。

立家先残于徐,以单骑入楚。

为人木强,不知书,忠义出天性。

善骑射,不喜声色财利,与士卒均廪给。

每战擐②甲胄先登,有退却者,捽而斩之。

仇视金人,言之必嚼齿而怒,所俘获磔以示众。

忠义之声远近皆倾下之,金人不敢斥其名。

讣闻,辍朝,谥忠烈。

(节选自《宋史·

赵立传》)

[注]①张敌万:

盗贼首领。

②擐(huà

n):

穿。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中六矢,战益厉 

厉:

激烈。

B、立率残兵邀击 

邀:

阻截。

C、立介居其间,威名流闻 

流:

传布。

D、忠义之声远近皆倾下之 

倾:

钦佩。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赵立“敢勇”的一组是:

)(3分) 

①城始破,立巷战②两颊中流矢,不能言,以手指麾③金人登城,钩取投火中

④立斩其使⑤立家先残于徐,以单骑入楚⑥每战擐甲胄先登

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④⑤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立军事才能突出。

在徐州保卫战中,他临危受命,抗击金军;

绝地血战后及时整合乡民和残部的力量,击溃撤退中的敌军,收复徐州。

B.赵立为人正直,治军严明。

在孤守楚州期间,虽然被金军重重围困,粮草、野菜全部吃光,但他和部下宁愿吃磨碎的榆树皮,也不扰民。

C.赵立屡建战功,威名显赫。

皇帝看到他的奏章后,为他坚守孤城而感叹,认为即使是古代的名将也无法超越他。

金人甚至不敢直呼其名。

D.赵立一生都怀有忠义报国之心。

他痛恨金人,临终前还为自己不能继续为国杀敌而悲愤叹息。

对于他的忠义,朝廷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贼张敌万窟穴其间,立绝不与通,故楚粮道愈梗。

(5分)

(2)以书趣光世会兵者五,光世讫不行。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11分)

夏日三首(其一)

长夏江村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

8.这首诗运用了反衬手法表现环境的“清”,请简要说明。

(5分)

9.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

劝学篇》指出: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2)在《逍遥游》中描绘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双翼遮天蔽日,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

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来也并非逍遥,因为它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

(3)李白在《行路难》中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的两句诗句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并填图该题标记;

未填图标记的按11题评改计分。

该题各为2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回家

朱道能

日暮时分,他终于赶回了家乡。

村口的小商店早早亮起了灯光。

有几个乡邻在说着闲话。

见了他,都一脸热情地招呼着。

他立即放下大包小包,连连回应,一一敬烟。

刚唠了几句,爹来了。

“回了。

”爹的话,永远是那么简明。

然后就去提地上的行李。

有人对他说:

“你爹都来瞄几趟了。

也有人对他爹说:

“养儿不要多,一个顶十个呀——老哥好福气哟。

爹拿眼去瞅儿子,嘿嘿地笑。

回到家,把脸一洗,娘已经把七大碟八大碗摆上了桌子。

爹悄无声息地从柜子里拿出一瓶酒来。

一看这酒,他愣了一下。

去年春节前,妻子冰在单位分了八瓶抵债的高档白酒。

初一给领导拜年拎去了两瓶,可一看领导家的酒柜,就又悄悄拎了回来。

后来这酒,就送了岳父两瓶,客户四瓶,朋友来家喝了一瓶,余下这一瓶,回老家时塞进了提包,他想让一辈子只喝两块五一斤土烧的父亲,也尝尝这百元佳酿的滋味。

娘说:

“这酒你爹稀罕着哩,过生日时都舍不得拿出来喝一口。

爹打开酒盖,先给他倒满,然后给自己满上端起来,和儿子轻轻一碰,仰起脖子,一饮而尽。

他心头一热,为不苟言笑的父亲和儿子这尽在不言中的一碰。

于是,他也一饮而尽。

娘嗔怪道:

“瞧你爷俩,慢点喝,跟谁抢呀?

吃菜,吃菜……”

就这样杯来盏去,一瓶酒很快去了大半。

他说:

“爹,你少喝点。

“老头子,身体不好,别逞能了。

爹说:

“没事。

又是一杯。

酒见底了,爹也醉了。

他扶起爹,爹的头就软软地靠在他肩上。

这一瞬间,他才突然发现,儿时印象中无所不能的父亲,竟然如此的瘦小羸弱……

他几乎是搂抱着把爹放在了床上。

爹的手还一直抓着他的胳膊,嘴里还含糊不清地絮语着。

他拉过被子,把爹的手轻轻塞进被窝。

出来时,娘已经收拾好饭桌。

有杯茶,热气腾腾地等着他。

“你爹是高兴啦。

他点点头。

“你爹是高兴啦,”娘又重复了一遍,“你们寄回来的纸片片,可给你爹长脸了……”

纸片片?

他愣住了。

“就是那啥……那啥……”便转身进屋,拿出一个包,解了一层又一层,露出的是——一张明信片。

他想起来了,那是春节前,儿子蛋蛋从学校带回几张学校发的明信片,说是要完成“感恩”的家庭作业。

“算了吧,你爷奶都不识字,寄回去了也没有用。

儿子说:

“不嘛,老师说一定要寄的。

”于是,他就替儿子写地址。

在写“溡河村”时,还一时想不起“溡”字是不是应该有个三点水。

有多少年没有给父母写信了呢?

仔细想想,应该追溯到上大学的时候了。

他看儿子一笔一画地写道:

祝爷爷奶奶春节愉快,身体健康!

他见下面还有大片空白,就提笔续了一句:

祝爹妈笑口常开,健康长寿!

儿子见了,又拿起笔递给妻子:

“妈妈,你也写一句……”

于是妻子也写了一句。

然后,儿子交到学校,统一寄发了。

如果不提起,他早已忘记了这张“纸片片”了。

他端起茶杯,猛喝了一口,却烫得直吐舌头。

娘还在说:

“这张纸片片,邮递员就送在村口商店里,好多人都看了,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儿子孝顺,孙子乖,媳妇也懂得礼数……”

“你爹才没有出息呢,跟俺一样,是个大字不识的睁眼瞎,却没事捧着这个纸片片,左瞅瞅右瞄瞄的……”

说着,娘就笑出了声。

他也跟着笑,肌肉却有些僵硬。

“前几天,你爹还说呢,掰个指头算一算,冰冰有五年没回了,蛋蛋也有三年没回了……”

娘总有说不完的话题。

他立即道:

“原来是准备回的,冰冰单位要临时值班,孩子也要上补习班……”说这话时,他感觉脸在发烫。

娘也立即说:

“知道,知道。

你爹还说了,你以后也不要年年回了。

爹妈知道你们在城里的难处,喝口凉水都要花钱买。

回来一趟,这七大姑八大姨的,你不容易啊……”

说到这里,娘的眼圈突然红了:

“你爹娘没有啥本事,出门在外都靠你自个勤扒苦做的——以后逢年过节,给俺们寄个纸片片啥的就行了。

省俩钱儿,好给咱的蛋蛋上大学……”

他鼻子一酸,说:

“娘,你别这样说……”顿了顿,又大声道:

“跟俺爹说,明年过年,我们全家一定回来!

在里屋,爹的鼾声正响。

(选自《天池》2009年第9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语言多用口语,质朴自然。

小说多处描写人物对话,既能揭示人物的心理,又能彰显文章的主旨。

B.文章使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刻画人物,还多处使用修辞手法,如“是个大字不识的睁眼瞎”。

C.在“他”与儿子蛋蛋的对话中我们知道,他大学毕业后就没给父母写过信了,不写信的原因是父母不认字。

D.“爹拿眼去瞅儿子,嘿嘿地笑”一句通过对人物的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内心的自豪与幸福,折射出父亲内向的性格特征。

E.文章写娘转身进屋,拿出一个包,包里装着明信片,“解了一层又一层”的细节描写表明了爹娘珍视的程度,也是对儿孙爱的程度。

(2)文章开头写乡邻们的话语有什么作用?

(3)简要概括母子谈论“明信片”时“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4)有人说这篇小说的主旨是赞美父母对子女的理解和关爱,也有人说主旨是表现在外打拼的孩子不能经常关爱父母的愧疚之情。

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4)题。

林庚:

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

张伟

如果不是他去世的消息被媒体报道,林庚似乎已被人们遗忘了。

今年中秋节的前两天,这位97岁的老人在睡梦中辞世,人们这才又记起早年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的林庚先生。

他的学生钱理群①说:

“他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

”钱理群曾告诉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要去接触林庚,拜访林庚,因为这位老人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

这笔精神财富近20年来一直隐居在北京大学燕南园里。

上世纪80年代林庚从北大退休,便一直居住在这里。

据听过课的人们回忆,林庚讲课,有时身着白衬衣,吊带西裤,有时身着丝绸长衫。

他腰板挺直,始终昂着头,大多时间垂着双手,平缓地讲着,讲到会心关键处,会举起右手,辅以一个有力的手势。

他从不用讲稿,偶尔看看手中卡片,但旁征博引,堂下鸦雀无声,仿佛连“停顿的片刻也显得意味深长”。

林庚退休之前,中文系特意为他安排了一堂“告别课”。

尽管从1933年在清华大学给朱自清当助教开始,林庚已经执教半个世纪,但他的讲课题目还是几经更换才定下,讲课内容也斟酌再三,教案足足准备了一个多月。

这一课,讲的是“什么是诗”。

讲课那天,他穿一身经过精心设计的黄色衣服,配黄皮鞋,头发一丝不乱。

然后,他款款讲来,滔滔不绝。

但是,课后当钱理群送他回家,他一进门就倒下,大病一场。

晚年,燕南园里这位坐在藤椅上的老人,已经少问世事,不接受媒体访问,淡出公众视野,甚至,连那些从他门口路过的学生,有些也已经不知道他是谁了。

“功利、名望、仿佛已经完全从先生的心里消失。

”他的学生张鸣②说。

但老人的隐居生活却似乎自得其乐。

一次,张鸣去拜访他,请教学问。

两人正高谈阔论,忽然屋里响起一阵响亮的鸡叫,随后锣鼓声大响。

张鸣大吃一惊,不知所措。

林庚见了,在一旁得意地拍起手,哈哈大笑。

原来那是儿孙们送给这位年过九旬老人的一件玩具,只要说话声音过大,就会自动发出声响。

这是林庚十分喜爱的玩具。

林庚还酷爱放风筝,常到学校围墙外空地放风筝。

他在床头挂了一只花蝴蝶的风筝,这只花蝴蝶一直陪他睡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纯真、率真、赤诚,就像一个真正的孩子。

而这是做一个大师最大的特点。

”钱理群说。

这位九旬老人脸上孩子般的笑容,让为他制作遗像的照相馆师傅感到惊讶:

“这么精神的老人,从来没见到过。

隐居中的林庚,惟独在有人请他为学生讲课时绝不推辞。

“对学生,对年轻人,林庚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感情和期待。

”张鸣说。

在他那间简朴陈旧的客厅里,他面对来访的学生,很容易激动起来。

“学生们坐在他面前,甚至连敬仰的心都很难产生,他实在太随和,太真诚”。

学生袁行霈③回忆,他从不对学生耳提面命,疾言厉色,也不肯当面表扬,或者说些惯常的客套话。

学生去看望他时,他起身迎接。

离开时,又总是要送出大门,说声“谢谢”。

北大毕业生余杰曾撰文回忆读书时他与林庚的一次接触。

林庚站在料峭的寒风中迎接他,主动与他握手,说话总带着“歉意的微笑”,告别时走出很远,回头看,他仍“站在门外望着”。

不过,“文革”中林庚曾被选调入“两校写作小组”。

这段历史,成为有人指责林庚的罪名之一。

但钱理群向记者转述,在一次为一本古书做注的讨论会上,江青曾送给林庚一枝花,托他“转交夫人”。

林庚不卑不亢,接过花,随手放在桌上,没有任何受宠若惊的表情。

“他并不显赫,社会上的人也许并不知道他是谁,然而学生却永远铭记。

”钱理群说,这是作为一个老师,可以得到的最高评价。

相关链接

①钱理群:

著名人文学者,鲁迅、周作人研究专家。

北京大学资深教授。

②张鸣:

北大中文系教授,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副主任等职。

③袁行霈:

著名古典文学专家。

曾任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央文史馆馆长,北大国学院院长。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者把林庚称作“喧嚣时代里的隐退者”,就是因为林庚在退休之后,隐居在北大燕南园里,不问世事,不接受媒体采访。

B.“他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走”,这个评价表明,钱理群为林庚一生没有得到其应有的名誉、地位就离开而感到遗憾。

C.在“告别课”上,林庚挥洒自如,滔滔不绝,回家后却进门倒下,大病一场,说明林庚对待学生、对待工作具有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态度。

D.林庚对学生和年轻人充满期待,所以他从不对学生疾言厉色,耳提面命,也不肯当面表扬,或者说些客套话。

E.林庚虽然已经退休,心里仍然牵挂着学生。

面对来访的学生,他总是很激动,有人请他为学生讲课时,他也从不拒绝。

(2)文本为什么大量引用钱理群、张鸣、袁行霈等人评述林庚先生的话?

请结合材料分析。

(3)与学生在一起时,林庚的哪些方面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林庚身上传承下来的精神财富我们该如何发扬?

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II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按照新课改精神,教师应当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根本,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不要越俎代庖。

B.公园里新栽的桂花、紫薇等各种花木,微风一吹,更显风姿绰约。

C.为了应付高考,教师越教越细,其结果是肢解了课文,长此以往,学生目无全牛。

D.辛弃疾继承并发扬了苏东坡的豪放风格,以翻云覆雨的笔力,激昂跌宕的气势,抒情言志,针砭时弊。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托尔斯泰与甘地主张绝对“非暴力”的原因,正是因为他们明白用血腥的手段难以实现文明。

B.人生是追求伟大好,还是追求平凡好?

是逃离苦难好,还是拥抱苦难好?

人们常常对此争论不休。

C.2014年9月5日至6日,被告人马小林涉嫌受贿、贪污、滥用职权案在人民法院公开依法开庭审理。

D.随着电影《心花怒放》的插曲《去大理》的热播,她对云南的向往更加日久弥坚。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柳宗元与山水的相遇,多少有些偶然、被动和无奈。

, 

 

最后,山水与人合而为一,并且化为山水之文。

①与此相应,山水也走进了他的文章之中

②不过,或许是永州山水的深情召唤

③他不是自愿来到这里,而是被无可抗拒的力量抛掷到了这里

④或许是自己的突然醒悟

⑤当他来到这块荒蛮瘴疠的土地时,心情的消沉郁闷可想而知

⑥总之,柳宗元终于在山水中找到了自己新的生存天地

A.⑤①⑥④②③ 

B.⑤④①③②⑥ 

C.③②⑤⑥①④ 

D.③⑤②④⑥①

16.根据下面的短文,给“阙”下一个定义,不超过45个字(5分)

汉阙、白鹤梁、张飞庙和石堡寨号称三峡库区“四大国宝”。

据专家介绍,在汉代,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建筑物。

在显宦富豪的宅第、宫室、衙署,在城门的两旁,都要立阙,它显示着王权的威严、门第的高贵。

由于汉代人“视死如生”,所以墓室前也都修建门阙。

阙就是门楼,立在大门的两边,像两座小楼阁,中间是人进出的通道。

因为它的中间是空缺的,古人便称之为“阙”。

古代的阙有木阙和石阙两种。

研究表明,木阙今天巳荡然无存,而建造在宗庙祠堂、墓室神道两旁的石阙,历尽千年沧桑,却得以存留一小部分。

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欣赏下面的漫画《战场之春》,在下面的句子后续写一段阐释扩展性的文字。

要求:

①描述和议论(抒情)相结合;

②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

③不少于100字。

这幅画小中见大,对比强烈,发人深思。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7月20日晚,江西卫视《挑战文化名人》首开中国电视节目先河——为草根选手提供了一个挑战中国文化名人的崭新平台,打破以往所有益智答题类节目模式,选手直接与国内顶尖文化名人团队巅峰对决。

通过草根挑战者与文化名人大师的智慧对决,在紧张刺激、悬念迭起的追捕过程中,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

节目一经播出,立即引起观众和网友强烈反响——在荧屏真人秀满天飞的情况下,《挑战文化名人》栏目却与老牌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明星真人秀节目《花样爷爷》和《妈妈听我说》等一起,排在了平均收视率前茅——只播了两期就冲到了同时段综艺节目的全国第5名,势头紧追同期首播的《中国好声音》,但其口碑甚至更佳。

《挑战文化名人》节目的热播,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参考答案

1.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